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誤吞,毒死珊瑚:被亂扔的塑料該怎麼治理

2021-01-08 IT之家

大量的塑料瓶、塑膠袋和其他塑料垃圾會使珊瑚礁生病的可能性增加20倍,科學家們正爭先恐後地尋找原因。

大堡礁海洋疾病生態學家喬利·拉姆(Joleah Lamb)花了數年時間尋找人類活動方式可能對澳大利亞海岸附近珊瑚的影響,包括汙染海洋、商業捕魚、潛水以及其他旅遊活動導致珊瑚礁患病的頻率。拉姆及其團隊沒有看到太多的塑料垃圾,所以她對此並未給與太多關注。

可是當拉姆和同事們開始研究印尼、緬甸以及東南亞其他地區的珊瑚礁時,情況發生了變化。這些脆弱的生態系統被無處不在的紙尿褲、水瓶以及塑料垃圾袋搞得面目全非。研究人員記錄了他們在該地區工作中遇到的碎屑,數據顯示,在塑料與珊瑚礁接觸後,珊瑚受到疾病侵襲的可能性要高出20倍。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珊瑚礁觀察項目負責人馬克·埃金(Mark Eakin)說:「看到塑料的影響如此嚴重,真是令人震驚!」雖然埃金沒有參與最近的研究,但他與其他幾位作者進行了合作。他說:「問題遠比我們意識到的更嚴重!」

對於珊瑚來說,塑料只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最新壓力源,它們正危及珊瑚的生長。對於許多海洋生物系統來說,珊瑚就是生物多樣性的孵化器。而且塑料這種合成物質明顯地提高了珊瑚疾病的發病率,即使是抗性最強大的珊瑚礁也無法避免。許多專家說,新的研究表明,在規劃如何管理和保護珊瑚礁時,必須考慮到塑料的影響,許多國家需要徹底檢查其廢物管理系統,以防止塑料進入海洋。

減少塑料汙染本身並不足以拯救珊瑚礁,但它可以幫助緩解它們所面臨的威脅,而這些威脅讓珊瑚專家最為擔心,即過度捕撈和全球變暖導致的漂白事件。由於這些壓力,珊瑚礁面臨著一個即將到來的「氣候瓶頸」,珊瑚礁的數量預計會下降,珊瑚礁的種類也會隨之改變。但是從方程中去除儘可能多的塑料可能會使這個「氣候瓶頸」變得更寬一些。

海龜們試圖吃掉被誤認為是水母的塑膠袋的圖片,以及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帶中大量的塑料碎片,多年來始終是備受關注的新聞熱點。但海洋中塑料的數量和廣泛性足以讓經驗豐富的海洋研究人員大吃一驚。澳大利亞ARC珊瑚礁研究中心主任特裡·休斯(Terry Hughes)說,即使是在印度尼西亞的偏遠珊瑚礁,他也被那些衝來的塑膠袋數量所震驚。

最新研究提供了確鑿的數據,並對塑料如何影響珊瑚礁的機理有了新的認識。拉姆是康奈爾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她和同事們發現,在珊瑚礁數量佔全球半數以上的東南亞,塑料導致珊瑚致死疾病的可能性從4%上升到了89%。該團隊估計,從緬甸到澳大利亞,大約有110億個塑料碎片纏繞在珊瑚礁上,它們可能嚴重影響珊瑚礁的健康,而珊瑚礁不僅是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關鍵,而且是該地區許多經濟體的關鍵。

研究人員還在探索珊瑚為何在遇到塑膠袋、水瓶和釣魚線時患病,但他們已經有了相當多的懷疑。首先,導致一些最常見和致命疾病的病原體可能會在塑料碎片上「搭車」。塑料也會破壞珊瑚的脆弱表面,因為它會侵蝕珊瑚,引入細菌,並迫使珊瑚在試圖自我修復時將能量消耗在免疫反應上。

塑料還會覆蓋住珊瑚,阻擋陽光和氧氣,從而創造出幫助多種細菌茁壯成長的條件。它們包括那些導致黑帶病的疾病,在這種疾病中,一種深色的感染會侵蝕珊瑚組織。在某些種類的珊瑚中,尤其是鹿角和其他有複雜枝條的珊瑚,很可能會被纏結起來。這是珊瑚礁生態學家關注的一個主要問題,因為這些珊瑚的「角和裂縫」促進了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研究小組報告說,各種各樣的巨礫狀珊瑚都不太可能與塑料接觸,但如果發生接觸,那麼它們患病的機率幾乎是前者的兩倍。這一發現更加令人不安,因為埃金稱「那些珊瑚正是漂白的倖存者,現在也有了專門針對這些目標的威脅。」

