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走出大山 「理」出幸福生活丨大方縣黃泥塘鎮恆大...

2020-12-04 天眼新聞

我叫羅洪雁,家住畢節市大方縣黃泥塘鎮恆大幸福村,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走出大山!

在搬到恆大幸福新村之前,我的老家是在黃泥塘鎮眉井村眉井組。我老家的生活條件特別差,公路不通,水電不通,手機在那裡沒有一點信號,有時候還會有山體滑坡的危險。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家的條件也很差,是村裡的建檔立卡戶。那時候我最大的夢想就是走出老家,走出大山,擺脫貧窮的命運。

2005年,我到河南鄭州學習理髮技術。手藝學成之後,由於家庭貧困,我只能先打工掙點錢,先養活自己和家人,待有多餘的資本了再做其他打算。結婚後,我家的生活仍然比較困難。我家育有三個孩子,每天都要早起送孩子讀書,從家裡到學校要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 在政府和恆大集團的幫助下,2017年,我們一家七口搬到了現在居住的恆大幸福新村,從此結束了艱難貧困的生活。現在我每天送孩子們上學來回只要15分鐘,考慮到家裡沒有經濟來源,政府還安排公公馮邦華到環衛站工作,每個月工資收入在1600元左右,這比在老家種莊稼簡直強太多了。

自從搬到幸福新村,我和丈夫馮治龍就準備用一樓的一間屋子開一個理髮店。雖然計劃有了,但是開店需要買許多器具,也需要一大筆錢,所以理髮店遲遲沒有開起來。2018年的時候,我們夫妻倆湊了一些資金,買了一些理髮用的器具,到了2019年1月6日,理髮店終於開張了,取名為「幸福裡」。

開這個理髮店,一是為了解決家裡的生活開銷,二是為了方便幸福新村的群眾們。搬到幸福新村的都是貧困戶,附近沒有理髮店,大家理髮都要跑到鎮上去,坐車去鎮上來回至少要花六塊錢,確實不太方便。因此,我們夫妻倆便達成一致,利用一樓的一間屋子,開個理髮店來方便附近的父老鄉親們,也實現了我們多年來想開店的夢想。我們的價錢很實惠,鄉親們都能接受,我們的生意也一天比一天好,不僅村裡的鄉親們經常來光顧生意,連周邊的老百姓也經常來我們店裡理髮,每天的收入還算可觀,能夠保證每天的日常開銷。

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大多數人不能出門,為了我們大家的安全,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們每天都堅守在崗位上,我們很感謝他們,也想為他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那時候,我們就帶著理髮工具到他們的執勤點免費幫他們理髮,盡點綿薄之力。

理髮店本來是我和丈夫一起打理的,但是為了增加收入,丈夫就外出打工去了,我一個人在家經營理髮店,照顧老人和小孩,雖然辛苦,但是比起以前的生活來說好太多了。

現在,我們一家的生活條件提高了很多,為了感謝國家政府和恆大集團的幫助,我也想儘自己所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那些年齡大的鄉親們或者殘疾人沒法來店裡理髮時,我會免費上門為他們理髮。我們一家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房子,孩子們上學方便了,家裡的生活收入也有了著落,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這些都要感謝國家的好政策,解決了我們貧困人家的煩惱,幫我們搭建了遮風擋雨的好居所,還時時刻刻為我們著想。 感謝國家,感謝政府,感謝恆大集團,讓我們實現走出大山的夢想,過上舒適的生活。

