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百草園」,五十載閩南蛇傷療法傳承路

2021-01-07 東南網

「在被咬的地方切開十字傷口,大概一粒大米的寬度和深度…」日前,一場蛇傷療法講堂上,李良贊現場傾囊相授,教授給村民蛇傷的急救處理方法,並學習辨認常見的青草藥。

作為廈門市唯一的閩南蛇傷療法非遺傳承人、知名的蛇傷醫師,同時也是閩南蛇傷療法青草藥園的創建人,李良贊一生致力於救治蛇傷病患,救死扶傷,治癒患者無數。而今年歲漸長,李良贊將衣缽傳遞給兒子李芳遠,自己更是積極開堂講學,傳授傳統蛇傷療法。

李良贊時常在青草園裡為大家介紹青草藥的藥性藥理。東南網記者 劉瑋 攝

一場秋雨過後,位於廈門海滄的閩南蛇傷療法青草藥園裡,綠草茵茵,樹木蔥蘢,正如這門技藝般煥發著勃勃生機。

拜師學藝19年

辨識百草獨當一面

談起與蛇的不解之緣,李良贊說,早年間,15歲的他家中貧困,為了生計就拜入師父白山龍的門下。原想跟著學點武術強身健體,卻發現白山龍是安溪著名民間醫師,更擅醫術,尤擅治療蛇傷。

從那時候起,他跟隨著白山龍遊走於福建各縣市,遍訪大山,採集治蛇傷的草藥,學習蛇傷醫療技藝。「師父平時行醫救人,一到夏秋蛇傷高發季就忙不過來,我就是從去山裡幫忙採草藥開始學習治療蛇傷的。」李良贊說,經常徒步往返一趟大山,採回來的草藥卻並非所需,只得再次深入大山採藥,日復一日,李良贊腦海裡「記載」了大量的青草藥「資料庫」。

「抽藤能解毒,紅色主退紅,有奶生肌肉,缺葉破血功,圓骨活血液,方骨下去風,苦寒能降火,甘淡利水通。」鄉土味十足的閩南語順口溜,是李良贊行醫數十年來,對青草藥的顏色、形狀、性狀等特點深入研究不斷摸索出的經驗總結。

在跟隨師父白山龍學習19年後,已經能獨當一面的李良贊回到了家鄉海滄,並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主動參加了中醫蛇傷科醫師資格考試,取得醫師資格並獲得行醫許可證書,開設蛇傷科醫療診所。

繼承蛇醫衣缽

行醫救人起死回生

在信息閉塞的年代,知道李良贊擅治蛇傷的人並不多,來治傷看病的大多是本村人。從醫數十載,李良贊常常施醫贈藥,不收一分錢。

「那個年代被蛇咬的,大多是上山下田的窮苦人家,又都是鄉裡鄉親的,我怎好拿人錢財。」李良贊告訴記者,本來用於養家餬口的小診所,最後幾乎快成了村裡的義務醫療站,收入十分有限,甚至難以為繼。但行醫救人是善事,在整個家族的支持下,他堅持了下來。

危難時刻顯身手,上世紀80年代的一次行醫救人讓李良贊「一戰成名」。李良贊回憶道,當天,他騎車經過石塘村村民建國家門口,發現門口圍了很多村民,得知建國一星期前被毒蛇咬傷,雖有不少村醫治療,但是病情卻越來越重,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建國的家人覺得醫治無望,已開始搭靈堂、備棺材為其準備後事。

當時,李良贊根據經驗判斷,建國還有救治的可能。在徵得傷者家屬同意後,他開始對建國進行診治。「當時建國被咬的是腳面,已經黑腫得十分嚴重,普通的刀片切斷了2根都無法切開傷口,最後用修車扎輪胎的三角刀在腳板周圍扎了幾個洞,才把毒血放出。」清洗完傷口後,李良贊把青草藥入酒,給傷者灌下。當天,傷者就有所好轉。雖然傷口癒合花了一段時間,但傷者最終痊癒「起死回生」。這一次救治,讓李良贊名聲大噪。其實,一次次從生死邊緣挽救生命的驚險案例,只是李良贊一輩子救治蛇傷患者的縮影。

