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林衝,馬下武松」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知道的人卻鳳毛麟角

2021-01-08 歷史惟鑑

《詩經》有言「古公檀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這十六個字就是我國著名小說《水滸傳》書名的由來。《水滸》是一本充滿了英雄色彩的講述北宋末年宋江起義故事的小說,書中用非常細膩獨特的筆觸刻畫了108位梁山好漢和諸多故事情節,非常的引人入勝,在民間流傳甚廣。

梁山英雄豪傑匯聚一堂,每一位好漢都有著各自獨特的技能特長,帳房蔣敬、樂師樂和、蕭讓善畫、安道全善醫,甚至還有精通炮銃之術的凌振,另加智囊武將無數,可謂是五花八門。而在人們最熟悉的人物評價中,有著「馬上林衝,馬下武松」這樣的一句,二人皆是梁山數一數二的武藝高手。但殊不知,這一句評價之後還藏著後半句。

「馬上林衝,馬下武松」描述的是林衝與武松二人在武藝上的強大過人。在梁山徵戰四方的時日裡,能打善武的好漢們都被分為了馬軍隊和步軍隊,一路騎兵,一路步兵,互相配合進行攻擊。

林衝作為當今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一身槍棒技術可謂是毋庸置疑的,作為朝廷軍的一員,騎術更是十分了得。在梁山中林衝有著「馬軍五虎將」之首的稱呼,可生擒扈三娘於馬上,力戰呼延灼不敗,《水滸》有詩曰「丈八蛇矛緊挺,霜花駿馬頻嘶。滿山都喚小張飛,豹子頭林衝便是。」,威名可謂十分了得。

而行者武松更是步兵中實打實的強者了,憑藉著一身虎膽和兇狠玩命的打法,作為步軍首將的魯智深也得避讓三分。且不提空手打死了景陽岡的猛虎,光是讓金眼彪施恩吃癟連連的蔣門神被武松幾拳打死足以說明武松近戰的強大,在拋棄了武器長度的戰鬥裡,勇猛兇狠就是最為強大的武器。

「馬上林衝,馬下武松」確實人如其名,但是它的後半句「水裡張順,賽跑戴宗」卻沒有什麼人熟知了。這大概是因為張順和戴宗都不是林、武二人這等以一當十的習武猛將,但不能否認的是張、戴二人也是十分傳奇的好漢。

張順,人稱「浪裏白條」,和兄長張衡二人都是潯陽江上的漁民。憑藉著一身上好的水性和豪邁的性格,在一幫捕魚人中成為了領頭者。二人平日裡擺渡和捕魚來維持生計,時不時也組織一次劫富濟貧,在潯陽江裡威望很高。

宋江在刺配江州的時候,與李逵和戴宗二人在潯陽江旁的酒樓作客。暴脾氣的李逵因為沒有下酒的魚吃,前往魚市討要,結果因為口角衝突大鬧魚市。張順來了之後,當即就和李逵戰了起來。作為黑旋風的李逵戰力可不是白叫的,陸上把張順狠狠壓制,於是張順用計謀把李逵騙入水中,立刻反敗為勝,用高超的水性打得李逵連連叫苦。

張順的水性十分驚人,可「沒得四五十裡水面,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這一身強大的水戰能力也讓張順為梁山屢屢建功,並且打造了一支堪稱騎兵的梁山水軍。只可惜,張順在徵方臘時,為了從水路助宋江破開杭州城,冒險深入湧金門死於亂箭之中,一代水中猛將就此隕落。

在龔開所著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中記載張順道「雪浪如山,汝能白跳。願隨忠魂,來駕怒潮。」《水滸》原著中也有詩曰「膽大能探禹穴,心雄欲摘驪珠。翻波跳浪性如魚,張順名傳千古。」可見「水裡張順」水性之強可謂出神入化登峰造極。

