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髮型起源和含義(漢代篇)

2021-01-09 灼華蔓蔓

已經看了不少劇追了不少星,作為一個小小的編輯,文章水平也要有所提升。這樣才能為大家呈現更好的學習交流信息。所以,最近我開始轉戰書籍,在有知識底蘊的前提下來給大家科普一些古人的髮型髮飾和禮儀用度,希望姐妹們多多支持哦()

這一期開始做古代的髮型合集。其實現在的話有很多造型都是大家自己研究出來的。而且也比較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如果出去採風拍照都可以去自己創造髮型。這裡呢,就給大家展示一下古時候各個朝代的不一樣的髮型。我們可以回顧並且看一看當時古代流行什麼樣的髮型,他們是什麼樣的審美。

那麼我們從說文解字看起。髮髻的髻。這個字從吉,寓意吉祥如意。在古代的時候小孩子是是有不同的髮髻的,而且有不一樣的含義,有一個女孩的成人禮叫"及笄",和男孩子的冠禮十分相似,還有類似"總角之宴,言笑焉焉""黃髮垂髫"等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髮型種類:依據《雲髻鳳釵,中國古代女子髮型髮飾》髮型大致可以分為高髻、垂髻、偏髻、平髻、環髻、丫髻、反綰髻、叢髻、象形髻等幾大類。本期主要說說漢代的髮髻名稱和樣式~

最早的髮型現在也很流行,就是披髮,但是頭髮是整潔的不是雜亂的。原始時期的陶罐上一些圖案上能夠發現當時已經有辮子,高髻,捲髮髮型了。

漢代的髮髻名稱和形狀十分豐富,而且大部分的髮髻得到了考證。秦漢時期,對於神仙崇拜不斷發展。人們的髮髻也有反應神仙思想的,比如「太華髻」,就是芙蓉花的形狀,芙蓉就是荷花。

漢代的髮髻不一定是全部都放在頭上。也有一半紮起來一半披髮的,散發一般散垂至腰間。比如髮型「三角髻」

「飛仙髻」也叫飛天髻,同樣是一種高髮髻,把頭髮放到頭頂分成幾股並成不同彎曲的環,後面披髮,是王母娘娘侍女的造型。

形制類似下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這兩個後面都沒有披髮

同樣是侍女造型的還有「三圓髻」,中間一個圓的,兩邊是兩個小圓髮髻。

後來很多人都愛梳圓環的髮髻,最多有九到十二個圓環。在文物中多見的是「雙環髻」原來應該叫「鬟」(環)古今字,但是當時的環是朝上高聳的,很多舞女的陶人都是這個造型。

雙環髻女立俑

「同心髻」是把頭髮結成心形的髮髻,一般結髮就是指愛情的,唐代也有在額前作同心結的髮髻,和這個一樣。

「縷鹿髻」是有好幾層輪,一層套一層,上邊的小下大,多個圓環套疊而成。

常見的還有「垂雲髻」,把頭髮分成兩半向後梳,紮成一束,再接假髮做裝飾,披散的頭髮一般垂到腰際。這個現在漢代的劇也是這樣的造型,比如那個《美人心計》劇中都出現過這個髮型。頭頂上的那個就是假髮,後面的頭髮很長,這部劇裡很多用發扣扣起來了,實際上漢代可能直接挽著頭髮不做裝飾。

「墮馬髻」是斜的,在當時樣式新奇,很多人效仿,顯得人楚楚可憐,髮型凌亂,內心悽楚。基本上沒有裝飾品,非常日常。

最常用的是「椎髻」跟垂髻類似,非常日常,一般不加什麼修飾。雙椎髻也常在陶俑出現。

"圓髻"是高的盤在頭頂的髮髻,有時候還會從中抽出一縷髮絲,表現輕靈的美。

電影神話劇照

「旋螺髻」就是擰成旋螺一樣把髮髻盤起來。

古時候也會有捲髮,因為自古有動物圖騰的崇拜,人們喜歡把頭髮像蛇一樣捲曲的形狀披肩。聽起來很新潮,我也很驚訝,當時看那個仙俠傳雪見的兩個大辮子捲髮還覺得太新潮了,現在看來古人早就有了。

