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那些讓我心窩暖暖的話語丨貞豐縣長田鎮瓦廠村...

2021-01-17 天眼新聞

走上長田鎮瓦廠村白墳組這條熟悉的鄉村小路,總會牽起我心中的許多思緒。這條路,留下了許多讓我心窩暖暖的幫扶故事。

我包保的貧困戶在瓦廠村白墳組,這裡的村民們純樸善良、熱情好客。

第一次踏入幫扶戶潘朝江家,我心裡有點忐忑不安,就怕他家不理我、不支持我。可出乎意料的是,他家特別熱情,非常配合我的工作,這在我心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潘朝江家目前有7個人共同生活。每次到他家,屋裡屋外都是乾乾淨淨的。潘朝江說,他們一家人和和睦睦,對生活都充滿了信心,但在家庭生產發展方面卻是個弱項。

了解到他家的實際情況後,我和他們共商,擬定發展家庭經濟收入計劃,幫助動員和引導他家的兩個兒子到省外打工。現在潘朝江的兩個兒子,每人每月都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

劉津梅(左)耐心講解信息表

同時,我還結合潘朝江想留在家發展產業但缺少發展資金的實際,搶抓鎮政府免費發放茶苗、大力發展茶葉種植的機遇,為他家申請了扶貧小額信貸,在村裡流轉了20多畝地,全部種上了茶葉,為他家的經濟收入持續增收奠定基礎。

潘朝江一家人都很勤快,除了小規模發展茶葉產業外,還種植了「八月瓜」、板慄、花生等農特產品,每個季節到他們家都有吃的。

那一天,潘朝江的妻子突然打電話來,說她家的「八月瓜」和坡上的板慄都已經成熟了,問我什麼時候去她家,如果近期沒時間去的話,她就帶到縣城來給我……。

說句心裡話,聽到幫扶戶說要送「八月瓜」到縣城給我嘗嘗,接到電話的那一分鐘,我心裡暖暖的,心裡特別感動,眼淚差點掉了出來,我的辛苦付出沒有白費,我們之間的簡單幫扶關係,轉變成了相互間隨時牽掛的親情關係。

「我家能有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黨和國家給的,都是在你們這些幹部的幫助下,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有你們給的這些好點子,讓我們一家人幸福一輩子!」他家發自內心的這些話語,在我心窩裡暖暖的。

