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與精神勝利法

2021-01-10 從教的點滴

現代文學的開端,通常會被追溯到魯迅的作品,而現代文學的成熟更是出自魯迅先生的筆端。魯迅的小說並不多,但是堪為佳作的卻不少,其中又以《阿Q正傳》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不僅阿Q的形象深入人心,以「精神勝利法」為特徵的阿Q精神也成為了慣用語,可見先生的作品的巨大的影響力。

《阿Q正傳》創作於1921年底,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僱農阿Q,幹起活兒來「十分賣力」,但到頭來什麼都沒有,甚至連自己的姓名都被遺忘,以至於阿Q宣稱自己姓趙而遭到趙太爺的毆打。小說深刻地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愚昧、腐朽的社會特點,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生活的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的生存法則。

唉Q的精神勝利法

圍繞著阿Q,歷史上爭議不斷。在小說連載尚未完結的時候,這樣的爭議就漸露苗頭。《阿Q正傳》刊登至第四章的時候,矛盾便在《晨報副刊》發表言論反駁一眾詆毀《阿Q正傳》的文人墨客:「《阿Q正傳》雖只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來實是一部傑作。你先生以為是一部諷刺小說,實未為至論。阿Q這人,要在現社會中去實指出來,是辦不到的;但是我讀這篇小說的時候,總覺得阿Q這人很面熟。是啊,他是中國人品性的結晶呀!」連載期間,許多人讀到這部小說,甚至對號入座,以為作者含沙射影地在諷刺自己。足見魯迅先生把人心刻畫得入木三分。

那麼現在讀《阿Q正傳》還有沒有時代的意義呢?答案是肯定的。儘管現在的中國農民的知識已不像阿Q時代農民的單薄,但是小農思想的狹隘依然束縛著廣大的中國農民。又有多少的中國人在遭受挫折的時候,暗自沿用著阿Q的「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呢!

