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人傑地靈:走出大山的苗文化丨國家統計局貴州調查...

2021-01-08 天眼新聞

我叫劉宇,是國家統計局貴州調查總隊派駐七星關區三板橋街道靈峰社區的第一書記。

靈峰社區在歷史上曾經因一座數百年的古剎和兩株罕見粗壯的玉蘭樹而聞名於七星關,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文化優勢、旅遊優勢。但山高路陡的自然條件、產業難以選擇,即使選擇也難以培育的困惑使這裡成為七星關擺脫貧困的「痛點」。  社區轄5個村民組360戶2169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4戶450人,苗族同胞佔比大,寧肯守住窮山一輩子的觀念給扶貧工作帶來不小難度。

到苗族同胞家裡宣傳政策

為儘快了解村情民情,我捲起褲腿,邀上社區「兩委」成員和我一同走訪,也正是在這種走訪,讓我熟悉了社區的情況,也拉近了我和社區班子成員的距離,為接下來的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礎。  在靈峰社區苗族聚居的長灣組,在得知苗族同胞楊超反映居住條件相當困難時,我告訴他「人挪活樹挪死」,鼓勵他易地搬遷。  然而,楊超擔心自身是少數民族,搬離故土後生活不習慣,又照顧不了老人,找不到活幹。為此,我動員了靈峰苗族中具備高度威望的「苗王」一起到楊超家進行宣傳動員,用老鄉們聽得進的話語耐心講解易地扶貧搬遷後的好處,特別是不讓下一代再受窮的道理,幾番上門做工作,楊超同意搬遷。

同社區班子解決安全隱患

為更好的幫扶靈峰社區,我在爭取到「娘家」貴州調查總隊的支持下,我們在靈峰社區發展起林下養殖產業,短短半年時間,就形成了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鏈條。  挖到了產業發展的「第一桶金」,我和社區幹部商量,乘勝追擊,把藏之於名山的世代苗族文化整合包裝,讓這些具有靈性的文化走出大山。  很快,一批苗族蘆笙舞能人、蠟染能人、刺繡能人在我們的號召下,一呼百應,重拾信心,紛紛拿出世代祖傳的寶貝,秀出他們的絕技。

