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救助動物
以動物慈善為名的名利江湖
微信曬照片吸引捐款 有人靠流浪貓狗致富
日前,首都愛護動物協會接手500隻從狗販子手中救出的狗狗,這些狗的救護和善後牽動了許多愛狗人士的心,也招致不少質疑和非議,「動物慈善」被推到了風口浪尖。「雖然我們請了會計公司監管財務,質疑聲仍然不斷,因為捐款在這個圈子裡是特別敏感的話題,大多數處於無人監管的狀態,怎麼使用全憑良心。」協會辦公室主任李偉對記者說。
「農村租個小院,收養點流浪貓狗,在網上曬曬照片,開個帳號,就有捐款匯過來,有些人在靠救助流浪貓狗發家致富,甚至有人靠這個住上了別墅。」動保圈內人士呂華(化名)向記者透露,目前動物慈善在一些人眼中已經變成了「名利江湖」,亂象叢生。
有人埋頭苦幹 有人揚名立萬
「動物救助和慈善的興起也就是近10年的事情,現在隨著關愛小動物的人越來越多,這項事業也越來越紅火。最早一般是個人做,支出都是自己承擔,現在各種救助團隊和基地紛紛出現,籌款渠道也逐漸多樣化。」呂華向記者介紹。
這個圈子有一些「元老級人物」,由於非常低調,外界對他們知之甚少。大興的李姐就是其中一位,她在郊區租了兩個大菜棚,收養了500多隻流浪貓,所有的費用都是自己承擔的,收入來源是她出租城裡房產的租金,雖然經濟非常拮据,但是多年來她堅持不依靠外界的任何捐款援助。
家住長辛店的羅姐夫婦在村中建了一個收養流浪狗的小院,「最多的時候收了80多隻,基本都是別人撿了送來的,每月吃喝的費用最少也要四五千元。」為了這些狗,羅姐夫婦到城裡打工掙錢,「靠我們自己也能養活這些狗。」羅姐並沒有接收捐款的打算。
而另外一些動物救助者,採取的完全是另外一種「運營模式」。「在這個圈子裡,有人埋頭苦幹,有人揚名立萬。」呂華這樣總結,「想出名並不難,只要會炒作自己,炒紅了,就有可能名利雙收。」建立一個救助動物基地並沒有什麼門檻,即使只有一個人,只要有場地就可以做起來,如今發達的微博微信為這種炒作提供了很便利的條件。「不久前有人接下4車被偷運的狗,消息在微信瘋轉,一下子就出名了。微信朋友圈很強大,救貓救狗的信息被轉的特別多,只要文字寫得打動人,再配上幾張精彩的照片,就足以吸引眼球,捐款捐物就會隨之而來。」
倒賣狗罐頭賺「運營經費」
「每年春節我都會通過網絡或者微博給一些救助流浪犬的基地捐款,有北京的也有外地的;我曾經有一次捐了2000元救一條大狗,另一次是捐了2000元給一個基地蓋過冬的狗舍;有時候我還會捐狗糧,最多的一次捐了600斤,平時幾百元捐款有太多次已經算不過來了。」張女士是一位愛狗人士,平時對流浪狗救助的事情非常關注,網上見到這樣的信息每次必轉。由於自己沒有能力去救護,捐款成了她奉獻愛心的主要方式,對這些救助基地,她抱著相當信任的態度。
「錢匯過去之後,他們一般會回復收到,在微博上會更新救助的那隻狗的近況,或者曬一下買了什麼牌子的狗糧。」張女士相信她的錢被用在了那些可憐的狗狗身上。
目前像張女士這樣願意為動物奉獻愛心的人不少,他們是一些救助基地得以生存的物質保障。「有的捐助者會承擔在農村租院子租大棚的租金,有的會提供上萬元過冬的煤,還有捐大批的貓糧狗糧和罐頭,當然,也有不少是直接匯錢的,由於公開帳號吸收捐款涉嫌非法集資,所以匯款通常都是私下進行的。」呂華告訴記者。
「這些捐款捐物沒有什麼好的監管方式,目前也沒有慈善基金會介入動物救助領域,比較規範的救助基地通常會在微博上公布錢款支出的明細帳目,給捐助者們一個交代。」首都愛護動物協會的辦公室主任李偉表示。然而記者在一些救助基地的微博上看到的基本都是救助信息和大量的傷病動物照片,涉及錢款帳目的文字不多。