而戴宗相比張順而言,他的意義又更大了。戴宗,稱號神行太保,是梁山軍師吳用的摯友,一身神行御馬的本事讓戴宗有著善騎能跑的名氣。根據傳聞,戴宗全力奔馳能夠日行八百裡,大概400千米的路程,可謂是匪夷所思。

戴宗一身俠肝義膽,有著強烈的正氣,在得知宋江的想法後於江州結識,並引薦了李逵。在宋江題反詩入獄後,更是想盡辦法救宋江逃生。雖然戴宗一身武藝實屬普通,戰力極低,但他卻用自己善跑的能力來為梁山好漢們傳遞信息。

古人云「兵貴神速。」,不論是打仗還是救人,第一時間獲得最新的消息是可以改變戰局情況的。在那個沒有發達交通工具的時代,除了馬人們沒有任何辦法去傳遞消息,只能八百裡加急單騎疾走。而戴宗就是憑藉他這一身遠勝信使的跑速,在多次關鍵時候力挽狂瀾,並且在徵方臘的時候保證了梁山好漢們最新的軍情更新。

戴宗最終在嶽廟出家,晚年圓滿,這也正是他一生付出後收穫的美滿。「馬上林衝,馬下武松。水裡張順,賽跑戴宗。」林衝和武松都是為梁山提供了強大武力的存在,而張順和戴宗則是承擔起了後勤與消息的重任。

在《水滸傳》的故事裡,四個人的地位不相上下,都是十分的重要,張順戴宗也同樣是和林、武二人一樣的實打實的好漢,為了心中的大義來付諸行動,並且忠心到了生命中最後一秒,實在是兩名偉大的良將。