靈峰社區苗族少年表演蘆笙舞

許多苗族同胞做夢都想不到,他們居然可以走進靈峰小學,給孩子們用苗語上課、講蠟染刺繡工藝、編排氣勢磅礴的蘆笙舞「滾山珠」,這種文化的自信給靈峰人帶來了久違的鄉愁和滿滿的幸福。  今年,靈峰社區蘆笙舞蹈文藝宣傳隊組織苗族少年參加市區文藝比賽,獲獎的同時讓靈峰蘆笙舞迅速「竄紅」。  在脫貧攻堅一線「練兵場」的歷練,使我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打消了心中曾經的惶恐。是的,只要踏石留印,忠誠地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終能在為民服務、踐行初心使命的徵程中盡顯風流。  【人物小傳】   劉宇,國家統計局貴州調查總隊派駐七星關區三板橋街道靈峰社區的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夏民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大山,我一定能走出去」|息烽縣鹿窩鎮西安村...
    我叫龔思友,家住息烽縣鹿窩鎮西安村,是國家建檔立卡貧困戶。得益於國家的脫貧攻堅政策扶助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傾心幫扶,我家已實現穩定脫貧,我也考入貴州大學,一年後將迎來畢業,對於未來更美好的生活我滿懷信心。
  • 那片大山
    於是,走出大山,成為了我們的願望。在孩子的眼裡、在父母的眼裡、在祖祖輩輩的眼裡,山的那邊是我們理想中的桃花源。但為了走出大山、尋找海洋,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我的心中,求學是一條相對容易的路,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堅持下來,有些人,走著走著就分道揚鑣了,有些人,也還在這條路上慢慢地前行著,我就是前行隊伍中的一員。山裡的孩子,只有兩條路。上學走出去,上不了學就自己拼出去。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群眾奮鬥的「牽引繩」丨從江縣丙妹鎮雍裡村...
    我叫趙榮恆,已在駐村崗位堅守了4年有餘,現任丙妹鎮雍裡村駐村幹部。時光荏苒,不知不覺,我已在雍裡駐村兩年。在駐村的時間裡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經歷了多姿多彩的故事,有些讓人無奈,有些讓人振奮,有些讓人欣慰。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最大的收穫就是群眾富裕的笑容丨赫章縣...
    我叫蕭開省,赫章縣松林坡鄉人民政府工作員。2019年11月,是松林坡鄉駐倮柱社區脫貧攻堅專班成員。  2014年至2019年,我在松林坡鄉塔土社區擔任駐村幹部,到村後,我走村串戶,宣傳扶貧政策,了解那些需要扶貧的農戶,為他們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
  • 「我的脫貧故事」用實際行動報答國家的好政策丨安龍縣普坪鎮秧地...
    我結婚後,儘管家裡生活貧困,但仍然積極送兒女到學校讀書,並與愛人農閒時到縣城周邊村寨攬些活兒掙錢補貼家用,我們家裡的生活還算過得去。  2014年,村裡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秧地小學的楊昌梅老師到我家摸底調查時,看到一家4口人擠住在80多平方米石木瓦頂的房子裡,房頂的瓦經日曬雨淋,已經變成了像篩子一樣的星星點點……我害羞地跟楊昌梅老師說:「這房子是祖輩的,因年久失修,只要天上一下大雨,家裡就下小雨,一家人沒地方躲雨。」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他們緣定大山深處丨甕安縣平定營鎮三合村...
    領導迅速指示,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修建打寨石至墓墳組3米寬的脫貧路,苦竹灣至墓墳組3.5米的通組路,山莊至墓墳組至上幫溪3.5米的產業路,家家戶戶的串戶路,安裝太陽能路燈,安裝自來水管,加快農網電力改造,修建文化廣場,增添群眾體育健身器材等等,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 你不知道的貴州文化扶貧:「考古扶貧」扶什麼?怎麼扶?
    30秒帶你了解,「考古扶貧」怎麼扶?在一些貧困地區,自然風光與傳統文化有著獨特的味道。紮根田野調查,通過「望聞問切」發掘保護文物資源,從而增強地區群眾內生動力,是貴州考古人為精準扶貧開出的「脫貧藥方」。
  • 貴州大山裡的巾幗「斷臂飛鳥」
    貴州大山裡的巾幗「斷臂飛鳥」 2021-01-08 14: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走出大山 「理」出幸福生活丨大方縣黃泥塘鎮恆大...
    我叫羅洪雁,家住畢節市大方縣黃泥塘鎮恆大幸福村,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走出大山!在搬到恆大幸福新村之前,我的老家是在黃泥塘鎮眉井村眉井組。我老家的生活條件特別差,公路不通,水電不通,手機在那裡沒有一點信號,有時候還會有山體滑坡的危險。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家的條件也很差,是村裡的建檔立卡戶。那時候我最大的夢想就是走出老家,走出大山,擺脫貧窮的命運。2005年,我到河南鄭州學習理髮技術。手藝學成之後,由於家庭貧困,我只能先打工掙點錢,先養活自己和家人,待有多餘的資本了再做其他打算。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工作多姿彩 此生榮為扶貧人丨息烽縣鹿窩鎮...
