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如來禪,未得祖師禪

2021-01-08 紙上談兵讀史

香嚴智閒與仰山慧寂同在溈山靈佑門下學禪。一天,仰山慧寂問香嚴智閒:「師弟近日學禪的見地如何?」香嚴智閒說:「我之所見說也說不得,現呈一偈請教師兄:『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山慧寂禪師說:「看來你只是得到了如來禪,而未得到祖師禪師。」

香嚴寺

香嚴智閒禪師,溈山靈佑禪師之法嗣,青州(現在的山東益都)人。仰山慧寂禪師(840—916),唐末五代僧人,與溈山靈祐同為溈仰宗之祖。祖籍韶州須昌(現在廣東曲江)人,俗家姓葉。因其居住在仰山,故世人稱他為仰山禪師。

香嚴寺

香嚴智閒禪師因擊竹開悟,他是從一個「忘」字的空靈中得悟的。所以,香嚴智閒的禪風總帶有一種空的味道。在本則故事裡,香嚴智閒禪師所表現的仍然是一個「空」字。

香嚴寺

故事中所謂的「貧」即「空」的代名詞。香嚴智閒禪師說他貧得「無卓錐之地」,意思是說他已空掉了外境(物執)。而貧得連「錐也無」,是說他現在已經「空掉」了我執。

香嚴寺

香嚴智閒禪師現在的情況,就佛法的修持來說,能夠做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這已是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了。但是仰山慧寂卻只許以香嚴智閒,所得只是「如來禪」,尚未得到「祖師禪」。

香嚴寺

那麼「如來禪」和「祖師禪」到底是怎麼回事,它們又是怎麼區分的呢?其實,如來禪之名最早見於《楞伽經》:「云何如來禪?謂如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三種樂住,承辦眾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禪。」此段經文的意思是說,所謂「如來禪」,就是直達「如來地」的禪境。

香嚴寺

後來圭峰宗密禪師(780-841,六祖慧能下四世遂州道遠禪師的法嗣)在其所撰《禪源諸診集都序》中,又進一步解釋:「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來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疑。

香嚴寺

以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摩門下輾轉相傳者,是此禪也。」這種解釋,很明確地指出如來禪是指達摩所傳心法。

香嚴寺

那麼仰山慧寂為什麼還要有如來禪和祖師禪之分,而且還認為「如來禪」沒達到最高最理想的境地,只有得祖師禪,才能直達心源,這是為什麼呢?

香嚴寺

原來,在仰山慧寂禪師看來,如來禪乃是指教內之禪,是以破我執法執為主;而祖師禪是「教外別傳」(釋迦牟尼語)之禪,是以明心見性為主。香嚴智閒禪師的「無卓錐之地」與「錐也無」,只是做到了消極的「破」的工夫,還沒達到見本來面目的境地。

香嚴寺

因為「錐也無」還處於 「不思善,不思惡」的初悟之階段。關鍵之處是要進一步參一參,香嚴智閒自身的「本來面目」。因此,仰山慧寂只許以香嚴智閒「如來禪」,而不許以「祖師禪」。

香嚴寺

事實上,從歷史來看,如來禪與祖師禪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景德傳燈錄》記載一條批註:玄覺(法號行言,清涼文益法嗣)雲:「且道祖師禪與如來禪分不分?」長慶稜(854-932,號超覺,雪峰義存法嗣)云:「一時坐卻。」

香嚴寺

說明在當時,有的禪師也認為,以實際禪理來說,如來禪和祖師禪根本不可分,因為一分,便有落人名相之嫌。仰山慧寂之所以用如來禪與祖師禪的標準來印許,無非是為了方便說法,以激勵香嚴智閒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香嚴寺

《景德傳燈錄》的故事,可以看出仰山慧寂開示學人的良苦用心:僧問:「禪宗頓悟,畢竟入門的意如何?」師(仰山)曰:「此意極難,若是祖宗門下上根上智(自性敏銳,充滿智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徹大悟的人),此根人難得。其有根微智劣,所以古德(古代大德)道,若不安禪靜慮,到這裡總須茫然。」

香嚴寺

僧人日:「除此格外(以外),還別有方便令學人得人(得悟人道)也無(相當問句的『麼』)?」師日:「別有別無令汝心不安,汝是什麼處人?」僧人曰:「幽州人。」師日:「汝還思彼處否?」日:「常思。」

香嚴寺

師曰:「彼處樓臺林苑人馬駢闐,汝反思底(的)還有許多般也無?」僧人日:「某甲到這裡,一切不見有。」師曰:「汝解猶在境,信位即是,人位既不是。據汝所解,只得一玄。得座披衣,向後自看。」其僧人禮謝而去。

香嚴寺

這則故事裡的「信位」相當於如來禪,是「不見有」的空,是只知佛理的「一玄」;而「人位」相當於祖師禪,是「向後自看」自身的本來面目,是鼓勵該僧人進一步修持之意。

香嚴寺

果然,本則故事中的學僧與香嚴智閒的情況相類似,他得到仰山慧寂的開示後,「禮謝而去」。而香嚴智閒離開溈山靈佑後,在常年的艱苦行腳修行中,於山中開田因聞片瓦擊竹聲而廓然開悟。

香嚴寺

本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現實生活中老師教書育人,即使是響鼓也要重錘,激勵學生永不停歇,向著遠方的目標努力前行!