蛇傷患者被救治後送來的感謝信。 東南網記者 劉瑋 攝

多年來,被李良贊治癒的蛇傷患者遍及福建廈漳泉等閩南地區。家中數不盡的感謝信和獎狀,也是對李良贊堅持行醫救人50多年的印證。

潛心研究療法

仁心仁術積德行善

許多閩南常見的毒蛇,李良贊都曾養過。受訪對象供圖

「有人的地方就有蛇,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老鼠,而老鼠是蛇的主食,所以人到哪,哪就有蛇。」研究蛇傷,少不得要對蛇進行全方位了解。

眼鏡蛇、竹葉青、銀環蛇……為了解各種毒蛇的生活習性和蛇毒的特性,這些廈門常見的毒蛇,李良贊都曾養過。

捕來的蛇,李良贊悉數養著,觀察它們的行動,研究它們的習性。經過數年觀察,他發現,毒蛇在晚上八點前外出捕獵,此時分泌毒液較多;八點之後,因捕獵有所消耗,毒蛇的毒液會減少,毒性也會有所減弱。根據這個發現,問診時他都會詢問病患毒蛇的外觀和被毒蛇咬傷的時間,以此判斷病患蛇毒的嚴重程度,對症下藥。

蛇傷一般分為血功能蛇傷、神經系統蛇傷、混合型蛇傷等,病情大多突發、危重,伴隨著劇烈的疼痛,被蛇咬傷的病人心理壓力巨大,在這種時候,病人往往把希望寄托在李良贊的身上。

李良贊(左一)和同安的一位民間蛇醫互相探討。 受訪對象供圖

「看診時,必須先安撫病人。因為蛇毒進入體內,如果情緒激動,蛇毒會更快地隨著血液流遍全身。」據李良贊介紹,蛇傷前期的非藥物治療尤為關鍵,「一防二救三治療,一紮二洗三排毒。」是李良贊的從醫秘訣,也是閩南傳統蛇傷療法的精髓。他認為,預防勝過急救,急救勝過治療。

「如果被蛇咬傷,在第一時間用布條類、手巾等帶狀物品在距傷口5-10cm處的肢體結紮捆綁,再用利刃順著肌肉走向把傷口切開,切口為一個大米的深度、一個大米的長度,然後用清水清洗傷口,不僅能把毒血和殘牙衝掉還可以消腫止痛,如此通過自救來延緩蛇毒的侵害,再及時送醫治療。」

一手建起百草園

致力蛇傷療法傳承

李良贊每天都要在青草園裡澆水、除草、抓蟲。 東南網記者 劉瑋 攝

2010年,閩南蛇傷療法青草藥園被列為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位於海滄的兩處閩南蛇傷療法青草藥園,就是由李良贊一手搭建的。

除草、澆水、抓蟲……李良贊每天都要在園子裡呆上半天,拾掇拾掇他的草藥。

「當時就是想找個地方種種這些蛇藥,不用每次都到山裡找」,李良贊說,種植草藥有許多講究,並不像種菜一樣看起來那麼簡單。許多草藥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對土壤的酸鹼度、陽光照射等要求也各不相同,而且大多草藥遭遇蟲害時不能用農藥,否則藥效都會因此改變,所以只能徒手抓蟲。

李良贊在青草園裡將現摘的草藥搗爛製藥。 東南網記者 劉瑋 攝

200多平的青草園裡,七葉一枝花、八角蓮、半邊蓮、田基黃、白花蛇舌草、白葉藤、地了草、兩面針、青木香、鬼針草、黃藥子等八、九十種在山區和農村隨處可見的青草藥,基本都是李良贊從不同的大山裡移植而來。這些隨處可見的鮮草藥,大多都是治療蛇傷的「特效藥」。加工方法卻很簡單,只要洗淨、搗爛取汁,方便快捷,大大增加蛇傷的救治率。不僅如此,對藥理藥性掌握日漸純熟的李良贊還自己研製出獨家的蛇傷膏,藥效更是立竿見影,救治了許多蛇傷患者。

青草藥園裡也有不少其他藥用的草藥。東南網記者 劉瑋 攝

「現在很少人願意學蛇醫,因為這個行業賺不了錢。當年同門的師兄弟早已轉行,只有我做到了現在。」李良贊透露出自己對閩南傳統蛇傷治療技藝未來的擔憂。但是,隨著公園及綠地不斷增多,居民遭遇毒蛇的概率也會提高。而閩南蛇傷療法便捷、高效、成本低的優點,仍然是現代醫學無法比擬的。所以,現年68歲的李良贊仍在堅守著這門古老傳統的技藝。