    到馬屯村後,我白天走村入戶和貧困群眾深入交談,晚上認真梳理村情民意,一周下來,走遍全村27戶84名貧困戶,他們的家庭狀況和生產生活情況我也有了清楚的了解。扶貧不僅是「天冷送棉被,過年送大米」這麼簡單的事,更需要激發內生動力,推動產業發展,幫助群眾創收。
  • 「我的扶貧故事」窮山溝換了新面貌|黔西縣衛健局駐定新鄉莊子村第...
    我叫彭繼峰,是黔西縣衛健局派駐定新鄉莊子村第一書記。2016年3月,我正式駐進莊子村開展扶貧工作。剛駐村時,村裡不通路,只能徒步走訪莊子村聚居著彝、苗、漢、仡佬等民族,總人口295戶1283人,少數民族人口佔76%,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6戶538人,2015年末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為4320元。這裡自然條件惡劣、山高路險溝深、基礎設施落後、石漠化嚴重。   駐村後,我深入農戶家中和田間地頭實地調研,先後51次全面走訪了全村295戶農戶,了解生產生活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甘肅扶貧車間助力山野菜走出大山
    新華社蘭州6月22日電  題:甘肅扶貧車間助力山野菜走出大山  新華社記者屠國璽、梁軍  六月的隴南細雨濛濛。文縣碧口鎮一處扶貧車間裡,農民劉素瓊埋頭分揀菜葉,經過分揀包裝後,這些山野菜變成商品等待出口海外。
  • 「我的扶貧故事」振奮人心的不是話語是行動丨興義市雄武鄉中心村...
    2018年3月,我畢業後就到了基層,2019年7月,又作為下沉人員來到雄武鄉中心村,成為一名前沿指揮所成員,每一段故事都十分寶貴。能參與脫貧攻堅戰,吾之榮幸。交流不是我的強項,很多時候不能有效的交流,我只能用我那笨辦法來解決我與貧困戶叔叔阿姨們之間的溝通。
  • 「我的扶貧故事」授之以漁 科技扶貧丨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科技...
    我是貴州畢節威寧縣科技特派員陳浩林,來自於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是一名中共黨員,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於畜牧養殖技術推廣應用研究。為解決這一技術難題,我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和走訪國內外肉羊養殖專家,在團隊成員毛鳳顯博士和朱冠群副研究員的共同努力下最終找到了解決辦法。在「國家肉羊產業技術體系」的幫助之下,首次在貴州引進「無角陶賽特」綿羊新品種,在威寧縣灼圃種羊場和涼水溝種羊場建立示範養殖基地,共計示範養殖1000餘只。  為進一步提高本地綿羊繁殖性能,2018年又引進「德克塞爾」綿羊新品種。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助我圓夢大學丨平塘縣牙舟鎮興陶村...
    在這個背景下我的故事便悄然開始了……  我叫王明媛,出生在牙舟鎮興陶村冗平組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當我還很小的時候,爺爺奶奶就離世了,父親又遊手好閒,無心顧家,造成母親和他離異,只剩下一個由親戚朋友輪流照顧的我。
  • 「我的扶貧故事」那些讓我心窩暖暖的話語丨貞豐縣長田鎮瓦廠村...
    走上長田鎮瓦廠村白墳組這條熟悉的鄉村小路,總會牽起我心中的許多思緒。這條路,留下了許多讓我心窩暖暖的幫扶故事。我包保的貧困戶在瓦廠村白墳組,這裡的村民們純樸善良、熱情好客。第一次踏入幫扶戶潘朝江家,我心裡有點忐忑不安,就怕他家不理我、不支持我。
  • 「我的扶貧故事」不言苦累,情滿扶貧路丨赫章縣古達鄉三愛村黨支部...
    我叫唐洪鐘,是赫章縣古達鄉三愛村黨支部書記。磨刀不誤砍柴工,上任後我發現村裡辦公環境老舊,為了不影響工作效率,讓同事們有一個像樣的辦公環境,我多方爭取資金15萬元,配備了相關辦公設施設備。三愛村是一個傳統農業村。
  • 讓核桃走出大山 洽洽京東駛入精準扶貧快車道
    不少民營企業正發揮自身優勢、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積極探索多元化扶貧模式和參與途徑。  近日,洽洽攜手京東共同在京發布平石頭村鐵核桃公益項目,並開啟「東洽果園」產業扶貧項目的序幕。據介紹,此舉將在產業扶貧助力鄉村發展的同時,以品牌賦能提升產品溢價,助力農民脫貧致富,讓百年鐵核桃走出大山,向高品質品牌化產品邁出堅實的一步。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說到扶貧,對於剛剛參加農村工作的我,只是一個門外漢,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一邊,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怎樣兼顧本職工作,面對這樣的形勢,不禁拷問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