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選自魯迅先生小說集《吶喊》中最長的一篇,阿Q這一角色也是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中塑造的一個不朽的文學經典。
初看《阿Q正傳》的時候內心沒有那麼多的感慨,現在重新翻讀從小說的開篇到結束,一種濃重的壓抑始終在胸中瀰漫。阿Q這一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普通人,悲慘的一生令人同情,但悲慘背後那個社會狀況卻令人深思。
魯迅作為一個愛國作家,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半殖地半封建社會,社會動蕩不安,封建愚昧思想根深蒂固。《阿Q正傳》就是以"辛亥革命"前後作為時代背景,虛構了"未莊"這樣一個舊中國農村的縮影。
小說以阿Q這樣一個無名無姓的小人物寫起,魯迅先生筆下阿Q的典型性格中最重要的特徵就是——精神勝利法。
阿Q精神勝利法是什麼
《阿Q正傳》稱得上是現在小說中的經典之作,他不僅屬於過去,同時也屬於將來,不僅屬於中國,而且是屬於世界。阿Q只是名字屬於中國,他的"精神勝利法"卻是全世界各國被奴役的國民所共有的。
精神勝利法已經成為全國人民照看自己遭受封建思想毒害的鏡子,啟發人民同剝削階級傳統觀念徹底決裂的一個重要武器。
精神勝利法是打擊落後的奴才主義的烙印
阿Q是辛亥革命時期一個落後的、不覺悟的農民。辛亥革命之前阿Q處在被壓迫的奴隸地位,在哪一方面都沒有絲毫話語權而且倍受藐視和欺辱,生活在未莊的最底層。
未莊是一個近乎封閉的村莊,只有一條通往世界的河流,幾乎與世界隔絕。這裡以趙大爺、假洋鬼子為首的封建勢力,他們在政治上長期壓迫,經濟上剝削,精神上毒害像阿Q一樣的下層人民。
在這種環境下人民的思想無疑是封建落後的,極端的愚昧,落後的生產生活,致使像阿Q一樣的人各方面都處於失敗之中,而阿Q面臨這些處境卻仍舊欺騙自己,尋求精神上的所謂的"勝利"。
未莊是當時社會狀況下農村真實的縮影,就是這裡是阿Q精神勝利法產生的地方。阿Q在未莊幾乎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可有可無的一個人。
未莊的所有人對錢、趙大爺都畢恭畢敬,因為他們既有錢又是"文童的爹爹",可見阿Q什麼都不具備,未莊裡的人"只在忙碌的時候才會想起阿Q",阿Q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改變這種狀況,就在腦海中幻想到:"我的兒子闊多了"。
這便在阿Q的主觀意識中認為自己比錢、趙大爺的地位都高。由於阿Q的意識裡自己的地位很高,就很忌諱別人講他頭上的癩瘡疤,最後乾脆認為自己的疤痕是一種光榮的,別人還不配擁有的。
本就是一個社會最底層的人,卻自視甚高,認為世間一切事物的優劣,都得以自己認識為標準,這些都是阿Q在奴隸生活中尋找到的"美",也是自我陶醉的結果。
苦難生靈的自欺自慰
阿Q有著奴才的通病,既趨炎附勢,又仗勢欺人,在主人面前又另是一副嘴臉。在趙大爺的秀才兒子回來的時候,阿Q便想起自己也姓趙,也想沾沾主子的光,第二天趙大爺就把阿Q叫了過去,給了一耳光:「你怎么姓趙,你哪裡配姓趙?」阿Q當時就不敢說話,不敢與趙大爺辯駁,只摸著臉退了下去,剛開始阿Q還有點生氣,不一會兒就想通了,從屈辱中尋到了美,認為世界太糟糕了,兒子打老子。
阿Q的精神勝利法,莫過於他的失敗三部曲了,在被打敗以後,首先用"兒子打老子"來安慰自己,甚至被打嘴巴還沾沾自喜。這實際上奴才在奴才生活中形成的變態心理和反抗心理,阿Q的反抗只能藏在心裡,說明受奴化之深。
阿Q的自輕自賤還有更深的理解,在別人抓住阿Q的黃辮子的時候,知道阿Q"兒子打老子"勝利法,先與阿Q說: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牲,看到要挨打,阿Q抓住自己的辮根,說到:我是蟲豸——還不放過我嗎?
阿Q自以為這樣閒人就會放過自己,卻仍叫阿Q給磕了五六個響頭,才心滿意足的離開。文中小D也曾用過這種精神勝利法,可見當時的國民能夠普遍的利用這種精神勝利法,自輕自賤,連畜牲都不如,這是何種社會,怎樣的國民。
阿Q精神中最突出的特點自欺欺人,為什麼一個農民會有那麼多消極可恥的思想呢?
