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發現不怕熱的單細胞生物,120℃還能生存!

2021-01-08 讀創

近日,一支國際研究小組在意想不到的區域發現單細胞微生物,它們存活於溫度高於水沸點的深海沉積物中。

該國際研究小組包括3位美國羅得島大學海洋學研究生院科學家,其中海洋學教授阿瑟·斯皮瓦克(Arthur Spivack)稱,地球表面的水沸點為100攝氏度,然而我們發現溫度達到120攝氏度的深海沉積物中也存在單細胞微生物。該研究結果是基於2016年為期兩個月的海洋考察數據,並於2020年12月發表在《科學》上。

2020年10月份,相關研究報告稱,海底微生物與地球表面環境一樣,物種非常豐富。來自日本海洋地球科學小組、德國布萊梅大學、日本兵庫縣大學、高知大學、美國羅得島大學的研究人員從全球40個深海區域採集到4萬多種不同類型的微生物。

據了解,深海科考船「Chinkyu」號在日本南海海槽鑽探了1180米的深洞,從而獲取到溫度120攝氏度的沉積物。該國際研究小組成員還包括博士生基拉·霍莫拉(Kira Homola)和賈斯汀·索維奇(Justine Sauvage),他們指出,確定生命存在的方法是尋找新陳代謝的證據,我們在沉積物中發現海底生物利用有機物質生存的化學證據,研究團隊還為該區域溫度狀況設計了一個模型。

這項最新研究顯示,在我們意想不到的深海沉積區域仍具有生命宜居性,雖然這是一則令人興奮的消息,但未來我們仍需要在其他行星的惡劣環境中探索生命存活的可能性。該研究報告指出,海底深處的沉積區是惡劣的棲息環境,溫度和壓力隨著海洋深度逐步增加,而能源供應十分稀缺。早在30多年前,科學家就知道儘管深海區域十分惡劣,但仍有微生物生存在海底數千米深處。深海生物圈仍然未被充分理解,這裡有幾個基礎性問題亟待科學家揭曉:生命極限在哪裡?是什麼因素決定了它們的生存狀況?

為了長期研究高溫對低能量深層生物圈生命的影響,展開深海鑽探是必要的。研究人員指出,此次極限勘測的目標是在深海沉積物區域鑽一個1000多米深的洞,這裡溫度最高可達120攝氏度,我們成功了!客觀地講,此類探索活動就像在外太空尋找生命一樣,充滿了巨大的技術挑戰。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聯席科學家稻垣文夫(fumio inagaki)稱,微生物種群密度在大約45攝氏度下就開始逐漸減少,在高溫海底區域幾乎沒有生命,但我們能在更深、更熱的區域——溫度高達120攝氏度,探測到單細胞和微生物的活動跡象,這令人十分驚奇!

斯皮瓦克說:「我們將繼續收集深海沉積區域的樣本,勘測月球樣本的技術花費了幾年時間才開發出來,這些來自深海沉積區域的樣本也需要展開深入研究分析,才能揭曉深海謎團。」

