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衝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淺析

2021-01-09 騰訊網

騰衝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淺析

■楊洪斌(騰衝市文化館)

騰衝地處西南邊沿,與緬甸接壤。歷史上是蜀身毒道的必經之地,是雲南開發較早的地方之一,它曾是中外商業文化交往的中心。因此,文化較為發達,現被雲南省定為歷史文化名城。音樂藝術也較為繁盛,豐富多彩。如民間的山歌、小調、仙燈、洞經、皮影、揚琴說唱。少數民族的有傣族的情歌,傈僳族的三弦舞、跳嘎音樂,佤族的清戲等。本文就騰衝地方音樂、舞蹈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佤族清戲出自騰衝荷花鄉一個佤族村寨——甘蔗寨。佤族清戲的劇目故事感人,情節生動,文辭優美,人物性格鮮明。曲調抑揚頓挫,悅耳動聽,既善敘事,又善抒情,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屬高腔系統。其聲腔有九腔十三板,但大部分已失傳,無法辨清或演唱出來。現存戲文裡能辨明其曲牌名並記錄下來的僅有大漢腔、駐雲腔、清江引、哭相思、浪淘沙、步步嬌等幾個曲牌,而其餘九腔中的四平腔、高腔奏鮮、哭腔、花音腔、百珍腔、蒼胡腔、土子腔和十三板中的山坡羊、下山虎、一支花、滴滴金、小桃紅、菜花黃、柳葉青、倒垂簾等腔板已無法辨認。清戲在全國劇種中是獨一無二的,幸及時發現挖掘,尚保存部分曲牌,得到了中國民族戲劇研究所的重視,專程來錄音錄像,已納入國家級非遺保護、中國民族戲劇資料文獻。

傈僳族三弦舞的曲子較為歡快跳躍,曲調短小,種類繁多,舞姿隨曲變化,節奏明快、輕鬆活潑。伴奏樂器以小三弦為主,所以叫三弦舞。跳嘎是一種將歌和舞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由領舞領唱的嘎頭前面引導,眾舞者尾隨其後,沿逆時針方向行走,無樂器伴奏。邊跳邊唱,節奏緩慢,氣氛莊重,蒼勁古樸。唱詞內容視所辦事情的性質而定,無論是喜事、慶典、喪葬、起房蓋屋等。這些調子一般都是祖輩流傳,它具有特定的含義和情緒。

騰衝皮影與全國各地的皮影藝術有共同之處,而騰衝皮影的最大特點是具有輕鬆歡快的音響效果和緊湊多變的表演風格。騰衝皮影有東腔、西腔之分。東腔出於洞山、勐連一帶,西腔出於固東、明光、瑞滇、古永,這是自然形成的兩個各具特色的流派。皮影曲牌有哭腔、喊腔、跑馬腔等。男腔高亢明亮,女腔跌宕清雅,音樂的韻味濃。伴奏配有高胡、板胡、中胡、低胡、三弦、笛子及席木、打擊樂器。皮影善於表現古代戰爭及神話故事,如《封神演義》《三國》《說唐》等,具有濃厚的愛國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深受群眾歡迎。

洞經音樂是騰衝民間音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騰衝洞經音樂與大理洞經音樂系一脈相承,均源於唐代的宮廷禮樂,後流傳於民間,逐步形成民間音樂的專門組織——洞經會。騰衝洞經音樂組織至民國中期發展有11堂:城區、和順、綺羅、倪家鋪、大董、上馬常、羅綺坪、界頭、順江等,都有洞經班子。騰衝洞經音樂有40多支曲譜,分腔譜與樂譜兩類。如「大洞腔」「金蕊腔」「鮮花腔」「咒腔」「大五隊」「誦章」「一江風」等。曲調平緩優雅,音律莊重。洞經會是一個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民間音樂團體,以宣揚孔子、文昌的禮儀道德為主,多數用於地方性重大節日的慶典、寺廟的開光過會以及群眾性的祭祖求福、喪事等活動。

