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的開端,通常會被追溯到魯迅的作品,而現代文學的成熟更是出自魯迅先生的筆端。魯迅的小說並不多,但是堪為佳作的卻不少,其中又以《阿Q正傳》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不僅阿Q的形象深入人心,以「精神勝利法」為特徵的阿Q精神也成為了慣用語,可見先生的作品的巨大的影響力。
《阿Q正傳》創作於1921年底,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僱農阿Q,幹起活兒來「十分賣力」,但到頭來什麼都沒有,甚至連自己的姓名都被遺忘,以至於阿Q宣稱自己姓趙而遭到趙太爺的毆打。小說深刻地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愚昧、腐朽的社會特點,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生活的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的生存法則。
唉Q的精神勝利法
圍繞著阿Q,歷史上爭議不斷。在小說連載尚未完結的時候,這樣的爭議就漸露苗頭。《阿Q正傳》刊登至第四章的時候,矛盾便在《晨報副刊》發表言論反駁一眾詆毀《阿Q正傳》的文人墨客:「《阿Q正傳》雖只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來實是一部傑作。你先生以為是一部諷刺小說,實未為至論。阿Q這人,要在現社會中去實指出來,是辦不到的;但是我讀這篇小說的時候,總覺得阿Q這人很面熟。是啊,他是中國人品性的結晶呀!」連載期間,許多人讀到這部小說,甚至對號入座,以為作者含沙射影地在諷刺自己。足見魯迅先生把人心刻畫得入木三分。
那麼現在讀《阿Q正傳》還有沒有時代的意義呢?答案是肯定的。儘管現在的中國農民的知識已不像阿Q時代農民的單薄,但是小農思想的狹隘依然束縛著廣大的中國農民。又有多少的中國人在遭受挫折的時候,暗自沿用著阿Q的「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