古代女子十分珍愛頭髮,也喜歡創造髮型,假髮不僅可以做裝飾而且很常用,比如老年人如果頭髮少就會加假髮做造型。當然,還是以真發又黑又亮又多為美。

參考文獻:《雲鬢鳳釵 中國古代女子髮型髮飾》馬大勇編著

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中國的起源:最早於漢代對中原稱呼民國重啟用簡稱中國
    中國的起源:最早於漢代對中原稱呼民國重啟用簡稱中國 2019-07-26 10: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代打擊樂器也叫敲擊樂器流行於漢代,也是古代樂器的最早指揮手
    打擊樂器也叫敲擊樂器,它能帶領整個樂隊的走向和節拍相當於副指揮。中國古代漢朝樂器共分為打擊樂器、管樂器和弦樂器。打擊樂器多以編鐘、編磬、建鼓等樂器組成,雖然在宮廷雅樂中還不可或缺,傳承由來已久歷史綿遠先秦至漢代的國樂器材主要由敲擊與吹奏樂器組成形制豐富式樣遷變蔚為大觀。
  • 漢代廁所用處多,如廁養豬兩不誤,一套古代的「生態循環系統」
    這個聽起來難登大雅之堂的話題,卻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廁所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產物,它的重要性堪比廚房。不管你是外表風度翩翩、還是內心溫文爾雅,終究離不開廁所。現今社會,人類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廁所也從原來的蹲坑式升級為馬桶式。不過在古代,廁所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 中國古代枕頭的起源、歷史演變和文化內涵
    古代枕頭的起源人類早期,可能揀一塊石頭、一根木頭、一束柴草墊於首下,作為睡覺時的頭枕物,這可看作枕頭雛形。無任何工具,用手臂墊首也是存在,那應該是人們無意識地尋找舒適的睡臥方式。為了更加舒適,人們當然慢慢有意識地尋找頭枕物。據研究,我國成型的枕頭在商朝己經出現。
  • 四川渠縣發現漢代大墓,出土15枚竹簡,專家:上面記載《倉頡篇》
    眾所周知,《倉頡篇》是我國一部啟蒙識字課本,最初是由三篇文字構成,分別是李斯《藏頡篇》、趙高《愛歷篇》和胡毋敬的《博學篇》,共計20章,是為「秦三蒼」。晉代的張軌將秦本《蒼頡篇》作為上篇,以揚雄所續《訓纂篇》34章為中篇,以班、賈二人所續《滂喜篇》34章為下篇,合稱《三蒼》,稱為「漢三蒼」。
  • 生存境遇:諸子學起源的重要因素
    從先秦時期的《莊子·天下》篇,到漢代的《論六家要旨》《漢書·藝文志》,再到近代的章太炎、胡適的論述,無不在對先秦諸子的起源進行總結與反思。大致來說,影響比較大的諸子起源說主要有「諸子出於王官說」以及否定此說這兩種。肯定說法以《漢志》為代表,否定說法以胡適為代表。  《漢志》曰:「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
  • 太室闕:漢代文化和建築藝術的實物見證
    「闕」是古代一種獨特的裝飾建築,彰顯著尊嚴,一般立於城、宮、廟門前的甬道兩旁。太室闕位於登封市城東4公裡嵩山南麓中嶽廟前500米處,是我國現存僅有的幾座漢代建築之一,與少室闕、啟母闕並稱東漢三闕。1961年,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室闕是太室山祠廟前的神道闕。
  • 考古以為挖出了漢代豪宅?實系漢代廁所!
    在山東棗莊海子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一處信息保存相對豐富的漢代基層聚落,其中,發現有漢代房址兩座。從保存下來的房址可以看到不連續的石砌牆基和基槽,兩座房址之間還發現了道路及牆基各一條,據此推測,專家認為兩房址分屬不同的院落。
  • 中國古代玉佩-人物與動物篇
    中國古代玉佩造型各異,寓意多美好、吉祥。其中各種人物造型的玉佩和動物造型的玉佩都深受人們的喜愛。紫色百合香為您介紹各式人物與動物玉佩收藏小知識,使您對我國深厚的玉文化更加熱愛。一、中國古代玉佩中國古代玉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古老的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代,玉佩一直經久不衰。玉佩是古人隨身佩戴的一種裝飾用玉,歷代的玉佩都形制豐富,紋飾多樣化,而且多體現美好、幸福、長壽之意。常見的玉佩紋飾主要有人物、動物、植物、花草、文字等各類圖案。
  • 日本人的「 奇葩」髮型:兩邊留著,中間剃光