相關焦點

  • 林衝與武松的差距,就像豹子與老虎,不是一個體量和等級的武將!
    作者施耐庵以「豹子頭」來定位林衝,其實是富有深意的。豹子的視力、聽力、嗅覺能力、跑動速度都不在老虎之下,但是始終做不成萬獸之王。而武松就不同了,作者以「打虎英雄」、「天人神人」這樣的字眼來定位武松,頗能看出作者對武松這個人物是怎樣的寄予厚望,在施耐庵筆下,就連老虎,都要對武松俯首稱臣,何況那些豹子、驢子之類的呢?
  • 宋代「變形金剛」擅長「無影腳」盧俊義林衝武松也未必是他對手
    人們總是說馬上林衝,步下武松。是因為盧俊義那個「槍棒天下無對」是「比武切磋」得來的,要是沒有晁蓋「幫忙」,他還真不一定能打得過史文恭、而林衝是正兒八經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手中丈八蛇矛那是要在馬上才玩兒得轉,而大財主盧俊義是沒有戰馬的,就是一時太過自信去打梁山,也是推著獨輪車走著去的,連匹專屬戰馬都沒有(當時的法律也不允許他有),又怎麼打得過常年在馬背上演練殺人技的林衝?
  • 常說「春宵一刻值千金」,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為何無人願意提起
    一部好的作品,一首好詩,甚至一段佳句,都能夠讓人領略到不同的人生風採,甚至起到醍醐灌頂的作用,包括現在也有很多人喜歡用古人的詩句作為自已的座右銘,砥礪自已前行。古人留下的文化精粹,句句都經得起推敲、打磨,描述著人生的起伏,同時也總結著幾千年華夏文明的發展。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句耳熟能詳的古代佳句:「春宵一刻值千金」,但很少有人知道精華在下半句,為何卻無人願意提起呢?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鮮有人知
    老祖宗留下的俗語中,:「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是我們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用得比較多的,多是用來說自己不會再回頭重蹈覆轍之意。 「多承高誼,好馬不吃回頭草,就復了衣巾,也沒不得這場羞辱。
  • 俗語「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鮮為人知
    也正是因為這四本書的讀者極多,所以慢慢地便因此而衍生出了一句俗語「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這一話流傳也極廣,被很多人引以為至理名言,但其實此句的下半句才是精華,只是卻鮮為人知,而知道其中道理的人就更少了。
  • 「恩愛夫妻不到頭」啥意思,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很少有人知道!
    雖然這些俗語平淡無奇,讓人一看就容易記住,但是其中隱藏的道理卻是深刻的,耐人尋味的,如果我們細心品讀,不免發現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於哲理中看生活,自然會多了一層新的認知和感悟,人生也因此受益匪淺。有這樣一則俗語是說「恩愛夫妻不到頭」,這句話乍一看,我們會十分的疑惑不解,為什麼互相恩愛的夫妻最後走不到頭呢?
  • 其實俗語「千年的王八萬年龜」的下半句才是精華,道盡世間人性
    大家都知道「千年王八萬年龜」,但是又有誰知道他的下一句才是精華,道盡人性百態! 千年王八萬年龜,而且它們也都是以長壽出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用來形容一些,年紀比較大,經驗和閱歷都很豐富的人。因此古人經常用烏龜來祈福、佔卜等,烏龜能夠活這麼久,肯定有他的生存之道,於是對烏龜古人更多的是崇敬。
  • 俗語講:「春宵一刻值千金」,其實下半句才是重點,老祖宗的智慧
    看似簡單的俗語,傳承下來的是老輩人的經驗結晶,更是生活智慧的歷史沉澱。古人把發生過的總結成經驗智慧,濃縮成一句話,生動易懂,不過在社會發展中一些俗語慢慢不被人記得,大家記得大概,不記得全部,但其實很多不被記住的才是精華。
  • 武松打虎費盡力氣,而李逵殺虎乾淨利索,誰更厲害?
    李逵殺四虎毫不費力,武松打一隻就累趴下,莫非李逵能秒殺武松?李逵武力秒殺武松,那是不可能的。很多人最直觀的感受,武松在水滸眾英雄中是比較強的。所謂「馬上林衝,馬下武松」,在梁山好漢徵戰四方的時日裡,行者武松無疑是步兵中的強者了。這個時候,李逵在哪呢?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在影視劇中,我們常常能夠聽到一句話,叫做「好馬不吃回頭草」,吃回頭草的馬不是好馬,但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更經典的,它是什麼呢?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多人不知道。好馬不吹回頭草的意思是如果一匹好馬離開了安穩的馬廄,來到了寬闊的大草原上,就不會再想著回去了。