騰衝揚琴、民歌小調、仙燈是騰衝花燈最原始的形式,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民間藝術。揚琴原本是曲藝形式的一種,此形式通常是自彈自唱。揚琴有「道情」「陽調」「三班」三大曲調,唱腔分別以抒情、深沉、激烈為起伏,適宜敘事,可表達人物內心感情。一人演唱與多人演唱亦可。常用於小範圍的場所,或自娛的家庭小院,或湊熱鬧的樓堂茶館。騰衝仙燈不同於一般花燈,有一個最大的特點,仙燈只在春節期間演唱,然而人們年年總是百看不厭,百聽不厭。騰衝民族小調極為豐富,有「虞美情」「十二屬」「破花迷」「茶花調」「放羊調」「採茶調」「採花調」等,並以其獨特的風格在全省花燈藝術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路山坡一路歌,過了河邊口不渴」。這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寫照。在我縣區只要有人跡的地方,幾乎都有歌聲在響徹雲霄。山歌能抒發人的思想感情,解除田間耕作的疲勞,在山野採擷或行路時還可以提神壯膽。山歌形式大體分為兩種:一種為花花山歌,無論是談情說愛、喜慶喪事或打情罵俏,都用山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觸景生情,即興發揮一種為擂臺山歌,一問一答對唱的形式,它是用山歌來較量個人的聰明才智和知識程度,如盤古人、破花名、破菜名等,若對答不上來即被轟下歌臺。騰衝習慣以四大區域來劃分山歌,像緬菁山歌的跌斷橋是很有特點的,還有濮窩山歌、西練山歌、龍江山歌。少數民族的有傣族情歌和傈僳山歌。各地山歌有其不同的風格,有高亢明亮的、有婉轉跌宕的,餘音都較為悠遠。山歌可說是農民的專利,屬於抒情性民歌。

騰衝揚琴是騰衝文藝百花園中資質秀雅、色彩斑斕的藝術花朵,它的傳入和發展大約經歷了百年歲月。

清光緒九年至十年(1883~1884年),清王朝派張松林為騰越鎮總兵,它的隨軍戲班中有一位川籍藝人羅耕堯,除演出地方戲曲外,還喜歡唱揚琴。之後,揚琴便逐漸為騰衝人所接受,其中有一部分人學會唱揚琴,這便是揚琴傳入騰衝之始。

在學唱揚琴的藝人中,縣城晉家園人上官震域先生是開拓性的人物,他自幼喜好音樂,為羅耕堯老師傅所器重,並收為學生,完美地繼承了羅師傅的揚琴演奏技藝,並將其推廣普及,使更多的騰衝藝人學會了唱揚琴。於是,外來的揚琴便在騰衝落地,並與騰衝地區的四聲發音相融合,逐漸本地化,形成了騰衝揚琴。早期的騰衝揚琴,無論是「唱段子」還是「清唱劇」,演唱的均是原曲原調,引入專業團體後(文化館、花燈團),由於需要適應劇目(曲目)的內容、人物、戲劇環境等因素,特別是現代戲對音樂的全新要求,專業團體的音樂人員便在保持騰衝揚琴原有特點、風味的前提下,對揚琴調加以再創作,形成既不離傳統,又是全面創新的騰衝揚琴曲調,如1995年騰衝文化館為參加保山地區「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文藝會演」而創作輔導的騰衝揚琴《琊山下救英軍》就是按上述創作精神而產生的一個全新曲目。

騰衝花燈屬雲南花燈支系,雲南花燈是雲南特有的藝術門類,分布和流行為省各個地區,因受當地方言土語、風土習俗等影響而成了具有較為濃厚的地域特徵的鄉土藝術。雲南花燈戲是從花燈歌舞發展演變而成的,這些花燈歌舞又是早期「祭社」中的歌舞,「祭社」的這些歌舞和雜耍活動稱為「社火」。這種「祭社」中的「社火」活動多少年來一直在民間延續下來,逐漸演變為花燈。

騰衝早期這樣的活動比較盛行。逢年過節人們以簡單的歌舞形式,小歌小調演唱人壽年豐、吉祥如意、節令農事或辭舊迎新、驅邪求福、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等內容,後來逐漸表演一些如《大舜耕田》《仙燈》《魚燈》這些帶有類型化人物性格的歌舞,編演一些有故事情節的劇目及一些傳統小戲。最早的如:花燈小戲《吹簫引鳳》,後來編演的《柳蔭曬鞋》《松林贈帶》《崔氏逼嫁》《馬前潑水》《湘子度妻》等。唱腔以地方較簡單的「小曲」「燈調」「琴調」套唱。以「琴調」為主排演的7場傳統戲《孟姜女》,1957年赴昆參加全省業餘文藝會演,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和省文化廳的獎勵。

