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全國高考的第一天,所有的工作都在為高考讓路。仿佛晴天霹靂一般,貴州安順發生了公交車墜湖案件,瞬間震驚全國。
這是繼重慶公交車墜江案件以後的又一起惡性公共安全案件,不同的是:重慶公交墜江是因為乘客與駕駛員發生爭執後搶奪方向盤。而貴州安順公交車墜湖則是因為駕駛員張某鋼因生活不順,蓄意報復社會。
案件查明真相公布以後,人們不禁唏噓不已。張某鋼僅僅因為一己之私,導致21人死亡,15人受傷,而張某鋼本人也在案件當中死亡。
不知為什麼,當案件真相查明公布以後,我突然想起魯迅筆下的人物:阿Q。
阿Q最為人所熟知的當屬他的「精神勝利法」:
阿Q在當時的社會上沒有任何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是一個十足的社會弱者,常常受人欺辱,處處遭到失敗。
但他卻不承認失敗,往往用精神上的勝利去掩蓋現實中的失敗。
比如阿Q常常被人打,每當被別人打以後,他就自我安慰:「現在的世界太不成話,兒子打老子。」「我總算被兒子打了」。這樣一想,打他的人反倒成了他的兒子,而他則成了別人的老子,阿Q心中自然也就平衡了許多。
阿Q有錢後去賭錢,他的一堆「很白很亮的洋錢」被別人直接搶走了,阿Q很生氣。但他卻「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臉上連打了兩個嘴巴」,雖然「熱辣辣的有些痛,打完之後,便心平氣和起來,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別人一般」,他又「勝利」了。
阿Q連老婆也沒有,但他卻經常想:「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甚至身上的蝨子沒有王胡多,放在嘴裡嚼得不如王胡響,他也認為這失了體統!這種盲目的自尊,使得他不能正視自己的缺點,甚至把缺點當成優點,或者用虛無的幻影來安慰自己,陶醉自己。
阿Q的「精神勝利法」讓許多人為之一笑,仿佛阿Q生來就是被人笑的一般。
但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精神勝利法」卻經久不衰,甚至貫穿到每個人身上。
比如:李大娘鄰居家的孩子剛考上了北京大學,而李大娘的兒子卻只考上了二本。李大娘嘴上恭喜,心裡卻在想,你兒子沒我兒子高,長的也沒我兒子帥,以後肯定不如我兒子。這樣想著,李大娘嘴上的恭喜愈發變得更真誠了些,而李大娘心中也愈發平衡了些。
其實,阿Q只是普通小老百姓的真實心理寫照。當我們過的不如人意,甚至是飽一頓餓一頓時,「精神勝利法」反倒成了活下去的健康心理行為。
張某鋼分到過一套40平的自管公房,因為棚改需要拆除,協議補償70000多元,但他並沒有領取。後張某鋼申請公租房未被批准。張某鋼心中十分不滿,還打了政務服務電話投訴。
我們大膽的設想一下,如果張某鋼和阿Q一樣用「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還會發生悲劇嗎?
比如張某鋼自管公房被拆除,協議補償的70000多元他領了,然後心裡想著:真好,公家分給我的房子拆遷,還給了我這麼多錢,這好事竟然落在我身上了,然後高高興興地去上班。
再比如張某鋼申請公租房未被批准後,他心裡想著:公租房太小,而且環境很差,不給我批准正好。即使批准了,老子還不一定去住呢!以後老子要買大別墅住!這樣想著,也許心裡就平衡了。
當然,世上沒有如果,沒有也許。
但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實質就是阿Q的心理防禦機制。
為了平衡自己的內心,阿Q自己尋找方法。如果對手是他心目中"高一等"者,經過自我調節還是可以"忘卻"或者"接受"的。如果對手是那些全不在他眼裡或者甚至於低他一等者,他就只好採用核心的防禦機制--自欺式精神勝利法。
這就像職場中的「鄙視鏈「一樣,總經理仰望董事長,卻對部門經理頤指氣使。部門經理仰望總經理,卻對員工指手畫腳。員工仰望部門經理,卻對新人或比他更低層次的人嗤之以鼻。
而作為最下層的員工為使自己的心理平衡,得到上層的賞識,一方面要會來事,一方面要合理使用」精神勝利法「。
事實上,阿Q的」精神勝利法「已成為一種BQ精神。
BQ的一系列理論思想都可以歸納為BQ精神。簡單說就是精神勝利法的逆向思維。其在心理學和社會學具有極高的地位。BQ精神的精髓在於,憤恨一切比自己富有或者在某種領域比自己領先的人或事。充分理解BQ精神的人,可以做到從言語或行為上阻礙事情良性發展,從而得到更高的自我滿足,並在心理體現自身的社會價值。
清朝末年,得到王親貴族支持的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圍攻外國傳教士和外國使館,頻頻製造事端。
當慈禧得知義和團「刀槍不入」時,便不顧朝中大臣主和派的反對,悍然向11國同時發起了宣戰詔書。
結局可想而知,八國聯軍從天津大沽口一路如摧枯拉朽般攻向北京城。
而號稱「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和早已腐朽不堪的」八旗精銳「在列強的洋槍利炮面前,也都早已嚇得屁滾尿流。
眼見不妙的慈禧,再也顧不得太后威儀,打著」西狩「的名義帶著光緒帝西逃,一直逃到了西安,才算心下大定。
此時的慈禧最害怕的是洋人找她算帳,於是,她再次任命慶親王奕劻、大學士李鴻章為全權大臣,代表清政府向列強乞和。
慈禧為了取得洋人的原諒,便以光緒帝的名義頒布了那道「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上諭。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慈禧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惡性體現。
1981年,《阿Q正傳》被拍成電影上映。電影中阿Q的形象被刻畫的入木三分,讓人看了可氣可恨又可憐。
在電影的結尾處,有這樣一段話外音:阿Q死了,阿Q雖然沒有女人,但並不如小尼姑罵的斷子絕孫了。據考據家的考證所說,阿Q還是有後代的,而且子孫繁多,至今不絕........
」精神勝利法「是一種具有世界意義的普遍現象,它在弱者的身上,尤其是在社會地位卑微而又不覺悟的人身上,尤為顯著。
但很顯然的是,張某鋼一直沉淪在生活不順的泥潭中無法自拔。如果他用了」精神勝利法「,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