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貴州文化扶貧:「考古扶貧」扶什麼?怎麼扶?

2021-01-08 澎湃新聞

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訊(記者 應騰 實習生 龍儀妃)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話脫貧。文化,在精準扶貧中擔任著「核心催化」的作用,在眾多脫貧攻堅「貴州解法」中,你聽說過「考古扶貧」嗎?什麼是「考古扶貧」?「考古扶貧」對「拔窮根」又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30秒帶你了解,「考古扶貧」怎麼扶?

在一些貧困地區,自然風光與傳統文化有著獨特的味道。紮根田野調查,通過「望聞問切」發掘保護文物資源,從而增強地區群眾內生動力,是貴州考古人為精準扶貧開出的「脫貧藥方」。

銅仁德江,是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定點幫扶地區。

基於當地發展和對文物的保護與展示的需要,再結合歷史文獻及民間傳說,經過詳細的田野調查後,2018年8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全面啟動對德江縣旋廠遺址、覃氏墓地的調查、勘探工作。

和以往的考古發掘工作不同,這支由所長周必素擔任領隊,閔凱、韓建軍、謝長勇、黃昆明組成的「考古扶貧隊」所做的工作,是一次將考古+文化+旅遊資源進行結合的全新嘗試。

「立足考古專業,我們希望通過挖掘文物資源優勢,增強貧困地區群眾內生動力,從而強化文旅資源融合幫扶。」周必素告訴記者,在脫貧攻堅時期,貴州考古人積極探索,以考古助推扶貧,不僅是一項創新工作,也是考古扶貧隊的「小目標」。

考古扶貧隊進行田野調查

而對當地村民而言,「考古扶貧隊」走進貧困村莊,比「解謎團」更直觀的,是解決部分就業問題。

「一支考古隊大致分為三類人員——負責項目整體研究和管理的領隊;負責現場發掘的考古技師;負責清理土層等基礎工作的普通工作者。」考古扶貧隊執行領隊閔凱告訴記者,其中,普通工作者的工作最為簡單,當地村民經過簡單培訓就可以上手幹。

一年間,共3000人次參與田野考古

在精準扶貧政策帶動下,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對覃氏家族墓地、旋廠遺址群進行田野考古和考古勘探期間,先後帶動當地40至60歲村民,共3000人次參與田野考古勘探工作。

「工資都是按天計算,一天80元,一年支付的務工費在20餘萬元左右。」閔凱說,如今提到旋廠遺址,村民們雖然都是一知半解,但言語間都透露著些許自豪,「在當地普及文物保護知識時,你能感受到他們的高興和自豪,我想這就是當地村民們的『文化自信』。」

考古走進貧困村莊,解決的不僅僅是村民的就業增收問題。

經過一年多對覃氏家族墓地、旋廠遺址群的調查勘探,考古扶貧隊相繼完成田野發掘、拓片、航拍、建模、繪圖等工作。

「在覃氏家族墓地的調查勘探中,我們對民國時期墓葬特徵、清代時期墓葬建築繁縟精美的雕刻藝術、民間審美習慣及傳統信仰進行重點關注。」閔凱告訴記者,在2019年3月,考古扶貧隊還對銅仁地區保存較好的牌樓、墓碑建築進行實地調查,豐富了對該地區清代及民國墓碑、牌坊建築的認知。

考古扶貧隊對覃氏家族墓地建築進行拓片

此外,在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考古扶貧隊在對旋廠遺址群調查勘探和試掘後,先後發現院落基址、墓葬群、寺廟、塔(閣)、書院、碾房等遺存,表明旋廠遺址是明清時期一處集居住、文教、耕作、防禦於一體的典型山區鄉村聚落,破解當地「扶陽古城」「明清縣衙」等民間傳說。

「結合史料記載,旋廠的發展歷程也是貴州山區鄉村發展的縮影,而這一歷史文化內涵,也為下一步的保護與利用打下基礎。」對此,周必素認為,旋廠遺址的聚落格局、生機開發不僅是重要的文化景觀,也是地域史、民族史,「這為下一步開展遺址保護與展示利用提供了重要學術支撐。」

調查表明,旋廠一帶自明初就有朱氏族人遷入。圖為旋廠遺址中的義學遺址

考古發掘畢竟是階段性的,如何讓貧困村莊變文物資源為旅遊資源,長期有效帶動村民脫貧,才是考古扶貧究竟有沒有「扶到」的關鍵。

「十四五」期間,貴州將大力推進旅遊產業化,而「文化」則是旅遊產業的「魂」,產業「創意化」的關鍵就是「文化」。

如何利用文物講故事?在2020年考古扶貧工作中,推進考古成果轉化工作,編撰考古報告,是讓考古成果「活」起來的關鍵。

「今年3至6月,我們完成了德江縣考古扶貧田野調查報告——《別有天地:覃氏墓地和旋廠遺址》一書的編撰工作,將會很快出版 。」周必素告訴記者,黔東、黔東北地區考古工作歷來相對薄弱,此次考古扶貧不僅是文化扶貧的新嘗試,也打開了德江及銅仁地區考古工作的又一篇章。

