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長田鎮瓦廠村白墳組這條熟悉的鄉村小路,總會牽起我心中的許多思緒。這條路,留下了許多讓我心窩暖暖的幫扶故事。
我包保的貧困戶在瓦廠村白墳組,這裡的村民們純樸善良、熱情好客。
第一次踏入幫扶戶潘朝江家,我心裡有點忐忑不安,就怕他家不理我、不支持我。可出乎意料的是,他家特別熱情,非常配合我的工作,這在我心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潘朝江家目前有7個人共同生活。每次到他家,屋裡屋外都是乾乾淨淨的。潘朝江說,他們一家人和和睦睦,對生活都充滿了信心,但在家庭生產發展方面卻是個弱項。
了解到他家的實際情況後,我和他們共商,擬定發展家庭經濟收入計劃,幫助動員和引導他家的兩個兒子到省外打工。現在潘朝江的兩個兒子,每人每月都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
劉津梅(左)耐心講解信息表
同時,我還結合潘朝江想留在家發展產業但缺少發展資金的實際,搶抓鎮政府免費發放茶苗、大力發展茶葉種植的機遇,為他家申請了扶貧小額信貸,在村裡流轉了20多畝地,全部種上了茶葉,為他家的經濟收入持續增收奠定基礎。
潘朝江一家人都很勤快,除了小規模發展茶葉產業外,還種植了「八月瓜」、板慄、花生等農特產品,每個季節到他們家都有吃的。
那一天,潘朝江的妻子突然打電話來,說她家的「八月瓜」和坡上的板慄都已經成熟了,問我什麼時候去她家,如果近期沒時間去的話,她就帶到縣城來給我……。
說句心裡話,聽到幫扶戶說要送「八月瓜」到縣城給我嘗嘗,接到電話的那一分鐘,我心裡暖暖的,心裡特別感動,眼淚差點掉了出來,我的辛苦付出沒有白費,我們之間的簡單幫扶關係,轉變成了相互間隨時牽掛的親情關係。
「我家能有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黨和國家給的,都是在你們這些幹部的幫助下,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有你們給的這些好點子,讓我們一家人幸福一輩子!」他家發自內心的這些話語,在我心窩裡暖暖的。
【人物小傳】
劉津梅,貞豐縣第八小學教師,貞豐縣長田鎮瓦廠村幫扶幹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黃飛鴻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