來源:網易科技

審讀:喻方華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深海發現四種新的單細胞生物物種
    科學家在太平洋深處發現了四種新的單細胞生物。科學家發現的巨型阿米巴蟲這四種新的單細胞外生真菌是由英國國家海洋中心、夏威夷大學和瑞士日內瓦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的。四個新物種是在西克拉裡昂·克裡伯頓地區(western Clarion Clipperton Zone)使用水下無人機發現的,那裡的海底深度超過3英裡。
  • 深海生物的生存法則
    可仍有許多我們未曾見過,甚至未曾想像到的生物生活在這裡。在數千米深的海域,就連光也無法到達。我們目前對它的了解僅僅來自於海底採集的沉積物以及遙控潛艇拍攝的照片,因此,海洋生物學家將深海視為一座「仍未開發的金礦」。雖然深海調查的機會不多,可他們每次都能從中發現許多新物種,收穫彌足珍貴的觀察數據。
  • 你不了解的深海生物生存法則
    「科學」號搭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取得了豐富生物樣品,其中包括一些非常罕見的深海生物。潛水器在卡羅琳海山北側、水深1200米左右的地方採集到的「深海小飛象」。它是一種人們了解不多的特殊章魚——菸灰蛸屬章魚。潛水器採集到的寄居蟹,這隻寄居蟹所寄居物體的外圍是手套狀的海葵。這是「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採集到的偕老同穴海綿。
  • 科學家深入馬裡亞納海溝,發現深海生物
    文|科學蟲洞深海對於很多人來說是非常可怕的,在大家眼中,這裡會有很多潛在的危險,比如龐然巨物等等。那麼,海底10000米處有什麼呢?還會有生物存在嗎?馬裡亞納海溝海底10000米是什麼概念?意味著如果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放在這裡,它都不能露出海面。
  • 初中生物《單細胞生物》這樣複習,應該沒有問題
    第四節 《單細胞生物》一、常見的單細胞生物:眼蟲(含有葉綠體)、大腸桿菌、酵母菌、草履蟲、變形蟲、衣藻。考點一:學會辨認幾種常見的單細胞生物1.下列全為單細胞的組生物是( B )A.下列有關單細胞生物的敘述正確的是( C )A.單細胞生物必須生活在水中 B.單細胞生物都是分解者C.
  • 新發現水沸點以上仍有生物
    新發現水沸點以上仍有生物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一份研究宣布,在海床之下一千多米深、一百多攝氏度的沉積物內,發現了單細胞微生物。「在地面環境下,水的沸點是100攝氏度。而我們在120攝氏度高溫的海底沉積物內,居然發現了微生物。」
  • 擱置百年的發現被證實!單細胞生物沒大腦 但智商卻挺高
    作者 | 過客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由於沒有大腦或神經細胞,單細胞微生物通常被認為是簡單而原始的生物喇叭蟲是一種喇叭狀的生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淡水池塘、湖泊、河流和溝渠中。它們附著在藻類或水下廢棄物等堅硬的物體表面上,用嘴巴一樣的開口來吸收食物,其中包含成千上萬被稱為纖毛的微小毛髮。
  • BD(中國)-伯豪生物單細胞研究聯合實驗室助力單細胞多組學研究
    2019年10月18日-中國上海,上海伯豪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伯豪生物」)攜手BD(中國)(以下簡稱「BD」)成立BD(中國)-伯豪生物單細胞研究聯合實驗室,並成功舉行了揭牌儀式和單細胞測序前沿技術應用交流會。
  • 深海奧秘:人類在深海世界,所發現的5大奇異生物
    因此,幾乎任何從黑暗深處被發現的東西對我們來說都是奇異和幾乎是陌生的。在本文中,小編準備了,人類在深海世界,所發現的5大奇異生物。然而,與深海裡的章魚相比,我們比較熟悉的章魚看起來要顯得太普通了。例如,這種在深海被發現,看起來就好像從迪士尼電影裡溜出來的章魚。它們生活在水下200米到1500米之間,主要產於東太平洋,少數種類分布在大西洋中部。這種章魚體型微小,擁有凝膠狀的身體,整體看起來有時候讓人覺得可愛,有時又讓人感到恐懼。而且它們的身體構造也與我們所熟知的章魚完全不同,顏值也明顯更高出不少。
  • 深海奧秘:人類在深海世界,所發現的5大奇異生物
    因此,幾乎任何從黑暗深處被發現的東西對我們來說都是奇異和幾乎是陌生的。在本文中,小編準備了,人類在深海世界,所發現的5大奇異生物。 1、怪異的章魚 然而,與深海裡的章魚相比,我們比較熟悉的章魚看起來要顯得太普通了。例如,這種在深海被發現,看起來就好像從迪士尼電影裡溜出來的章魚。它們生活在水下200米到1500米之間,主要產於東太平洋,少數種類分布在大西洋中部。 這種章魚體型微小,擁有凝膠狀的身體,整體看起來有時候讓人覺得可愛,有時又讓人感到恐懼。
  • 深海壓力那麼大,深海生物並沒有鋼鐵之軀為什麼可以生存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開始,有些魚可能無法適應壓力,但它們會隨著時間不斷進化。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或是逐漸適應深海的壓力,但卻無法適應深海的壓力,所以他們的結果只能是種族的消失。 但經過這麼長時間,能在深海中生存的魚都是能承受這麼高壓力的魚,而那些不能承受的魚在歷史上已經消失了。