1985年,騰衝花燈劇團成立,這個新生劇團初開始排練上演的小型節目中,這些音樂素材或多或少在當時是起了一定作用的。隨著劇團的逐漸壯大,一些大中型劇目的排演,這樣的小打小鬧、小歌小曲已適應不了形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劇中人物的需要。這時在發展地方音樂上除吸收一些外地花燈音樂素材外,同時將當地有板、有眼、版式結構完整的騰衝「揚琴」調發展應用在花燈音樂之中。如,昆明《道情》與騰衝「揚琴」《道情》的融合、《倒板槳》與《陽調》《筒筒腔》的融合,這對充實、豐富騰衝花燈音樂的內涵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在一些大型劇目、大段唱詞的特殊唱段中,僅靠花燈音樂這一表現力是遠遠不能適應的,在音樂設計上,只有打破陳規,大膽高度吸取借鑑其他劇種音樂成分,「京劇」「越劇」、湖南「花鼓戲」等音樂素材,結合花燈唱腔旋律交融一體。如傳統戲《孟姜女》《啞女告狀》,現代戲《飛鷹行動》《佤女漂流記》,就吸引了「京劇」「越劇」「揚琴」調的旋律融入花燈腔,並引用戲曲的各種板式(倒板、慢板、快板、散板、流水板),使之成為板式結構鮮明,既有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而又不脫離花燈韻味的騰衝花燈支系。

縣境東南部龍川江中下遊的上營區、芒棒區、五合區、團田區、蒲川區、新華區及縣境南部的低地地帶的荷花區,是本縣傣族散居或聚居區。傣族到騰衝的歷史已難於考證,然傣族的歌舞卻由來已久,據《騰越州志》《騰越廳志》載:「……若歲大有必做會場扎一白象敲拊鼓男女相攜跳舞周行村寨。」又載:「每屆二月必作跳舞一次,名曰嘎擺。三年嘎一大擺可稱盛會,凡四方擺夷雖在數百裡外鹹趕集於斯,於是揭竿豎旗,鼓之聲震天,狂男遊女繽紛而至,酣歌跳舞以為極樂。」這充分說明傣族是一個善歌舞的民族。騰衝傣族舞蹈分為「嘎光」與「麒麟舞」兩大類,「嘎光」多流行於荷花區一帶,「麒麟舞」多流行與龍川江流域。「嘎光」系傣語,「嘎」是跳舞的意思,「光」是鼓的意思,「嘎光」即指跳象腳鼓舞。此舞由兩個部分組成,即擊鼓而舞的人和徒手而舞的人。「嘎光」常常表演「金雞啄谷」「鯉魚搶水」「金雞朝陽」等舞蹈內容。「趕擺」及「潑水節」期間,此舞極其盛行。「麒麟舞」系群舞,流行於龍川江中下遊地帶,作為主要道具的麒麟,形態生動活潑,栩栩如生。其舞蹈氣氛興高採烈、喜氣洋洋。此舞多在春節期間表演,意在吉祥如意,清吉平安。傣族舞蹈,既熱烈歡快、奔放激昂,又輕盈柔美、悠緩抒情,系感情豐富、動作協調、多彩多姿、表現力強的民族舞蹈。

