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這樣真實存在的動物,為何能流傳千年與狽為伴的傳聞?歷史上有許多人言之鑿鑿親眼目睹了狽的存在,讓人不禁懷疑真的存在一種前足絕短,與狼相伴的「狽」?
狽伏狼想像圖
有這樣一種說法:狽是狼的近親,它們四肢短小,但智商很高。因為體型短小,所以經常躲在狼的身上。當然,狼不可能做它們的免費坐騎,所以成了狼群「軍師」,狼狽為奸一詞便是如此形容。
網絡上流傳的「狽獸」圖實為烏蘇里貉
「狼狽」一詞的解釋是:「傳說狽是一種獸,前腿特別短,走路時要爬在狼身上,沒有狼,它就不能行動,所以用『狼狽』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樣子」。
「狼狽為奸」的詞條是:傳說狽是跟狼同類的野獸,前腿極短,行動時要爬在狼身上,沒有狼就不能行動。狼和狽經常結合傷害牲畜,因此用來比喻為了達到惡毒的目的,互相勾結做壞事。
「狽」是傳說中的一種獸,藉助於強大的網際網路,只能搜索到有關「狽」的奇聞怪談,找不到實倒能證明這種獸存在的證據,也沒有狽獸後代流傳。
在《爾雅》、許慎的《說文解字》和《廣雅》中均無「狽」字。《爾雅》大約是秦漢時人所作,最晚成書於西漢初年,漢文帝 時已設置《爾雅》博士。《說文解字》成書於東漢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廣雅》成書於三國魏明帝太和年間(公元 227—232)。可見「狽」這個字應該是後造字,至少在曹魏以前還沒有出現這個字。
現能找到最早客觀解釋「狼狽」意義的是梁朝阮孝緒所著的《文字集略》。此書宋代已經散佚,但在 《文選注》援引了《文字集略》的釋義:「狼狽,猶狼跋也」。呂延濟注:「狼跋,狼狽也。獸皆狼狽於網中,忘其看視,失其去就,恐懼之甚也。」或寫作「狼貝」,二字與「狼跟」音同。
「狼狽」的註解要遠遠早於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由此推斷,至少在唐以前,「狽」很有可能是「跋」的假借字。
唐代的《酉陽雜俎》對狽的解釋:
或言狼狽是兩物,狽前足絕短,每行常駕兩狼,狽失狼則不能動,故世言事乖者稱狼狽。
「狼狽為奸」出處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十六:故世言事乖者稱狼狽。《酉陽雜俎》是志怪書籍,裡面把狽描述成一種同時騎在兩條狼背上,沒有狼就走不動道的形象。
綜上,筆者斷定,「狽」是知識性錯誤,極有可能是杜撰的獸類,常以借狼之名形容奸詐人士。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M].
阮孝緒. 文字集略, 散佚.
張聖薈. 探究&34;[J]. 語文學刊, 2013(10):57-58.
段成式. 酉陽雜俎[M]. 中華書局,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