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劉宇,是國家統計局貴州調查總隊派駐七星關區三板橋街道靈峰社區的第一書記。
靈峰社區在歷史上曾經因一座數百年的古剎和兩株罕見粗壯的玉蘭樹而聞名於七星關,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文化優勢、旅遊優勢。但山高路陡的自然條件、產業難以選擇,即使選擇也難以培育的困惑使這裡成為七星關擺脫貧困的「痛點」。 社區轄5個村民組360戶2169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4戶450人,苗族同胞佔比大,寧肯守住窮山一輩子的觀念給扶貧工作帶來不小難度。
到苗族同胞家裡宣傳政策
為儘快了解村情民情,我捲起褲腿,邀上社區「兩委」成員和我一同走訪,也正是在這種走訪,讓我熟悉了社區的情況,也拉近了我和社區班子成員的距離,為接下來的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礎。 在靈峰社區苗族聚居的長灣組,在得知苗族同胞楊超反映居住條件相當困難時,我告訴他「人挪活樹挪死」,鼓勵他易地搬遷。 然而,楊超擔心自身是少數民族,搬離故土後生活不習慣,又照顧不了老人,找不到活幹。為此,我動員了靈峰苗族中具備高度威望的「苗王」一起到楊超家進行宣傳動員,用老鄉們聽得進的話語耐心講解易地扶貧搬遷後的好處,特別是不讓下一代再受窮的道理,幾番上門做工作,楊超同意搬遷。
同社區班子解決安全隱患
為更好的幫扶靈峰社區,我在爭取到「娘家」貴州調查總隊的支持下,我們在靈峰社區發展起林下養殖產業,短短半年時間,就形成了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鏈條。 挖到了產業發展的「第一桶金」,我和社區幹部商量,乘勝追擊,把藏之於名山的世代苗族文化整合包裝,讓這些具有靈性的文化走出大山。 很快,一批苗族蘆笙舞能人、蠟染能人、刺繡能人在我們的號召下,一呼百應,重拾信心,紛紛拿出世代祖傳的寶貝,秀出他們的絕技。
靈峰社區苗族少年表演蘆笙舞
許多苗族同胞做夢都想不到,他們居然可以走進靈峰小學,給孩子們用苗語上課、講蠟染刺繡工藝、編排氣勢磅礴的蘆笙舞「滾山珠」,這種文化的自信給靈峰人帶來了久違的鄉愁和滿滿的幸福。 今年,靈峰社區蘆笙舞蹈文藝宣傳隊組織苗族少年參加市區文藝比賽,獲獎的同時讓靈峰蘆笙舞迅速「竄紅」。 在脫貧攻堅一線「練兵場」的歷練,使我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打消了心中曾經的惶恐。是的,只要踏石留印,忠誠地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終能在為民服務、踐行初心使命的徵程中盡顯風流。 【人物小傳】 劉宇,國家統計局貴州調查總隊派駐七星關區三板橋街道靈峰社區的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夏民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