    在一些日本古裝電影和電視節目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武士,他們的腦袋中間沒有頭髮,所以導致我們有很多疑惑。其實,我們都知道每個時代都有獨特的髮型,就如清朝男人蓄著辮子的道理一樣!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時尚,不同的服裝風格以及不同的髮型,這些在古代也是如此。
  • 「榻」、「床」、「下榻」各自的作用和含義是不同的
    「床榻」,現今的我們都泛指是「床」,換個角度說,「床」和「榻」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其實,在古代並不是這樣的。「榻」與「床」的作用各不相同,比如說「下榻」,就飽含著濃濃的尊敬。「榻」、「床」和「下榻」都有著各自的含義。《廣博物志》說:「神農氏發明床,少昊始作簣,呂望作榻。」
  • 古代豬圖騰是龍的起源嗎
    文/王冰  龍是漢、朝鮮、壯、侗、泰、佬、撣、芒、苗等民族傳說中,具有超凡力量的動物,近世在建構中華民族概念過程中,又逐漸成為中華民族象徵物。今天,標準的龍具有鹿角、蛇身、鷹爪、狗鼻、牛嘴、魚鱗、蝦須等複合特徵,既像典型食草動物(比如有角),又像食肉動物(比如有爪牙)。  少有人相信古代有龍這樣的動物,但它的原型是什麼?
  • 文物會說話 漢代的「養老令」和「敬老卡」——鳩杖
    徐州博物館「漢家煙火」展廳內陳列的鳩形銅杖和鳥形杖首藏品。  ◎ 魏欣  敬老養老在我國古代的禮制社會中就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人們把它看做是僅次於事親孝親的一種美德,並逐漸形成一種制度。具體有實物見證的,還得從漢代「鳩杖」說起。  漢代確立給老人「賜杖」制度  鳩杖,又叫「王杖」,是古代帝王賜予老人使用的拐棍,是一種特殊權利的象徵。從史料和考古發現來看,「賜杖」制度在漢代被正式確立。
  • 古代的標點符號怎麼用?和今天有什麼不一樣?
    漢代使用標點符號更多,其中包括之前已經出現過的圓點號、勾識號、黑方號、橫線號、二短橫號,和新產生的頓號、逗號、句號、括號、三角號、斜線號、扁方框號、尖角號、豎長點號、節字號、馬字號、兒字號、網紋號。其中有些標點符號的作用已經被確認,比如圓點號用於分章、勾識號用於句讀、黑方號用於篇首或句讀、二短橫號用於重文和合文、黑三角號作為章首和句讀;同樣有一些標點符號僅存在於一些簡牘中,對其使用尚且存在爭議。其中頓號、逗號、句號、括號這些標點符號一直到現代仍然被廣泛使用著。但其作用與現在有些不同,比如當時的括號起到的是刪除的作用。
  • 漢族之起源,「始於」漢代的漢家文明
    上一篇我們提到了 「漢」,它是繼秦朝之後的又一大一統王朝,政治安定,國力強盛,經濟繁榮,促使生活富裕,從漢代起平民也逐漸開始穿著精織服飾,並出現了多樣的服飾風格,曲裾和直裾便是西漢最具代表的服飾。今天我們就接著從上文聊起,更深入地了解漢王朝故事。
  • 2019最潮英文名:女生英文名含義和起源(女生版)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熱門推薦>正文2019最潮英文名:女生英文名含義和起源(女生版) 2019-07-16 14:41 來源:邱政政 作者:
  • 古代十大吉祥圖案之二,它們代表了什麼含義,你清楚嗎?
    上一期小編跟大家介紹了我國的十大吉祥圖案中的五個,今天接著和大家一起分享剩下的這五種圖案。有的朋友們沒有看過,上一篇文章也不要緊,小編簡單的和大家說一下。其實也就是我們國家的,民間的一些吉祥圖畫。可能年紀小的朋友聽說的,並不是很多。
  • 古代日本人為何要把中間的頭髮剃掉?原因不簡單!
    在一些日本古裝影視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裡面的一些武士浪人的頭頂中間都不留頭髮,就有很多小夥伴們都無法理解,其實我們都知道,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的髮型,就像我們清朝時期男人後面留辮子一樣!每一個年代都有自己年代的流行,不一樣的穿衣風格,以及不一樣的髮型,在古代也是一樣的。中國漢代女子髮髻簪花,楚國女子髮髻是插步搖髮式。
  • 烏克蘭人的奇怪髮型,前面一綹頭髮垂下來
    我們都知道扎巴羅熱茨哥薩克人的典型髮型-頭髮剪短,但是前面有一縷頭髮,長長的懸掛在額頭的側面,再加上長長的懸掛式鬍鬚。這種外觀有多少與烏克蘭人的髮型相對應?這種髮型的起源是什麼?這裡應該明白,這種髮型並不是所有烏克蘭人的特徵,特別是這種扎巴羅熱茨哥薩克人的髮型。扎巴羅熱茨哥薩克人的這種髮型可以追溯到17世紀。
  • 廣州發現漢代大墓3:古墓中竟發現古代「長生不老藥」?
    上期說到,考古隊在廣州象崗發現了一座漢代大墓,由於無法打開墓室大門,只能把前室的頂蓋掀開。雖然前室頂蓋上有少見的彩繪,證明這應該是一個王侯級別的人物的墓。但是,對於這是不是趙佗的墓,專家的判斷還是有些遲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