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苗族蘆笙舞箐雞擺尾

2021-01-16 掌上保山

人類舞蹈的最早形成源自於類人猿的環舞,類人猿圍著高大的、豎起的物體,歡騰跳舞的行為應該是人類最早的舞蹈形式。在世界範圍內民間的舞蹈大多與動物有關,如澳洲土人的青蛙舞、蝴蝶舞、鴯鶓舞、野犬舞、袋鼠舞;北美印第安人的熊舞和水牛舞;巴西印第安人的魚舞和巴伊卡利部落的蝙蝠舞。幾年前,我參加了雲南省文化廳組織的孟定傣族馬鹿舞的田野調查,那惟妙惟肖的馬鹿舞姿至今仍歷歷在目。

昌寧苗族民間傳說:天地之初,一片荒蕪,於是始祖女媧折了蘆管插在葫蘆中模仿鳥獸動作和鳴叫,吹跳起來引誘各類鳥獸,從此每次出獵都能夠捕到更多獵物。於是蘆笙舞就成為生產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傳。如果可以從女媧算起,苗族蘆笙舞至少有7000多年歷史。出土的西漢銅蘆笙樂舞俑看,中華民族蘆笙舞至少有2000多年的歷史。明朝倪輅《南昭野史》有「每孟歲跳月,男吹蘆笙、女振鈴合唱,並肩舞蹈、終日不倦」的記載,這與至少在唐朝,苗族就遷徙到雲南一帶基本相符。清《苗俗記》有「男編竹為蘆笙,吹之而向前,女振鈴繼於後以為節,並肩舞蹈,迴翔婉轉,終日不倦。」清人陸次雲在《峒溪纖志》一書中,對蘆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躍時演奏蘆笙的情景作了具體的描繪:「(男)執蘆笙。笙六管,作二尺。……笙節參差,吹且歌,手則翔矣,足則揚矣,睞轉肢回,旋神蕩矣。初則欲接還離,少且酣飛揚舞,交馳迅速逐矣。」足見蘆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傳統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並風靡一時了。

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分為三大類:蘆之舞、鼓之舞和擺手舞。蘆笙是苗族文化的象徵,也是各地苗族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是團結互助的紐帶;哪裡有苗族,那裡就有蘆笙,在我國的西南地區,形成了以苗族為主的「蘆笙文化圈」,涵蓋並凝固了苗族各類文化的要素,因此苗族文化可稱為蘆笙文化。移居海外的苗族,就是憑藉僅存的蘆笙調來認祖尋根的,並把更多的蘆笙調、蘆笙舞再作為自己文化遺產學會帶走。苗族的鼓之舞有銅鼓舞、木鼓舞、花鼓舞、踩鼓舞、大刀舞等。其他舞蹈類可以歸納擺手舞,如接龍舞、板凳舞、跳香舞、儺願舞、跳仙物、盾牌舞、拳術舞、花帶舞等。

蘆笙舞箐雞擺尾是苗族舞蹈中的佼佼者。傳說,苗族祖先最早生活在金大壩(黃河中下遊的華北平原)、銀大壩(長江中下遊的洞庭湖鄱陽湖一帶),後來遷徙到貴州、湖南、雲南等崇山峻岭之中。每遷徙到一處,都會有女媧、蚩尤的使者箐雞帶領著他們找到安全的居住地,有了安全的家,並給他們帶來蕎麥、水稻、草籽等種子等,於是箐雞成為苗族圖騰,女媧蚩尤化身,苗族每到一處,就吹起蘆笙,模仿箐雞動作,與箐雞一起載歌載舞,慶賀新的家。

在全國迄今200多種苗族服飾中,昌寧苗族服飾較為完整地保留了古代「五色衣」的特徵,具有雄箐雞「五彩斑斕」的特點,飄帶部分,模仿箐雞擺尾的動作惟妙惟肖。我到過雲南文山、紅河等開展苗族服飾的調查,參加過一些國內外苗族大型活動。總覽200多種苗族服飾,昌寧苗族服飾的確是展現一個民族「箐雞擺尾」最佳的服飾。

