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地了解渝北區脫貧攻堅工作開展情況,2018年12月21日,渝北區網際網路協會組織開展了「新媒體看扶貧網絡主題活動」,20餘家媒體走進大盛鎮的田間地頭,見證了這裡脫貧成果。
大盛鎮是渝北區農業大鎮,曾經的大盛,主要以傳統農耕業為主,因地處偏遠,產業支撐薄弱,致貧因素複雜等原因,脫貧攻堅難度很大。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大盛鎮廣大幹部迎難而上,匯聚多方力量,針對困難戶「貧根」靶向施策、精準發力,以實際行動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
「9+1+1」集體經濟模式 讓破落村莊華麗蛻變
整齊劃一的標準化果園,果園旁一棟棟即將完工的小洋樓,以及在果園內勞作、洋溢著幸福笑容的村民,這便是大盛鎮青龍村。
據介紹,青龍村地處丘陵山區,毗鄰御臨河支流東河,在過去,幾十戶人守著耕作不變的土地,每年的年收入僅為14000餘元,因此,更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或是舉家外遷。隨著人員的流失,這裡的房屋土地漸漸撂荒閒置,原本興旺的村莊逐漸破落。
自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大盛鎮緊抓發展契機,在青龍村土地上探索實施「9+1+1」集體經濟模式,由村集體成立合作社,化整為零對全村土地實施土地宜機化改造,建立起全市第一個丘陵山區集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於一體的高標準現代化水果產業基地。
目前果園已栽種2萬株優質柑橘果樹,同時每季在果園隴上種植蕎麥、南瓜、大豆等經濟作物,預計可以帶來每畝地1萬元的收益,並通過「9+1+1」(銷售柑桔的9成收益直接分配給群眾群眾;1成受益歸合作社,用於果園日常管理和工資發放及面向村民作購買醫療、養老保險等集體公益事業再分配;100%的果園行間套種農作物收益以戶籍股的方式直接分配給農民。)的分紅模式實現增收,為村民帶來致富新希望。
正是這種看得到、摸得著的發展紅利分配模式,打消了群眾的種種顧慮,目前,全村已有500多戶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
「過去種地一年下來基本沒有利潤,收入全靠務工,如今土地入股村裡合作社,不說以後分紅,就是每個月2000多元的工資收入也讓人滿意。」今年60多歲的渝北區大盛鎮青龍村二社村民黃福全提起現在的生活高興不已。
「扶貧+養老」新模式 讓貧困戶住進新房子
千盞村是大盛鎮所轄最偏遠的一個村,走進千盞村,一個漂亮的四合院樣式聚居點吸引了媒體朋友們的注意力。這是20戶貧困戶的新家——「千盞•合和下坪」。
「千盞•合和下坪」聚居點是大盛鎮探索『扶貧+養老』模式的示範點。整個聚居點由政府出資,村委經一事一議實施,專門為存在住房安全問題且不願入住敬老院的貧困戶修建的,每套房屋均實現水、電、氣三通,所有家電家具、生活配套均由政府統一配置,貧困戶可直接拎包入住。
聚居點房屋產權歸貧困戶個人所有,由村集體統一管理使用。入住聚居點的貧困戶需與村集體籤訂使用協議,待百年之後,該房屋由村集體安排給其他有需要的貧困戶重複使用,使住房居住屬性發揮最大功效。
「『扶貧+養老』模式,主要有3大優點,一是保障了困難戶的住房安全;二是便於開展幫扶工作和宣傳教育工作,有助於激發困難戶內生動力;三是能最大程度地將住房作用發揮出來,避免住房閒置浪費。」大盛鎮扶貧辦主任張合歡表示。
田園姐妹花發展生態農業 帶領群眾一同脫貧
樹上栽石斛,樹下種靈芝,白巖山半山腰上「靈芝莊園」的情景讓人一驚。
5年前,剛剛退休的高維瓊放棄了在城市的生活,帶著妹妹高維靜來到了順龍村租下了一片林地,成立了「重慶緯近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想在山林之間找尋自己的田園夢。
從最早的土雞養殖,到孔雀養殖,到種植名貴中藥材……高維瓊姐妹通過自己的勤勞和好學,一步步打造出一個立體經濟生態圈:樹幹上是仿野生種植的石斛,林間是養殖的優質土雞、孔雀,土壤裡種植靈芝、白芨、黃精等名貴中藥材。
如今,高維瓊飼養了2000套優質種雞,孵化12萬枚土家蛋,飼養種孔雀530隻,年孵化孔雀900隻,並成功註冊多個商標,鐵皮石斛、靈芝粉、土雞蛋、孔雀蛋等產品廣受主城市民歡迎。而她的重慶緯近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也連續4年獲評渝北區龍頭企業、優秀示範合作社等榮譽稱號。
目前,這個林間生態企業為順龍村本土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60餘個。同時,高維瓊還開辦了農民田間學校,免費向當地農戶提供技術培訓,並以10元每株的地價提供中藥材種苗交由當地農戶進行種植,待藥材成熟後,高維瓊負責回購及銷售。通過這種方式,農戶每年能增收10000元以上。「中藥材種植的經濟效益和前景都非常好,明年,我們計劃新增培訓本地群眾50戶,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
農旅融合發展 「貧瘠山溝」變「歡樂山谷」
沿白巖山而上,我們來到了「櫻花小鎮」——天險洞村。天險洞村因其存在一個以險著稱的溶洞而得名。天險洞村氣候宜人,擁有萬畝野櫻、天然溶洞群、原始森林等豐富的旅遊資源。
天險洞村黨總支書記廖有財和班子成員積極探索,帶領群眾先行先試,通過對天險洞村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先後流轉了土地3000餘畝土地,8000餘畝林地,引進企業19家、組建3個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種植中藥材,建設水果、蔬菜基地,傳承白巖山老臘肉;大膽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組建勞務專業合作社和固定資產入股分紅模式壯大村集體收入,首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近7萬元。
同時,廖有財帶領班子成員始終堅持「農旅融合」發展思路,制定「一帶兩區」(特色農業體驗帶、地下溶洞觀賞區、雲龜山遊覽休閒區)產業布局規劃,努力發展鄉村旅遊,促進農旅融合發展。近年來,天險洞村以建設「櫻花小鎮」為目標,補植雲南晚櫻500餘畝,修建櫻花大道1條,建設起滑翔基地、露營基地,打造了天仙谷風景區、天險溶洞、等景點,恢復建設白雲寺、廖家灣古村落,開展櫻花賞花季系列活動,以櫻花為主題整村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推動以天仙谷為核心的鄉村旅遊示範點建設……如今的天險洞村,在重慶的名氣越來越大,成功創建重慶市旅遊景觀名村,每年平均接待遊客7萬多人,單今年櫻花節就帶來收益350萬元。
2017年,天險洞村全村人均收入已達17751元。返鄉村民王健利用家中閒置農房,在家裡開起了農家樂,搞起了民宿,向遊客提供食宿,賣起農副產品。「家鄉真的好,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收入不比在城裡打工低,城裡的朋友都羨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