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勝利法」,說服了自己,放棄了靈魂——《阿Q正傳》

2021-01-10 阿凱悅讀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阿Q正傳》正是魯迅先生喚醒「黑屋子」裡面的人的響亮號角。

「鴉片戰爭」以來,受到了「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等多方壓迫下的中國人,思想上的禁錮已經達到儒家思想產生以來的巔峰,他們既受著傳統意義上的「三綱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封建思想的束縛,又受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殘暴壓榨,這使得那個時期本就思想保守的人更加不敢為自己「發聲」,敢怒而不敢言。

魯迅先生在一開始就大寫「傳」的各種體裁,看似是在為阿Q這個小人物作一個認真的傳,那又何嘗不是在為那個時期的覺醒唱響嘹亮的歌聲呢?為一個地位卑微的小人物立傳,其實是想通過塑造這一人物形象,把他的影響和悲劇折射到每一個人的身上,暴露當時國民的弱點。

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時期,從鄉土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化,阿Q作為鄉土人物的一個代表,這樣一個舊人物的命運註定是悲劇的。正如魯迅先生認為喚醒一個沉睡的中國人是痛苦的一樣,一個看似趕上時代潮流,而其本質還是封建思想的人的下場一定是悲劇的,這是中國近代史的悲劇觀,也是當時國人對中國現狀無奈、絕望的感傷和彷徨。

近代以來,最先「開眼看世界」的是林則徐和魏源,在保有原始封建思想的情況下,這些包括「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在內的「覺醒」都是徒勞的。在《阿Q正傳》中,阿Q雖然有過進城的經歷,但他對城市的看法並不是先進、發達的,他用一種鄙夷的眼光看待一切實際先進的做法,正如被封建思想束縛了的統治階級和國人在接受先進技術、制度、思想的過程中,總帶著「天朝上國」的思想去欺騙自己、放棄自己,這跟阿Q是毫無區別的。

我們總是在「內憂外患」的現狀中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擔憂和恐懼,一方面原因就來自於「家天下」的封建思想,而另一方面則來自於阿Q的「精神勝利法」。傳統的思想中,他們認為國家是「君王」的國家,歷朝的盛與衰對人的影響都不是很明顯,原因在於對他們來說朝代的更迭只不過是換一個跟他們相距甚遠的領導者罷了,並不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存、生計,以至於在外國侵略到我國國土時,也沒有表現出太多的關心和憂愁。

另一方面,生活在脫離現實的精神世界中,他們用「天朝上國」的思想來欺騙自己,潛移默化中,他們已經相信中國的屈辱只是暫時的,即使不採取任何措施也會扭轉戰局,可是,都這麼想的人又有誰在做救國救民的事呢?答案是「精神勝利法」在做著本位的事情,它讓國人生活在一種莫須有的優越感當中,直到死在自己的騙局中。

少數覺醒的「知識分子」便擔任起了「喚醒者」的角色,這篇文章就是最好的「鏡子」,它讓沉睡中的人民認識到欺騙自己的結果就是滅亡,以起到通過憤懣共鳴而產生的「自我覺醒」的作用。阿Q身上的人性的缺點太多太多,就像那個年代的陋習太多一樣,阿Q只有死去才能彌補他身上的缺點,中國也只有讓舊的慣俗徹底逝去才能讓中國真正的恢復輝煌。

被打,他當作是兒子在打他;狀元,他認為是有錢有勢人家的走狗;死到臨頭,還認為縣太爺在抬舉他。這是徹頭徹尾的糊塗、混亂,一個腐朽的人可以蠢到自己要死了都不知道,這是對黑暗政府最好的譏諷,也是對喚醒愚昧的最好方式。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既是魯迅先生對阿Q不爭的無奈,更是對墮落的感慨。故步自封,只能「死於安樂」,精神上的「安樂」。只有先認識自己、認識現狀,才能在岌岌可危的滅亡命運中抓住為數不多的稻草,從而逃脫死神的魔爪,重新樹立輝煌的旗幟!

你的喜歡至關重要!喜歡我就關注我吧!讓靈魂片刻放空,每日更新絕美文學作品!

