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看了不少劇追了不少星,作為一個小小的編輯,文章水平也要有所提升。這樣才能為大家呈現更好的學習交流信息。所以,最近我開始轉戰書籍,在有知識底蘊的前提下來給大家科普一些古人的髮型髮飾和禮儀用度,希望姐妹們多多支持哦()
這一期開始做古代的髮型合集。其實現在的話有很多造型都是大家自己研究出來的。而且也比較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如果出去採風拍照都可以去自己創造髮型。這裡呢,就給大家展示一下古時候各個朝代的不一樣的髮型。我們可以回顧並且看一看當時古代流行什麼樣的髮型,他們是什麼樣的審美。
那麼我們從說文解字看起。髮髻的髻。這個字從吉,寓意吉祥如意。在古代的時候小孩子是是有不同的髮髻的,而且有不一樣的含義,有一個女孩的成人禮叫"及笄",和男孩子的冠禮十分相似,還有類似"總角之宴,言笑焉焉""黃髮垂髫"等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髮型種類:依據《雲髻鳳釵,中國古代女子髮型髮飾》髮型大致可以分為高髻、垂髻、偏髻、平髻、環髻、丫髻、反綰髻、叢髻、象形髻等幾大類。本期主要說說漢代的髮髻名稱和樣式~
最早的髮型現在也很流行,就是披髮,但是頭髮是整潔的不是雜亂的。原始時期的陶罐上一些圖案上能夠發現當時已經有辮子,高髻,捲髮髮型了。
漢代的髮髻名稱和形狀十分豐富,而且大部分的髮髻得到了考證。秦漢時期,對於神仙崇拜不斷發展。人們的髮髻也有反應神仙思想的,比如「太華髻」,就是芙蓉花的形狀,芙蓉就是荷花。
漢代的髮髻不一定是全部都放在頭上。也有一半紮起來一半披髮的,散發一般散垂至腰間。比如髮型「三角髻」
「飛仙髻」也叫飛天髻,同樣是一種高髮髻,把頭髮放到頭頂分成幾股並成不同彎曲的環,後面披髮,是王母娘娘侍女的造型。
形制類似下圖
這兩個後面都沒有披髮
同樣是侍女造型的還有「三圓髻」,中間一個圓的,兩邊是兩個小圓髮髻。
後來很多人都愛梳圓環的髮髻,最多有九到十二個圓環。在文物中多見的是「雙環髻」原來應該叫「鬟」(環)古今字,但是當時的環是朝上高聳的,很多舞女的陶人都是這個造型。
「同心髻」是把頭髮結成心形的髮髻,一般結髮就是指愛情的,唐代也有在額前作同心結的髮髻,和這個一樣。
「縷鹿髻」是有好幾層輪,一層套一層,上邊的小下大,多個圓環套疊而成。
常見的還有「垂雲髻」,把頭髮分成兩半向後梳,紮成一束,再接假髮做裝飾,披散的頭髮一般垂到腰際。這個現在漢代的劇也是這樣的造型,比如那個《美人心計》劇中都出現過這個髮型。頭頂上的那個就是假髮,後面的頭髮很長,這部劇裡很多用發扣扣起來了,實際上漢代可能直接挽著頭髮不做裝飾。
「墮馬髻」是斜的,在當時樣式新奇,很多人效仿,顯得人楚楚可憐,髮型凌亂,內心悽楚。基本上沒有裝飾品,非常日常。
最常用的是「椎髻」跟垂髻類似,非常日常,一般不加什麼修飾。雙椎髻也常在陶俑出現。
"圓髻"是高的盤在頭頂的髮髻,有時候還會從中抽出一縷髮絲,表現輕靈的美。
「旋螺髻」就是擰成旋螺一樣把髮髻盤起來。
古時候也會有捲髮,因為自古有動物圖騰的崇拜,人們喜歡把頭髮像蛇一樣捲曲的形狀披肩。聽起來很新潮,我也很驚訝,當時看那個仙俠傳雪見的兩個大辮子捲髮還覺得太新潮了,現在看來古人早就有了。
古代女子十分珍愛頭髮,也喜歡創造髮型,假髮不僅可以做裝飾而且很常用,比如老年人如果頭髮少就會加假髮做造型。當然,還是以真發又黑又亮又多為美。
參考文獻:《雲鬢鳳釵 中國古代女子髮型髮飾》馬大勇編著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