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的「精神勝利法」

2021-01-10 菩薩亦喜歡實在的人

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在任何艱難困苦、人生旅途中自信心都是強大的。成就、成功可以滿足構建自信心,但是經歷失敗無奈的時刻會喪失殆盡。

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正傳》裡的阿貴就是「自信心」爆表,靈魂所在就是「精神勝利法」,具體表現就是通過自我安慰來滿足不急他人的一切劣勢,以此獲得精神和身體上的優越感。例如:看到有錢人,就會說:媽媽的,有什麼了不起,我們祖上曾經有錢;被別人爆打一頓,跪地叫爺求饒,一轉身就變臉說:媽媽的,這是兒子打老子;遇到傭人吳媽,就厚著臉皮說:吳媽,我要和你睏覺。吳媽嚇跑了就說:有什麼了不起,媽媽的,假正經。吳媽告狀東家,挨了東家趙老太爺打就說:媽媽的,挨了打以後輕鬆多了,從此以後不想女人了。

自信心是人生旅途中艱難跋涉給予行動勇往直前的動力和源泉。只有相信自己,才能獲得自信,塑造成功,創造未來。

圖片選自網上,若有不妥,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淺談阿Q精神
    由於這種病態精神的支配,他便永難振作起來以求自強,並永在屈辱中苟活。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盡屈辱的血淚史。直到最後糊裡糊塗的被殺,才在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後一次精神勝利。」阿q精神在不同的時代,其突出影響的方向也是不同的。在這裡,主要通過二十年代的阿q精神以及現代社會中阿q精神來淺談阿q精神的相關知識。一方面,從二十年代的阿q精神來說。
  • 《阿Q正傳》與精神勝利法
    不僅阿Q的形象深入人心,以「精神勝利法」為特徵的阿Q精神也成為了慣用語,可見先生的作品的巨大的影響力。《阿Q正傳》創作於1921年底,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僱農阿Q,幹起活兒來「十分賣力」,但到頭來什麼都沒有,甚至連自己的姓名都被遺忘,以至於阿Q宣稱自己姓趙而遭到趙太爺的毆打。
  • 《阿Q正傳》:阿Q的精神勝利法,何嘗不是當時國民的鏡子
    阿Q精神勝利法是什麼 《阿Q正傳》稱得上是現在小說中的經典之作,他不僅屬於過去,同時也屬於將來,不僅屬於中國,而且是屬於世界。阿Q只是名字屬於中國,他的"精神勝利法"卻是全世界各國被奴役的國民所共有的。
  • 《阿Q正傳》的「精神勝利法」
    - 02 - 阿Q精神阿Q精神是使用精神勝利法進行自我安慰,或者即刻忘卻,可以不在意剛剛所受的屈辱,繼續努力生活。阿Q這個人雖然很窮,挨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後去欺負小尼姑調戲小尼姑,為自己的屈辱報仇。
  • 阿Q精神,可憐之人的悲劇人生
    是一種自我安慰和自我陶醉的精神。他是一個可憐又可恨的人,無家無業無女人,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他的性格以及藝術色彩。阿Q的Q字可能是作者看這形象像一個小辮子吧,阿q說自己其實和趙老太爺家是本家,但是由於自己窮酸潦倒,所以阿Q也不敢說自己姓趙了。阿Q看到趙老太爺還得要遠遠地躲閃,臉上笑臉不能變,這種笑臉比面具更可靠。
  • 《阿Q正傳》教學設計:精神勝利法,笑乎?痛哉!
    主要性格特徵(精神勝利法)?回答提問(ppt展示):為方便領導給特殊人才安排工作,請你向廣州市博雅人才市場領導介紹浙江省著名人物阿Q先生。(包括生平事跡,性格特徵,愛好特長,趣味指向)點撥、質疑、反駁;點燃思維導火索,引爆沉悶課堂,引導學生細讀文本,能按要求複述故事。
  • 從貴州安順墜湖案件中的司機看阿Q的「精神勝利法」
    網絡配圖阿Q的「精神勝利法」讓許多人為之一笑,仿佛阿Q生來就是被人笑的一般。但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精神勝利法」卻經久不衰,甚至貫穿到每個人身上。但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實質就是阿Q的心理防禦機制。為了平衡自己的內心,阿Q自己尋找方法。如果對手是他心目中"高一等"者,經過自我調節還是可以"忘卻"或者"接受"的。如果對手是那些全不在他眼裡或者甚至於低他一等者,他就只好採用核心的防禦機制--自欺式精神勝利法。這就像職場中的「鄙視鏈「一樣,總經理仰望董事長,卻對部門經理頤指氣使。
  • 《阿Q正傳》:淺談精神勝利法是否適用於現代社會
    阿Q精神阿Q正傳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阿Q精神。而什麼是阿Q精神呢?簡單的說就是一種是自慰精神或者是自賤精神,學者概括為:就是阿Q的自欺欺人、自輕、自賤、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簡言之,是在失敗與屈辱面前,不敢正視現實,而使用虛假的勝利來在精神上實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卻。
  • 精神勝利法是「保命良藥」,那要了阿Q性命的又是什麼?
    千千萬萬的讀者,對阿Q有千千萬萬的印象,但所有印象中,都刻著「精神勝利法」五個大字,以至於其他一切都顯得渺小。於是,一齣悲劇被讀成喜劇,偉大作家筆下偉大文字的力量,便被讀輕了。既然精神勝利法常常讓阿Q感到勝利,作為「保命良藥」讓阿Q不會受氣而亡,那麼阿Q最終是怎麼丟掉性命的呢?尋根溯源的反思就成為必要。
  • 每個人都會用精神勝利法,為何唯獨魯迅筆下的阿Q精神分裂了呢?
    相信很多人看魯迅的《阿Q正傳》都會有一種複雜的心理,一方面覺得阿Q怎麼如此可笑如此不上進,一方面又會覺得正是精神勝利法消解了阿Q的痛苦。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使用精神勝利法,所謂的自我安慰不就是一種精神勝利嗎?但為什麼我們用精神勝利法是有益於心靈健康的,而阿Q卻導致了精神分裂呢?
  • 不要看不起阿Q,為了你的心理健康,你也應該學會使用精神勝利法
    由於阿Q地位低下,身份卑微,被別人欺負後,就用一套自己發明的「精神勝利法」進行自我安慰,與人打架吃了虧,就這樣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老子。」這其實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這種做法遭到了世人的嘲笑和鄙視。但凡事無絕對,阿Q的這種精神勝利法在某些時候可以適當運用來對自己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在《三國演義》中,當時孫權劉備聯手,共同抗擊曹操。
