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舞蹈的最早形成源自於類人猿的環舞,類人猿圍著高大的、豎起的物體,歡騰跳舞的行為應該是人類最早的舞蹈形式。在世界範圍內民間的舞蹈大多與動物有關,如澳洲土人的青蛙舞、蝴蝶舞、鴯鶓舞、野犬舞、袋鼠舞;北美印第安人的熊舞和水牛舞;巴西印第安人的魚舞和巴伊卡利部落的蝙蝠舞。幾年前,我參加了雲南省文化廳組織的孟定傣族馬鹿舞的田野調查,那惟妙惟肖的馬鹿舞姿至今仍歷歷在目。
昌寧苗族民間傳說:天地之初,一片荒蕪,於是始祖女媧折了蘆管插在葫蘆中模仿鳥獸動作和鳴叫,吹跳起來引誘各類鳥獸,從此每次出獵都能夠捕到更多獵物。於是蘆笙舞就成為生產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傳。如果可以從女媧算起,苗族蘆笙舞至少有7000多年歷史。出土的西漢銅蘆笙樂舞俑看,中華民族蘆笙舞至少有2000多年的歷史。明朝倪輅《南昭野史》有「每孟歲跳月,男吹蘆笙、女振鈴合唱,並肩舞蹈、終日不倦」的記載,這與至少在唐朝,苗族就遷徙到雲南一帶基本相符。清《苗俗記》有「男編竹為蘆笙,吹之而向前,女振鈴繼於後以為節,並肩舞蹈,迴翔婉轉,終日不倦。」清人陸次雲在《峒溪纖志》一書中,對蘆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躍時演奏蘆笙的情景作了具體的描繪:「(男)執蘆笙。笙六管,作二尺。……笙節參差,吹且歌,手則翔矣,足則揚矣,睞轉肢回,旋神蕩矣。初則欲接還離,少且酣飛揚舞,交馳迅速逐矣。」足見蘆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傳統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並風靡一時了。
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分為三大類:蘆之舞、鼓之舞和擺手舞。蘆笙是苗族文化的象徵,也是各地苗族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是團結互助的紐帶;哪裡有苗族,那裡就有蘆笙,在我國的西南地區,形成了以苗族為主的「蘆笙文化圈」,涵蓋並凝固了苗族各類文化的要素,因此苗族文化可稱為蘆笙文化。移居海外的苗族,就是憑藉僅存的蘆笙調來認祖尋根的,並把更多的蘆笙調、蘆笙舞再作為自己文化遺產學會帶走。苗族的鼓之舞有銅鼓舞、木鼓舞、花鼓舞、踩鼓舞、大刀舞等。其他舞蹈類可以歸納擺手舞,如接龍舞、板凳舞、跳香舞、儺願舞、跳仙物、盾牌舞、拳術舞、花帶舞等。
蘆笙舞箐雞擺尾是苗族舞蹈中的佼佼者。傳說,苗族祖先最早生活在金大壩(黃河中下遊的華北平原)、銀大壩(長江中下遊的洞庭湖鄱陽湖一帶),後來遷徙到貴州、湖南、雲南等崇山峻岭之中。每遷徙到一處,都會有女媧、蚩尤的使者箐雞帶領著他們找到安全的居住地,有了安全的家,並給他們帶來蕎麥、水稻、草籽等種子等,於是箐雞成為苗族圖騰,女媧蚩尤化身,苗族每到一處,就吹起蘆笙,模仿箐雞動作,與箐雞一起載歌載舞,慶賀新的家。
在全國迄今200多種苗族服飾中,昌寧苗族服飾較為完整地保留了古代「五色衣」的特徵,具有雄箐雞「五彩斑斕」的特點,飄帶部分,模仿箐雞擺尾的動作惟妙惟肖。我到過雲南文山、紅河等開展苗族服飾的調查,參加過一些國內外苗族大型活動。總覽200多種苗族服飾,昌寧苗族服飾的確是展現一個民族「箐雞擺尾」最佳的服飾。
通過查閱史料典籍與廣泛開展田野,苗族的圖騰不僅是牛,箐雞是亦是其圖騰之一。如苗族的祖先蚩尤,類似神農炎帝,頭上長有牛角,其實就是牛圖騰;史料又敘述苗族是人面鳥啄,有翼能飛的蚩尤後裔,這是鳥崇拜、鳥圖騰。箐雞擺尾是春節、花山節等傳統佳節要展現的舞蹈,相傳一群人或一個地方跳過這舞蹈,就一年吉祥,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迎賓跳箐雞擺尾,是當地迎接客人的最高禮節,客人看了這些舞蹈,就萬事順利,發大財行大運,步步高升,錦繡前程。婚禮時跳箐雞擺尾,新人就白頭偕老,多子多福。老人去世後做齋,燒牛紙,期間也會跳箐雞擺尾,老人就能順利到達天堂,且人神共娛。
箐雞擺尾大多為男性舞蹈。男性青年(少者三五人,多則二三十人、近百人)隨蘆笙曲調和舞步的變化而翩翩起舞,舞步時而緩緩前移,時而逆時針方向轉圓圈跳,有時或前或後、或左或右移動,有時或進或退漫舞。舞蹈動作有三、四、七步不等,以四步為主,兼以六步轉身。腿上動作多、上肢動作少,以腰、膝的自然搖動為舞蹈的基本特點。雙腳按蘆笙曲調節奏變換出優美姿勢。箐雞擺尾的基本動作,是根據箐雞格鬥或求偶的動作組成,比如格鬥一般分為三個步驟,第一吹起蘆笙左右擺動表示挑逗;第二,轉圈,左右轉圈表示示威;第三,搓腳表示格鬥。比如求偶左右擺動,左右轉圈,類似孔雀開屏,是為了展示自己美麗的羽毛和強壯的身體,是炫耀。
鳥能夠飛翔,賦予了人類飛翔的夢。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鳥的民族。如漢代傳世的肖像磚或畫的鳥類形象,如馬王堆漢墓的絲綢畫,描繪了太陽和烏鴉的形象,相信靈魂是不朽的,烏鴉是承載靈魂追求永生的使者。隋唐時期,鳳鳥的形象被廣泛用於頭飾和服裝中,展示了鳳鳥的形象。從歷史遺蹟中不難發現,古人一直崇拜鳥類,賦予它們各種美麗與幻想的含義。
在各民族中如漢民族崇尚鳳凰,西北的民族崇尚雄鷹,傣族崇尚孔雀,苗族崇尚箐雞……對鳥的崇拜,表現了中華民族對飛翔的無限嚮往。
箐雞擺尾多年來參加省內外展演,到上海、武漢、深圳、重慶等參加非遺展演活動,單人箐雞擺尾應邀到美國、法國等展演。2019年在雲南省歌舞樂大賽中獲傳承獎。是全省5個獲傳承獎的節目之一。生長在田間地頭的箐雞擺尾,多次榮登大雅之堂。
羅金榮
編審:李賽航
責任編輯:楊冬燕 施媛媛 唐霖源
電話:0875-2203983
郵箱:bsrbw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