  • 俗語「兔子不吃窩邊草」,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許多俗語因為趣味盎然而被人們熟知,但是人們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多被人們熟知的俗語,它的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可惜很少有人能夠知道,比如這句「兔子不吃窩邊草」。俗語「兔子不吃窩邊草」,其實也是兔子的另一個聰明之處,大自然的生存法則是優勝劣汰,兔子不吃窩邊草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能夠保存自身的安全。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兔子的洞口前,因為沒有草而被暴露出來,那麼兔子的處境就會非常危險。
  • 老話「女人當家,房倒屋塌」是什麼意思,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
    雖然平淡無奇,卻總能給人們以啟迪,正是由於這樣,俗語在民間才十分的盛行。在我國古代,都是有著嚴格等級制度劃分的封建社會,對三綱五常和禮義廉恥都有著很多規定,尤其對中國的女性,更是禁錮她們的思想。古人要求女人要恪守本分,不要多管閒事,在家庭中也禁止女性掌權。如果一個女性在家中掌握太多的事情,會遭到很多人的非議,會認為這個女子不守婦道。
  • 王進為何能讓林衝知難而退?除昔日情義外,還有三個重要原因
    原因其實很簡單,在梁山好漢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心存招安之意,不願與朝廷決裂。因此,吳用在人員選派方面就遭遇了重大挫折,一些精兵強將不願出戰。最終,吳用派出了李逵、武松、項充、李袞等人出戰,又讓豹子頭林衝在後接應。吳用原本以為,儘管這支隊伍存在一定弱點,但應付僅僅三千兵馬的官軍押送隊伍應該是綽綽有餘。誰知,這場戰事從一開始便出乎預料,最終的結局更是令吳用和宋江難堪異常。
  • 古人云:「虎身猶可近,人毒不堪親」,下半句才是精華
    古人說"虎身猶可近,人毒不堪親"。意思就是說老虎雖然可怕,但它的身軀我們如果接近了,也不一定會招來殺身之禍,而人心狠毒起來,那可是真的不能靠近,不一定什麼時候就會被他出賣、傷害。要知道,老虎雖然兇猛,但是它們的內心卻是比較單純的,吃人是它們的本能。所以人看到老虎就會馬上躲避,就不會被老虎吃掉。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更經典,可惜少有人知道
    好馬在吃草的時候不會左顧右盼,這裡吃一點,那裡吃一點,它會一直朝著一個方向前進,這種專注對主人來說就省心不少。這句話其實想告訴我們的很簡單:有志氣的人,即便是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了挫折,也是絕對不會回頭的。
  • 俗語:好狗不咬雞,下句才是精華,能夠做到的人不多
    俗語:好狗不咬雞,下句才是精華,能夠做到的人不多擁有著淵源流長歷史的華夏文明在這段歷史的徵程中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財富。在這些財富之中,流傳最廣、受眾最多的就是這些俗語故事了吧。筆者今天要為各位介紹的也就是一句俗語,它的上半句是「好狗不咬雞」,下半句更是精華所在。至於它的下半句到底是什麼筆者先賣個關子,我們接著往下看。「好狗不咬雞」這句十分的好懂,說的就是,一條好狗是不會咬自己養殖的雞的。在農村的很多地區,一些家庭會養雞這種家畜。
  • 面對高俅父子的陷害,林衝為何不帶妻子遠走高飛?三個弱點套住他
    梁山上有許多人是開始犯過錯誤才一步步不得不上梁山,如宋江殺人,楊志是丟了花石綱和生辰綱,魯智深是出手太重,把鄭屠打死,但是林衝開始沒犯過錯誤,完全是被高俅父子逼上梁山的。同樣是八十萬禁軍教頭的王進,面對高俅的陷害,一發現苗頭不對,馬上採取措施,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惹不起,還躲不起嗎?而林衝遲遲沒下決心走,最後賠了夫人又受盡折磨,才下決心上梁山。為什麼林衝不能像王進那樣早下決心呢?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句農村傳出來的俗語,上句是「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經典經典,但是卻少有人知。「好馬不吃回頭草」,顧名思義就是作為一匹上乘的馬匹,是不會回頭吃草的。馬這種動物原是生長在大草原上,在馬看來,廣闊無垠的食物是吃不完的,要成為一匹合格的馬,只能一往無前,低頭啃食眼前的青草,不瞻前顧後,不挑肥揀瘦,即使錯過了一片上好的草地,也不會回頭。
  • 林衝長得豹頭環眼,周野芒和胡東哪個版本更接近原著
    而武松是身高八尺,身材魁梧,雙眼放寒星,給人一種不怒自威的感覺。還有一個人,他就是林衝,作為水滸傳中關注度比較高的角色,很多人對林衝的關注一般都是放在三點上面,一是他的武功,水滸中說他是十八般武功樣樣精通。再就是關注他的性格,實在隱忍,當林娘子被高衙內調戲時,他明明已經舉起了手,但是還是只有無奈放下。
  • 農村老話「寧讓狗咬,別讓鵝啄」,下半句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道
    說起農村,大家第一感覺就是比城市幽靜,有一種天然的安靜,自然美,在農村生活的男男女女大都是「男耕女織」,而農村的老人家總是講著過去的故事,以及一些耐人尋味的俗語老話,初聽不知其中意,再聽已是意中人,今天要說的老話「寧讓狗咬,別讓鵝啄」是什麼意思呢?它的下半句你知道是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