居住在縣境西北部明光區、瑞滇區、古永區的傈僳族,是本縣少數民族中最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飾豔麗多彩,性格強悍豪爽,具有豐富的民族歌舞寶藏。據《雲南通志》云:「傈僳相傳楚莊橋開滇時便有此種人,無部落散居姚安、大理、永昌四府,其居六庫山谷者在諸夷中為最悍。」騰衝傈僳族系明清時期由怒江河谷翻越高黎貢山而來,他們的歌舞也隨之而來。《騰衝縣誌》云:「逢年節或婚嫁,男女老幼聚會一處,牽手作圈,中燒火塘,曼聲蹈舞飲酒為樂,有至終宵不倦者。又瀘水前後之傈僳每於春節時,男女老幼群往溫泉浴並置歌舞以為樂凡三四日而止,名曰澡塘會其中樂器亦簡單,又口琴、竹簫三弦蘆笙等。」騰衝傈僳族舞蹈分為「跳嘎」及「三弦舞」兩類。「三弦舞」每舞必彈三弦。「跳嘎」系圓圈舞,其內容有表現生產勞動者,如「齊麻舞」「打獵舞」「打蕎舞」等;有模擬類舞,如:「青蛙舞」「滴水舞」等;有喜慶類舞,如「踢腳舞」「戴花舞」等;有愛情類舞,如:「小妹舞」「團團小葉」等;有諷刺類舞,如:「騙吃騙喝眼睛痛」等。這些舞蹈有修造房屋時跳的、有婚喪嫁娶時跳的、有慶祝豐收時跳的,但更多是在春節時跳的,特別是傈僳族傳統的節日「刀杆節」期間,刀杆場上除了上刀杆的表演之外,那便是歌舞的盛會,日以繼夜,歌聲不斷,舞步不停,環佩叮噹,彩裙飄動,踢腳擺手,如痴如醉。這些舞蹈格調深沉、內涵豐富、動作多變、類型完整,為本縣民族舞蹈中獨具特色之一種。

本縣的阿昌族聚居在縣境東南部龍川江畔新華區的梅子坪記菖蒲河一帶,據《騰衝地方志》載:「阿昌又名峨昌,《明景泰雲南圖經》雲即『尋傳蠻』也。」由此說明,阿昌居騰衝的歷史已很久遠。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阿昌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騰衝地方志》中有「種秫為酒,歌舞而飲」之記載,說明阿昌族的歌舞由來已久,源遠流長。無論討親嫁女、修造庭舍、喜慶豐收、歡度節日,阿昌族男女老少便在「梢杆」(領舞者)的帶領下,跳起他們世代相傳的舞蹈「蹬窩羅」。「蹬窩羅」系無樂伴奏的集體舞蹈,動作穩沉持重,情感質樸真切。據傳是為了紀念阿昌族民間傳說中的創始者「遮帕麻」和「遮米瑪」而逐漸形成的。

在我縣的北海鄉、曲石鄉等地,至今還活躍著一種叫背龍舞。小背龍是龍燈中的一種表演形式,區別於其他的龍舞表演,它是個人表演。小龍由龍頭、龍身、龍尾3部分組成,小巧玲瓏、形象生動,表演時舞龍者身背龍身,兩手分別執龍頭、龍尾在打擊樂的伴奏下,盡情揮舞,穿梭自如。小背龍多為雙人式群體表演,可作多種造型和「翻波湧浪」等表演,場面蔚為壯觀。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題材是舞蹈的基礎,舞蹈猶如一幅風俗畫,音樂是畫中的一首抒情詩,詩中無畫,畫中無詩,總覺得不盡如人意。如果詩畫並存,就會相得益彰。

舞蹈是有節奏的,經過提煉和組織的人體動作和造型,來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藝術。《禮記·樂記》中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幹戚羽旄謂之樂。」大意說:音是發自人的內心,人心的感動是由外界事物引起的。外界事物激發了人心,於是用「聲」表現出有變化、有規律的「聲」,就叫作「音」(樂)。把音(樂)演奏起來,再拿著幹(盾)、戚(斧)、羽(鳥羽)、旄(牛尾)跳起舞來,就叫作「樂」。古人所謂的「樂」,都是指樂舞而言。《詩經·大序》中說:「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之也。」說明詩、歌、舞都是相互聯繫又同是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的藝術。一部音樂的好壞與成敗,取決於作曲者所描繪的音樂形象中去達到情景交融。關於這個問題,在我國歷代的詩歌創作中早已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並有許多精闢的論述。梁代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談道:「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沈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採附聲,亦與心而徘徊。」這裡所謂「隨物宛轉」者,是指物來感情,情隨物遷,觸景生情的意思,「與心徘徊」,則是指情往感物,物因情變,緣情寫景之謂。無論是觸景生情或緣情寫景,都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相生,景語亦是情語。真所謂「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手法千變萬化。就這一點而論,詩歌和音樂,在寫情與寫景方面,儘管藝術手段不相同,但在抒情的直接性和表現規律上,則有很明顯的共同點。

