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是一個民族文明與智慧的結晶。隨著網際網路時代到來,文化產業百花齊放,對於非遺文化來說,非遺因為傳統受到保護和關注,也因為傳統而受到桎梏。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化,如何讓非遺在社會變革中保持活力以及煥發新活力,如何在保護非遺和非遺市場化、產業化之間取得平衡,是許多非遺傳人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在商品高度工業化發展的今天,許多傳統工藝技術已經能夠被工業化完全替代,很多手工美食都在慢慢的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被人們所遺忘,但一種傳統手工食品能夠傳承千百年不息,還是擁有其獨特的魅力與價值。」齊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齊家手作香腸」」唯一傳人。他表示,純手工的意義不僅在於每一個製作步驟和每一個環節都是自己嚴格把控,從選料製作到包裝也是親力親為,能夠最大程度的保證產品的新鮮和健康,還在於其所承載的優秀文化價值。
據了解,「齊家手作香腸」是天津市河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自清末民初時期,其香腸製作技巧已有百餘年歷史。其香腸製作技藝秉承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觀念,配料精細,製作講究,其方法過去視為絕招,秘不外傳,在市場上擁有良好的口碑和產品質量的保障。
非遺項目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技藝價值、和市場價值。在齊林看來,「齊家手作香腸」雖然是非遺項目,但其本質上還是一種美食,作為美食項目,能夠幫人解饞、解飽,可以解決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這樣就足夠了。目前,「齊家手作香腸」現有原味、魚籽味、黑椒味、榴槤味、孜然味、蒜芥味、香辣味、墨魚味等多種口味供廣大客戶選擇食用,分別針對小孩、女性、男性、老人等人群進行針對性的精準定位。
「曾經有很多工廠來找我尋求合作,想要工業化生產,但我拒絕了,」齊林說道。每年的10月到春節前夕,「齊家手作香腸」經常陷入供不應求的尷尬狀態,但在項目工業化的選擇上,如果把手工製作的溫度改成冰冷的機器,客戶不僅不能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一份匠心,也感受不到純手工產品特有的味道與魅力。
齊林的選擇或許是大部分非遺傳人的選擇,齊林所代表的非遺傳人群體是矛盾的。一方面既有對非遺技藝的堅持,拒絕工業化生產甚至拒絕創新,認為這是對非遺文化及品牌的損害;另一方面又渴望將非遺技藝傳承與弘揚出去,樹立品牌。
據他介紹,自己不會固守傳統,而是會在傳統的基礎上適當加以創新,讓「齊家手作香腸」的品牌讓更多人知道。未來,「齊家手作香腸」會定期推出新品,季節款,月份款,節日款,打造一面香腸的旗幟。構建30款以上的香腸品類,分別針對營養、饞嘴、獵奇、聚會等不同場合食用。同時,尋找更多的合伙人傳承「齊家手作香腸」技藝,但有一個前提,堅持手工製作。
「我希望齊家手作能陪伴所有的朋友們一起走下去,時光荏苒,代代相傳,即使物是人為年華老去,暮然回首之際,那滋味還會湧上心頭。因為它承載了千百年來勞動人民代代相系的根和魂,這種技藝的傳承對於促進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有著重要的價值。」齊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