相關焦點

  • 淺談阿Q精神
    魯迅寫《阿q正傳》中的阿q精神,暴露了國民的弱點,顯現出了一個時代的國人的靈魂,也表現出一個時代的悲哀。但更深一層的來說,阿q精神不僅對當時的社會起作用,而且對現代的社會發揮著其獨特的作用,較以前有了深入的發展與內涵。關於阿q精神,學術界有很多權威論述過。
  • 《阿Q正傳》的「精神勝利法」
    強行讓自己在床上膩歪了一個多小時,實在是躺不住了想做點什麼,想到之前一直有個電影叫《阿甘正傳》來著還沒看,就拿起電腦誤搜了《阿Q正傳》也沒注意就一股腦的看了起來。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被言順開老師演活了,精彩詮釋了他悲慘的一生。
  • 《阿Q正傳》:阿Q的精神勝利法,何嘗不是當時國民的鏡子
    阿Q精神勝利法是什麼 《阿Q正傳》稱得上是現在小說中的經典之作,他不僅屬於過去,同時也屬於將來,不僅屬於中國,而且是屬於世界。阿Q只是名字屬於中國,他的"精神勝利法"卻是全世界各國被奴役的國民所共有的。
  • 《阿Q正傳》:淺談精神勝利法是否適用於現代社會
    《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的是未莊流浪僱農阿Q悲劇的一生。它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 「精神勝利法」,說服了自己,放棄了靈魂——《阿Q正傳》
    《阿Q正傳》正是魯迅先生喚醒「黑屋子」裡面的人的響亮號角。「鴉片戰爭」以來,受到了「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等多方壓迫下的中國人,思想上的禁錮已經達到儒家思想產生以來的巔峰,他們既受著傳統意義上的「三綱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封建思想的束縛,又受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殘暴壓榨,這使得那個時期本就思想保守的人更加不敢為自己「發聲」,敢怒而不敢言。
  • 《阿Q正傳》教學設計:精神勝利法,笑乎?痛哉!
    《阿Q正傳》深度閱讀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梳通文意,能從敘述者角度複述故事大意。2.分析阿Q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對「精神勝利法」等國民劣根性的批判。3.品味語言,深入理解人物生活背景,了解小說是怎麼寫的。教學重點:1.分析阿Q形象。2.品味小說語言。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作者魯迅下面說說咱們的主人公阿Q,他很卑怯,他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對抵抗力稍為薄弱的小D,則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態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大肆其輕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現。
  •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難道無可取之處?我偏要說不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難道無可取之處?我偏要說不如果真的讓小編來選,我想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魯迅筆下所有窮苦百姓,都應該看一看的,因為這個被我們橫加指責的,並不是毫無可取之處。阿Q正傳電影劇照其實很多人或許在不經意間也使用過阿Q的精神勝利法,只是沒有察覺,或者沒想到自己正是利用的阿Q勝利法而已,比如說當我們深處一個逆境的時候,我們總會去想身邊的七大姑八大姨一樣,或者天邊打不著邊的某某一樣,甚至比我們更慘
  • 阿Q的「精神勝利法」
    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正傳》裡的阿貴就是「自信心」爆表,靈魂所在就是「精神勝利法」,具體表現就是通過自我安慰來滿足不急他人的一切劣勢,以此獲得精神和身體上的優越感。例如:看到有錢人,就會說:媽媽的,有什麼了不起,我們祖上曾經有錢;被別人爆打一頓,跪地叫爺求饒,一轉身就變臉說:媽媽的,這是兒子打老子;遇到傭人吳媽,就厚著臉皮說:吳媽,我要和你睏覺。
  • 再讀《阿Q正傳》,我用「阿Q精神勝利法」治好了我的狂躁症
    老公,兒子都小心的避著我,生怕我這個火藥桶隨時爆炸,傷及無辜,我知道自己可能太焦慮了,曾經也找方法排解,奈何見效甚微,直到我無意中又讀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主要講的是辛亥革命前後一位身無片瓦的底層農民,以出賣勞動力為生,深受壓迫與剝削,在經過一次次抗爭一次次受辱,再也無力反抗後,變得自輕自賤,狂妄虛榮起來,他用獨創的「精神勝利法」時時的自我安慰,即使在赴死的路上仍不忘「第一」。小說對阿Q所代表的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典型形象無疑是批判的,諷刺的。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好的'和『壞的」。
  • 《阿Q正傳》阿Q靠精神勝利法戰勝別人,卻稀裡糊塗丟了性命
    《阿Q正傳》裡的阿Q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小人物,由於他社會地位低下,沒有正當職業,在遭到別人欺侮後,就以精神勝利法戰勝他人。他骨子裡卻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他身上的傲骨最終使他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阿Q頗有一種「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的心態。
