《阿Q正傳》:阿Q的精神勝利法,何嘗不是當時國民的鏡子

2021-01-10 騰訊網

《阿Q正傳》選自魯迅先生小說集《吶喊》中最長的一篇,阿Q這一角色也是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中塑造的一個不朽的文學經典

初看《阿Q正傳》的時候內心沒有那麼多的感慨,現在重新翻讀從小說的開篇到結束,一種濃重的壓抑始終在胸中瀰漫。阿Q這一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普通人,悲慘的一生令人同情,但悲慘背後那個社會狀況卻令人深思。

魯迅作為一個愛國作家,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半殖地半封建社會,社會動蕩不安,封建愚昧思想根深蒂固。《阿Q正傳》就是以"辛亥革命"前後作為時代背景,虛構了"未莊"這樣一個舊中國農村的縮影。

小說以阿Q這樣一個無名無姓的小人物寫起,魯迅先生筆下阿Q的典型性格中最重要的特徵就是——精神勝利法。

阿Q精神勝利法是什麼

《阿Q正傳》稱得上是現在小說中的經典之作,他不僅屬於過去,同時也屬於將來,不僅屬於中國,而且是屬於世界。阿Q只是名字屬於中國,他的"精神勝利法"卻是全世界各國被奴役的國民所共有的。

精神勝利法已經成為全國人民照看自己遭受封建思想毒害的鏡子,啟發人民同剝削階級傳統觀念徹底決裂的一個重要武器。

精神勝利法是打擊落後的奴才主義的烙印

阿Q是辛亥革命時期一個落後的、不覺悟的農民。辛亥革命之前阿Q處在被壓迫的奴隸地位,在哪一方面都沒有絲毫話語權而且倍受藐視和欺辱,生活在未莊的最底層。

未莊是一個近乎封閉的村莊,只有一條通往世界的河流,幾乎與世界隔絕。這裡以趙大爺、假洋鬼子為首的封建勢力,他們在政治上長期壓迫,經濟上剝削,精神上毒害像阿Q一樣的下層人民。

在這種環境下人民的思想無疑是封建落後的,極端的愚昧,落後的生產生活,致使像阿Q一樣的人各方面都處於失敗之中,而阿Q面臨這些處境卻仍舊欺騙自己,尋求精神上的所謂的"勝利"。

未莊是當時社會狀況下農村真實的縮影,就是這裡是阿Q精神勝利法產生的地方。阿Q在未莊幾乎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可有可無的一個人

未莊的所有人對錢、趙大爺都畢恭畢敬,因為他們既有錢又是"文童的爹爹",可見阿Q什麼都不具備,未莊裡的人"只在忙碌的時候才會想起阿Q",阿Q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改變這種狀況,就在腦海中幻想到:"我的兒子闊多了"。

這便在阿Q的主觀意識中認為自己比錢、趙大爺的地位都高。由於阿Q的意識裡自己的地位很高,就很忌諱別人講他頭上的癩瘡疤,最後乾脆認為自己的疤痕是一種光榮的,別人還不配擁有的。

本就是一個社會最底層的人,卻自視甚高,認為世間一切事物的優劣,都得以自己認識為標準,這些都是阿Q在奴隸生活中尋找到的"美",也是自我陶醉的結果。

苦難生靈的自欺自慰

阿Q有著奴才的通病,既趨炎附勢,又仗勢欺人,在主人面前又另是一副嘴臉。在趙大爺的秀才兒子回來的時候,阿Q便想起自己也姓趙,也想沾沾主子的光,第二天趙大爺就把阿Q叫了過去,給了一耳光:「你怎么姓趙,你哪裡配姓趙?」阿Q當時就不敢說話,不敢與趙大爺辯駁,只摸著臉退了下去,剛開始阿Q還有點生氣,不一會兒就想通了,從屈辱中尋到了美,認為世界太糟糕了,兒子打老子。

阿Q的精神勝利法,莫過於他的失敗三部曲了,在被打敗以後,首先用"兒子打老子"來安慰自己,甚至被打嘴巴還沾沾自喜。這實際上奴才在奴才生活中形成的變態心理和反抗心理,阿Q的反抗只能藏在心裡,說明受奴化之深。

阿Q的自輕自賤還有更深的理解,在別人抓住阿Q的黃辮子的時候,知道阿Q"兒子打老子"勝利法,先與阿Q說: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牲,看到要挨打,阿Q抓住自己的辮根,說到:我是蟲豸——還不放過我嗎?

阿Q自以為這樣閒人就會放過自己,卻仍叫阿Q給磕了五六個響頭,才心滿意足的離開。文中小D也曾用過這種精神勝利法,可見當時的國民能夠普遍的利用這種精神勝利法,自輕自賤,連畜牲都不如,這是何種社會,怎樣的國民。

阿Q精神中最突出的特點自欺欺人,為什麼一個農民會有那麼多消極可恥的思想呢?