但是塑料只是珊瑚的一個威脅,來自肥料的營養汙染,海洋酸化和過度捕撈,以及導致漂白、不斷變暖的海洋溫度,都使珊瑚失去了為它們提供食物和能量的共生海藻。最後兩項仍然是大多數珊瑚礁研究人員的主要關注點。休斯說:「塑料對珊瑚礁來說並不太好,但它的重要性要比漂白事件大得多。」

長達三年的全球漂白事件最近導致世界上75%的珊瑚礁受到影響。休斯指出,即使是保護相對完好的大堡礁,在僅僅8個月的時間裡,也失去了30%的珊瑚。休斯領導的一項科學研究顯示,隨著海洋升溫,漂白事件發生的時間也在縮短,而留給珊瑚恢復的時間更短。新研究的合著者、環境保護基金的首席海洋科學家道格拉斯·拉德爾(Douglas Rader)表示:「所有這一切聽起來都令人感到憂慮,直到你開始考慮可以做些什麼來抵消正在發生的破壞。」

由於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進展緩慢,拉德爾和其他幾位珊瑚專家說,管理漁業可能是解決珊瑚礁健康問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為當漁業壓力緩解時,魚類資源似乎會迅速反彈。環境保護基金目前正與貝里斯當地政府以及依賴漁業的當地社區合作,管理中美洲珊瑚礁沿岸的魚類種群。

減少塑料流入海洋也可以減輕珊瑚礁的負擔,例如,從漂白事件中恢復的過程不再顯得那樣迫切。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珊瑚礁生物學家戴維·克萊恩(David Kline)把它比作抽菸、喝酒、睡得太少的人,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個都會增加患病的風險,而減少這些因素會降低患病風險。

海洋保護組織(Ocean Conservancy)旗下「垃圾自由海洋項目」的負責人尼古拉斯·馬洛斯(Nicholas Mallos)說,減少塑料汙染的努力已經比應對氣候變化的速度快得多。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成堆的、五顏六色的、看起來不自然的塑料垃圾更顯眼、更髒。

馬洛斯舉例稱,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政府已經制定了塑膠袋禁令或額外收費條例,許多大公司也正在尋求減少塑料包裝數量的方法。他樂觀地認為,面對這一問題的政治意願存在於那些受到最嚴重打擊的東南亞國家。印度尼西亞剛剛宣布依賴旅遊業的峇里島海灘進入「垃圾緊急狀態」,制定了一項關於海洋塑料垃圾的國家行動計劃,以減少流入海洋的廢物數量。

當然,這並不能徹底解決海洋中已經存在的塑料垃圾,因為它會慢慢地退化為微觀粒子。有關這些塑料垃圾對珊瑚和海洋生物的影響才剛剛開始探索。但休斯說,這項研究讓一件事情變得非常清楚:我們能不能阻止人們繼續向海洋裡傾倒塑料垃圾?