  • 科學家在深海裡發現的8種神秘而又怪異的生物
    每年,科學家們發現約18000種人類以前不知道的物種,各種各樣令人奇怪的生物,它們無一例外的都擁有著許多讓人類感到不可思議,甚至著迷的特徵。在所有的科學發現當中,深海生物的發覺尤為不易,而科學家們也的確發現了一些非常神秘的生物。而今天,安迪就將為你介紹,科學家在深海裡發現的8種神秘而又怪異的生物。
  • 在深海世界被人們發現的6種生物
    海洋世界擁有大量神秘的生物,事實上,海洋世界的大多數都沒有得到足夠的探索。因此,即便是在現在,依然有許多的神秘生物在不斷的出現著。其中一些可能擁有非常可愛的面孔,還有一些則擁有恐怖的形象。這一次,小編就要為你介紹,在深海世界被人們發現的6種生物。
  • 南極深海發現奇異生物
    軟珊瑚相比硬珊瑚可以在光線更少的環境下生存,但不適於造礁珊瑚英國科學家12月19日公布了一組南極洲海洋生物的照片,展現了南極海洋深處的奇妙世界。這是英國南極勘測隊(BAS)實施的生物多樣性研究的一部分。這組照片是在南極洲以西的別林斯高晉海拍攝的,包括銀魚、海豬、甲殼類動物。另外,科學家還捕捉到了巨型海蜘蛛、罕見的鰩魚和筐蛇尾(一種似海星的棘皮動物)等南極海洋生物的照片。
  • 深海熱液口附近新物種不斷湧現 海星長尾巴
    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深潛器拍攝到奇異的「海星」遊動在深海熱液噴口處英國國家海洋中心發布了2013年2月圖片顯示,科學家操縱深海遙控潛水器對海底根據本項研究的首席科學家喬恩·科普裡介紹:「深潛器正在監測海底熱液流的溫度,並收集一些深海水體樣本,我相信在未來的數個月內會發現其他新的生命形式。」圖中顯示的深海遙控潛艇對世界上已知最深的熱液噴口進行研究,處於大洋深處環境中的生物常年得不到陽光的照射,可形成特殊的生命形式,此外,這裡的礦產資源也非常豐富。
  • 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區甲殼動物新物種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科研人員在衝繩海槽水深1200多米的熱液區發現了甲殼動物蔓足類1新科1新屬1新種,在我國尚屬首次。  海洋所沙忠利課題組在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衝繩熱液航次採集的大型生物標本中,發現了形態特徵特別的鎧茗荷標本,其柄部沒有鱗片,頭部具有附板,與鎧茗荷目中現有5科的特徵存在明顯差異,為有柄類向無柄類演化的中間類群。
  • 科學家在8千米深海發現「幽靈魚」,長著外星生物的奇特外表
    深海是個神奇的世界,那裡生活著光怪陸離的海洋生物,隨著人類不斷的深海探索,終將解開那片漆黑海域的神秘面紗。據英國鏡報9月11日報導,近日英國科學家在太平洋的阿塔卡馬海溝(Atacama Trench)8千米的深海裡,通過用能探索海洋11000米深的「著陸器」監測到三種新型的魚類,它們長著如外星生物一般的奇特外表,也是海洋最深處存活的生物之一。阿塔卡馬海溝全長約6000公裡,沿著南美洲西海岸延伸。著陸器被拋入海中落到海底,花四個小時沉入海底才拍到這些珍貴物種。
  • 南極深海發現失落世界:熱液噴口的海葵和藤壺
    英國牛津大學、南安普敦大學和英國南極調查局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動物生活在如 此惡劣的環境裡,將有助於科學家了解生命起源問題,以及它們是否能在其他行星上生存。  新發現的20多種動物中,大部分都是一種「雪蟹」,這種蟹的體長大約是16釐米,它們生活在熱液噴口上,多達600隻雪蟹聚集在一起。與其他螃 蟹不同,雪蟹的胸部長著厚厚的毛墊,科學家認為這是用來培養它們賴以生存的細菌的。
  • 在現存的生物中,有沒有成功躲過了五次滅絕事件的生物?
    地球上第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在距今約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這次滅絕事件在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滅絕種群的數量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一位是距今約2.5億年前的第三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二疊紀末期),在這次滅絕事件中,地球上約有96%的物種滅絕了。而作為排在第二位的第一次滅絕事件,生物的滅絕也是慘烈的。據研究發現,在第一次的滅絕事件中,地球上約有85%的生物滅絕了。
  • 盤點:深海中那些你聞所未聞的奇怪生物,隱藏在深海中的巨型魷魚
    來,大兄弟們,知道這只是個啥不,肯定有很多小夥伴們沒看到過,這玩意兒是鯊魚的一種,是一種史前生物!Frilled鯊魚只生活在深海中,從來沒有人看到過它是如何捕食的,對它的研究也僅限於皮毛,這種鯊魚看起來更像是一條深海蛇,兇惡殘暴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