「曾經有基地被曝出把捐助者買的狗罐頭拿出去倒賣賺錢,這樣的情況應不是個例。據我所知一些人確實是這樣處理剩餘物資的,這種盈利他們稱作運營經費。」呂華告訴記者。
「中間人」先炒紅再卷錢跑是常事
「有些炒作經營的事情其實不是救助者自己做的,而是一些中間人,在這個圈子裡現在活躍著一批中間人,類似於掮客。他們看中了這個事業中潛在的那些利益,趁機撈一把。」呂華向記者揭示了圈中的眾生相。
呂華向記者透露,曾有一名元老級前輩就是因為「中間人」名聲盡毀。「這位老人自己默默無聞救助流浪貓十多年,從來不對外張揚,所有的錢都是自己出的,可是後來有個『中間人』找到她,說請她上電視說說救助的故事,並且幫助老人聯繫了電視臺。節目播出之後反響很大,捐款捐物的人也很多,可是『中間人』把這些錢物捲走之後就失聯了,老人一個人面對大眾的指責,有苦難言。」
不久前圈中又曝出一個多年來口碑很好的救助小院帳目不清的問題,始作俑者依然是「中間人」。小院主人是位老太太,一個人救助了300多隻狗,幾名「志願者」找到她,稱可以幫助她在網絡平臺做義賣等慈善活動,增加影響力,老人被忽悠得同意了。於是「志願者」以動物慈善救助的名義聯繫了一些愛心企業,以很低的價格拿到貨品放在淘寶或者微店裡售賣,稱所得錢款都用來救助流浪狗。「成本很低,貨賣得很好,利潤豐厚,但是總共掙了多少錢,救助狗用了多少錢最後都沒有交代,成了一筆糊塗帳。最後,所謂的志願者和剩餘不明的錢都不見了,老人最後背了黑鍋。」呂華表示,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
「領養」一隻貓得花800元
日前,有網友爆料,他到一個流浪貓狗救助組織去領養小動物,看上一隻小貓之後,卻被告知「這隻貓是有主人寄養在這裡的,領養需要交一筆800元的轉讓費。」而且這裡的大多數貓狗都要交500元到1500元不等的轉讓費,「這到底是救助組織還是寵物商店呢?」網友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領養和寄養,在動物救助的圈子裡也是爭議比較大的事情,由於沒有規則,各家都是自己說了算。「領養肯定是不應該收錢的,有些比較嚴格的團隊是按照國外的動物領養法律進行了符合國情的修改,要求領養者必須出示房產證、身份證,事先進行家訪,而且同意定期回訪,承諾給動物定期打疫苗、辦狗證等。有些不太正規的機構就比較隨便,不需要什麼領養手續,領養狗的人中有時會混進一些虐狗者或者狗販子,審查不清難以防範。」李偉對此很擔憂。
而寄養也是一筆難以算清的糊塗帳。「現在一些救助基地,寄養的情況很普遍。一些沒有地方養狗的人把他們的狗寄養在農村的院子裡,包吃包住,一個月費用幾百元不等,我所知道的一隻貓的寄養費高的有800元的。」呂華告訴記者,寄養費裡大有學問,「寄養費比較高的,一般都是主人很講究,通常指定某個牌子的貓糧或者狗糧,有人就以次充好,偷梁換柱,謀取利潤。」
「現在動物救助組織如同雨後春筍,越來越多。北京就有幾十個,全國就更多了,即使是做同一項事業,圈子裡互相攻擊『臭別人』的情況時有發生,網上罵戰經常爆發。」呂華分析,這種心理是因為有人覺得其中有巨大的利益不願被別人分一杯羹,其他救助組織被看作是競爭對手,而並非志同道合的夥伴。
「迄今為止我國沒有流浪動物保護救助方面的法規,大家都是在摸索階段,這項事業如果沒有規範和監管很可能自毀聲譽,最後傷的是關愛動物的人的心。」呂華憂心忡忡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