整理 大方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鄭永揚

編輯 何濤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王璐瑤 王琳

相關焦點

  • 先富幫後富的中國故事———恆大集團整體幫扶大方縣脫貧攻堅紀實
    位列2015年全國工商聯民營企業500強14位的恆大集團,出資30億元,整體幫扶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脫貧。  這是一個中國版知恩反哺的勵志故事。  與西方新教倫理背景下的企業家慈善行為不同,也不僅僅是出於完善自我道德人格的訴求,一個先富起來的民營企業家幫後富群體致富,進而實現共富,更飽含了新社會階層代表人士的政治自覺。
  • 「我的脫貧故事」我一定倍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丨大方縣鳳山鄉棲...
    我叫周小軍,是畢節市大方縣鳳山鄉棲鳳社區幸福二村村民,如今是棲鳳社區幸福二村村主任助理。  2014年,一場車禍讓我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我輾轉了遵義、大方兩地治療了三個月,經歷了4次醫院下達的病危通知書。
  • 「我的脫貧故事」「大山,我一定能走出去」|息烽縣鹿窩鎮西安村...
    我叫龔思友,家住息烽縣鹿窩鎮西安村,是國家建檔立卡貧困戶。得益於國家的脫貧攻堅政策扶助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傾心幫扶,我家已實現穩定脫貧,我也考入貴州大學,一年後將迎來畢業,對於未來更美好的生活我滿懷信心。
  • 「我的脫貧故事」「土專家」的脫貧之戰丨大方縣興隆鄉果木村村民...
    我叫郭英舉,今年56歲,是大方縣興隆鄉果木村人。在當地,人們都說,我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人。成功之處在於我不僅培育出了一堆大學生,還培育出了一大片仿野生天麻。大家這樣說的時候,心裡還真有點美滋滋的,但其實人們不知道,這一切看似成功的背後,也飽含著許多心酸。
  • 我在現場|我見證了李昌德的這一天
    ↑在貴州省大方縣三元鄉河頭村,李昌德帶著李青怡(右)、李思宇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2018年12月13日攝)。「66歲的李爺爺每天往返四趟28裡泥濘山路,背著4歲孫女、牽著6歲孫子上學放學,這就是山裡人的生活。所幸今年年底老爺爺一家就會搬到城裡恆大援建的幸福小鎮,再也不用這樣在冰天雪地裡奔波。」
  • 「我的脫貧故事」林下養雞給我家帶來幸福生活丨黃平縣舊州鎮大碾...
    我是吳恩喜,原來住在黃平縣舊州鎮大碾房村海拔1200多米的青槓樹組,近年來在脫貧攻堅政策幫扶下,依靠林下養雞項目帶動,過上了幸福生活。從大碾房村委會出發,汽車在松林大山公路盤旋半個小時後,才緩緩爬進南園生態養雞場。
  • 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據桐梓縣人民政府網消息:1月7日,桐梓縣人民政府網發布《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內容如下:我叫李尚友,今年53歲,2018年11月起,擔任堯龍山鎮箭頭村村支書。地處大山中的村寨,要想脫貧,得先把公路修繕好。在脫貧攻堅中,我與鎮村幹部和村民一起,早出晚歸揮汗修公路。經過半年的努力,修建、硬化兩條通村出境公路、10條通組公路共32公裡,聯戶路4公裡,解決制約發展的交通瓶頸。 我又多方協調,對村裡電網進行提檔升級改造,增加變壓器到11臺,為村民生活生產用電提供保障。
  • 「我的扶貧故事」人傑地靈:走出大山的苗文化丨國家統計局貴州調查...
    到苗族同胞家裡宣傳政策為儘快了解村情民情,我捲起褲腿,邀上社區「兩委」成員和我一同走訪,也正是在這種走訪,讓我熟悉了社區的情況,也拉近了我和社區班子成員的距離,為接下來的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礎。  在靈峰社區苗族聚居的長灣組,在得知苗族同胞楊超反映居住條件相當困難時,我告訴他「人挪活樹挪死」,鼓勵他易地搬遷。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村發生了蛻變丨大方縣八堡鄉海龍村駐村幹部...
    我叫汪磊,是畢節市大方縣文體廣電旅遊局的一名工作員,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來到了二類貧困村八堡鄉海龍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初到海龍村,我準備首先熟悉村情、了解民意。在海龍村第一書記曾毅的帶領下,我們挨家挨戶走訪。
  • 搬出大山,搬進幸福生活
    黨中央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秦巴山區就成了陝西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然而,在茫茫崇山疊嶺中,村落星散,交通不便,個別地方保障基本生活都要付出高昂成本,遑論小康。不信請聽當地流行的順口溜:「有女莫嫁陡天坡,老死的少,摔死的多。」「山上不長樹,河裡不出沙。人硬石頭爬,種啥不長啥。」寥寥數語,道出了人們的無奈和心酸。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如期脫貧了,我明年結婚咯丨納雍縣沙包鎮水淹...