騰衝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千百年來,它成了各族人民交流生產技能、傳達思想感情、記錄歷史事跡、陶冶精神情操、體現文明進程的特殊工具,就像傈僳人所言:「歌舞是傈僳人的影子,影子離不開人,傈僳離不開歌舞。」隨著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的不斷提高,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歷來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就拿我縣來說,近幾年來,騰衝縣委、政府結合我省建設文化大省的戰略目標,提出了工業立縣、農業穩縣、口岸活縣、文化強縣的發展思路,文化強縣工作以納入縣委、政府議事日程,為進一步宣傳騰衝、發展騰衝,擴大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加大了對騰衝文化的投入,連續舉辦4屆火山熱海旅遊節和其他大、中、小型文化活動,推動了我縣音樂、舞蹈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在參加滇西片第四屆藝術節開幕式大型廣場舞蹈「高山彩雲」,由騰衝文化館編導並輔導的作品,汲取了傈僳族傳統曲調「三弦舞」等精華,在原始的基礎上,不管是舞蹈還是音樂都有了很大的飛躍,為今後發展民族音樂、舞蹈打下了基礎。另外,由文化館音樂輔導教師創作的歌曲《檳榔江畔我的家》,從創作到現在一直在演唱,十多年時間,該曲子深受廣大群眾,特別是傈僳人民的喜愛,此曲在創作中汲取了民族傳統《情歌調》,在一般情歌調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節奏豐富、悠揚、舒暢,並用濃鬱的民族特色、歡快節奏,道出了傈僳人民勤勞致富和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和嚮往。又如目前,騰衝最為代表性的大型古樂舞《騰躍古韻》已成為我縣文化藝術的一個品牌,此曲用洞經音樂為基調創作曲子,用龍光臺長聯做詞,由樂隊、舞隊、歌隊組成,經幾年的磨合、加工,使這個具有騰衝特色的節目,多次在重要晚會中頻頻亮相,逐步成為我縣特色品牌,此曲的產生是傳統的繼承和現代意識的有機結合,增加了文化內涵,提高了品味。

舞蹈離不開音樂,音樂離不開舞蹈,好的民族舞蹈離不開好的民族舞蹈音樂,民族舞蹈音樂的創新將促進民族舞蹈的發展,就像魚兒和水一樣,兩者緊密相連,息息相關,誰也離不開誰。據一位專家所言:「音樂已經為舞蹈開闢了一條節奏的河流……」我縣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在歷史的長河中,就這樣相沫以共,共同發展,為我縣發展民族民間藝術發揮它的作用和貢獻。

