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強巴藏佛,本名劉釗,盛世收藏論壇「造像、古代雕塑」版塊版主。著有《般若光華——強巴藏佛之西藏及周邊地區造像集萃》一書。2010年註冊為盛世收藏用戶,累計在線時間3,891小時。
丹薩替造像風格由丹薩替寺得名,丹薩替寺位於山南桑日縣江鄉日崗村北的一個腰上,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由噶舉派僧人多吉傑布興建,由此建立了噶舉派中最強大的分支——帕竹噶舉。多吉傑布為帕竹噶舉派創始人,被後人尊稱為帕木竹巴。帕竹勢力作為薩迦時期由元代中央政府敕封的十三個萬戶中最具實力的萬戶,不但聚集了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力量,更是於1354年取代薩迦政權統治西藏中部長達二百六十多年,而且以雄厚的財力募請了一批傑出的尼泊爾工匠為其建寺造佛。從公元十三至十五世紀,帕竹噶舉的傳人們以虔誠的信仰和卓越的審美,監製了一批精美絕倫,聞名於世的丹薩替風格造像。
丹薩替寺在多吉傑布時期,僅有他個人修行的茅屋一間,1198年始,由他的兩個大弟子止貢巴和達隆唐巴開始修建祖拉康大殿。
丹薩替寺作為帕竹噶舉派的主寺,同時也是帕竹噶舉派分出的8個支派的母寺,宗教地位較高,歷史上有名的京俄•扎巴迥乃、扎巴仁欽、絳曲堅贊、扎巴堅贊等重要人物均長期擔任丹薩替座主,直至1434年發生內亂,1481年帕竹政權被推翻,才衰落下去。
目前的丹薩替寺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500米,佔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海拔4400米。1962年被列為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1992-1993年西藏自治區文物局投資重建。
國外學者中最早關注丹薩替造像的是圖齊,他在1948年曾訪問過丹薩替寺,並親眼看到帕木竹巴家族為丹薩替寺座主們建造的諸多舍利塔,塔身周圍有造像,在其著作《去拉薩及以遠》一書中首次提出這是一種特殊風格,隨圖齊入藏的弗朗西斯梅爾拍有圖齊稱讚的舍利塔多幅圖片。目前丹薩替造像散見於西方的各大小公私博物館、私人收藏、藝術市場和拍賣會上,據初步統計,總數約100餘尊。
對於如此重要的一批造像,國內學者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在西藏自治區博物館、布達拉宮等有關的出版圖錄中,僅發現3尊丹薩替造像,瑞士施洛德著的《西藏佛教塑像》第二卷中刊出的有10餘尊,中國信息中心的出版物中有10餘尊。不過,我國2005年在對丹薩替寺重建時,在遺址上出土有600餘件文物,造像約有300餘尊,存放於當地,但具體情況不詳,更談不上研究。
銅鍍金持國天王像,明(1368-1644年),西藏
丹薩替造像屬於一種特殊的供奉形式,即不同於一般佛像,供於佛龕內或神壇上,而是供於舍利靈塔的塔身周圍,少則200餘尊,多達3000餘尊。此種情況不僅在藏文文獻中有記載,如《紅史》、《漢藏史集》、《朗氏家族史》等的記載,而且黃先生通過對比弗朗西斯梅爾拍攝的舍利塔的多幅圖片和首都博物館的藏品,在造像背後發現的可能原來用於固定塔身的構件,更加堅信了這一判斷。
銅鍍金廣目天王像,明(1368-1644年),西藏
丹薩替整體風格特徵為:絕無瑕疵的完美比例,身姿、氣蘊都達到了西藏後弘期以來的巔峰,濃縮了西藏佛教美術的最高成就。這些造像頭部俊俏爽朗,臉型寬大,面部飽滿,杏仁狀大眼,四肢粗壯,無處不投射著教法的慈悲與震攝。仰蓮座的蓮瓣飽鼓,蓮座低矮,座下另有基座;裝飾繁複,身上瓔珞鑲嵌的各色寶石細緻精巧,顯示了丹薩替造像所追求的無微不至的完美。大小規格一般在25-35釐米,稍大者在60-70釐米,以35釐米左右者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