在未莊阿Q處於被壓迫的奴隸地位,他不能正視現實,只能依靠幻想而生存,物質上雖然匱乏,但精神卻十分豐滿。精神勝利法是阿Q掩飾失敗,維護自尊的法寶,在受到強者的欺辱,就在弱者身上洩憤,這是一種奴性的自尊,是奴性的曲折反映。

生活環境-阿Q在未莊沒有娶妻,更沒有孩子,孤身一人居住在破舊的土谷寺裡,靠給地主做短工維持生活,所以收入來源不穩定,不農忙的時候甚至找不到工作維持生活。

作為被地主剝削的短工,沒有絲毫尊嚴,生死都被捏在地主手裡,所以阿Q無力反抗,造就了阿Q懦弱、欺軟怕硬的性格,只能在精神上尋求解脫

阿Q生活在清末的那個被聖道支配了的時代,許多落後保守思想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密切相關,儒家的綱常名教、尊卑貴賤、倫理道德觀念,影響著阿Q的思想。

把未莊的人都分成幾個階級,被未莊第一階級的趙大爺打的時候,"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卻欺辱比他更弱更卑微的尼姑。長期的封建壓迫和精神奴役一部分被壓迫者產生精神勝利法的社會原因。

社會環境-未莊的最高統治者趙大爺、錢大爺都是受人尊敬的地主,受到居民的愛戴。阿Q一貫被人貶低,有一次進了城卻被人高看了一眼,後來在城裡發了一筆小財便被人尊敬。

阿Q落魄的時候人人都想欺負他,在他有錢的時候,便人人都尊敬他。未莊裡的人嚮往的是有錢的人,而不是某個特定的人,你有錢的時候可以尊敬你,你沒錢了照樣可以把你踩進泥土裡。

阿Q可以說是未莊裡最可悲的一個人,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需要幫忙時才會有人留心他的行蹤,過著白天幹活,晚上還要給趙大爺點燈春米,在那個社會下趙大爺可以買小妾。

而阿Q向女僕吳媽求愛卻失敗了,在求愛失敗的悲劇之後,又發生了"生計問題",迫不得已進城做了小偷,在地主豪紳粗暴野蠻、摧殘人性的壓迫下,生活毫無保障,沒有絲毫出路,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靠苟活下去。

當時的社會現狀-阿Q所處時代正是辛亥革命前後,兩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就像烙印一般在阿Q的心裡。所以在爆發辛亥革命的消息傳來的時候,他不自覺就"神往"可以依靠這次革命翻身。

但阿Q的"革命觀"是有私慾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追求,所以思想是沒有覺醒的。而未莊的人打著革命的旗號,卻依舊是過著過去那種地主階級的生活。這種狀況下就造就了阿Q的這樣的人,這種社會下就導致了人吃人的悲劇。

阿Q精神勝利法的代表了什麼

一個短工為什麼會有這麼嚴重的精神勝利法,這不是一個難題,設想一下阿Q的生活處境就能夠理解,如果沒有精神勝利法,怕是無法活下去的,只能像祥林嫂一樣精神失常然後死去。

阿Q想要活下去自欺自慰的精神勝利法,被生活壓扁的阿Q永遠發不出痛苦的叫喊聲,他不敢直視自己的苦難,他願意苟且的活下去,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生活藝術。

阿Q精神勝利法的最大法寶就是虐待自己,這種自虐是阿Q戰勝"絕境"的殺手鐧,因為阿Q是弱者沒有辦法在現實社會中戰勝他人,只能在幻想中懲罰自己,同時在打自己的過程中幻想自己是在打對手。

這裡的阿Q精神勝利法用得甚至沒了自我,這裡可以看到是封建思想的變異產物。阿Q是我們沉默國民靈魂的象徵,魯迅通過一個描寫一個僱傭工阿Q來暴露國民的弱點,他認識到革命的成敗在於農民是否覺悟和發動起來。

阿Q精神勝利法雖然是一個農民的精神弱點,但他具有沉重的歷史感和巨大的思想容量,他折射出舊社會的頑疾,國民性的病根,甚至反映出了人類精神上的某些負面。魯迅通過描寫阿Q這個人物,揭發了這種精神弱點,意不在"揭露",而是"意在復興"。

阿Q的精神勝利法何嘗不是當時國民的鏡子

"Q"也是一面鏡子,他照出了趙大爺,假洋鬼子的這些地主階級的兇殘和狡猾。也是這面鏡子揭露了辛亥革命的諸多缺點,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沒有從根本上打破地主階級在中國舊社會的影響。