通過查閱史料典籍與廣泛開展田野,苗族的圖騰不僅是牛,箐雞是亦是其圖騰之一。如苗族的祖先蚩尤,類似神農炎帝,頭上長有牛角,其實就是牛圖騰;史料又敘述苗族是人面鳥啄,有翼能飛的蚩尤後裔,這是鳥崇拜、鳥圖騰。箐雞擺尾是春節、花山節等傳統佳節要展現的舞蹈,相傳一群人或一個地方跳過這舞蹈,就一年吉祥,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迎賓跳箐雞擺尾,是當地迎接客人的最高禮節,客人看了這些舞蹈,就萬事順利,發大財行大運,步步高升,錦繡前程。婚禮時跳箐雞擺尾,新人就白頭偕老,多子多福。老人去世後做齋,燒牛紙,期間也會跳箐雞擺尾,老人就能順利到達天堂,且人神共娛。

箐雞擺尾大多為男性舞蹈。男性青年(少者三五人,多則二三十人、近百人)隨蘆笙曲調和舞步的變化而翩翩起舞,舞步時而緩緩前移,時而逆時針方向轉圓圈跳,有時或前或後、或左或右移動,有時或進或退漫舞。舞蹈動作有三、四、七步不等,以四步為主,兼以六步轉身。腿上動作多、上肢動作少,以腰、膝的自然搖動為舞蹈的基本特點。雙腳按蘆笙曲調節奏變換出優美姿勢。箐雞擺尾的基本動作,是根據箐雞格鬥或求偶的動作組成,比如格鬥一般分為三個步驟,第一吹起蘆笙左右擺動表示挑逗;第二,轉圈,左右轉圈表示示威;第三,搓腳表示格鬥。比如求偶左右擺動,左右轉圈,類似孔雀開屏,是為了展示自己美麗的羽毛和強壯的身體,是炫耀。

鳥能夠飛翔,賦予了人類飛翔的夢。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鳥的民族。如漢代傳世的肖像磚或畫的鳥類形象,如馬王堆漢墓的絲綢畫,描繪了太陽和烏鴉的形象,相信靈魂是不朽的,烏鴉是承載靈魂追求永生的使者。隋唐時期,鳳鳥的形象被廣泛用於頭飾和服裝中,展示了鳳鳥的形象。從歷史遺蹟中不難發現,古人一直崇拜鳥類,賦予它們各種美麗與幻想的含義。

在各民族中如漢民族崇尚鳳凰,西北的民族崇尚雄鷹,傣族崇尚孔雀,苗族崇尚箐雞……對鳥的崇拜,表現了中華民族對飛翔的無限嚮往。

箐雞擺尾多年來參加省內外展演,到上海、武漢、深圳、重慶等參加非遺展演活動,單人箐雞擺尾應邀到美國、法國等展演。2019年在雲南省歌舞樂大賽中獲傳承獎。是全省5個獲傳承獎的節目之一。生長在田間地頭的箐雞擺尾,多次榮登大雅之堂。