相關焦點

  • 《阿Q正傳》與精神勝利法
    魯迅的小說並不多,但是堪為佳作的卻不少,其中又以《阿Q正傳》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不僅阿Q的形象深入人心,以「精神勝利法」為特徵的阿Q精神也成為了慣用語,可見先生的作品的巨大的影響力。《阿Q正傳》創作於1921年底,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僱農阿Q,幹起活兒來「十分賣力」,但到頭來什麼都沒有,甚至連自己的姓名都被遺忘,以至於阿Q宣稱自己姓趙而遭到趙太爺的毆打。小說深刻地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愚昧、腐朽的社會特點,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生活的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的生存法則。
  • 淺談阿Q精神
    魯迅寫《阿q正傳》中的阿q精神,暴露了國民的弱點,顯現出了一個時代的國人的靈魂,也表現出一個時代的悲哀。但更深一層的來說,阿q精神不僅對當時的社會起作用,而且對現代的社會發揮著其獨特的作用,較以前有了深入的發展與內涵。關於阿q精神,學術界有很多權威論述過。
  • 《阿Q正傳》:阿Q的精神勝利法,何嘗不是當時國民的鏡子
    阿Q精神勝利法是什麼 《阿Q正傳》稱得上是現在小說中的經典之作,他不僅屬於過去,同時也屬於將來,不僅屬於中國,而且是屬於世界。阿Q只是名字屬於中國,他的"精神勝利法"卻是全世界各國被奴役的國民所共有的。
  • 《阿Q正傳》的「精神勝利法」
    強行讓自己在床上膩歪了一個多小時,實在是躺不住了想做點什麼,想到之前一直有個電影叫《阿甘正傳》來著還沒看,就拿起電腦誤搜了《阿Q正傳》也沒注意就一股腦的看了起來。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被言順開老師演活了,精彩詮釋了他悲慘的一生。
  • 阿Q的「精神勝利法」
    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正傳》裡的阿貴就是「自信心」爆表,靈魂所在就是「精神勝利法」,具體表現就是通過自我安慰來滿足不急他人的一切劣勢,以此獲得精神和身體上的優越感。例如:看到有錢人,就會說:媽媽的,有什麼了不起,我們祖上曾經有錢;被別人爆打一頓,跪地叫爺求饒,一轉身就變臉說:媽媽的,這是兒子打老子;遇到傭人吳媽,就厚著臉皮說:吳媽,我要和你睏覺。
  • 《阿Q正傳》:淺談精神勝利法是否適用於現代社會
    阿Q精神阿Q正傳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阿Q精神。而什麼是阿Q精神呢?簡單的說就是一種是自慰精神或者是自賤精神,學者概括為:就是阿Q的自欺欺人、自輕、自賤、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簡言之,是在失敗與屈辱面前,不敢正視現實,而使用虛假的勝利來在精神上實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卻。
  •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難道無可取之處?我偏要說不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難道無可取之處?我偏要說不如果真的讓小編來選,我想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魯迅筆下所有窮苦百姓,都應該看一看的,因為這個被我們橫加指責的,並不是毫無可取之處。阿Q正傳電影劇照其實很多人或許在不經意間也使用過阿Q的精神勝利法,只是沒有察覺,或者沒想到自己正是利用的阿Q勝利法而已,比如說當我們深處一個逆境的時候,我們總會去想身邊的七大姑八大姨一樣,或者天邊打不著邊的某某一樣,甚至比我們更慘
  • 《阿Q正傳》教學設計:精神勝利法,笑乎?痛哉!
    《阿Q正傳》深度閱讀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梳通文意,能從敘述者角度複述故事大意。2.分析阿Q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對「精神勝利法」等國民劣根性的批判。3.品味語言,深入理解人物生活背景,了解小說是怎麼寫的。教學重點:1.分析阿Q形象。2.品味小說語言。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作者魯迅下面說說咱們的主人公阿Q,他很卑怯,他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對抵抗力稍為薄弱的小D,則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態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大肆其輕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現。
  • 再讀《阿Q正傳》,我用「阿Q精神勝利法」治好了我的狂躁症
    老公,兒子都小心的避著我,生怕我這個火藥桶隨時爆炸,傷及無辜,我知道自己可能太焦慮了,曾經也找方法排解,奈何見效甚微,直到我無意中又讀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主要講的是辛亥革命前後一位身無片瓦的底層農民,以出賣勞動力為生,深受壓迫與剝削,在經過一次次抗爭一次次受辱,再也無力反抗後,變得自輕自賤,狂妄虛榮起來,他用獨創的「精神勝利法」時時的自我安慰,即使在赴死的路上仍不忘「第一」。小說對阿Q所代表的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典型形象無疑是批判的,諷刺的。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好的'和『壞的」。