現場指導教學來自同安的學生。受訪對象供圖

平時,李良贊會帶著前來青草園的大人、孩子們認認這些青草藥,希望藉此激發大家的興趣,讓「閩南蛇傷療法」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不僅如此,在李良贊的影響和指導下,兒子李芳遠如今放棄了高薪收入的工作,子承父業成為了海滄中草藥傳習中心的法人,並致力於傳習閩南傳統蛇傷療法和青草藥研究。在李芳遠看來,每個家族都有著自己的印記元素,在他們家,傳統蛇傷療法和這把青草藥就是家學的符號象徵,也是引以為豪的文化底蘊,在未來也將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東南網記者 劉瑋 盧超穎)

相關焦點

  • 探訪安徽省祁門蛇傷研究所:傳統非遺的現代傳承
    中新社合肥11月9日電 題:探訪安徽省祁門蛇傷研究所:傳統非遺的現代傳承中新社記者 張俊古徽州地處安徽南部,從這裡誕生的徽文化是中國三大地方「顯學」之一。新安醫學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至今日依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 百草園有了真正的皂莢樹
    本報駐紹興記者 吳晶  本報訊一改往日的寧靜,前天深夜的紹興魯迅故居百草園裡燈火通明,人聲喧囂。在眾人的努力下,一棵來自新昌山區、高達11米的皂莢樹被成功栽下,魯迅故居百草園內終於有了一棵真正的皂莢樹。  百草園內種的四棵樹到底是無患子還是皂莢樹,曾經引起過人們一番爭論。
  • 閩南東山島有位「蛇仙」 與蛇共舞長達半個世紀
    中新社東山一月十日電 (謝漢傑)閩南東山島有位「蛇仙」叫方炳輝,他與蛇共舞半個世紀。十六歲那年,由於家庭貧困輟學後,到漳州南靖縣山中以「燒木炭」為業,認識了一位姓董的老獵人,老獵人教他識別療治蛇毒的青草藥,並悉心教他治蛇傷秘方,從此,他成了民間治蛇傷的草藥醫,並治癒許多被毒蛇咬傷的農村群眾,被人們譽為「蛇仙」。  治蛇傷不傷蛇,這是方炳輝的克蛇宗旨。閩南不少地方有許多關於蟒蛇(俗稱「錦蛇」)「圖騰文化」的傳說。放生蟒蛇,被視為積德之舉。
  • 閩南「繡娘」50年堅守 「阿嬤手藝」引來印尼學徒
    閩南「繡娘」陳克忍展示用金蒼繡技藝製成的木偶戲服。 陳龍山 攝中新網泉州6月27日電 (陳龍山 劉鍶婷)5歲跟隨奶奶學繡技,14歲學得一手好女紅,23歲傳承珠繡技藝……一人、一針、一線、一珠,轉眼就是50年。
  • 閩南童謠傳承人傾盡一生保護傳承 擔心童謠沒了著落
    傳承:培養了兩名得力愛徒  為了更好地傳承,傅老還培養了兩名徒弟——幼兒園老師李蔥蔥和退休員工莊燕萍阿姨。前日,他們師徒三人齊聚泉州市機關幼兒園,與小朋友一同唱童謠。  李老師執教二十餘年,一直堅持將閩南童謠編成音樂、配上舞蹈,帶入課堂,深得學生喜愛。「天黑黑要落雨,阿公仔舉鋤頭要掘芋。
  • 統編版七年級上冊第9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知識點
    二、故事背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回憶性散文寫於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慘案以後,魯迅被反動當局列於擬通緝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單上,他難以公開與反動勢力進行鬥爭,被迫於1926年應廈門大學的邀請離開北京。魯迅到廈大正值暑期,學生還沒有開學,他回憶起少年時的往事,寫下了這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
  • 閩南夜話|複製阿嬤的菜頭粿
    複製阿嬤的菜頭粿作者/葉香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閩南人把蘿蔔稱為「菜頭」,把蘿蔔糕稱為「菜頭粿」,「菜頭」諧音「彩頭」,吃了菜頭粿就能討個好彩頭。菜頭粿很容易買到,市面上的菜頭粿吃在嘴裡我總是感覺少了些味道。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作者:魯迅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在是早已並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裡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