  • 重讀《阿Q正傳》,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
    百年前魯迅寫過一篇小說,叫《阿Q正傳》。魯迅將小說拿到北京的《晨報副刊》連載發表,後編入魯迅《吶喊》文集。江南田園·選自Pexels網站從此國人知道了阿Q,知道了阿Q精神,而且一直是從負面的角度解讀,無限貶損阿Q和阿Q精神。今天筆者重讀《阿Q正傳》,試圖從另外一個角度,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
  • 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生活中,我們也需要一點兒阿Q精神!
    文/飛魚在生活中,我們偶爾也需要用精神勝利法去調整我們的心態,讓我們在受傷在失敗的生活,快速地恢復過來。提到精神勝利法,不得不想到阿Q。阿Q是魯迅寫的《阿Q正傳》裡面的主人公。在那個年代的阿Q,是典型的被剝削的人物代表,因為在那個封建社會之中,像阿Q這樣的人,經常面對著被人欺負,被人統治,所以才會用精神勝利法來麻痺自己,當成自己的解壓方式。回顧阿Q的一生,可以說是悲劇的,因為他歪曲了精神勝利法,以至於他自己動手打自己兩巴掌,就以為自己是一個強人,以至於他不認識字,稀裡糊塗地畫押籤字,以為別人是放他回家,不料是把他代替別人而被送去斷頭臺。
  • 阿Q精神到底是好的還是壞的?《阿Q正傳》告訴你
    「阿Q精神」簡單的說就是一種自我安慰的精神,學者概括為:就是阿Q的自嘲、自解,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簡言之,是使用精神勝利法進行自我安慰,或者即刻忘卻。大家好,我是小甜,歡迎來到小甜說影視,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是《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該小說創作於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僱農阿Q,雖然幹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
  • 讀魯迅《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只是表面不是原因,那原因是什麼?
    前幾天連續寫了幾篇關於阿Q的文章,有網友在文章後面留言說如今到處是阿Q,如此看來這種精神勝利法的存在背後,如果是自衛的反應,那我們今天這些人所具有的阿Q精神的來源,卻是值得我們思考和警醒的,這似乎已經不是個人問題,也不僅僅是具有這種精神的人所能決定這種劣根性的存在與否。
  • 精神勝利法是「保命良藥」,那要了阿Q性命的又是什麼?
    上述情節出自魯迅名篇《阿Q正傳》。魯迅為這一章取的題目是《大團圓》。主角一命嗚呼,怎麼叫大團圓呢?難道阿Q命裡該死,而且是早死?或者,是魯迅弄錯了?幸好,讀者們不計較這些。讀過《阿Q正傳》的人,其實對阿Q的死印象不深,也懶得往深裡去想。千千萬萬的讀者,對阿Q有千千萬萬的印象,但所有印象中,都刻著「精神勝利法」五個大字,以至於其他一切都顯得渺小。
  • 電影《阿Q正傳》演員現狀:阿Q精神永存,但嚴順開永遠離開了我們
    電影《阿Q正傳》演員現狀:阿Q精神永存,但嚴順開永遠離開了我們阿Q精神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也是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裡的一個人物。《阿Q正傳》也被拍成了電影廣為人知,由嚴順開主演的阿Q深入人心,啼笑皆非。該影片主要揭示了在舊社會的壓迫下思想深受璀殘的場景。
  • 每個人都會用精神勝利法,為何唯獨魯迅筆下的阿Q精神分裂了呢?
    相信很多人看魯迅的《阿Q正傳》都會有一種複雜的心理,一方面覺得阿Q怎麼如此可笑如此不上進,一方面又會覺得正是精神勝利法消解了阿Q的痛苦。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使用精神勝利法,所謂的自我安慰不就是一種精神勝利嗎?但為什麼我們用精神勝利法是有益於心靈健康的,而阿Q卻導致了精神分裂呢?
  • 從貴州安順墜湖案件中的司機看阿Q的「精神勝利法」
    網絡配圖阿Q的「精神勝利法」讓許多人為之一笑,仿佛阿Q生來就是被人笑的一般。但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精神勝利法」卻經久不衰,甚至貫穿到每個人身上。但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實質就是阿Q的心理防禦機制。為了平衡自己的內心,阿Q自己尋找方法。如果對手是他心目中"高一等"者,經過自我調節還是可以"忘卻"或者"接受"的。如果對手是那些全不在他眼裡或者甚至於低他一等者,他就只好採用核心的防禦機制--自欺式精神勝利法。這就像職場中的「鄙視鏈「一樣,總經理仰望董事長,卻對部門經理頤指氣使。
  • 酸葡萄是不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
    自從魯迅先生發表了《阿Q正傳》,中國的心理學界出現了一個新名詞——精神勝利法。在我所聽過的有關魯迅和《阿Q正傳》的講座中,幾乎都要提到「精神勝利法」,而且大都是從貶義來詮釋它。但魯迅博物館的原副館長陳漱渝研究員卻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說,把阿Q精神轉意為「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豁達,也未嘗不可,但那絕不是魯迅先生的本意。由此可以想到在伊索寓言中的那個《狐狸與葡萄》的故事。故事說的是那狐狸本來是很想得到已經熟透了的葡萄的,它跳起來,未夠高,又跳起來,再跳起來。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夠高,這也算是一種挫折或心理壓力了,此時此刻那狐狸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