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嚴智閒與仰山慧寂同在溈山靈佑門下學禪。一天,仰山慧寂問香嚴智閒:「師弟近日學禪的見地如何?」香嚴智閒說:「我之所見說也說不得,現呈一偈請教師兄:『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山慧寂禪師說:「看來你只是得到了如來禪,而未得到祖師禪師。」
香嚴智閒禪師,溈山靈佑禪師之法嗣,青州(現在的山東益都)人。仰山慧寂禪師(840—916),唐末五代僧人,與溈山靈祐同為溈仰宗之祖。祖籍韶州須昌(現在廣東曲江)人,俗家姓葉。因其居住在仰山,故世人稱他為仰山禪師。
香嚴智閒禪師因擊竹開悟,他是從一個「忘」字的空靈中得悟的。所以,香嚴智閒的禪風總帶有一種空的味道。在本則故事裡,香嚴智閒禪師所表現的仍然是一個「空」字。
故事中所謂的「貧」即「空」的代名詞。香嚴智閒禪師說他貧得「無卓錐之地」,意思是說他已空掉了外境(物執)。而貧得連「錐也無」,是說他現在已經「空掉」了我執。
香嚴智閒禪師現在的情況,就佛法的修持來說,能夠做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這已是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了。但是仰山慧寂卻只許以香嚴智閒,所得只是「如來禪」,尚未得到「祖師禪」。
那麼「如來禪」和「祖師禪」到底是怎麼回事,它們又是怎麼區分的呢?其實,如來禪之名最早見於《楞伽經》:「云何如來禪?謂如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三種樂住,承辦眾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禪。」此段經文的意思是說,所謂「如來禪」,就是直達「如來地」的禪境。
後來圭峰宗密禪師(780-841,六祖慧能下四世遂州道遠禪師的法嗣)在其所撰《禪源諸診集都序》中,又進一步解釋:「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來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疑。
以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摩門下輾轉相傳者,是此禪也。」這種解釋,很明確地指出如來禪是指達摩所傳心法。
那麼仰山慧寂為什麼還要有如來禪和祖師禪之分,而且還認為「如來禪」沒達到最高最理想的境地,只有得祖師禪,才能直達心源,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仰山慧寂禪師看來,如來禪乃是指教內之禪,是以破我執法執為主;而祖師禪是「教外別傳」(釋迦牟尼語)之禪,是以明心見性為主。香嚴智閒禪師的「無卓錐之地」與「錐也無」,只是做到了消極的「破」的工夫,還沒達到見本來面目的境地。
因為「錐也無」還處於 「不思善,不思惡」的初悟之階段。關鍵之處是要進一步參一參,香嚴智閒自身的「本來面目」。因此,仰山慧寂只許以香嚴智閒「如來禪」,而不許以「祖師禪」。
事實上,從歷史來看,如來禪與祖師禪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景德傳燈錄》記載一條批註:玄覺(法號行言,清涼文益法嗣)雲:「且道祖師禪與如來禪分不分?」長慶稜(854-932,號超覺,雪峰義存法嗣)云:「一時坐卻。」
說明在當時,有的禪師也認為,以實際禪理來說,如來禪和祖師禪根本不可分,因為一分,便有落人名相之嫌。仰山慧寂之所以用如來禪與祖師禪的標準來印許,無非是為了方便說法,以激勵香嚴智閒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景德傳燈錄》的故事,可以看出仰山慧寂開示學人的良苦用心:僧問:「禪宗頓悟,畢竟入門的意如何?」師(仰山)曰:「此意極難,若是祖宗門下上根上智(自性敏銳,充滿智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徹大悟的人),此根人難得。其有根微智劣,所以古德(古代大德)道,若不安禪靜慮,到這裡總須茫然。」
僧人日:「除此格外(以外),還別有方便令學人得人(得悟人道)也無(相當問句的『麼』)?」師日:「別有別無令汝心不安,汝是什麼處人?」僧人曰:「幽州人。」師日:「汝還思彼處否?」日:「常思。」
師曰:「彼處樓臺林苑人馬駢闐,汝反思底(的)還有許多般也無?」僧人日:「某甲到這裡,一切不見有。」師曰:「汝解猶在境,信位即是,人位既不是。據汝所解,只得一玄。得座披衣,向後自看。」其僧人禮謝而去。
這則故事裡的「信位」相當於如來禪,是「不見有」的空,是只知佛理的「一玄」;而「人位」相當於祖師禪,是「向後自看」自身的本來面目,是鼓勵該僧人進一步修持之意。
果然,本則故事中的學僧與香嚴智閒的情況相類似,他得到仰山慧寂的開示後,「禮謝而去」。而香嚴智閒離開溈山靈佑後,在常年的艱苦行腳修行中,於山中開田因聞片瓦擊竹聲而廓然開悟。
本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現實生活中老師教書育人,即使是響鼓也要重錘,激勵學生永不停歇,向著遠方的目標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