羅金榮

編審:李賽航

責任編輯:楊冬燕 施媛媛 唐霖源

電話:0875-2203983

郵箱:bsrbwx@163.com

相關焦點

  • 美麗苗族蘆笙舞,其起源與苗族傳統鬥牛活動密不可分
    苗族蘆笙舞的地域分布與類型苗族蘆笙舞,又稱為"踩蘆笙",其名稱來源主要是因為要吹奏蘆笙為舞蹈伴奏。蘆笙舞是我國南方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最喜愛、分布最廣泛的一種民間舞蹈。在黔湘桂交界的苗族、侗族聚居區最為流行,如貴州凱裡舟溪是苗族蘆笙舞傳承氣氛最濃烈的地方。舟溪鎮每年農曆正月十六至二十都要舉辦國際蘆笙節,吸引著國內外眾多遊客前來參與節日活動。
  • 非遺產業化如何破局?「齊家手作香腸」的傳承與堅持
    「在商品高度工業化發展的今天,許多傳統工藝技術已經能夠被工業化完全替代,很多手工美食都在慢慢的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被人們所遺忘,但一種傳統手工食品能夠傳承千百年不息,還是擁有其獨特的魅力與價值。」齊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齊家手作香腸」」唯一傳人。
  • 遵義市公布第四批市級非遺名錄 習水土城苕湯圓苗族蘆笙舞等入選
    本次新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新增項目共有54項(61處),其中尹珍故事、播州古琴演奏藝術、苗族蘆笙舞、文昌戲、遵義「八大碗」烹飪技藝、土城苕湯圓製作技藝、禹門滷鴨製作技藝、黔北獅子燈等大家耳熟聞詳的民間文學、傳統戲劇、傳統技藝紛紛入選。
  • 【恩施文旅號】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看苗家猴兒鼓,品魅力真性情
    【恩施文旅號】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看苗家猴兒鼓,品魅力真性情 2020-07-28 14: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宣恩大力傳承猴兒鼓非遺文化
    猴兒鼓也稱為苗鼓,是鄂西南苗族人民在還大牛願(也叫椎牛會或椎牛節)時,進行「踩鼓」儀式中的一種民間祭祀舞蹈,因模仿猴子各種習性與擊鼓姿態而得名。2009年1月,猴兒鼓成為第二批州級非遺項目。77歲的張永華是猴兒鼓縣級非遺傳承人,從事猴兒鼓藝術表演60年,一直在家鄉進行猴兒鼓的宣傳、表演、整理和培訓,培養了近40名猴兒鼓非遺傳人。
  • 首屆世界苗族文化藝術節五一期間在萬盛舉辦
    據了解,今年的苗族踩山會以「歌不斷,舞不斷,酒不斷,歡樂不斷」為主題,活動現場進行了反排木鼓舞,蘆笙舞等表演;苗家男女老幼穿上了節日盛裝,舉行傳統的苗族千人祭祀大典,讓遊客近距離地感受苗族傳統民俗。祭祀大典「打牛」苗族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許多風俗習慣別具一格,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燦爛的一頁,其中苗族的喪葬習俗---- 「打牛」祭祀死者是苗族社會保持得比較完整的古代風俗習慣。這種習俗,經久不衰,至今依然保持了它那原始古樸、充滿神秘色彩的形式。苗族至今仍用牛來祭奠死者,說明牛對苗族的生產生活有著貫穿歷史的聯繫。
  • 非遺文化龍舞-城步吊龍
    從此苗族人民把舞龍稱"活龍再現,才能風調雨順",所以,城步苗族聚居的寨子獨創長杆將龍身高高舉起,名叫"吊龍"又名"飛龍"的表演藝術。城步吊龍是在苗族盛行起來的,苗族人把龍作為圖騰,所以每到過節的時候都會跳龍舞,丹口鎮下團吊龍,歷史悠久,祖傳遺風。
  • 「我的扶貧故事」人傑地靈:走出大山的苗文化丨國家統計局貴州調查...
    社區轄5個村民組360戶2169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4戶450人,苗族同胞佔比大,寧肯守住窮山一輩子的觀念給扶貧工作帶來不小難度。到苗族同胞家裡宣傳政策為儘快了解村情民情,我捲起褲腿,邀上社區「兩委」成員和我一同走訪,也正是在這種走訪,讓我熟悉了社區的情況,也拉近了我和社區班子成員的距離,為接下來的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礎。
  • 傳承非遺必須「師傅帶徒弟」 傳承與創新並舉
    傳承非遺必須「師傅帶徒弟」 傳承與創新並舉 近年來,北京市的非遺保護工作卓有成效,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間煥發出勃勃生機。北京市文化局1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請來多家非遺傳承保護單位分享各自的理念,談話中他們不約而同地推薦「師傅帶徒弟」這一方式。
