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早搏、小葉增生、甲狀腺結節……進入9月,是各大體檢機構的旺季。很多人拿到體檢報告後看到這些「問題」難免會很鬧心,火急火燎往醫院跑,那麼這些「體檢病」要不要看醫生進行治療呢?現代快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為你一一梳理。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安瑩 任紅娟
現象
體檢出來「渾身是病」,要緊嗎?
每年8月份,只要單位開始組織體檢,周女士就開始緊張。
她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真的有點害怕體檢,感覺體檢完後渾身是病。周女士拿出去年的體檢報告,一項一項地說,去了眼科,醫生翻了翻我的眼睛,又用手電筒照了照說:「有沙眼,不好治療。」轉到婦科,被查出宮頸糜爛中度。然後又去查心電圖,報告上寫著,竇性心律不齊,建議複查。最後到了B超室,醫生說是甲狀腺結節……
「折騰了一年,我拿著體檢報告,在醫院輾轉了好幾個科室,得到的答案是體檢報告有些可能會被誤讀,很多指標不一定意味著一定有病。」說到這裡,周女士嘆了口氣:「看來不能有太大的壓力,平時自己管住嘴,多運動就可以了。」
這6大「體檢病」別害怕
1
2
甲狀腺結節和癌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絕大多數的甲狀腺結節都不會癌變
今年32歲的王女士每年都會做常規體檢,前不久剛做完的體檢讓她有些擔心,報告顯示患有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結節和癌的距離究竟有多遠?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絕大多數的甲狀腺結節都不會癌變。」江蘇省中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葉麗芳說。甲狀腺結節是一種常見的疾病,甲狀腺結節患者中惡性發病率約為5%—10%。甲狀腺結節發病率正逐年上升,但隨著檢測手段更新,死亡率正逐年降低。
2
乳腺小葉增生到什麼程度才要治療?
例假結束後仍可觸及乳房疼痛性腫塊,則需要治療
35歲的劉女士,上周剛拿到體檢報告,顯示:「雙側乳腺小葉增生。」劉女士心裡七上八下,「乳腺小葉增生會不會變成乳腺癌?」
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乳腺科主任醫師樊鳳英介紹,乳腺小葉增生是一種最為常見的非腫瘤、非炎症性的乳房疾病。「如果輕度小葉增生,B超顯示沒有腫塊,也沒有影響到正常生活,那就不要過於擔心,因為人體有自我調節修復功能。如果周期性乳房疼痛連續超過3個月,月經乾淨後仍可觸及乳房疼痛性腫塊,則需要治療。」
3
翻翻眼皮就診斷是沙眼?
沙眼需要在顯微鏡下詳細檢查
翻出一個單位的體檢報告,十個人中有八個人會寫著「沙眼」,真有那麼多沙眼嗎?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眼科醫院的眼病專家介紹,一些乾眼症以及結膜炎,容易被誤診為沙眼。體檢機構檢查沙眼,很多醫生只是簡單地翻開眼皮查看,但沙眼的診斷是有嚴格條件的,如果不在顯微鏡下進行詳細的檢查,看看結膜上是否有感染衣原體,是根本無法確診沙眼的。
4
心臟早搏是心臟病嗎?
80%的人可記錄到早搏,如果影響到生活要及時就診
南京市第一醫院心內科的專家介紹,心跳一般是勻速而規律的,很多人體檢,心電圖會抓到早搏,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心臟不太好。
如果用動態心電圖做24小時的連續觀察,80%的人可記錄到早搏。但多數人並沒有感覺,或僅僅感到心跳或心臟抖動一下。一般來說,單純的、沒有器質性心臟病變的早搏,尤其是房性早搏,不用過於緊張,休息好後會自行消失,但如果早搏頻繁發生,甚至心裡發慌、胸悶等,影響到正常生活、工作,那就要及時就診了。
5
宮頸糜爛要不要管?
教科書已經更名,這屬於正常生理現象
張女士今年43歲,最近的體檢報告讓她有點憂心忡忡,因為報告顯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Ⅱ°。
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朱利介紹,很多女性體檢時都會被診斷為宮頸糜爛,2008年,我國婦科教材取消了「宮頸糜爛」這個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生理現象取代。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屬於女性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沒有白帶增多、接觸性出血等表現可以不用治療。至於Ⅰ°和Ⅱ°,則是宮頸柱狀上皮外移範圍的大小,大部分「宮頸糜爛」女性只是受激素水平影響出現的上皮異位。「這也就是為什麼青年女性容易被檢查出『糜爛』,而絕經後的婦女,多數不會有所謂的『糜爛』。」
6
混合痔究竟該怎麼辦?
Ⅰ度和Ⅱ度痔瘡多數保守治療就可以緩解
王先生查出患有痔瘡有3年了,由於平常排便時不怎麼出血,也就沒管,但心裡總覺得是個事。
江蘇省第二中醫院肛腸科主任醫師金黑鷹介紹,內痔分為4度。Ⅰ度:排便時出血,便後出血自行停止;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時脫出肛門,排便後自動還納;Ⅲ度:痔脫出後需手輔助還納;Ⅳ度:痔長期在肛門外。其中,Ⅱ度以上可出現疼痛不適、瘙癢,其中瘙癢常由於痔脫出時有黏性分泌物流出。
「Ⅰ度和Ⅱ度痔瘡多數保守治療就可以緩解。」金黑鷹提醒,預防痔瘡一是儘量不要久坐;二是保持大便通暢;三是飲食清淡。此外,也可以去醫院開一點中藥來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