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安徽省祁門蛇傷研究所:傳統非遺的現代傳承

2021-01-10 湘湘帶你看社會

中新社合肥11月9日電 題:探訪安徽省祁門蛇傷研究所:傳統非遺的現代傳承

中新社記者 張俊

古徽州地處安徽南部,從這裡誕生的徽文化是中國三大地方「顯學」之一。新安醫學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至今日依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近日,記者來到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探訪新安醫學中的獨門「秘籍」——祁門蛇傷療法。

走進祁門蛇傷研究所,各類毒蛇研究和科普的圖畫懸掛在研究所內,這裡不僅有蛇傷救治病房和蛇藥研究室,還有毒蛇飼養中心和蛇類科普館,是中國首家集蛇傷研究、治療和藥物生產的科研機構,也是亞洲最大的蛇傷救治基地。

汪勝松是安徽省祁門蛇傷研究所所長、安徽中醫藥科學院蛇傷研究中心主任,作為祁門蛇傷療法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對祁門蛇傷研究所的成立和發展如數家珍。

據汪勝松介紹,安徽省祁門蛇傷研究所於1965年經安徽省政府批准成立,最初是以新安醫學中的蛇傷救治和蛇藥作為研究對象,55年來,研究所關於皖南地區毒蛇毒素的基礎研究與研究成果為中國蛇傷救治和毒蛇資源利用作出了重要貢獻。研究所先後救治各類蛇傷病人10餘萬例,其研製的「祁門蛇藥」更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全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

「安徽省祁門蛇傷研究所是從傳統醫學中走出來的,它所傳承和利用的也只是新安醫學深厚資源中的一小部分。」汪勝松告訴記者,祁門自古崇尚醫學,醫風昌盛,名醫眾多。據不完全統計,祁門史載名醫190餘人,醫書40餘部250多卷。明清之際,祁門先後共出過21名御醫,有「中國御醫之鄉」之美譽。

事實上,蛇傷救治和蛇藥研究作為一項醫學和科研事業,要想挖掘和傳承並不容易。汪勝松表示,研究所收集了許多明清時期新安醫學的藥方,但要想從科學上研究清楚藥方的原理和作用,往往需要數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我們希望能抓住新安醫學,做好中醫藥傳承文章,發揮中藥治療蛇傷的獨特作用。」汪勝松表示,目前,研究所的蛇毒研究團隊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安徽省中醫藥大學以及俄羅斯、日本、泰國等國家科研機構進行學術交流合作,開展蛇毒藥用成分的分離、提取和研究分析。

汪勝松表示,蛇毒雖然危險,但它包含的一些獨特成分,可用於對蜂蟲噬傷、頑固性皮膚病、風溼免疫類疾病、腫瘤等疾病的治療研究。目前,研究所展開的祁蛇毒抗腫瘤栓劑的成藥性研究項目入選安徽省重點研究與開發計劃的科技攻關項目。

據介紹,安徽省祁門蛇傷研究所正結合「一帶一路」倡議,發揮產學研一體化優勢,加強新安道地藥材研究與利用,重點開展蛇藥與蛇毒特色產品的研發,努力打造國際蛇傷防治中心和蛇類醫藥研發與生產基地。(完)