  • 龔灘古鎮夜色璀璨 土家非遺傳承久遠
    老街夜色 攝影/星雲視界土家非遺綻異彩悠久的歷史孕育出了獨特的人文景觀和民族文化,縴夫文化、碼頭文化、鹽商文化、宗教文化是龔灘古鎮1800年歷史的見證。土家族、苗族的民間習俗,民間戲曲、歌舞和手工藝得以傳承,著名畫家吳冠中曾讚譽龔灘古鎮:「是唐街、是宋城、是爺爺奶奶的家。」
  • 傳遞雲貴非遺文化 首屆鬥牛狂歡節在北京靜之湖開幕
    4月28日,北京靜之湖首屆雲貴少數民族牛文化狂歡節開幕,傳遞了獨具雲貴特色的非遺文化。 當天,獨具雲貴民族文化元素的」東方式鬥牛」及新版民族歌舞首次登臺亮相。鬥牛是雲貴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所謂鬥牛,以水牛相鬥,並非戲牛取樂,而是以鬥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愛牛拜牛的特性。
  • 園南中學:向陽而生的非遺文化傳承
    從那年開始,我會在遺產日前夕走訪一家非遺傳承特色學校,看看孩子們是怎樣尊敬先賢留下的民族瑰寶的。6月12日,我實地考察了園南中學。 只是兒時的史曉燕沒曾想到:自己會成為黃道婆非遺文化傳承的帶頭人,並吸引著孩子們。
  • 「直播+非遺」,《河西寶卷》傳承煥發新活力
    連日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西寶卷》傳承活動在快手網絡直播平臺上火熱上演,並未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消沉。這種通過「直播+非遺」的新媒體形式,為《河西寶卷》的傳承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綻放出不一樣的煙火,令人眼前一亮。
  • 2020快手非遺生態報告:國家級非遺項目覆蓋率達96.3%
    音樂類非遺中,「琵琶」更受90後、00後作者喜愛,而70後、80後作者更愛記錄「古琴」;美術類非遺中,90後、00後更愛發布「面人」相關短視頻,60後、70後則更愛發布「金石篆刻」相關短視頻。還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傳承家鄉非遺。
  • 海南省唯一一家中華老字號餐廳,從清朝傳承至今專做白切文昌雞
    吃過眾多海南菜中,沿江海南雞飯店是海南省唯一的中華老字號餐廳,而沿江的非遺傳承烹飪技術,是地地道道的正宗海南口味,本地人都很愛吃,對於外地人來說可能是一種口味上的挑戰,但是我完全能接受,這裡不止有正宗的海南雞飯和非遺技藝的白切文昌雞,還有偏泰式冬陰功湯味道的糟粕醋火鍋,是絕對夠正宗的寶藏餐廳。
  • 邵陽:非遺傳承人齊聚一堂碰撞思維火花 提升傳承能力
    紅網時刻12月11日訊(記者 曾珍 通訊員 林志剛)12月10日至11日,邵陽市舉辦2020年度邵陽市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暨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來自全市的60餘名非遺工作者和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齊聚一堂,在學習交流中碰撞思維火花,提高非遺傳承實踐能力。本次培訓由邵陽市文旅廣體局主辦,市非遺保護傳承研究所承辦。
  • 2020快手非遺生態報告:蘇繡、泥塑、紫檀雕刻等是快手熱門非遺項目
    音樂類非遺中,「琵琶」更受90後、00後作者喜愛,而70後、80後作者更愛記錄「古琴」;美術類非遺中,90後、00後更愛發布「面人」相關短視頻,60後、70後則更愛發布「金石篆刻」相關短視頻。 還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傳承家鄉非遺。
  • 「美麗安寧」射弩、吹笙、鬥牛……安寧縣街太陽衝苗族花山節來咯
    楊學明的家鄉太陽衝是典型的苗族村落,儘管這些年隨著安寧的美麗鄉村建設,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村容村貌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但是獨具特色的苗族文化元素仍能在太陽衝找到。除了制弩,傳統的苗族紡織與刺繡,蠟刀製作等技藝都仍有傳承。11月12日-13日,太陽衝的苗族同胞將迎來他們一年一度盛大的節日——花山節。"
  • 苗族頭飾竟是易拉罐製作?萬物皆可巧克力?這些年輕人絕了!
    苗族頭飾竟是易拉罐製作?萬物皆可巧克力?這些年輕人絕了! 苗族頭飾竟是易拉罐製作? 萬物皆可巧克力? 用泥塑自導自演《地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