考古扶貧隊進行田野調查勘探

時下,貴州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但這並不意味著扶貧工作就此停止。讓「舊物」變「新寵」,考古成果的傳播,將有助當地將文化優勢用好用足, 從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輔助器」。

「從勘探、整理,單純保護到民生共享;從文化理念到文化產業,最終服務於社會和民眾,這是考古扶貧在貴州『十三五』期間,大力推進旅遊產業化的一大嘗試。 」對此,周必素認為,發揮脫貧地區自身歷史文化特色,讓全民共享考古成果,提升當地群眾對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將促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期待我們的考古扶貧工作,能在文旅融合中有所助益。」

編輯:郭邱磊 王 琰 魯 禕

編審:田鈺琳 邵夢洋

審籤:張 超 黃盛裕 譚 莉

相關焦點

  • 扶貧+扶志+扶智 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他們通過夜校的培訓,成為了有技能有文化的新型工人。 記者 崔力 攝 核心提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 「扶志」,就是要把貧困農民自己主動脫貧之志氣「扶」起來,增強他們脫貧增收的主觀能動性。
  • 今年扶貧扶什麼 院壩會上村民定
    原標題:今年扶貧扶什麼 院壩會上村民定  過去集體建設往往由村委包辦,現在卻讓村民來拍板定扶貧項目。3月2日,在忠縣石子鄉芋溪村召開的一個特殊院壩會上,村支書黃仕凱情緒激昂地說:「今天,縣扶貧辦到村裡來了,我們村今年急需什麼扶貧項目,請鄉親們自己拿主意!」
  • 扶貧在路上,扶貧究竟應該扶什麼?
    這裡是貴州大山深處的一個小村寨,翁元村,這是一個美麗的村寨。山外的發展日新月異,由於交通的不便,山裡的村民很少會出來看一看這外面的世界。貧困地區的孩子美麗的村寨待改的危房對於這樣的村寨扶貧一直是政府非常重視的事情,全國各地都在開展「千個幫千村」這樣溫暖而有意義的活動。
  • 貴州康達扶投公司邀您選購凱裡市下司新華村「大雁鵝」,欲購從速~
    為幫助貴州凱裡經濟開發區深度貧困村——新華村的扶貧鵝打開市場,貴州康達扶貧投資開發有限公司7月20日在凱裡城西城管執法隊的協調幫助下,在凱裡二商場開展扶貧鵝地推促銷活動,以實際行動助力脫貧攻堅戰。據悉,此次康達扶投公司通過「線上+線下」、「電商+地推+微信」等多種方式同步進行了宣傳營銷。經過一周的線上預熱後,康達扶投公司在地推開始僅2小時便順利將首批扶貧鵝銷售一空。
  • 扶貧扶什麼?山東這麼做!
    2016年山東順利完成減貧目標任務,健康扶貧成績顯著。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因病致貧返貧戶數減少了42.3萬戶,41.7萬人貧困病患得到救治。齊魯網8月16日訊(記者 王玉棟)山東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因病致貧返貧戶數減少了42.3萬戶,減少率為60.8%,健康扶貧第三方評估群眾滿意度達到95%,去年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扶貧工作成效考核,省衛生計生委是8個被評為"好"等次的單位之一。確定致貧病種93個!
  • 【牛勢牧歌】「牛」勢騰飛牧歌揚——「扶貧扶產業·牧業再造突泉...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突泉縣聚焦「精準」二字,下足「繡花」功夫,將養殖業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載體,牛產業作為全縣的主導產業,創新實施了「扶貧扶產業·牧業再造突泉」工程,牛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全縣牛存欄已經從2017年底的2.8萬頭發展到現在的12.26萬頭。
  • 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扶貧先扶智 扶智先通語 ——通渭縣推廣普通話...
    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扶貧先扶智 扶智先通語 ——通渭縣推廣普通話助力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張芳齡事跡 2020-12-14 1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天金融「樂耕甜」攜手貴州衛視開展消費扶貧
    8月14日,中天金融農旅扶貧品牌「樂耕甜」系列產品正式入駐貴州衛視旗下商城——「詹姆士的廚房」電商平臺,全國各地的消費者均可通過該平臺,購買來自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黃大發的家鄉——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生產的豬肉、香腸、菜籽油、蜂蜜等扶貧產品,參與消費扶貧,為團結村脫貧攻堅奉獻一份力量
  • 中天金融攜手貴州衛視消費扶貧 「樂耕甜」入駐主流媒體電商平臺
    他建議講好「樂耕甜」產品的故事,「好比蜂蜜,很多地方都產蜂蜜,怎麼體現跟別處的不同?把屬於團結村的蜂蜜的故事講好,很重要。」主流媒體攜手民營企業開創貴州「文軍扶貧」新模式今年7月,貴州衛視品牌節目「詹姆士的廚房」第一次走出演播室,走進了中天金融對口幫扶的省級深度貧困村團結村。
