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們現在都知道,鯨是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但是哺乳動物大多都生活在陸地,那麼鯨是怎麼進軍到海洋的呢?

01巴基鯨由來
其實,人們在18世紀以前並不知道鯨是一種哺乳動物,直到19世紀人們才開始了解鯨,並猜測鯨是怎麼產生的,這一深奧的問題。當時,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認為,「鯨的近親可能是某種熊,理論依據是,黑熊能在水裡遊泳很長時間,只要環境合適,那麼完全存在這種可能。」並將這一理論觀點寫進《物種起源》。顯然這只是達爾文老人家的推測,或者說是進化論的一個理論舉例,但是當時人們卻斷章取義理解為,「熊就是鯨的直系祖先!」並引起各界的嘲諷,最後達爾文不得不將這段話刪掉。不過,他的觀點並不是都是錯的,至少,鯨是一類陸地哺乳動物,進入海洋後慢慢進化來的。

隨著古生物學家對化石的發掘和研究,不斷的有早期鯨魚化石的發現,比如,龍王鯨,矛齒鯨,原鯨等,但是這些鯨都已經進化成為完全的海洋動物,直到20世紀70年代,人們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發現了一些四足動物的化石,菲利普·金格裡奇對化石的聽骨研究後發現,這種動物和鯨有親緣關係,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主角—巴基鯨。
02從陸地到海洋
巴基鯨屬(學名:Pakicetus),是一種已經絕種的古鯨,主要生活在陸地上,屬於鯨下目巴基鯨科,是現代鯨魚的前身,最開始發現魚於巴基斯坦,故又名巴基斯坦鯨。巴基鯨,生存於始新世(5200-4800萬年前),因為需要在淺海捕食,所以它的化石主要分布在特提斯洋的沿岸部分。

巴基鯨基本保留著陸生哺乳動物的特質,體型像狼,頭部呈長圓錐形,四腳著地,有一條細長的尾巴,全身長有毛。而它們的耳骨位置、中耳的摺疊情況及臼齒上小齒的排列,都是與現今鯨魚相似。因此,它被認為是已滅絕的陸上哺乳動物和現代鯨魚的過渡物種。
雖然是鯨,但是它們並未擁有水生生物的必要特徵,所以只能生活在淺海或大的湖泊岸邊的陸地上,以捕食小型動物,魚類與部分植物為生。

講到這兒,可能大家會有疑問,明明是一個陸地生活的哺乳動物,偏偏要去海裡捕食獵物,其中必有蹊蹺。沒錯,不是生活所迫,誰願意背井離鄉。巴基鯨一樣,它們作為古偶蹄獸的一種,它們在當時的發展遠不如奇蹄獸成熟,它們能獲得的食物也十分有限。再加上環境變化導致的食物緊缺,使得它們不得不在淺海中找食物。

自此,這類古獸像是發現新大陸一樣,開始在海洋中拓展自己的生態位,慢慢的它們一部分開始進化出能適應水中生活的器官,比如進化出強壯尾部和長漿狀後肢的遊走鯨。遊走鯨,是巴基鯨更進一步適應海洋的鯨類,長約3米,頭大,吻突長,眼位於頭部背側面。研究表明,遊走鯨生活在淺海中,並且和現代鯨一樣能夠飲用海水。

就這樣,隨著不斷的化石發掘和研究,古生物學家整理出一條完整的鯨的進化路線:巴基鯨(Pakicetid)-陸行鯨(Ambulocetus)-原鯨(Protocetid)-羅德侯鯨(rodhocetus)-龍王鯨(Basilosaurus)-矛齒鯨(Dorudontid)-艾什歐鯨(Aetiocetus)-鮫齒鯨(Squalodon)-新鬚鯨(Cetotherium)-海牛鯨(Odobenocetops)-現代鬚鯨和現代齒鯨。

現在的科學家,通過對基因序列的研究也證明,現存動物中鯨與河馬親緣關係最近,它們在5000多萬年前擁有共同的祖先;與反芻類動物、豬、駱駝等其他偶蹄目動物的關係次之。
圖片:網絡(侵刪)
文字/排版:古生物趣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