【人物小傳】

劉津梅,貞豐縣第八小學教師,貞豐縣長田鎮瓦廠村幫扶幹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黃飛鴻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土地就要對得起這方百姓丨貞豐縣長田鎮瓦廠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天祥
    我叫王天祥,2017年3月,從縣委宣傳部派駐長田鎮瓦廠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深知農村生活的艱辛,感恩農村這片熱土培育了我,也感激組織對我的信任。來到這片土地,就要對得起這方百姓。新建了布依八音亭、普子文體廣場和白墳民族文化廣場,修建了農民健身場所,安裝了桌球桌、象棋桌、單雙槓等器材,為傳承和發展布依八音坐唱、山歌、古歌等民族文化及全民健身提供了有利場所,為民族文化旅遊扶貧添磚加瓦。長期以來,瓦廠村以傳統農業為主,主要種植玉米、薏仁米和藍靛,成效低、收益少。怎樣才能讓鄉親們的錢袋子鼓起來,我一直在思索。
  • 「我的扶貧故事」參與扶貧,此生無憾丨貞豐縣沙坪鎮尼羅村原第一...
    2018年2月,根據組織的安排,我到沙坪鎮尼羅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我帶領村支兩委成員從改善基礎設施出發,積極協調項目、爭取資金,在上級部門的關心下,共實施公路項目5條,新建水池1個,鋪設管網10000餘米,安裝路燈20餘盞......村容村貌得到極大的改善,貧困發生率從2018年的63.9%到2019年初降到26.8%。在走訪貧困戶老黨員岑仕元時。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一二三」丨貞豐縣沙坪鎮這年村幫扶...
    2018年,我剛分配到沙坪中學工作,就接到幫扶工作任務,到貞豐縣沙坪鎮這年村開展幫扶工作。近兩年的時間裡,我從一名剛入職的教師成長為現在面對教學工作和幫扶工作都可以駕輕就熟的基層人員,這些成長和歷練,仔細想來,或許正是扶貧路上的「一份初心」、「兩種語言」和「三聲謝謝」所賦予的。  「一份初心」,是我對幫扶對象王榜英家的真實見證。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換真情丨甕安縣永和鎮木孔村扶貧幹部肖盛豔
    「徐叔,這兩天油菜栽完沒得,餵的雞下蛋多不,要賣的話給我講,我給你宣傳,大家都想買農村土雞蛋.....」肖盛豔到群眾家走訪我叫肖盛豔,是甕安縣永和鎮木孔村一名扶貧幹部,這是我每天進村入戶與群眾打交道的日常和親切的問候。  不管炎炎夏日、冷冷寒冬,不論晴天雨天,田間地頭,山上山下,房前屋後,鄉間小道,總有我們的身影和走過的足跡,還有揮灑的汗水味道。
  • 「我的扶貧故事」幹實事、幹好事、幹成事的激情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天剛蒙蒙亮,我就像往常一樣已經走在下組入戶的路上了。我是母其生,貞豐縣魯貢鎮管路村駐村幹部,自2017年10月進駐管路村以來,我積極與上級對接,和村「兩委」團聚在一起,堅持在選齊配強村「兩委」班子、建好黨建陣地、摸清貧困底子、探索發展路子上狠下功夫,認真履職盡責。
  • 「我的扶貧故事」振奮人心的不是話語是行動丨興義市雄武鄉中心村...
    2018年3月,我畢業後就到了基層,2019年7月,又作為下沉人員來到雄武鄉中心村,成為一名前沿指揮所成員,每一段故事都十分寶貴。能參與脫貧攻堅戰,吾之榮幸。交流不是我的強項,很多時候不能有效的交流,我只能用我那笨辦法來解決我與貧困戶叔叔阿姨們之間的溝通。
  • 「我的扶貧故事」我一直在路上丨鳳岡縣何壩鎮凌雲村監委會主任王...
    為不辜負廣大群眾的支持與信任,到崗以來,我時刻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論學習、聯繫群眾、遵紀守法等各方面都發揮著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紮實的工作作風,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好評。之前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沒有接觸過扶貧工作,不知道扶貧的意義和目的,到崗後,在領導和同事的協助下,我漸漸認識到為什麼要精準扶貧,怎樣精準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最大的收穫就是群眾富裕的笑容丨赫章縣...
    我叫蕭開省,赫章縣松林坡鄉人民政府工作員。2019年11月,是松林坡鄉駐倮柱社區脫貧攻堅專班成員。  2014年至2019年,我在松林坡鄉塔土社區擔任駐村幹部,到村後,我走村串戶,宣傳扶貧政策,了解那些需要扶貧的農戶,為他們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
  • 「我的扶貧故事」徹底摘掉軟弱渙散村的「帽子」丨鳳岡縣新建鎮橋...
    我叫李洪勇,是鳳岡縣住建局的一名80後職工。2016年1月,按照組織安排,我來到新建鎮最貧困的橋塘村,任駐村第一書記。2015年12月的一天,在縣住建局職工大會上,當領導宣布我將橋塘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時,我的心裡異常興奮。
  • 「我的脫貧故事」養蜂脫貧後 生活甜如蜜丨盤州市柏果鎮銅廠溝村三...