本應該是被改革的地主階級成了革命者,竊取了革命的果實,革命後的中國農村依然如故,換湯不換藥。

像阿Q一樣的貧苦農民又怎能在革命中找到生路,魯迅先生以阿Q為鏡子不但折射出辛亥革命的實質,還照出了不同階級人醜惡的嘴臉和國民的弱點,在即將到來的新的革命風暴到來之前,給予崩潰之前的封建社會以猛烈的一擊。

文/盛弘

相關焦點

  • 淺談阿Q精神
    魯迅寫《阿q正傳》中的阿q精神,暴露了國民的弱點,顯現出了一個時代的國人的靈魂,也表現出一個時代的悲哀。但更深一層的來說,阿q精神不僅對當時的社會起作用,而且對現代的社會發揮著其獨特的作用,較以前有了深入的發展與內涵。關於阿q精神,學術界有很多權威論述過。
  • 《阿Q正傳》與精神勝利法
    魯迅的小說並不多,但是堪為佳作的卻不少,其中又以《阿Q正傳》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不僅阿Q的形象深入人心,以「精神勝利法」為特徵的阿Q精神也成為了慣用語,可見先生的作品的巨大的影響力。《阿Q正傳》創作於1921年底,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僱農阿Q,幹起活兒來「十分賣力」,但到頭來什麼都沒有,甚至連自己的姓名都被遺忘,以至於阿Q宣稱自己姓趙而遭到趙太爺的毆打。小說深刻地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愚昧、腐朽的社會特點,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生活的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的生存法則。
  • 「精神勝利法」,說服了自己,放棄了靈魂——《阿Q正傳》
    魯迅先生在一開始就大寫「傳」的各種體裁,看似是在為阿Q這個小人物作一個認真的傳,那又何嘗不是在為那個時期的覺醒唱響嘹亮的歌聲呢?為一個地位卑微的小人物立傳,其實是想通過塑造這一人物形象,把他的影響和悲劇折射到每一個人的身上,暴露當時國民的弱點。
  • 阿Q精神,可憐之人的悲劇人生
    是一種自我安慰和自我陶醉的精神。他是一個可憐又可恨的人,無家無業無女人,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他的性格以及藝術色彩。阿Q的Q字可能是作者看這形象像一個小辮子吧,阿q說自己其實和趙老太爺家是本家,但是由於自己窮酸潦倒,所以阿Q也不敢說自己姓趙了。阿Q看到趙老太爺還得要遠遠地躲閃,臉上笑臉不能變,這種笑臉比面具更可靠。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它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阿Q正傳作者魯迅下面說說咱們的主人公阿Q,他很卑怯,他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
  • 《阿Q正傳》的「精神勝利法」
    強行讓自己在床上膩歪了一個多小時,實在是躺不住了想做點什麼,想到之前一直有個電影叫《阿甘正傳》來著還沒看,就拿起電腦誤搜了《阿Q正傳》也沒注意就一股腦的看了起來。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被言順開老師演活了,精彩詮釋了他悲慘的一生。
  • 《阿Q正傳》教學設計:精神勝利法,笑乎?痛哉!
    《阿Q正傳》深度閱讀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梳通文意,能從敘述者角度複述故事大意。2.分析阿Q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對「精神勝利法」等國民劣根性的批判。3.品味語言,深入理解人物生活背景,了解小說是怎麼寫的。教學重點:1.分析阿Q形象。2.品味小說語言。
  • 《阿Q正傳》:阿Q最大的悲劇,在於他的無知
    魯迅將這一人物的性格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深刻的表現了阿Q這樣的小人物,活在社會底層的社會現狀,明明不懂什麼不是革命,最終在所謂的革命中充當犧牲品的悲劇。以前讀魯迅的文章,只是就這件事看這件事,並沒有真正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真正思想。後來看了《孔乙己》,又看了《祝福》,慢慢地明白,魯迅先生的筆就像一把刀,深深地扎在國人的心窩上,對當時的社會有很強的批判性。
  • 重讀《阿Q正傳》,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
    海邊風景·選自Pexels網站|魯迅寫《阿Q正傳》的目的魯迅的《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江南農村未莊為背景,那時國家積貧積弱,國民麻木愚昧,魯迅通過塑造阿Q這麼一個形象,試圖喚醒愚昧的民眾,拯救黑暗的中國
  • 《阿Q正傳》:淺談精神勝利法是否適用於現代社會
    《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的是未莊流浪僱農阿Q悲劇的一生。它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 再讀《阿Q正傳》,我用「阿Q精神勝利法」治好了我的狂躁症
    老公,兒子都小心的避著我,生怕我這個火藥桶隨時爆炸,傷及無辜,我知道自己可能太焦慮了,曾經也找方法排解,奈何見效甚微,直到我無意中又讀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主要講的是辛亥革命前後一位身無片瓦的底層農民,以出賣勞動力為生,深受壓迫與剝削,在經過一次次抗爭一次次受辱,再也無力反抗後,變得自輕自賤,狂妄虛榮起來,他用獨創的「精神勝利法」時時的自我安慰,即使在赴死的路上仍不忘「第一」。小說對阿Q所代表的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典型形象無疑是批判的,諷刺的。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好的'和『壞的」。
