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是魯迅先生筆下一個一無所有,靠給人家打短工度日的貧苦農民,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感受到生存的危機,受盡欺凌。由於阿Q地位低下,身份卑微,被別人欺負後,就用一套自己發明的「精神勝利法」進行自我安慰,與人打架吃了虧,就這樣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老子。」
這其實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這種做法遭到了世人的嘲笑和鄙視。但凡事無絕對,阿Q的這種精神勝利法在某些時候可以適當運用來對自己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
在《三國演義》中,當時孫權劉備聯手,共同抗擊曹操。而周瑜與諸葛亮既是戰友,又是敵人,兩人都是各自主公手下的重要謀士。在多次的較量中,諸葛亮都勝出一籌。周瑜則是每次都鬥不過諸葛亮,不論是「草船借箭」、「巧借東風」,還是「劉備娶親」、「巧奪荊州」,周瑜不但沒討到一點好處,而且還「陪了夫人又折兵」。雖然諸葛亮草船借箭,借東風這些也幫助周瑜成功的火燒赤壁,但是周瑜卻是更加的想要加害諸葛亮,欲置諸葛亮於死地。但是周瑜屢屢失敗,還經常偷雞不成蝕把米,最後周瑜只得長嘆既生瑜何生亮,連叫幾聲後氣絕身亡。
其實,周瑜被氣死,主要是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周瑜嫉妒諸葛亮的足智多謀,覺得諸葛亮事事都要比自己高明一些,本來事情就沒有絕對,可是周瑜此人心氣太高,忍受不了,以至於因此被氣死。二,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能,心中對諸葛亮有情緒,但是他沒有及時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的疏導。如果周瑜能夠像阿Q那樣運用精神勝利法進行自我安慰,那麼不至於自己把自己氣死。如果周瑜用精神勝利法那也很簡單,他就這樣想:「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我就不信你諸葛亮不會有栽到我手裡的那一天。」他還可以那樣想:「勝敗乃兵家常事,你諸葛亮不過是運氣比我好而已,有什麼了不起的」。
像周瑜這種有才幹又自負的人,心中有情緒又不及時發洩出來,就像一個漲滿了氣的汽球,到了一定的時候,不需要一根繡花針,只需要一根稻草,一根可以壓垮駱駝的稻草,就可以刺破這個汽球,然後聽見「呯」的一聲,一切就結束了。
在戰國時期,靠近北部邊城,住著一個老人,名叫塞翁。塞翁養了許多馬,一天,他的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說這件事,跑來安慰,勸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了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準會帶來什麼福氣呢。」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裡覺得很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沒想到過了幾天,丟失的馬不僅自動返回家,還帶回一匹匈奴的駿馬。
這個故事說明塞翁在遇到不好的事情時會想,會自我安慰,性格豁達。如果遇到不會想,心眼小的人,丟了一匹馬,可能就會呼天搶地,捶胸頓足,然後鑽牛角尖,鑽進去就出不來了。
在生活中,在職場裡,我們也需要阿Q的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幫助調節自己的心態。如果你遇到了不公平的事情,或者你現在的境遇很糟糕,那麼你會怎麼辦?是唉聲嘆氣,怨天尤人;還是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那樣,一遍又一遍逢人就說:「這不公平,我怎麼這麼倒黴。」還是一個人失魂落魄的站在樓頂做出要跳樓的樣子來嚇唬大家?
這樣的人是生活的弱者,不敢勇敢地面對困難,將會被社會淘汰。而善於運用阿Q精神勝利法的人就會這樣想:「這個世界確實不公平,但是不公平的事情多了去了,又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才遇到。」也有人會想:「我雖然生活過的不好,但還有很多人比我過得更糟糕,外國有很多難民飯都吃不飽,至少我溫飽沒有問題嘛。」
但是這個阿Q的精神勝利法只能作為一種調整心態的手段來使用,如果長期使用精神勝利法,那麼精神勝利法就成了一種精神鴉片,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封閉。就比如考試沒考好的同學,有的會及時總結問題,並適度採用精神勝利法鼓勵自己,力爭下次考出好成績,而有些沒有考好的同學則完全依靠精神勝利法來麻醉欺騙自己,覺得無所謂,也就這樣子啦,那麼結果肯定會越考越糟。
總之,精神勝利法的運用要把握好分寸,運用得好,就可以排解心中的負面情緒,從失意中重新振作起來,而精神勝利法運用得過多過濫,就是採用自欺欺人的方式來逃避現實,就像駝鳥遇到困難只會往地下鑽,不會真正去解決問題,只能轉身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