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道裡笤帚簸箕鞋架亂放,糟心;公共區域電動車佔地兒,鬧心;消防通道被車輛雜物堵塞,憂心!
為有效治理居住區樓道被堵塞、佔用問題,確保救援通道安全暢通,近日,北京市城管執法局制定工作方案,指導屬地政府開展專項整治。以朝陽區望京街道為例,第一時間清理43個樓門內的堆物堆料58處。
公共空間不是「私人儲物室」。各層樓道、單元門口、消防栓旁、電梯平臺等,本身具有專門的公共服務職能,當然不是誰想放啥就放啥。亂堆亂放,輕則有礙觀瞻,重則滋生病菌,更甚者,有可能影響生命救援。這樣的案例並不罕見。前段時間便有視頻顯示,有救護人員抬著病重老人下樓時遭遇重重障礙,在欄杆處遇到自行車,又在拐彎處碰到大木櫃,費盡周折才走出來。因私家車輛佔用消防通道,耽誤救援黃金時間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佔用公共空間,決不只是一兩個人愛佔便宜的「小毛病」,而是關乎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的大問題,涉及違規違法。
上月起,北京付諸實施的《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明確提出,要重點治理「在樓道等公共區域堆放雜物」。而今年5月施行的《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更清晰指出,佔用、堵塞、封閉消防通道、疏散通道,或者損壞消防設施的,對單位最高可罰五萬元,對個人可罰五百元;佔用、堵塞、封閉其他共用部位,或者損壞其他共用設施設備的,可給予警告,對單位最高罰二萬元,對個人最高罰五百元。
整治頑疾,需用重拳。著眼現實,誰都知道公共區域亂堆亂放不妥,為何屢禁不止,常常「抓一抓有好轉,松一松又反彈」?有的人是「僥倖心理」作祟,「之前這麼放,不也沒出事嗎」;有的人是「佔便宜」心態主導,「別人都佔地兒了,我不放就虧了」,但歸根到底,還是執法過於寬鬆軟。批評兩句,罰點小錢,難免一切照舊。
從這個意義上說,必須以嚴查倒逼守規,讓痛感逼出文明。一旦發現公共空間雜物堆積,務必找到責任人,該清理一定及時清理,該處罰必須嚴格處罰。不給討價還價的空間,不折不扣將法規落實到位,本身也是對所有住戶負責。
據悉,此次專項整治行動完成後,將建立完善定期巡查、清理等長效機制,防止違法行為反彈。久久為功、持之以恆,堅決與陋習開戰,我們才能生活得更安全、更舒心、更健康。
來源:長安觀察
撰文:田聞之
流程編輯: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