【編輯:張燕玲】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日本女孩探親遭毒蛇咬傷 祁門蛇傷所全力救治脫危險
    【摘要】 日本女孩渡邊唯嘉隨母親回池州石臺縣探親時不慎遭毒蛇咬傷,經祁門蛇傷所急救中心全力救治,渡邊唯嘉已脫離生命危險。
  • 深圳非遺生活館:把傳統文化變得時尚和現代
    「非遺生活館」館藏非遺生活品牌創始人魏素瑩女士收藏的百年歷史藏品、非遺傳承大師當代藝術作品以及近千款以非遺為核心要素的國際風尚非遺創新產品、時尚文創產品以及非遺技藝DIY體驗包、AR/VR創新應用等多維度文化體驗。 讓非遺回歸生活,將藝術注入生活。非遺生活今年已經是第五次參展文博會。
  • 邵陽:非遺傳承人齊聚一堂碰撞思維火花 提升傳承能力
    紅網時刻12月11日訊(記者 曾珍 通訊員 林志剛)12月10日至11日,邵陽市舉辦2020年度邵陽市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暨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來自全市的60餘名非遺工作者和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齊聚一堂,在學習交流中碰撞思維火花,提高非遺傳承實踐能力。本次培訓由邵陽市文旅廣體局主辦,市非遺保護傳承研究所承辦。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展示非遺項目傳承傳統文化
    本報訊(記者劉鋆鋆)日前,東麗區文化館舉辦的「傳承·弘揚·創新·勃發」長祥高蹺展在東麗博物館開幕,展示非遺項目,傳承傳統文化。  高蹺、寶輦、花會作為軍糧城民眾祈盼平安的民俗盛世,由明代永樂年間流傳至今,在歷史的長河中發展、繼承、創新,逐漸成為了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 ...相伴學生共成長——湖南長沙雨花區非遺進校園探訪實錄_新聞...
    記者探訪了三所以不同形式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的學校,看他們如何讓中小學生走近非遺、愛上非遺、傳承非遺。   中英雙語非遺課,講好中國非遺故事   為更好地傳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外國友人講述中國非遺故事,學校邀請新航道長沙學校的陳濤老師將英語口語教學和非遺文化傳播相結合,讓學生在提升英文水平的同時也能用英文向外國友人介紹非遺文化。通過課堂互動、現場講解、課堂填空等形式,非遺課堂讓學生吸收消化英文授課內容,到達一課一會的教學目標。
  • 傳承非遺必須「師傅帶徒弟」 傳承與創新並舉
    > 中新網北京6月13日電 (記者 尹力) 「京味兒」大展、景泰藍作品展……6月的北京,獨具特色的非遺展覽展示成為各大博物館、文化館的重頭戲,身懷絕技的非遺傳承人走近民眾,讓他們見識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 學做中藥香囊,感受非遺魅力!東環街解鎖傳承非遺「新玩法」
    為提高群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提升「非遺」的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營造全社會廣泛關注「非遺",人人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氛圍,9月19日,番禺區文化館、東環分館和東環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聯合舉辦了2020年番禺區「我們的節日·七夕」系列——「傳承非遺」傳統中藥與香囊製作體驗活動。本次活動共吸引了10對親子共22名居民積極參與。
  • 內蒙古針灸非遺傳承人白金龍:創新針灸療法 「開門」傳承非遺
    「非人不傳」是白氏家族傳承醫學的陳規,即一代人中只會選擇最優秀的一個人將家族全部醫術傾囊相授。1984年,在白金龍接過父輩傳承銀針的第二年,他邁入了遼寧中醫藥大學的校門。學校的基礎中醫理論也夯實了白金龍對「白氏針灸」療法的研究和理解。
  • 當非遺手工藝傳承遭遇野生動物保護 該如何尋求平衡點?
    非遺傳承與野生動物保護矛盾逐漸凸顯 光彩奪目的點翠首飾、價值不菲的牙雕工藝、粗獷鮮活的蒙古毛植……當我們驚嘆於這些傳統手工藝動物製品的巧奪天工時,與其密切關聯的野生動物保護問題同樣不容忽視。 在百度輸入「點翠」二字,往往會延伸出手法殘忍、應被禁止等搜索熱詞。
  • 「直播+非遺」,《河西寶卷》傳承煥發新活力
    連日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西寶卷》傳承活動在快手網絡直播平臺上火熱上演,並未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消沉。這種通過「直播+非遺」的新媒體形式,為《河西寶卷》的傳承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綻放出不一樣的煙火,令人眼前一亮。
  • 科技助力非遺——龍州攜手《神鵰俠侶2》讓文化精粹在手遊中傳承不息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傳統"非遺"需要注入科技勢能才能更好傳承,歷久彌新。近期,中華網·守藝中華攜手完美世界遊戲《神鵰俠侶2》手遊,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龍州縣政府聯動,將龍州當地獨具壯民族特色的天琴文化引入遊戲當中。向年輕一代普及古老壯民族樂器的同時,也對其背後所承載的壯族文化歷史及古壯先民的文化信仰進行了挖掘和呈現,實現了傳承千年的非遺與現代科技的雙向賦能。
  • 非遺地圖 | 傳承千年藍靛技藝,美麗的侗族姑娘用雙手書寫非遺致富路!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姑縣在州委州政府領導下,在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涼山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涼山州非遺中心等有關部門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按照「非遺保護工作要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創意性發展」的要求,牢固樹立文化自信理念,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強對「非遺」保護的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和創意性發展;用強烈的家園意識、
  • 【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滎經黑砂——傳統手工藝傳承千年
    古城村的村民們從小就對黑砂的製作技藝耳濡目染,許多人還肩負著傳承傳統手工藝的使命。66歲的曾昭樹師傅就是其中之一。曾昭樹說:「我大概7、8歲就跟著老人學了。一、二十歲要參加農業生產,就沒繼續學。改革開放才繼續學的,就一直做到現在」。
  • 傳承重慶非遺不負時光的藝術之美
    近日,重慶市完成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申報工作,從500多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遴選出30個具有豐富內涵和傑出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項目,向國家級非遺發起衝擊。  這些推薦的非遺項目,作為一種活態的文化現象,是現存的、固化的巴渝文化坐標,涉及八大類別,涵蓋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等,無不展現了地域文化的代表性和多樣性。
  • 麒麟競舞 非遺傳承
    「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為主題,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樟木頭鎮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活動期間,當地還將舉行省非遺墟市一日遊、麒麟大巡遊、青少年麒麟舞邀請賽等,旨在傳承和弘揚傳統麒麟文化,推動廣東省麒麟舞創新發展,促進全省各地青少年麒麟隊伍互相交流。
  • Get非遺傳承新玩法,太極拳化身行走的表情包標題
    據了解,發源於河南省溫縣的太極拳,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是極具中國傳統民族特色的重要文化形態,深受海內外人士青睞,在世界範圍內的習練者達數億人,早在2006年就被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今年11月,雙方攜手啟動了「老家河南·黃河之禮」主題活動,通過豐富多元的數字科技,以及小程序、線上數字館等創新手段,促進河南省境內黃河沿線溫縣太極拳、開封汴繡、孟津唐三彩等九大重點非遺的廣泛傳播,幫助社會大眾深入了解黃河流域非遺背後的歷史、文化、價值等,積極主動參與到非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 非遺產業化如何破局?「齊家手作香腸」的傳承與堅持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到來,文化產業百花齊放,對於非遺文化來說,非遺因為傳統受到保護和關注,也因為傳統而受到桎梏。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化,如何讓非遺在社會變革中保持活力以及煥發新活力,如何在保護非遺和非遺市場化、產業化之間取得平衡,是許多非遺傳人面對和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