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訊(記者 應騰 實習生 龍儀妃)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話脫貧。文化,在精準扶貧中擔任著「核心催化」的作用,在眾多脫貧攻堅「貴州解法」中,你聽說過「考古扶貧」嗎?什麼是「考古扶貧」?「考古扶貧」對「拔窮根」又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30秒帶你了解,「考古扶貧」怎麼扶?
在一些貧困地區,自然風光與傳統文化有著獨特的味道。紮根田野調查,通過「望聞問切」發掘保護文物資源,從而增強地區群眾內生動力,是貴州考古人為精準扶貧開出的「脫貧藥方」。
銅仁德江,是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定點幫扶地區。
基於當地發展和對文物的保護與展示的需要,再結合歷史文獻及民間傳說,經過詳細的田野調查後,2018年8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全面啟動對德江縣旋廠遺址、覃氏墓地的調查、勘探工作。
和以往的考古發掘工作不同,這支由所長周必素擔任領隊,閔凱、韓建軍、謝長勇、黃昆明組成的「考古扶貧隊」所做的工作,是一次將考古+文化+旅遊資源進行結合的全新嘗試。
「立足考古專業,我們希望通過挖掘文物資源優勢,增強貧困地區群眾內生動力,從而強化文旅資源融合幫扶。」周必素告訴記者,在脫貧攻堅時期,貴州考古人積極探索,以考古助推扶貧,不僅是一項創新工作,也是考古扶貧隊的「小目標」。
考古扶貧隊進行田野調查
而對當地村民而言,「考古扶貧隊」走進貧困村莊,比「解謎團」更直觀的,是解決部分就業問題。
「一支考古隊大致分為三類人員——負責項目整體研究和管理的領隊;負責現場發掘的考古技師;負責清理土層等基礎工作的普通工作者。」考古扶貧隊執行領隊閔凱告訴記者,其中,普通工作者的工作最為簡單,當地村民經過簡單培訓就可以上手幹。
一年間,共3000人次參與田野考古
在精準扶貧政策帶動下,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對覃氏家族墓地、旋廠遺址群進行田野考古和考古勘探期間,先後帶動當地40至60歲村民,共3000人次參與田野考古勘探工作。
「工資都是按天計算,一天80元,一年支付的務工費在20餘萬元左右。」閔凱說,如今提到旋廠遺址,村民們雖然都是一知半解,但言語間都透露著些許自豪,「在當地普及文物保護知識時,你能感受到他們的高興和自豪,我想這就是當地村民們的『文化自信』。」
考古走進貧困村莊,解決的不僅僅是村民的就業增收問題。
經過一年多對覃氏家族墓地、旋廠遺址群的調查勘探,考古扶貧隊相繼完成田野發掘、拓片、航拍、建模、繪圖等工作。
「在覃氏家族墓地的調查勘探中,我們對民國時期墓葬特徵、清代時期墓葬建築繁縟精美的雕刻藝術、民間審美習慣及傳統信仰進行重點關注。」閔凱告訴記者,在2019年3月,考古扶貧隊還對銅仁地區保存較好的牌樓、墓碑建築進行實地調查,豐富了對該地區清代及民國墓碑、牌坊建築的認知。
考古扶貧隊對覃氏家族墓地建築進行拓片
此外,在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考古扶貧隊在對旋廠遺址群調查勘探和試掘後,先後發現院落基址、墓葬群、寺廟、塔(閣)、書院、碾房等遺存,表明旋廠遺址是明清時期一處集居住、文教、耕作、防禦於一體的典型山區鄉村聚落,破解當地「扶陽古城」「明清縣衙」等民間傳說。
「結合史料記載,旋廠的發展歷程也是貴州山區鄉村發展的縮影,而這一歷史文化內涵,也為下一步的保護與利用打下基礎。」對此,周必素認為,旋廠遺址的聚落格局、生機開發不僅是重要的文化景觀,也是地域史、民族史,「這為下一步開展遺址保護與展示利用提供了重要學術支撐。」
調查表明,旋廠一帶自明初就有朱氏族人遷入。圖為旋廠遺址中的義學遺址
考古發掘畢竟是階段性的,如何讓貧困村莊變文物資源為旅遊資源,長期有效帶動村民脫貧,才是考古扶貧究竟有沒有「扶到」的關鍵。
「十四五」期間,貴州將大力推進旅遊產業化,而「文化」則是旅遊產業的「魂」,產業「創意化」的關鍵就是「文化」。
如何利用文物講故事?在2020年考古扶貧工作中,推進考古成果轉化工作,編撰考古報告,是讓考古成果「活」起來的關鍵。
「今年3至6月,我們完成了德江縣考古扶貧田野調查報告——《別有天地:覃氏墓地和旋廠遺址》一書的編撰工作,將會很快出版 。」周必素告訴記者,黔東、黔東北地區考古工作歷來相對薄弱,此次考古扶貧不僅是文化扶貧的新嘗試,也打開了德江及銅仁地區考古工作的又一篇章。
考古扶貧隊進行田野調查勘探
時下,貴州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但這並不意味著扶貧工作就此停止。讓「舊物」變「新寵」,考古成果的傳播,將有助當地將文化優勢用好用足, 從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輔助器」。
「從勘探、整理,單純保護到民生共享;從文化理念到文化產業,最終服務於社會和民眾,這是考古扶貧在貴州『十三五』期間,大力推進旅遊產業化的一大嘗試。 」對此,周必素認為,發揮脫貧地區自身歷史文化特色,讓全民共享考古成果,提升當地群眾對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將促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期待我們的考古扶貧工作,能在文旅融合中有所助益。」
編輯:郭邱磊 王 琰 魯 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