相關焦點

  • 海龜誤吞 毒死珊瑚:亂扔塑膠袋 瞧人類幹的"好事"
    這些脆弱的生態系統被無處不在的紙尿褲、水瓶以及塑料垃圾袋搞得面目全非。研究人員記錄了他們在該地區工作中遇到的碎屑,數據顯示,在塑料與珊瑚礁接觸後,珊瑚受到疾病侵襲的可能性要高出20倍。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珊瑚礁觀察項目負責人馬克⋅埃金(Mark Eakin)說:「看到塑料的影響如此嚴重,真是令人震驚!」雖然埃金沒有參與最近的研究,但他與其他幾位作者進行了合作。
  • 海龜鼻中拔出吸管 亂扔垃圾導致人類間接傷害海龜
    海龜鼻中拔出吸管 亂扔垃圾導致人類間接傷害海龜時間:2015-08-19 12:19   來源:股城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龜鼻中拔出吸管 亂扔垃圾導致人類間接傷害海龜 近日,外媒報導了科學家救助一隻海龜的事跡,科學家在哥斯大黎加的海岸上發現了一隻受傷的海龜,經過檢查發現這隻海龜的鼻腔有異物,科學家花了十分鐘將其取出
  • 海洋生物為何誤吞塑料垃圾?人類也無"萬全之策"
    像這樣有覓食能力的鳥類怎麼會輕易被愚弄,並嘴裡塞滿塑料長途飛行返回巢穴呢?事實上,並非只有信天翁以塑料為食,統計數據顯示,至少180種海洋動物曾吞食過塑料,從微型浮遊生物至巨大的鯨魚。英國捕撈的三分之一魚類的內臟中發現塑料,其中包括我們經常食用的魚類,例如:人們喜愛吃的貽貝和龍蝦等。
  • 海龜鼻中拔出吸管 亂扔垃圾的5大危害
    本文導讀:網上一段視頻讓我們知道了亂扔垃圾的危害性,12釐米長的吸管從海龜鼻中拔出。垃圾不僅僅危害我們的健康,同時也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那麼亂扔垃圾有哪些危害呢?  垃圾已經成為環境的主要汙染源,亂扔垃圾不但汙染空氣還能傳播疾病,還能帶走生命。據了解,最近一段視頻在網上熱傳,在這段視頻中,科學家團隊花了將近十分鐘的時間從一隻太平洋麗龜的鼻孔中取出一根塑料吸管。
  • 中美洲救援人員幫痛苦海龜取出鼻孔中塑料叉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10日報導,近日,中美洲救援人員在哥斯大黎加海岸發現一隻欖蠵龜鼻孔中插有一支塑料叉子,遂為其取出。據悉,這個動物救援專家小組當時發現一隻海龜在海灘上躑躅行走。經仔細觀察,發現其鼻孔中插有一個塑料叉子。於是他們開展了救援工作,其中幾名按著海龜,剩下一人用老虎鉗拔出了塑料叉子。海龜流血不少,令人心痛。
  • 海洋中的塑料垃圾「香氣逼人」,聞起來像蝦子海龜易誤食!
    誘使海龜吞下漂浮塑料垃圾的關鍵,已經從「漂浮塑料垃圾看起來像水母」,升級成「漂浮塑料垃圾聞起來像食物」。新研究發現,「氣味」是海龜上當、吞下漂浮塑料垃圾的另一個關鍵。對海龜而言,如何判別漂浮塑料垃圾與水母一直是一大難題。現在,這項難題更進一步升級,漂浮在海面上的塑料垃圾會散發出類似海龜食物的氣味,讓海龜難以分辨水母與塑料。
  • 科學網—海龜愛吃臭塑料
    研究人員測試海龜對生物塑料氣味的反應。圖片來源:《當代生物學》   就像很多人愛吃臭豆腐一樣,臭烘烘的塑料似乎對海龜有巨大吸引力。近日,研究人員發現了塑料對海龜「致命誘惑」的新證據:臭塑料的氣味會讓它們誤以為塑料是食物。 「我們發現,赤蠵龜對被生物附著塑料的氣味的反應與對食物氣味的反應相同。這種『嗅覺陷阱』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海龜時常吞食塑料或被塑料纏住。」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的Joseph Pfaller說。 海洋中的塑料會出現生物附著,即微生物、藻類、植物及動物在塑料的溼表面積累。
  • 海龜鼻中拔出12釐米塑料吸管 科學家花了十分鐘將其取出
    原標題:海龜鼻中拔出吸管 亂扔垃圾導致人類間接傷害海龜  近日,外媒報導了科學家救助一隻海龜的事跡,科學家在哥斯大黎加的海岸上發現了一隻受傷的海龜,經過檢查發現這隻海龜的鼻腔有異物,科學家花了十分鐘將其取出,發現鼻腔中的異物竟然是一根吸管。
  • 海龜母親撥開垃圾產卵,小海龜翻越垃圾山才能回歸海洋!
    2017年底他和5名年輕人在澳大利亞聖誕島準備一起觀察海龜產卵,拍下了令人心碎的一幕。光BBC就有超過1300萬人觀看過。退潮時,珊瑚礁的尖頂紛紛露出水面,瓊堆玉砌,晶瑩剔透,順著銀白色的海灘延伸,形成一個寬數百米的環島珊瑚帶。多麼令人嚮往的旅遊勝地,然而卻被一隻海龜媽媽打臉了。海龜在垃圾堆中拼命撥開垃圾準備產卵。
  • 一次性塑料飯盒冷凍後破裂 七旬老人誤吞碎塊險喪命
    一次性塑料飯盒冷凍後破裂 七旬老人誤吞碎塊險喪命 原標題:   夏天裡,為了在炎熱的天氣裡保存食物,冰箱冷凍櫃成為不可或缺的東西,食物得到保鮮,卻不曾想盛食物的塑料盒會成為致命的隱患……近日,蘇州一位70多歲的女士不慎誤吞一次性飯盒冷凍後破裂的塑料殼,經手術取出後不見好轉