  • 扶貧故事⑧ | 「三牛」聚力幫脫貧
    >「三牛」說的是長期致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光大的雲浮市禪宗六祖文化研究會會長「文化老黃牛」康就升教授;還有參與「百家社會組織扶百戶」的志願服務者捐資購買的一臺耕田機和一頭小水牛這三牛之力讓被生活累得喘不過氣來的張桂源看到了新的希望,也帶動了全家邁開脫貧致富的步伐。4月15日,雲浮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百家社會組織扶百戶」活動啟動。素來熱心慈善和公益事業的雲浮市禪宗六祖文化研究會主動請纓,幫扶的對象就是張桂源。
  • 習近平講故事:扶貧不能「手榴彈炸跳蚤」
    我在福建當副書記、省長時,提出了「真扶貧、扶真貧」的問題。上面的措施下去了,下面不問青紅皂白,最後錢不知道花在哪兒了,甚至搞不好是一個腐敗的滋生地了,我一直在考慮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上次到湘西十八洞村視察,我感觸很深。爬那個山爬了好遠,好不容易才到那裡。去了以後,一個老太太見了我問,請問你貴姓,你是哪裡來的?
  • 蘇家灣精準扶貧更需精心扶志
    四川新聞網內江4月22日訊(牟彥珏 田瑞芳)資中縣蘇家灣鎮自扶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總有一些基層幹部感慨個別貧困戶「不自強、不感恩」。俗話說的人窮志短、錢是人的膽,人窮了、荷包空了,做什麼事情都畏畏縮縮的,只看得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看不到遠方。
  • 「我的扶貧故事」吳敏:扶你「上路」,是我心中執念
    我叫吳敏,今年31歲,是安順市平壩區十字鄉人社中心的工作人員,和眾多同事一樣,拿著扶貧手冊,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了我的扶貧之路。緊張不安,是因為我不知道自己能給他們帶去什麼樣的幫助,怎樣助他們脫貧,他們會配合我的工作嗎?
  • 「文化扶志」到底扶什麼?
    □本報評論員張雨  扶貧先扶志,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據《四川日報》報導,我省文化系統將進一步加強精準扶貧力度,針對深度貧困地區,重點推出包括優秀文化全覆蓋計劃等在內的「文化扶志」七大計劃,將通過創新機制,探索以文化引領促進良好風氣的文化扶貧機制。  這是一次重要創新。
  • 脫貧解困三部曲:「幫扶誰」「扶什麼」「怎麼扶」
    幫扶單位志願者開展脫貧解困上戶調查工作為確保城鎮貧困群眾與全市人民同步邁入小康社會,近年來,鳳凰街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工作以「幫扶誰」「扶什麼」「怎麼扶」為主線,創新脫貧解困新路徑,穩步實現城鎮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的總體目標,確保每一個貧困人口都不能在小康路上掉隊。
  • 望聞問切探民情 扶貧善舉扶真貧 - 恩施新聞網 - 恩施州綜合門戶網站
    2015年以來,該院累計投入1000餘萬元先後幫扶14個貧困村,組建14支扶貧工作隊、5個「尖刀班」100餘人扎進幫扶村,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要求,強化幫扶村的基層黨組織建設,探索出「望聞問切探民情,六大措施扶真貧」的扶貧之路,使幫扶的每個村拔掉了「窮根」,成功摘帽出列。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每一個熱血青年,都有一個夢想;在短淺人生裡,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遇見那個你最想成為的自己。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
  • 蘭州市政協督辦新營鎮精準扶貧工作
    2016-09-30 16:47來源:蘭州日報 邵其珍 市政協督辦新營鎮精準扶貧工作  每日甘肅網9月30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9月29日,市政協副主席李虎林率部分政協委員,就榆中縣新營鎮的雙聯行動和精準扶貧工作進行了督察
  • 「扶不扶」,我們到底應該扶什麼
    9月8日,淮南女大學生袁宸在其個人微博稱「扶老人被訛尋目擊證人」,此後淮南警方認定這是一起交通事故,袁宸承擔主要責任。昨天,袁宸在其個人微博發文稱,對於警方認定的調查結果,已經申請了覆核。老人兒媳喊話「憑良心」。
  • 【我的扶貧故事】李玉香:一句話拉近了我與群眾的距離
    我叫李玉香,是麼站鎮文化服務中心負責人。雖然我的力量有限,也沒有轟轟烈烈的幫扶經歷,可還是想把我和結對幫扶對象的故事分享給大家,這是我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最難忘的回憶。可是到了她家才知道,張得群是個盲人,她的兒子朱彥德靠在沙發上玩手機,冷冰冰地說了一句:「幫扶幹部,拿什麼來幫扶我?」 回去的路上,我心想:無論如何要把他的「志」扶起來,並且做好了打持久戰、啃「硬骨頭」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