在未莊阿Q處於被壓迫的奴隸地位,他不能正視現實,只能依靠幻想而生存,物質上雖然匱乏,但精神卻十分豐滿。精神勝利法是阿Q掩飾失敗,維護自尊的法寶,在受到強者的欺辱,就在弱者身上洩憤,這是一種奴性的自尊,是奴性的曲折反映。
生活環境-阿Q在未莊沒有娶妻,更沒有孩子,孤身一人居住在破舊的土谷寺裡,靠給地主做短工維持生活,所以收入來源不穩定,不農忙的時候甚至找不到工作維持生活。
作為被地主剝削的短工,沒有絲毫尊嚴,生死都被捏在地主手裡,所以阿Q無力反抗,造就了阿Q懦弱、欺軟怕硬的性格,只能在精神上尋求解脫。
阿Q生活在清末的那個被聖道支配了的時代,許多落後保守思想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密切相關,儒家的綱常名教、尊卑貴賤、倫理道德觀念,影響著阿Q的思想。
把未莊的人都分成幾個階級,被未莊第一階級的趙大爺打的時候,"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卻欺辱比他更弱更卑微的尼姑。長期的封建壓迫和精神奴役,是一部分被壓迫者產生精神勝利法的社會原因。
社會環境-未莊的最高統治者趙大爺、錢大爺都是受人尊敬的地主,受到居民的愛戴。阿Q一貫被人貶低,有一次進了城卻被人高看了一眼,後來在城裡發了一筆小財便被人尊敬。
在阿Q落魄的時候人人都想欺負他,在他有錢的時候,便人人都尊敬他。未莊裡的人嚮往的是有錢的人,而不是某個特定的人,你有錢的時候可以尊敬你,你沒錢了照樣可以把你踩進泥土裡。
阿Q可以說是未莊裡最可悲的一個人,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需要幫忙時才會有人留心他的行蹤,過著白天幹活,晚上還要給趙大爺點燈春米,在那個社會下趙大爺可以買小妾。
而阿Q向女僕吳媽求愛卻失敗了,在求愛失敗的悲劇之後,又發生了"生計問題",迫不得已進城做了小偷,在地主豪紳粗暴野蠻、摧殘人性的壓迫下,生活毫無保障,沒有絲毫出路,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靠苟活下去。
當時的社會現狀-阿Q所處時代正是辛亥革命前後,兩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就像烙印一般在阿Q的心裡。所以在爆發辛亥革命的消息傳來的時候,他不自覺就"神往"可以依靠這次革命翻身。
但阿Q的"革命觀"是有私慾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追求,所以思想是沒有覺醒的。而未莊的人打著革命的旗號,卻依舊是過著過去那種地主階級的生活。這種狀況下就造就了阿Q的這樣的人,這種社會下就導致了人吃人的悲劇。
阿Q精神勝利法的代表了什麼
一個短工為什麼會有這麼嚴重的精神勝利法,這不是一個難題,設想一下阿Q的生活處境就能夠理解,如果沒有精神勝利法,怕是無法活下去的,只能像祥林嫂一樣精神失常然後死去。
阿Q想要活下去自欺自慰的精神勝利法,被生活壓扁的阿Q永遠發不出痛苦的叫喊聲,他不敢直視自己的苦難,他願意苟且的活下去,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生活藝術。
阿Q精神勝利法的最大法寶就是虐待自己,這種自虐是阿Q戰勝"絕境"的殺手鐧,因為阿Q是弱者沒有辦法在現實社會中戰勝他人,只能在幻想中懲罰自己,同時在打自己的過程中幻想自己是在打對手。
這裡的阿Q精神勝利法用得甚至沒了自我,這裡可以看到是封建思想的變異產物。阿Q是我們沉默國民靈魂的象徵,魯迅通過一個描寫一個僱傭工阿Q來暴露國民的弱點,他認識到革命的成敗在於農民是否覺悟和發動起來。
阿Q精神勝利法雖然是一個農民的精神弱點,但他具有沉重的歷史感和巨大的思想容量,他折射出舊社會的頑疾,國民性的病根,甚至反映出了人類精神上的某些負面。魯迅通過描寫阿Q這個人物,揭發了這種精神弱點,意不在"揭露",而是"意在復興"。
阿Q的精神勝利法何嘗不是當時國民的鏡子
"Q"也是一面鏡子,他照出了趙大爺,假洋鬼子的這些地主階級的兇殘和狡猾。也是這面鏡子揭露了辛亥革命的諸多缺點,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沒有從根本上打破地主階級在中國舊社會的影響。
本應該是被改革的地主階級成了革命者,竊取了革命的果實,革命後的中國農村依然如故,換湯不換藥。
像阿Q一樣的貧苦農民又怎能在革命中找到生路,魯迅先生以阿Q為鏡子不但折射出辛亥革命的實質,還照出了不同階級人醜惡的嘴臉和國民的弱點,在即將到來的新的革命風暴到來之前,給予崩潰之前的封建社會以猛烈的一擊。
文/盛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