    我叫敖成再,現年36歲。妻子蔣倩,現年31歲。我們是一對殘疾夫妻,家住盤州市柏果鎮銅廠溝村3組。  我9歲時被電擊傷,左手從手拐以下被截肢,右手2個手指不能正常屈伸,系三級殘疾。妻子蔣倩少年時患間歇性癲癇醫治未愈,也屬三級殘疾。
  • 【我的扶貧故事】吳傳勝——只爭朝夕進大山 不負韶華送溫情
    【我的扶貧故事】吳傳勝——只爭朝夕進大山 不負韶華送溫情 2021-01-12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扶貧新兵」到「扶貧尖兵」丨錦屏縣河口鄉巖...
    我是龍松權,是錦屏縣河口鄉人社中心的一名幹部,2019年3月在巖灣村當網格員。我的網格裡有50戶人家,結對幫扶對象8戶。通過實地走訪,我得知,2015年範華銀戶被識別為貧困戶。當時他家的住房是一棟破爛木房,還用樹皮夾著住人,透風又漏雨。
  • 「我的扶貧故事」力所能及去幫助困難群眾丨冊亨縣坡妹鎮尾灑村駐...
    2019年3月10日,根據工作安排,我聽從組織派遣,被派到坡妹鎮尾灑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我深知基層工作的艱辛,深知農村工作的複雜,但作為一名黨員,就應該肩負職責和使命,到黨和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3月12日,我們一行5人奔赴尾灑村,到達駐地後,聯合召開村「兩委」、駐村幹部和下沉工作隊會議,聽取駐村幹部及村「兩委」對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開展情況匯報,當時該村已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4戶,佔總任務96戶的14.58%。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群眾奮鬥的「牽引繩」丨從江縣丙妹鎮雍裡村...
    我叫趙榮恆,已在駐村崗位堅守了4年有餘,現任丙妹鎮雍裡村駐村幹部。時光荏苒,不知不覺,我已在雍裡駐村兩年。在駐村的時間裡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經歷了多姿多彩的故事,有些讓人無奈,有些讓人振奮,有些讓人欣慰。
  • 「我的扶貧故事」我這名「60後」的扶貧故事丨鳳岡縣蜂巖鎮桃坪村...
    還記得那是烈日當頭的盛夏,我懷揣扶貧資料和眾多同事一道,正式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在第一次去貧困戶黃鬥志家之前,我心裡多少有些忐忑。如何憑藉個人之力幫助他家脫貧。在駐村工作組的帶領下我很快找到了他家。來到他家門前,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破舊的平房,院子東側是跑風漏雨的木質廚房,屋裡光線昏暗,條件有些差。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工作多姿彩 此生榮為扶貧人丨息烽縣鹿窩鎮...
    我叫覃志軍,是貴陽市委統戰部的一名工作人員,今年年初,我向組織申請到息烽縣鹿窩鎮馬屯村擔任第一書記,暗自下定決心要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到馬屯村後,我白天走村入戶和貧困群眾深入交談,晚上認真梳理村情民意,一周下來,走遍全村27戶84名貧困戶,他們的家庭狀況和生產生活情況我也有了清楚的了解。扶貧不僅是「天冷送棉被,過年送大米」這麼簡單的事,更需要激發內生動力,推動產業發展,幫助群眾創收。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鏗鏘腳步丨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範劍
    自2016年11月到羊場鎮工作後,我始終把扶貧一線作為我踐行初心使命的主戰場,用實際行動帶領群眾共同奔小康。走訪群眾「你們村裡面和政府搞的這些都不公平。」「我家這麼困難為什麼不能評低保。」當我第一時間到村開展調研走訪時,面對破舊的木房、泥濘的道路、髒亂的環境,聽到的、看到的情況讓我意識到工作的艱巨性。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群眾的故事在油茶中、糖水裡!丨正安縣碧峰鎮...
    我叫李桃,是一名人民教師,2017年因工作調動到正安縣碧峰鎮工作。2019年6月,我成為了碧峰鎮慶豐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員。我是2015年通過教師招考考入赤水市長沙鎮的一名教師,2017年1月調到正安縣碧峰鎮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務中心工作。在此期間我沒有接觸過脫貧攻堅工作,脫貧攻堅工作對我來說很陌生。
  • 「我的扶貧故事」改變了群眾也改變了我丨晴隆縣紫馬鄉紫馬村駐村...
    2017年10在黨和政府號召下我被派在晴隆縣紫馬鄉紫馬村當駐村幹部,2019年7月又有了紫馬鄉紫馬村王家寨組網格員的身份。在這場脫貧攻堅任務中,我扶貧工作點點滴滴,種種經歷,所見所聞,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財富,也為我留下了人生難忘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