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公館的第534期分享
貓咪作為伴生寵物陪伴了人類數千年,我們伺候它吃喝拉撒睡,與它一起逗樂解悶,時間的流逝並沒有讓彼此的關係更加疏遠,反而是愈演愈烈,現在貓咪已經成為了都市年輕人的養寵首選,社交名片,鏟屎官的隊伍也是越來越壯大,隨時都能看到和貓咪親密無間的曬圖以及下面各種羨慕的留言。
但和寵物這樣過分的親密真的沒有一點問題嗎?今天,老胡就來和大家聊聊「人貓共患病」。養貓的你可要及時的了解,提前的預防哦!
所謂人貓共患病,是人畜共患病裡的一個組成部分,世衛組織對於人畜共患病的定義是「人和脊椎動物由共同的病原體引起的,可在人畜間自然傳播,又在流行病學上有關聯的一類疾病」。目前,有明文記載的人畜共患病約有200餘種,其中,與人、貓相關的人貓共患病約有40多種。據日本京都衛生研究所對健康寵物貓進行免疫時發現,約有半數左右的貓咪身上是攜帶有病毒的。下面老胡主要和大家分享五種較為常見的人貓共患病,還希望能引起各位鏟屎官的重視。
貓蘚
貓蘚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真菌感染皮膚病。發病的類型和人類的腳氣類似,有時會聽到說有人臉上長了腳氣,別笑,這並不是段子,就是因為貓咪舔了主人有腳氣的腳後,又被主人抱到臉上一頓亂親造成的。
這個病菌較為頑固,多發於潮溼的地區,會通過被感染的器皿、梳子、剪刀、坐墊等直接傳染給人。被感染後,輕則會出現皮膚瘙癢,出紅疹子,重則會導致脫髮、皮膚大面積病變等等。不過,貓蘚也不是百分之百會傳染給人的,人的感染率約在40%左右,免疫力低下或過敏體質的人會更容易被感染。
如何預防:
由於貓咪有披毛覆蓋,所以在感染貓蘚的初期很難被察覺。這就需要鏟屎官養成經常給貓咪梳毛的習慣,平時多加觀察,早發現早治療。貓咪得了貓蘚一般會有圓形或橢圓形的蘚斑,皮膚周圍會有掉毛現象,發現貓咪感染貓蘚後要第一時間隔離治療,不要與貓親密接觸,接觸後要記得勤洗手。另外,提高貓咪和自身的免疫能力,保持環境的乾燥及衛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跳蚤
跳蚤是最常見的寄生蟲,它們的叮咬會讓貓咪和人出現瘙癢和炎症。老胡家是木地板,也容易滋生跳蚤,然後再通過貓咪,在和人接觸的時候傳播到人的身上。
如何預防:
減少貓咪的外出,做好驅蟲,保持自己和周圍環境的衛生,基本上就沒什麼問題了。
弓形蟲
弓形蟲也是一種常見寄生蟲,在歐美國家的平均感染率為25%-50%,個別地區甚至高達80%以上。有孕婦的家庭要遺棄貓咪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它,在孕期感染弓形蟲,會導致胎兒感染而引發早產、流產、死胎或畸形。人類感染弓形蟲後,常見的症狀會有發燒、胃口不好、淋巴結腫大、頭疼、咽喉痛等,會引發呼吸系統疾病及神經系統疾病。
但弓形蟲並非只存在於貓的身上,在生肉中也會有,尤其是鹿肉、羊肉和豬肉,歐美的感染率之所以那麼高並非主要是因為養貓的原因,更多的和他們的飲食習慣有關係。
如何預防:
弓形蟲只能通過貓咪的糞便來傳播,在貓咪便便完後,會習慣用爪子來埋屎,然後又喜歡用嘴巴來清潔爪子,然後……所以,貓咪的PP、尾巴、爪子和嘴都是有可能攜帶弓形蟲的。鏟屎官平時要注意儘量給貓咪吃熟食,平時最好戴手套鏟屎,鏟完屎之後及時洗手,家裡有孕婦的話,不要讓孕婦和貓咪過於親密的接觸,不要讓孕婦鏟屎就行了。
通過貓咪感染弓形蟲的條件其實非常嚴苛,實際感染的機率要比買彩票還低,這個之前老胡有專門的文章科普過。想預防弓形蟲,最需要的其實是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吃沒有煮熟的肉類!
貓爪病
貓爪病也叫貓爪熱,是一種叫巴爾通體的細菌引起的疾病,大概有10%的寵物貓和三分之一的流浪貓血液中攜帶這種巴爾通體。這種細菌會通過貓的抓咬或密切接觸後感染人類,感染後,一般3-7天會在抓、咬的位置出現非化膿性炎症,如紅斑或丘疹,主要症狀有低熱、頭疼、打寒戰、全身乏力、厭食和嘔吐等。貓爪病確診後,如果能及時對症治療,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但免疫系統受損的人可能會出現全身病狀,比如心腦等併發症,造成嚴重的後果。
如何預防:
鏟屎官在外不要愛心泛濫的動手去摸流浪貓,在家不要直接用手去挑逗貓咪,儘量避免被貓咪抓傷、咬傷即可。大多數患有巴爾通體感染的貓沒有疾病症狀,一般不需要治療。
狂犬病
這應該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一類病毒感染,因為狂犬病毒感染導致的問題是致命的。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感染導致的急性傳染病,主要存在於神經系統,貓狗人都會有被感染的風險,據統計,貓傳染的狂犬病約佔總病例的3%。狂犬病毒主要存在於被感染貓的唾液中,臨床表現症狀出現前15天和症狀消失後10天均帶病毒,人被感染後會出現恐水、呼吸困難、全身抽搐等症狀。
如果是被野生動物或流浪貓抓傷、咬傷,請及時去醫院接種疫苗。不過,在家貓中的發病率不高,純家養不外出,疫苗齊全的貓咪基本不存在這個問題。
如何預防:
狂犬病雖然厲害,但也只有在被咬傷、抓傷,有體液傳播的情況下才會感染,所以,管住自己的手和好奇心,不要和戶外的動物過於親近才是最重要的!當然,家裡的貓咪做好正常的免疫也是必須的。
以上這五個算是最為人所知的人貓共患病,寫這麼多也並不是想告訴大家養貓風險有多大,而是想讓各位鏟屎官正視養貓的潛在風險,提前做好預防,更科學的養貓,這樣不但是為了自己和家人好,也是為了讓貓咪能更好的融入我們的生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