    我再一次無言以對。近30歲的我,又何曾不想有個家呢?但200個蔬菜大棚種植實施方案要重新擬定,走訪排查要再一次開展,信息要進一步核實,檔案資料要再完善……本來打算國慶節結婚,因為手中工作太多,實在抽不出時間作準備,婚期只得一拖再拖。陳靜查看通組路修繕進度我叫陳靜,2014年10月,大學畢業1年多的我在家鄉貴州畢節大方縣東關鄉當志願者,初步接觸脫貧攻堅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沒有好政策 就沒有我家今天的幸福生活丨興仁市屯...
    我叫蔣玉凱,是興仁市屯腳鎮九頭村人。2013年,我家因學致貧,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和無私幫扶下,我通過大力發展竹蓀產業,於2015年順利脫貧,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蔣玉凱種植的竹蓀我和妻子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常年依靠農業和打零工為生。家裡兩個孩子很成器,學習成績都很好,大兒子還是在興義八中就讀。為了給兩個孩子提供好的學習條件,家庭困難時我們不得不向親友借款,以保障孩子的學費、生活費。隨著大兒子即將高考,全家人面臨著更加嚴重的經濟壓力。
  • 視頻丨咱這一家子的春夏秋冬
    咱這一家子與脫貧攻堅的故事很長很長就像奔流到海的千河萬川,沒有休止咱這一家子與脫貧攻堅的故事很短很短就像那迅速輪換的春夏秋冬,紅了眼眶行過四季 走過脫貧攻堅的非凡歷程這一家子經歷了怎樣的光景?生於春攜手並肩的歲月在臉龐刻出了雨雪風霜茶葉飄香 指尖跳動他們珍惜大自然饋贈的希望茶葉專業合作社門前滿載著新鮮茶葉的農用車、手推車接踵而來驗茶、稱茶、鋪茶、結帳……壺瓶山鎮「以獎代補」促進產業帶貧是村民脫貧增收的「好幫手」縱使困難重重,你我都身披鎧甲無所畏懼
  • 川報整版聚焦普格丨百年稻米走出大山 來自天府新區的媳婦說:這裡...
    莫爾非鐵村夾在兩座大山之間,色洛河流經這裡,衝刷出一片平原,當地人稱為「小興場」;同時,全村平均海拔高度1900米,日照充沛、溫度適宜,也為種植水稻提供了條件。「我們這裡的水稻種植歷史已有百年,甚至可以追溯到明代。」莫爾非鐵村黨支部書記阿達俄來介紹,當地在明清時期叫「夾鐵爾庫」,是當時寧遠府的一個小驛站,也是涼山四大土司之一的阿都土司的主要糧倉。
  • 那片大山
    在我們的生活裡,山,阻隔了交通,也阻礙了視線,山帶來的是物質與精神上的雙重貧瘠。於是,走出大山,成為了我們的願望。在孩子的眼裡、在父母的眼裡、在祖祖輩輩的眼裡,山的那邊是我們理想中的桃花源。但為了走出大山、尋找海洋,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我的心中,求學是一條相對容易的路,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堅持下來,有些人,走著走著就分道揚鑣了,有些人,也還在這條路上慢慢地前行著,我就是前行隊伍中的一員。
  • 「我的扶貧故事」盡心盡力釀造「沁口」之蜜丨大方縣貓場鎮菁口村...
    我叫張凌,是大方縣貓場鎮菁口村黨支部書記、主任。我的老家就是菁口的,因為地處偏遠、交通閉塞、產業薄弱,是「貧困落後」的代名詞,是名副其實的省級深度貧困村。   2006年,我收到了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錄取通知書,成為箐口村第一個大學生,但學費一事讓我一家人愁眉不展。
  • 「我的脫貧故事」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丨修文縣久長街道孟衝村村民...
    我叫張道新,是貴陽市修文縣久長街道孟衝村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我的家庭原本很幸福,一雙兒女湊成了一個好字,周邊人別提多羨慕我。  可是,不幸的是,我的女兒患上了肌萎縮,只得四處就醫,為此背上了巨額的債務。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攻堅好政策 照耀我的幸福家丨望謨縣石屯鎮...
    我叫麻貴林,是望謨縣石屯鎮和平村村民。作為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中的一員,亦或是作為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受益人,我這些年深深感受到我的家庭以及我的家鄉這些年在脫貧攻堅政策惠及下發生的巨大變化。我作為一名學生,最能感受到國家教育扶貧政策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到現在我清晰地記得:在我考上興義八中讀高中那一年,我的思緒異常複雜,可謂是悲喜交加!在為我考上理想的高中而欣喜的同時,父母卻為我高昂的報名費而憂愁,他們找親戚東拼西湊,也沒少嘗過苦頭。那一年我在想,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學費及生活費的事情又該如何解決?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我叫胡文邦,是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