相關焦點

  • 中國禪宗從「如來禪」到「祖師禪」的分化過程
    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摩門下,輾轉相傳者,是此禪也。宗密禪師是華嚴宗五祖,其思想上偏重真心佛性說,因而對以《楞伽經》相傳授、宣揚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的達摩禪法特別推崇,譽其為最上乘禪。
  • 一年一度禪七來襲
    如:用禪宗的參禪方法打七就叫做「禪七」;用淨土宗念佛法門打七叫做「佛七」;其它像專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的「觀音七」;專持楞嚴咒、大悲咒的「楞嚴七」「大悲七」等等,都是隨修行法門而得名的。所以顧名思義,「禪七」當然是指「用禪宗的方法打七」囉!禪宗的方法也有很多,最普遍的是「參話頭」;其進行方式是在禪堂內,以靜坐和跑香調和身心來運轉方法,達到開發覺性的目的。
  • 什麼是禪?禪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參禪?
    林清玄認為忙使人心性浮動,心意不轉,缺少了覺受與觀照的能力,使得這種天生的覺照變得薄脆了,而禪者對生活專一的融入,對現代人因忙而喪失的感受生活的能力很有幫助,只有專一的有一種體驗才能體驗生命中的難得,得其益一剎那,才能得其益一天,才能得其益於一生,這才是人們參禪、修禪的真正意義。
  • 臺灣禪者:大陸和尚比富忙 自己異化令眾生顛倒
    兩人的問答歷時3年,孫小寧以自己的各種困惑叩問林谷芳:微博、賈伯斯;該不該廢除死刑;為什麼我們更容易和弱者共鳴;當下知識分子的思維是否過度西方化…… 他們上一本關於禪的對話錄叫《如是生活如是禪》。「所謂『安頓心靈』的書這些年出了不少,和禪有關的不少被劃到這一塊。」作家出版社編輯李宏偉說,「如果說把禪或者佛視作傳統文化,可以說,『雞湯化』是這幾年傳統文化與大眾閱讀的有效銜接。」
  • 和尚的開悟人生《一禪小和尚》
    小十九今天要給大家安利一部動漫短片,這部動漫短片的名字叫《一禪小和尚》,此動漫是由蘇州大禹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原創的3D動畫 ,主人公一禪小和尚是一個善良活潑,聰明可愛的6歲的小男孩兒,小小年紀卻對什麼都充滿好奇。幼時被父母拋棄,然後被老和尚撿起並收養,從此在廟裡當和尚。
  • 《一禪小和尚》我是一禪一個呆萌小和尚,給你一碗毒雞湯,請喝下
    《一禪小和尚》我是一禪一個呆萌小和尚,給你一碗毒雞湯,請喝下OK,NICE,我又來推番了。今天同樣是一部國漫。(不得不說,最近幾年有的國漫還是不錯的)昨天,我整理我的收藏夾的時候,偶然發現了今天我即將要推得這一部漫畫——《一禪小和尚》。
  • 淨土法門念佛往生西方,禪、密行者功成後去哪裡?
    請問法師:淨土法門念佛往生西方,禪、密行者功成後去哪裡?大安法師答:是啊,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禪宗的行人開悟了,他去什麼地方?這裡我們就得要了解,一個禪宗的行人開悟,他是不是斷了見思惑?如果沒有斷見思惑,他只是開悟而已,他還沒有解決生死問題。所以對開悟的禪宗行者來說,他更重要的,更迫切的,是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他還有後有,中陰。所以歷代的禪宗大德說,念佛開悟以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那是萬牛莫挽!一萬頭牛的力量都不能挽回。因為他知道,開悟後要長養聖胎啊!
  • 禪宗的「禪」,究竟是什麼含義?
    歡迎關注——心智玩家:還原人類源頭文化、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體驗心智系統轉換在解釋【禪】之前,我們先要對儒學、佛學有個根本的了解。儒學、佛學從根本上來說,是相同的,都是教人轉換心智系統。那麼,在之前的【內思】狀態,在《大學》中稱為:慮,佛教中稱為:禪,禪,就是靜慮的含義。所以,佛教中稱:禪定,先進入禪的【內思】狀態,之後,才是【定】……更多解讀,可去看我的文章在解釋【禪】之前,我們先要對儒學、佛學有個根本的了解。儒學、佛學從根本上來說,是相同的,都是教人轉換心智系統。
  • 原來他師父是如來的祖師爺
    如來擁有慧眼,可知遠近之事,可知前後之事,千裡眼的法術、諸葛亮的神通,全然積聚于慧眼之上。有了慧眼,確實能幹許多事情,若孫悟空有了此項神通,他就能預知後事,不再大鬧天宮,也就不會被如來佛給鎮壓在五行山下,遭受那個罪了;若六耳獼猴有了慧眼,他也就不會與孫悟空同上靈山,在如來面前理論了。不對……六耳獼猴是擁有慧眼的呀!可他為啥還要上靈山?
  • 一禪小和尚:狼族救人有因?一禪:狼若回頭,不是報恩便是報仇!