相關焦點

  •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少數民族民間歌曲
    酒歌藏語中稱昌諧,演唱過程中有簡單的舞蹈動作,每逢節日和親有聚會等,人們以輩分大小排序從右至左圍坐在方桌旁,主要在喝酒和敬酒是演唱,是藏族人民非常喜歡的藝術形式之一。三、維吾爾族情歌維吾爾族民歌內容豐富多彩,吸收了各個地域的民族音樂元素,是三大文明的交匯地帶,是我國中原地區通往中亞、西亞喝歐洲的絲綢之路要道,主要從事農業。
  • 《草原英雄小姐妹》:民族民間舞是中國舞蹈的根
    觀眾驚喜地發現,舞蹈家們正努力從生活中汲取養分,並將傳統舞蹈語彙與創新藝術手段相結合,從而賦予民族民間舞新的面貌。舞蹈教育家潘志濤教授表示,民族民間舞就是中國舞蹈的根,而一個 「民」字,意味著由人民創造、人民傳承、人民自己表演,「真正的中國舞蹈是從人民當中產生的,也是在人民當中延續的」。
  • 傣族的音樂舞蹈
    傣族的音樂舞蹈     傣族的音樂是通過贊哈演唱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贊哈唱的調子一般是"12356"五個音階,通常稱為"贊哈調"。     傣族的舞蹈比起音樂來,更為豐富多彩,孔雀舞、象腳鼓舞、魚舞、刀舞、蠟條舞、長甲舞等,巳為人們所熟知。傣族民間舞的特點是: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體和手臂豐富多彩的三道彎造型,柔中帶剛的動作韻律,小腿的敏捷運用,加上提氣、收腹、挺胸和頭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它具有濃鬱而獨特的民族風格。
  • 淺析幼兒舞蹈作品的創編
    孩子的年齡小,對音樂的欣賞比較簡單,對其中的內涵理解還不透徹,通常只能欣賞到音樂的表面現象。音樂的段落不能過多,風格變換也不宜頻繁,這樣不易於被孩子接受,從而影響舞蹈的整體效果。音樂可以先選也可以在確定主題後選擇,如果有專業的音樂製作則更好不過。但目前的專業製作在很多地方條件尚不成熟,成本較高,因此編導可以採用借鑑的方法來選取音樂。
  • 高考舞蹈:中國民族舞蹈分類及介紹
    【民間舞蹈】各族人民群眾在長期社會實踐中自己創造並廣泛流傳的舞蹈形式。一般表現為自娛性與表演性、舞蹈性與歌唱性的統一。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是專業表演舞蹈創作的重要依據。其主要形式如下:【踏歌】中國古代的群眾歌舞形式。多於節日集會時眾人手拉手以腳踏地、邊歌邊舞。有的地方,一直流傳至今。【秧歌】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
  • 草原民間舞蹈:那來自鄉村的迷人風情
    在遼闊的內蒙古大草原上,各民族的民間舞蹈被公認為超乎語言和文字的直接感情表達方式,除了已經在現代文明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安代舞、筷子舞等舞蹈以外,草原上還有很多不為人熟悉的舞蹈,猶如散落在草原的鑽石,熠熠光輝。
  • 舞蹈考級,文化部承認的考級單位有哪些?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家協會《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等級考試教材》由中國著名舞蹈教育家潘志濤教授主 編,由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系十餘名專家組成編委會,由中央民族大 學、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中央民族歌舞團等多位 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
  • 藏族民間舞蹈《神川熱巴》進校園 將熱巴舞納入學校課間操
    原標題:藏族民間舞蹈《神川熱巴》進校園 將熱巴舞納入學校課間操   進入6月以來,每天下午,維西縣塔城完小學生都在民間藝人的指導下認真排練藏族民間舞蹈《神川熱巴》,排練還吸引學校附近的群眾觀看。  這是塔城完小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神川熱巴進校園系列活動之一。
  • 當代中國舞蹈的民族性和多樣化
    作者:仝 妍  在中國近現代、當代舞蹈構建中,「民族化」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前提。上世紀40年代戴愛蓮的「邊疆舞」曾成為最有號召力的文藝形式之一。1956年7月,《人民日報》曾開展了關於音樂、舞蹈民族化的討論。
  • 民間舞蹈「貓蝶富貴」春節或復演
    「貓蝶富貴」表演場景 趙櫻寧 翻拍  時報10月30日訊 (記者孫鋒 實習生趙櫻寧)您還記得濟南經典民間舞蹈「1953年,該舞蹈參加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獲得了民間藝術二等獎。」該負責人說,1979年「貓蝶富貴」還在山東省舞蹈會演中獲評優秀節目,但此後就鮮有演出,一度瀕臨失傳。  今年77歲的孫麗是原濟南市舞蹈家協會主席,她一直從事與民間舞蹈相關的工作,退休後依然關注著「貓蝶富貴」這個傳統經典舞蹈的命運。
  • 認識中國56個民族:「音樂民族」「詩歌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遊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 北京推廣「愛我中華」韻律操 融合8民族舞蹈動作