  • 海龜愛吃臭塑料—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測試海龜對生物塑料氣味的反應。圖片來源:《當代生物學》   就像很多人愛吃臭豆腐一樣,臭烘烘的塑料似乎對海龜有巨大吸引力。近日,研究人員發現了塑料對海龜「致命誘惑」的新證據:臭塑料的氣味會讓它們誤以為塑料是食物。 「我們發現,赤蠵龜對被生物附著塑料的氣味的反應與對食物氣味的反應相同。這種『嗅覺陷阱』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海龜時常吞食塑料或被塑料纏住。」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的Joseph Pfaller說。 海洋中的塑料會出現生物附著,即微生物、藻類、植物及動物在塑料的溼表面積累。
  • 遊客亂扔垃圾 海龜鼻孔中插入12釐米長吸管(圖)
    據外媒報導,別再往海裡亂扔垃圾了,因為這可能給海中生物帶來危險。近日,在哥斯大黎加的海洋中,動物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隻雄性太平洋麗龜,他的鼻孔中插著一根長達12釐米的吸管。這隻海龜的鼻孔中插著一根長達12釐米的吸管。  這組研究人員將這隻海龜放到小艇上,他們起初以為它鼻孔中的異物是一隻寄生蟲。
  • 海龜鼻中拔出塑料吸管,好心疼!保護海洋,從環保開始!!
    欖蠵龜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VU)物種,海龜保育團體The leatherback Trust的研究員Nathan Robinson和Christine Figgener10日在臉書PO上救援這隻海龜的經過,目前已有近
  • 海龜誤吞硬幣死亡 扔硬幣不但祈不到福還會帶來禍
    海龜誤吞硬幣死亡.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從龜池中撿到的5枚硬幣。項目經理趙承鋼呼籲:「海龜好奇心強,請別往龜池丟雜物。」  最大的那隻海龜走了  海洋世界位於烈士公園遊樂場內,2015年10月建成,佔地400多平方米,養了200多種海洋生物。龜池在海洋世界入口附近,兩隻海龜、一隻玳瑁在龜池內自由遊弋。「它們是我們從海南引進回來的。」
  • 為什麼不能亂扔垃圾?看了這12張照片,真是令人觸目驚心!
    而上海在07月01日起,將執行「最嚴垃圾分類」,如果個人存在著亂扔垃圾,扔錯垃圾,最高可被罰款200元。雖然一開始執行的垃圾分類法,大家還不是很習慣,但是相信不久的將來,通過全民的努力,大家所在的城市將會變得更加乾淨整潔,地球也會變得更加綠色環保。我們每人每天都會產生很多垃圾,而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存在的垃圾更多更雜,因此不亂扔垃圾,進行垃圾分類處理,這是很有必要的。
  • 海龜鼻中拔出吸管 真相曝光驚呆了
    別再往海裡亂扔垃圾了,因為這可能給海中生物帶來危險。
  • 海龜可能被致命的塑料吸引 因為它聞起來像食物
    據外媒CNET報導, 周一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塑料可能會對海龜造成極大的危險,因為這些生物會將塑料的氣味誤認為是食物。 佛羅裡達大學的研究人員Joseph Pfaller在一份報告中說:「我們發現海龜對生物汙染塑料的氣味的反應方式與對食物氣味劑的反應方式相同,這表明海龜不僅會被其外觀所吸引,而且還會被其氣味所吸引。
  • 海龜鼻中拔出吸管 12釐米致海龜鮮血直流
    2015年8月21日訊,近日,外媒報導了科學家救助一隻海龜的事跡,科學家在哥斯大黎加的海岸上發現了一隻受傷的海龜,經過檢查發現這隻海龜的鼻腔有異物,科學家花了十分鐘將其取出,發現鼻腔中的異物竟然是一根吸管。
  • 海龜被救助排出100多塊塑料碎片,飽受海洋汙染的它們還有未來嗎
    這一堆塑料廢品都是從被救助海龜的排洩工作人員為這隻海龜起名為:Zantanna(贊塔娜),僅在2-3日及2-8日的排洩物裡就發現了這麼多的塑料碎片,這其中有飲料瓶蓋、塑料拉鏈頭、塑料薄膜、硬塑料碎片……顯然這是在覓食時,
  • 科學網—塑料汙染對小海龜影響更大
    本報訊 近日,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較年幼的海龜(幼龜和剛孵化的稚龜)死於塑料攝入的風險高於成年龜。相關論文刊登於《科學報告》。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Britta Denise Hardesty及同事分析了246隻海龜的屍檢數據以及來自擱淺資料庫的706條屍檢記錄,發現幼龜比成年龜攝入了更多的塑料。 而且,海龜消化道中的塑料含量因死亡原因而異;因不明原因死亡的海龜攝入的塑料最少,其次是因非塑料相關原因(如船隻撞擊和溺水)死亡的,而那些因攝入塑料而死亡的海龜攝入的塑料量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