  • 阿Q的「精神勝利法」
    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正傳》裡的阿貴就是「自信心」爆表,靈魂所在就是「精神勝利法」,具體表現就是通過自我安慰來滿足不急他人的一切劣勢,以此獲得精神和身體上的優越感。例如:看到有錢人,就會說:媽媽的,有什麼了不起,我們祖上曾經有錢;被別人爆打一頓,跪地叫爺求饒,一轉身就變臉說:媽媽的,這是兒子打老子;遇到傭人吳媽,就厚著臉皮說:吳媽,我要和你睏覺。
  • 阿Q精神到底是好的還是壞的?《阿Q正傳》告訴你
    「阿Q精神」簡單的說就是一種自我安慰的精神,學者概括為:就是阿Q的自嘲、自解,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簡言之,是使用精神勝利法進行自我安慰,或者即刻忘卻。大家好,我是小甜,歡迎來到小甜說影視,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是《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該小說創作於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僱農阿Q,雖然幹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
  •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難道無可取之處?我偏要說不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難道無可取之處?我偏要說不如果真的讓小編來選,我想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魯迅筆下所有窮苦百姓,都應該看一看的,因為這個被我們橫加指責的,並不是毫無可取之處。阿Q正傳電影劇照其實很多人或許在不經意間也使用過阿Q的精神勝利法,只是沒有察覺,或者沒想到自己正是利用的阿Q勝利法而已,比如說當我們深處一個逆境的時候,我們總會去想身邊的七大姑八大姨一樣,或者天邊打不著邊的某某一樣,甚至比我們更慘
  • 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生活中,我們也需要一點兒阿Q精神!
    文/飛魚在生活中,我們偶爾也需要用精神勝利法去調整我們的心態,讓我們在受傷在失敗的生活,快速地恢復過來。提到精神勝利法,不得不想到阿Q。阿Q是魯迅寫的《阿Q正傳》裡面的主人公。《阿Q正傳》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為背景,通過貧苦,落後,愚昧的農民阿Q的一生,揭開了當時窮苦農民在封建地主統治下,走投無路的生活場景,精神上也嚴重遭到了摧殘,而主人公阿Q在每次被人欺負完之後,卻用了獨特的方法轉敗為勝。阿Q,沒有家,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哪裡需要就在哪裡做短工,做完就走。他的頭上長著癩瘡疤,別人總是喜歡玩笑他,撩他,甚至還打他。
  • 《阿Q正傳》與《百萬英鎊》:愚昧麻木的時代,個體能否反抗命運
    01《阿Q正傳》中阿Q的卑劣行徑與「精神勝利法」,折射的是愚昧社會的縮影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是在當時的社會之中再簡單不過的小人物,阿Q一次又一次滑稽又笨拙的行徑,使我們總是無法抑制自己的笑容,但卻又因為他的人生悲劇,產生悲愴的情感。
  • 每個人都會用精神勝利法,為何唯獨魯迅筆下的阿Q精神分裂了呢?
    相信很多人看魯迅的《阿Q正傳》都會有一種複雜的心理,一方面覺得阿Q怎麼如此可笑如此不上進,一方面又會覺得正是精神勝利法消解了阿Q的痛苦。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使用精神勝利法,所謂的自我安慰不就是一種精神勝利嗎?但為什麼我們用精神勝利法是有益於心靈健康的,而阿Q卻導致了精神分裂呢?
  • 讀魯迅《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只是表面不是原因,那原因是什麼?
    前幾天連續寫了幾篇關於阿Q的文章,有網友在文章後面留言說如今到處是阿Q,如此看來這種精神勝利法的存在背後,如果是自衛的反應,那我們今天這些人所具有的阿Q精神的來源,卻是值得我們思考和警醒的,這似乎已經不是個人問題,也不僅僅是具有這種精神的人所能決定這種劣根性的存在與否。
  • 《阿Q正傳》阿Q靠精神勝利法戰勝別人,卻稀裡糊塗丟了性命
    《阿Q正傳》裡的阿Q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小人物,由於他社會地位低下,沒有正當職業,在遭到別人欺侮後,就以精神勝利法戰勝他人。他骨子裡卻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他身上的傲骨最終使他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阿Q頗有一種「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的心態。
  • 阿Q精神從古到今就存在?說說阿Q精神
    奴隸社會中國古代朝代以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主,皇權專制導致社會形成了政治階級,只有皇帝利益代表國家利益,皇帝意志作為政策法律的核心,這樣似乎皇帝就脫離政治法律經濟束縛,所以像阿Q這樣被臣僚階級的「精神勝利法」和普通人民狂妄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