  • 你需要點阿Q精神勝利法
    或許這個時候你我都需要一點阿Q精神法。失業帶來的焦慮很痛苦?你需要點阿Q精神勝利法魯迅筆下的阿Q是個膽小怕事、自輕自賤、欺弱怕強和麻木健忘的人,是一個像泥土一樣的角色,每個人都可以在他的頭上踩一腳,在未莊,他經常被挨打,被辱罵,而當他面對來自外界的這些侮辱的時候,他的處理方法是用精神勝利法來麻痺自己,來獲得精神上的勝利,聊以自慰。
  • 讀魯迅《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只是表面不是原因,那原因是什麼?
    前幾天連續寫了幾篇關於阿Q的文章,有網友在文章後面留言說如今到處是阿Q,如此看來這種精神勝利法的存在背後,如果是自衛的反應,那我們今天這些人所具有的阿Q精神的來源,卻是值得我們思考和警醒的,這似乎已經不是個人問題,也不僅僅是具有這種精神的人所能決定這種劣根性的存在與否。
  • 「精神勝利法」,說服了自己,放棄了靈魂——《阿Q正傳》
    我們總是在「內憂外患」的現狀中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擔憂和恐懼,一方面原因就來自於「家天下」的封建思想,而另一方面則來自於阿Q的「精神勝利法」。傳統的思想中,他們認為國家是「君王」的國家,歷朝的盛與衰對人的影響都不是很明顯,原因在於對他們來說朝代的更迭只不過是換一個跟他們相距甚遠的領導者罷了,並不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存、生計,以至於在外國侵略到我國國土時,也沒有表現出太多的關心和憂愁。
  • 再讀《阿Q正傳》,我用「阿Q精神勝利法」治好了我的狂躁症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主要講的是辛亥革命前後一位身無片瓦的底層農民,以出賣勞動力為生,深受壓迫與剝削,在經過一次次抗爭一次次受辱,再也無力反抗後,變得自輕自賤,狂妄虛榮起來,他用獨創的「精神勝利法」時時的自我安慰,即使在赴死的路上仍不忘「第一」。小說對阿Q所代表的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典型形象無疑是批判的,諷刺的。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好的'和『壞的」。
  •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難道無可取之處?我偏要說不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難道無可取之處?我偏要說不如果真的讓小編來選,我想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魯迅筆下所有窮苦百姓,都應該看一看的,因為這個被我們橫加指責的,並不是毫無可取之處。阿Q正傳電影劇照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老話,那就是做人要想得開,這樣的話就被人認為是通達的表現,其實說到底,這也是阿Q精神勝利法的變種,只不過沒有阿Q利用的這麼徹底,這麼讓人「發笑」罷了。
  • 《阿Q正傳》阿Q靠精神勝利法戰勝別人,卻稀裡糊塗丟了性命
    《阿Q正傳》裡的阿Q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小人物,由於他社會地位低下,沒有正當職業,在遭到別人欺侮後,就以精神勝利法戰勝他人。他骨子裡卻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他身上的傲骨最終使他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阿Q頗有一種「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的心態。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的精神勝利法,他與人家打架吃虧時,心裡就想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於是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中國人的精神勝利法發明固然很早,後來與異族周旋失敗,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阿Q雖是極卑微的人物,而未莊人全不在他眼裡,甚至趙太爺的兒子進了學,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為我的兒子將比他闊得多。加之進了幾回城更覺自負。
  • 酸葡萄是不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
    自從魯迅先生發表了《阿Q正傳》,中國的心理學界出現了一個新名詞——精神勝利法。在我所聽過的有關魯迅和《阿Q正傳》的講座中,幾乎都要提到「精神勝利法」,而且大都是從貶義來詮釋它。但魯迅博物館的原副館長陳漱渝研究員卻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說,把阿Q精神轉意為「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豁達,也未嘗不可,但那絕不是魯迅先生的本意。由此可以想到在伊索寓言中的那個《狐狸與葡萄》的故事。故事說的是那狐狸本來是很想得到已經熟透了的葡萄的,它跳起來,未夠高,又跳起來,再跳起來。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夠高,這也算是一種挫折或心理壓力了,此時此刻那狐狸該怎麼辦呢?
  • 《狂人日記》:「精神勝利法」讓你重獲新生
    魯迅先生的長篇小說《狂人日記》中,阿Q的「精神勝利法」讓讀過這篇小說的每一個人都印象深刻,曾幾何時,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時刻。在學校裡,學生因家庭問題、學習原因、性格不合等,受到大家的排擠,剛開始情緒也許會低落難過,慢慢的,內心開始發出求救信號,「阿Q」精神隱隱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