  • 廈門80後「老廚師」烹出閩南菜「古早味」
    生於1988年的張水坡慕名前來走進沙坡尾,在一座由舊廠房改造而成的美食城頂樓餐廳任職廚師長,有著20年烹飪經驗的他,正努力融合創新,留住閩南傳統菜餚的「古早味」。  【解說】廚師或許不是最辛苦的職業,但他們少有節假日,常與油煙作伴。對此年少入行的張水坡並不介意,他從小就對廚師這個行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他看來烹飪與其說是一門技術,不如說是一種藝術。
  • 【巴西《南美僑報》】刊閩南"繡娘"50年堅守 期盼"阿嬤"手藝世代傳承
    2019年07月02日 08:57:46 來源:中新網福建   5歲跟隨奶奶學繡技,14歲學得一手好女紅,23歲傳承珠繡技藝……一人、一針、一線、一珠,轉眼就是50年。
  • 五年級作文:爺爺與百草園
    爺爺家有一個百草園。這個百草園裡有花,有草,也有樹。有蝴蝶,有螞蚱,也有蜻蜓。每到假期,爺爺的百草園就成了我的「遊樂場」。春天,百草園裡萬物復甦。小草從地裡冒出來,各種鮮花競相開放,大樹長出了新葉,一切都是那麼生機勃勃。
  • 同為回憶百草園的文章,魯迅只寫2000字,周作人竟寫了7萬字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收錄在魯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大多數人並不陌生,是因為它曾作為課文,長期出現在我們的語文教科書裡。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魯迅的胞弟周作人先生,寫了更多關於百草園的文字。
  • 漳州閩南古鄉,富有閩南味的飯後休閒之地
    漳州新晉網紅打卡點,最local最閩南style的水鄉,最原汁原味的閩南紅磚古厝味道。小橋流水人家,在漳州九十九灣的河道上,漳州新建了這個閩南水鄉,地理位置就在龍文區石倉街旁,距離漳州市區開車就半小時。
  • 內蒙古針灸非遺傳承人白金龍:創新針灸療法 「開門」傳承非遺
    「非人不傳」是白氏家族傳承醫學的陳規,即一代人中只會選擇最優秀的一個人將家族全部醫術傾囊相授。1984年,在白金龍接過父輩傳承銀針的第二年,他邁入了遼寧中醫藥大學的校門。學校的基礎中醫理論也夯實了白金龍對「白氏針灸」療法的研究和理解。
  • 「姐姐們」為閩南歌代言,有沒有一首唱的是你
    愛著你 無法度 人講感情的路莫勉強 一枝草 一點露 因為烏白舞嘛無較 只要思念思念你 我甜啊甜蜜蜜 你來牽我的手
  • 閩南第一洞天——雲洞巖
    #最美周邊遊#漳州市龍文區藍田鎮蔡坂村有一座很獨特的山,山上有一石洞,在天將降雨時,有雲霧從洞中飛出,雨後天晴,雲霧又飄回洞裡,故名雲洞巖。雲洞巖有大小洞穴四十餘處,歷代各種名書法題刻二百餘處,「溪山第一」題刻就是南宋理學家朱熹在此講學時留下的。
  • 閩南的「拜拜」,是迷信還是文化?
    「滄海曉月鼓浪披秋紗激情年華絲海的風兒甜甜的在暖流中對你不變的牽掛」閩南的美,不只在於山水,而在於那些獨特樸素的民間文化這裡介紹一個在閩南盛行很久的習俗----「拜拜」,我想身在閩南的人都不會陌生。曾有人戲稱,閩南的媽媽勤勞又顧家,不是在忙拜拜,就是在去拜拜的路上你覺得「拜拜」是習俗還是一種封建迷信活動呢?
  • 報導|國醫大師唐祖宣學術思想傳承研討會暨欣綠療中醫電導貼敷療法...
    12月21日,國醫大師唐祖宣學術思想傳承研討會暨欣綠療中醫電導貼敷療法發展論壇在南陽舉行。欣綠療中醫貼敷電導療法,屬於中醫「綠色療法」,相信欣綠療人能更好的將我國的傳統醫學得以傳承和創新,使中醫適宜技術穴位貼敷療法在基層醫療行業中遍地開花。
  • 八閩千姿:拯救閩南文化「活化石」泉州歌訣
    它是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一種口頭文學表現形式,流行於閩南、臺灣和東南亞閩南籍華僑華人聚居地,被譽為閩南文化的「活化石」。  傅孫義是泉州歌訣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出生於書香世家,從小就熟知100多首泉州歌訣。「小時候沒有玩具,念歌訣是我們的樂趣,下雨天孩子們沒事做,就會圍坐在一起念歌訣《天烏烏》。」傅孫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