  • 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生活中,我們也需要一點兒阿Q精神!
    文/飛魚在生活中,我們偶爾也需要用精神勝利法去調整我們的心態,讓我們在受傷在失敗的生活,快速地恢復過來。提到精神勝利法,不得不想到阿Q。阿Q是魯迅寫的《阿Q正傳》裡面的主人公。在那個年代的阿Q,是典型的被剝削的人物代表,因為在那個封建社會之中,像阿Q這樣的人,經常面對著被人欺負,被人統治,所以才會用精神勝利法來麻痺自己,當成自己的解壓方式。回顧阿Q的一生,可以說是悲劇的,因為他歪曲了精神勝利法,以至於他自己動手打自己兩巴掌,就以為自己是一個強人,以至於他不認識字,稀裡糊塗地畫押籤字,以為別人是放他回家,不料是把他代替別人而被送去斷頭臺。
  • 阿Q精神到底是好的還是壞的?《阿Q正傳》告訴你
    「阿Q精神」簡單的說就是一種自我安慰的精神,學者概括為:就是阿Q的自嘲、自解,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簡言之,是使用精神勝利法進行自我安慰,或者即刻忘卻。《阿Q正傳》裡的阿Q,一貧如洗,無家無業,甚至連名字也沒有,住在未莊的土谷祠,只給人家做短工,平日只要吃飽了肚子,有幾文錢,便神氣活現地喝酒賭博,調笑打鬧,生活滿足得很。後來在他「中興」之後,更是滿足、神氣非常「滿把是銀的和銅的,在櫃檯上一扔說:「現錢打酒來」,阿Q不僅在生活上十分滿足和得意;在精神上,也有其滿足和沾沾自喜之處。
  • 《阿Q正傳》阿Q靠精神勝利法戰勝別人,卻稀裡糊塗丟了性命
    《阿Q正傳》裡的阿Q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小人物,由於他社會地位低下,沒有正當職業,在遭到別人欺侮後,就以精神勝利法戰勝他人。他骨子裡卻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他身上的傲骨最終使他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阿Q頗有一種「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的心態。
  • 重讀《阿Q正傳》,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
    江南田園·選自Pexels網站從此國人知道了阿Q,知道了阿Q精神,而且一直是從負面的角度解讀,無限貶損阿Q和阿Q精神。今天筆者重讀《阿Q正傳》,試圖從另外一個角度,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魯迅棄醫從文回國後,便用犀利的文筆寫下《阿Q正傳》,於無聲勝有聲,發出無比激憤的吶喊。
  • 精神勝利法,魯迅想告訴我們的是什麼
    但是,他絲毫都沒有想到自己是為何如此貧窮的,他對自己失敗的命運和奴隸的地位,採取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辯護和粉飾,那便是「精神勝利法」。「精神勝利法」的具體表現就是,用想像來支撐自己那無價值的生存。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阿Q根本不敢正視自己所遭到侮辱和失敗的現實,他以麻木健忘來排除自己由於失敗而產生的屈辱感。不僅如此,他還向更弱者洩憤,用轉嫁屈辱的方法來得到滿足。
  • 《阿Q正傳》與《百萬英鎊》:愚昧麻木的時代,個體能否反抗命運
    01《阿Q正傳》中阿Q的卑劣行徑與「精神勝利法」,折射的是愚昧社會的縮影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是在當時的社會之中再簡單不過的小人物,阿Q一次又一次滑稽又笨拙的行徑,使我們總是無法抑制自己的笑容,但卻又因為他的人生悲劇,產生悲愴的情感。
  • 精神勝利法是「保命良藥」,那要了阿Q性命的又是什麼?
    讀過《阿Q正傳》的人,其實對阿Q的死印象不深,也懶得往深裡去想。千千萬萬的讀者,對阿Q有千千萬萬的印象,但所有印象中,都刻著「精神勝利法」五個大字,以至於其他一切都顯得渺小。於是,一齣悲劇被讀成喜劇,偉大作家筆下偉大文字的力量,便被讀輕了。既然精神勝利法常常讓阿Q感到勝利,作為「保命良藥」讓阿Q不會受氣而亡,那麼阿Q最終是怎麼丟掉性命的呢?
  • 讀魯迅《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只是表面不是原因,那原因是什麼?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阿Q的精神勝利法,其目的是維護自己的自尊,並且對自己的自卑進行補償,在弗洛伊德那裡,這叫心理防禦機制,這種防禦機制是為了消除我們內心的痛苦、緊張、尷尬和罪惡感,也有一種說法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在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種自衛的本能反應。
  • 電影《阿Q正傳》演員現狀:阿Q精神永存,但嚴順開永遠離開了我們
    電影《阿Q正傳》演員現狀:阿Q精神永存,但嚴順開永遠離開了我們阿Q精神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也是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裡的一個人物。《阿Q正傳》也被拍成了電影廣為人知,由嚴順開主演的阿Q深入人心,啼笑皆非。該影片主要揭示了在舊社會的壓迫下思想深受璀殘的場景。
  • 每個人都會用精神勝利法,為何唯獨魯迅筆下的阿Q精神分裂了呢?
    相信很多人看魯迅的《阿Q正傳》都會有一種複雜的心理,一方面覺得阿Q怎麼如此可笑如此不上進,一方面又會覺得正是精神勝利法消解了阿Q的痛苦。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使用精神勝利法,所謂的自我安慰不就是一種精神勝利嗎?但為什麼我們用精神勝利法是有益於心靈健康的,而阿Q卻導致了精神分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