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未莊流浪僱農阿Q,雖然幹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它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阿Q正傳
作者魯迅
下面說說咱們的主人公阿Q,他很卑怯,他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對抵抗力稍為薄弱的小D,則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態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大肆其輕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現。阿Q的精神勝利法,他與人家打架吃虧時,心裡就想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於是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中國人的精神勝利法發明固然很早,後來與異族周旋失敗,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阿Q雖是極卑微的人物,而未莊人全不在他眼裡,甚至趙太爺的兒子進了學,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為我的兒子將比他闊得多。加之進了幾回城更覺自負。
主人公阿Q代表了當時的中國人。無論是從文中各個人物的意識形態來看,還是形如留辮者的字母 『Q』,在在都透露出魯迅暗指的真實人物—中國人。影片不留情面地諷刺了當時中國人的一種自我麻醉、自我滿足、自我解脫與逆來順受的心態,以及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一種劣根性,包括自私自利、欺軟怕硬與精神勝利法。在為中國人指出這些缺點時,魯迅可以說是毫不留情的。但如果我們對中國人加以仔細的觀察,會發現他所描述的這種阿Q心態在當今社會中並沒有消失,這也讓我大吃一驚。不同於其他的作家,魯迅更注重反應社會與人性的醜惡,而且他企圖通過一種讓我們產生反感的方法來讓人理解他的想法。
阿Q的精神勝利法對我的影響尤為深刻,其實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不開心的事,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失敗,面對這種處境,怎麼辦呢?一味沉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當然是不可取的。因此現代人懂得如何來緩解自己的情緒,這便是所謂的精神安慰。人們常說的退一步,海闊天空,便是其中之一種。我們當然不可將這種正常的排解心理困惑與苦痛的方法都謂之精神勝利法。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上一看,還有別忘加關注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