    北京推廣「愛我中華」韻律操 融合8民族舞蹈動作 2016-03-25 15:32:48來源:北京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忠會 此套韻律操根據學生年齡階段特點,採用了包括漢族、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傣族、朝鮮族、佤族、彝族在內的8個民族中最具典型的舞蹈動作和最具特色的音樂,按照小學、中學、大學三個不同學段,分別編排了以「花開中華」、「愛我中華」、「多彩中華」為名稱的三個版本的韻律操。  韻律操採取了廣播體操的結構框架,分小節完成,每一小節相對獨立。
  • 雲南民族舞蹈--水鼓舞
    德昂族是中國雲南省的特有民族,也是一個跨國而居的民族。在中國境內的德昂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南部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的鎮康縣。瑞麗、梁河、隴川、保山、永德、耿馬、瀾滄等縣也有少量分布。
  • 舞蹈常識純乾貨,答對題有希望了
    4、根據舞蹈的不同的風格特點來劃分,可分為 古典舞、民間舞、現代舞 和新風舞 四類。6、根據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方法和塑造舞蹈形象的特點來劃分,可分為 抒情性舞蹈、敘事性舞蹈 和 戲劇性舞蹈 三類。7、習俗舞蹈,又可稱為 節慶、儀式 舞蹈,表現了各個民族的 風俗習慣、社會風貌、文化傳統 和 民族性格特徵 。
  • ...備考「西方音樂史」簡答題練習:浪漫主義時期民族樂派的音樂創作
    浪漫主義時期【簡述浪漫主義時期民族樂派的音樂創作】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在東歐和北歐形成了音樂上的民族樂派,以俄羅斯、捷克、挪威和芬蘭為代表。民族樂派的產生,與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運動的興起有著密切的關係,民族樂派作曲家在繼承西歐浪漫主義音樂創作的成果同時,提倡在音樂中體現民族性,他們在創作中自覺選用民族文學題材,運用民族民間歌舞的旋律、節奏、調式等素材,譜寫民族的歷史或現實生活,形成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
  • 獅舞:活靈活現的擬獸民間舞蹈
    這就是流行於樂昌三溪、秀水、坪石、黃圃等地,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舞蹈——青蛙獅。 丁瑞玲 攝 青蛙獅,俗稱「蟾蜍獅」,又稱「神獅子」, 是一種擬獸舞蹈,是青蛙舞和獅舞相融合的舞蹈。最初是青蛙舞,反映的是遠古先民的蛙崇拜意識,後吸收獅舞的造型,進而進行改鑄融合,塑造出集青蛙與獅子特徵於一體的青蛙獅造型。
  • 苗族鼓龍鼓虎長衫龍,黎族跳竹竿打柴舞,漢族舞蹈的活化石禾樓舞
    鼓龍鼓虎長衫龍的伴奏樂器笙管粗長,聲音低沉渾厚,音樂節奏鮮明,舞蹈動作與音樂緊密結合為一體,形成一種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過去,鼓龍鼓虎長衫龍僅在喪葬和祭寨神儀式中表演,現在每逢重大節日集會、婚嫁、立房、跳月等傳統民俗活動都要表演此舞,成為開展娛樂競賽、增進情誼的重要活動方式。
  • 騰衝的自然密碼
    翟慧勇攝(人民視覺)坐落在高黎貢山西麓的騰衝古城,從漢代的滇越,歷經騰充、騰越等,直到現在的騰衝,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其擁有了多樣的自然資源密碼,吸引著遊人探究的目光。漫步騰衝的街頭,店鋪林立,加工和出售的多是琳琅滿目的翡翠玉石和藤器、木雕製品。中國的玉文化源遠流長,民間「人養玉,玉養人」的說法,也訴說著人類與自然的辯證關係。
  • 走近世界八大舞蹈聖地,領略舞蹈文化的魅力
    走近世界八大舞蹈聖地,領略舞蹈文化的魅力舞蹈是一種表演藝術,即可以修養身心,又可以陶冶情操。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舞蹈風格,以下八個國家的舞蹈廣為人知,你最喜歡哪種?弗拉門戈舞西班牙的舞蹈弗拉門戈舞是集歌、舞、吉他演奏為一體的一種特殊藝術形式,弗拉門戈舞是西班牙境內的安達盧西亞地區吉普賽人(又稱弗拉門戈人)的音樂和舞蹈。探戈阿根廷的舞蹈探戈(tango)是一種雙人舞蹈,雖源於非洲,但流行於阿根廷。
  • 他是捷克民族音樂的奠基人,被稱為新音樂之父,你知道他嗎
    貝德裡赫·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1884),捷克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家,捷克古典音樂的奠基人。捷克民族歌劇的開路先鋒,捷克民族樂派的創始人。1874年不幸耳聾,繼續堅持創作,其中最著名的有由六部獨立交響詩組成的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和第一弦樂四重奏《我的生活》。被譽為"捷克民族音樂的奠基人"、"新音樂之父"、"捷克的格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