    一禪小和尚:狼族救人有因?一禪:狼若回頭,不是報恩便是報仇!於是師父急急忙忙的就開始趕走了這條巨大的狼,還和小和尚說道:這可不是一條狗呀,他可是一條狼呀,於是怒斥了一禪小和尚,結果讓小和尚十分的難過,本來還以為這樣算是做好事呢,但是沒想到的是居然還是錯誤的事情。
  • 《守望先鋒》雪國仙境禪雅塔皮膚介紹 雪國仙境禪雅塔皮膚怎麼樣
    導 讀 守望先鋒雪國仙境禪雅塔皮膚詳解 守望先鋒雪國仙境活動目前已經正式開啟,活動中追加了各英雄的新皮膚,下面一起來看看守望先鋒雪國仙境禪雅塔皮膚詳解 守望先鋒雪國仙境禪雅塔皮膚詳解
  • 酌茗開靜筵,墟落生晚煙,蘇軾這首詩描寫遊山寺得禪字
    端午遍遊諸寺得禪字 宋代:蘇軾肩輿任所適,遇勝輒留連。焚香引幽步,酌茗開靜筵。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見日,草木自蒼然。幽尋未雲畢,墟落生晚煙。歸來記所歷,耿耿清不眠。道人亦未寢,孤燈同夜禪。 注釋:1、肩輿:一種用人力抬扛的代步工具,用兩根竹竿,中設軟椅以坐人。
  • 《一禪小和尚》師傅午飯想吃一禪,師徒為了兩文錢鬥智鬥勇
    一片樹葉掉到了一禪的頭上,一禪拿下頭上樹葉,疑惑地問師傅。師傅,長安的風何時能吹到汴梁呢?師傅並沒有睜開眼睛,只是搖搖頭說了兩個字,不知。一禪聽了以後接著問師傅,那達摩一葦渡江的時候,他害不害怕呢?師傅想也沒想,直接說不知。一禪連問了兩個問題都得不到答案,便很無奈地問師傅,師傅,那你知道什麼呀?
  • 【國畫研究】著名畫家江雪川的中國畫與禪
    畫作風格上善於從複雜多變的筆墨中提煉精確、簡逸而豐富的表現力,練就一筆「乃至寥寥數筆,能得物象全神」的寫意筆墨技巧。其筆下的雞更是靈動傳神,栩栩如生。 中國畫在最初形成的時期,以及在隨後發展的歷程中,始終是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影響,其中又以文人、士大夫和僧人及在家修行的佛教徒這兩類人的影響尤其深遠。
  • 《一禪小和尚》師傅最怕一禪唱歌,兩人賭氣結果都沒飯吃!
    這天,師傅正在打坐,而一禪剛好打水回來,估計是一禪在路上聽到了一個民謠,便急忙跑回來問師傅:師傅師傅,為什麼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反而水喝了呢?師傅聽到以後,略有思考以後,便回答一禪,這句話是外人對佛門中人的一種污衊的誹謗,這是不實的話,一禪不要輕易相信。而一禪繼續回答:他們還編成歌了呢!這時候,師傅知道一禪接下來要做什麼,便開始大驚失色。
  • 一禪小和尚:師父,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一禪:換個角度來探索?
    一禪小和尚:師父,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一禪:換個角度來探索?一天師父到處開始找一禪,這讓師父真的是擔心死了,因為小和尚的年紀有比較小,什麼又不懂萬一遇上了壞人怎麼辦呢?看來有時候還真的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只要換個角度來想來看的話,整個世界都會不一樣的存在的,而師父發現了小和尚居然在樹枝上面於是很擔心就開始叫一禪下來,而小和尚更多的是想要探索這個世界的奇妙之處.......一禪小和尚:師父,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一禪:換個角度來探索?
  • 《一禪小和尚》:不再煩惱,不再憂傷
    一禪小和尚是個人見人愛的小和尚,也是新一代小網紅,他聰明可愛,同時又頑皮搞怪,每天跟師父一起快樂的生活著,每天一個小視頻,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一個小感悟,一個小道理。同時用身邊的小事鼓勵著大家,給大家帶來歡樂與幸福。有時候我們會幻想如果人生可以再來一次該多好。
  • 老和尚早上起床晚了,聽見鳥叫,賦詩一首,充滿禪趣
    老和尚早上起床晚了,聽見鳥叫,賦詩一首,充滿禪趣寫詩表達的是一種意境和心態,禪,同樣也是如此。在我國,有一種詩叫做禪詩,富含禪意。當然禪詩也並非一定是出家人所作,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蘇軾,曹雪芹等知名大家都是寫禪詩的高手。
  • 順應自然方成道,對景無心莫問禪。道法自然——人生的最高境界
    順應自然方成道:順應自然規律,順應人的自然本性,就能得「道」。人生活中這個世界上,要 與自然,世界,宇宙 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 才能 成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對境無心就是禪嘛!何必再問禪呢!人們不管面對什麼樣的情景,都要靜心對待,心如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