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獅「醒」國魂,擊鼓振精神!昨晚,作為十二藝節參評劇目,大型民族舞劇《醒·獅》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上演,並角逐第十六屆「文華獎」。大幕合了又啟,謝幕謝了15分鐘,掌聲55次仍難停歇,這部被譽為近年來最「燃」的民族舞劇再度火爆上海灘。
圖說:《醒·獅》表演 張玉剛 繪
事實上,「燃」的氣氛在演出開始前的「採青儀式」就見端倪。遵循粵港澳地區的傳統習俗,逢年過節或隆重的日子,都要以舞獅採青來寓意順利吉祥。昨日,這個小小「採青」環節也讓不少提前來捧場的粉絲大呼「賺到了」。值得一提的是,表演「採青」的是特地從廣東趕來的花都特警醒獅隊,他們並不參與演出,而是專程飛來為這部「家鄉劇」助威。
凝聚鄉愁
都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此言非虛。作為中華傳統獅舞一脈,南獅因威武醒目被稱之為醒獅。它凝聚著全世界華人的鄉愁,也代表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很多二刷甚至三刷《醒·獅》的粉絲,會很認真地告訴你,看懂了舞劇《醒·獅》,基本也讀懂了嶺南文化。
圖說:大型民族舞劇《醒·獅》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確實如此,這部承載著粵港澳大灣區同根同源的歷史底蘊的作品,把南獅、南拳、蔡李佛拳、大頭佛、英歌舞、嶺南曲風、廣東獅鼓、木魚說唱等諸多南粵非遺項目作為創作元素,以深厚的嶺南人文為載體,將民族舞蹈與廣東獅舞相融合。舞劇中,既能看到南拳馬步和廣東「醒獅」特有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技巧,也能看到民族舞大開大合、剛柔並濟的藝術效果。
總編導錢鑫和王思思直言,這部「非遺」舞劇中大量的舞蹈都來自於醒獅的舞步,並融合了南拳、蔡李佛拳、木人樁等動作,加上震撼人心的獅鼓表演,呈現出剛勁有力、威武震撼的「嶺南武林範」。可謂「無一處不是從醒獅傳統和嶺南文化中汲取靈感」。
圖說:大型民族舞劇《醒·獅》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匯於一舞
為將劇目中的舞蹈、舞獅、南拳更好融合體現,早在創排之初,劇院就請來廣東醒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和全國武術冠軍,分別為劇組作醒獅及武術指導。廣東醒獅省級傳承人趙偉斌用了整整兩年時間,對演員們進行「特訓」,從最基礎的扎馬步教起,再慢慢進階到騰、挪、閃、撲等技巧。現如今,劇中最「燃」的那幕「鬥獅」,即便是最專業、最資深的醒獅師傅,都挑不出錯來。主演高德瑞告訴記者,時至今日,劇組演員還保留著「先練功夫,再練舞蹈」的規矩,就像趙偉斌總是囑咐他們的:「既要是舞林高手,也要做武林高手。」
圖說:大型民族舞劇《醒·獅》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被譽為南粵「非遺」大集合的《醒·獅》,那些關於傳統的講究不僅體現於臺前,更是浸潤到幕後每個細節。高德瑞除了要在舞獅技藝上不斷精進,也要學習很多和獅頭「相處」的規矩。譬如很多人或許不會留心,「白金獅頭」前會有一個金角,因微微向前凸起,起初演員圖方便,也會一把抓上那角,底下一提,就能拿起獅頭。但趙偉斌很認真地告訴他們:「不能這樣去握它的角,這是不被允許的。你們必須從兩邊最底下,將獅頭抬起。」
《醒·獅》中,僅「白金獅王」就有大中小不同尺寸的三尊,趙偉斌介紹:「白金獅頭,王者象徵,尋常很少拿來舞。這次是因為劇中有『獅王爭霸』的環節,才特別製作。」據悉,為製作出更勇猛威嚴的「白金獅王」,劇組特邀自清代道光年間就已開業、傳承至今有200多年歷史的「黎家獅」手工扎制。可以說,劇中每個「獅頭」都是「非遺」傳承的工藝品。(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馬上評:寶藏
>>>專題推薦: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