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身發熱,冒汗打嗝,還有那種上頭的感覺?這些感覺是茶氣導致的嗎?
普洱茶氣到底是什麼氣?
常常會有這樣的經歷,一坐到茶桌上,一口茶下去,賣茶的人就開始提醒你:感覺到了嗎?那個茶氣?
茶氣這個詞充斥在我們喝茶的各種體驗當中,卻很少有人把茶氣掰開來講一講,這東西到底是啥!
苦澀感是茶氣嗎?
苦大部分來自咖啡鹼或者花青素色,茶多酚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茶葉為什麼要產生多酚類咖啡鹼等不易生物吸收的東西?茶進化過程當中產生大量的這些物質,是避免動物去食用它的一個保護機制。
這兩種物質入口的時候,你會感覺到苦和澀。如果這個茶質是相對較好的,它的營養物質是比較多的,比如說水解單寧,它在口腔當中被分解後會形成葡萄糖,馬上會有回甘的體驗。
反過來講苦澀感又往往伴隨著一定程度的回甘和生津,回甘生津產生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收斂性,鹼類物質的在舌面的收斂性導致舌面細胞失水,舌面細胞失水之後,其實整個口腔的細胞會自然對它補充水分,這個是比較弱的生津。
而另外一種比較強的生津,有機酸刺激你的整個口腔持續分泌唾液。
那麼結論就是一個茶葉的好壞,不是由它苦澀的程度所決定的,而是由喝入口腔之後,體驗是否舒服是否愉悅而決定的。
發熱感就是茶氣?
我爸特別典型,喝到那種讓他迅速後背發熱的茶,他就說:「好茶!茶氣很重!」我們要解析一下到底什麼是發熱?什麼導致你發熱?
第一個層級很簡單,我們都學過物理的熱傳遞現象。你喝口熱湯,你大冷天的喝杯熱水,你的整個食道範圍內部都會發熱,身體也會隨之發熱。這個是最基礎的一個物理現象,和茶氣完全無關。
第二個層面是什麼?其實就是茶葉當中的營養物質,進入你口腔之後,在食道上以及胃部的黏膜逐漸分解的過程當中產生了葡萄糖,葡萄糖經由你的黏膜吸收,自然而然就發熱了。
而這種發熱帶動了你的整個背部產生發熱以及微微發汗,我們要非常肯定這種作用,這種情況,說明你的身體非常愉悅,我們碰到這種茶可以說它是好茶。
你的條件反射被誤以為是茶氣?
巴甫洛夫效是一個條件反射效應,我們很多時候喝茶,在喝同一款茶的時候,是會給到自己一種暗示,它加強了發熱效應,是身體的一種條件反射的作用。
可能有朋友會問,那我吃飯也產生葡萄糖,為什麼不覺得熱?
其實它是這樣的,當大米飯澱粉進入到食道,甚至整個消化系統當中的時候,它的分解速率是比較慢的,而茶葉不同,茶葉喝下去的時候被迅速分解,熱量是迅速產生,整個機體反應是非常明顯的。
總結來說,簡單的用茶氣來形容自己身體的發熱反應是非常片面。
茶葉中的神經興奮劑與茶氣啥關係?
咖啡鹼類物質能夠迅速提升新陳代謝,是一種輕微的神經興奮劑。
它讓人的新陳代謝迅速提升,從而帶動大腦中的神經快速運轉,人會從一種非常平靜的狀態切換到興奮狀態。
茶醉,神經興奮,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此引發的。
* * *
兩年前,茶語網也做過一次大規模「茶氣」爭論問卷調研,展示了讀者對於茶圈熱度詞彙「茶氣」的看法及異同。25769份茶友的問卷提交,排除重複、無效答題,共收錄了23175份有效問卷。
其中有79%的受調者認可茶氣的存在,並且這部分人群中針對更多茶氣相關問題有不同看法。在調研過程中,多名業內外專家接受採訪,眾多茶友參與到討論中並向我們表達了看法。
數據1:
在調研報告中我們發現有79%的受調者認可茶氣的存在。
數據2:
在相信茶氣存在的79%人群中,仍然有3%的認同者坦誠自己雖然認同茶氣,卻沒有體驗過茶氣。
數據3:
有將近70%的受調者認為,自己是在與其他人一起喝茶的情況下體驗到茶氣。
數據4:
多數受調者對於茶氣的體驗是身體局部發熱以及打嗝、發汗。我們還發現有20%的人群表示他們的體驗是身體有明顯的氣感和走向。
數據5:
受調者能體驗到有茶氣存在的茶中,「生普」的比例佔絕對優勢。從茶類上來說,普洱和巖茶佔絕對優勢,符合平常談論茶氣圈子的實際情況。
數據6:
將近80%的受調者認為,茶氣的存在是有物質基礎的。
數據7:
「好茶葉有茶氣」的觀點佔絕對優勢。
數據8:
將近一半的人並不能確認樹齡與茶氣之間的關係。可能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樹齡並不是有茶氣的必要條件,或者專業人士認為除了茶葉原料之外,還有其他同等重要的元素,比如工藝。
數據9:
當提到茶葉品鑑要素的時候,大多數人仍然認為「風土」是重要因素。
數據10、11:
即使在茶友圈中常常提及的只有「身體敏感」或「精神專注」時才能體會到茶氣的觀點,仍然有三分之一的人不認同。
數據12:
絕大多數茶氣派都確認自己的茶氣體驗是確有其事。
數據13:
在詢問到哪類人最容易體驗到茶氣時,21%的受調者選擇「茶道愛好者」可能是因為受調者認為「茶道愛好者」能夠接觸到更好、更優秀的茶;而19%的受調者選擇「體質很敏感的人」可能是因為受調者潛意識中,認為茶氣是存在物質基礎的,從而會對體質敏感的人作用更明顯。
數據14、15:
當提到茶氣原理的時候,很多受調者認為它具有物質基礎,並且過半的受調者相信終有一天可以通過科學方法檢測到。
數據16:
當提到茶氣與個人體驗反應的趨同關係時,意見一致性較差,這說明受調者認為身體對茶氣的反應,不僅因人而異,而且因時間、身體狀態而不同。
數據17:
對於茶氣的看法,大多數受調者還是認為茶氣的體驗和認識受心理暗示和他人誘導等主觀原因較多。
受調者基礎信息展示
根據調研數據結果,我們大概得出這樣的認知:
參與調查的人群中,有79%的人認為有茶氣,佔絕對優勢。有意思的是,這79%的人群中,有極小部分人認同有茶氣,卻表示自己沒有體驗過茶氣。
而所有認同有茶氣的人當中,又有大部分人表示自己是在與其他茶友一起品飲時感受到茶氣,所以我們並不能排除有部分人之所以認同有茶氣,是受到他人引導所致。
對於身體對茶氣的反應,受調者的數據表明,茶氣不僅因茶而異,即使是對於同一個人同一款茶來說,也會因為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身體狀況,而產生不同的反應。當然,大多數受調者都認為在好茶葉中的茶氣較易被感知,而且在生普中更易被感知。
雖然受調者身體對茶氣的反應不盡相同,絕大部分人卻都認為茶氣是有物質基礎的,不是單純的主觀反應。
與之相反,不認同茶氣的受調者佔總數的21%,他們普遍認為茶氣是受心理暗示和他人誘導的主觀行為,或是某些茶人為了顯示自己懂茶的賣弄行為,其主觀因素過於強烈。
關於茶氣,你還有哪些觀點呢?歡迎在留言區繼續展開討論。
註:部分圖文來自吉普號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