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換真情丨甕安縣永和鎮木孔村扶貧幹部肖盛豔

2021-01-09 天眼新聞

「雷叔,這兩天你身體好點沒得,要多休息啊,身體要緊......」「徐叔,這兩天油菜栽完沒得,餵的雞下蛋多不,要賣的話給我講,我給你宣傳,大家都想買農村土雞蛋.....」

肖盛豔到群眾家走訪

我叫肖盛豔,是甕安縣永和鎮木孔村一名扶貧幹部,這是我每天進村入戶與群眾打交道的日常和親切的問候。  不管炎炎夏日、冷冷寒冬,不論晴天雨天,田間地頭,山上山下,房前屋後,鄉間小道,總有我們的身影和走過的足跡,還有揮灑的汗水味道。  我所駐村木孔村屬於一類貧困村,土地貧瘠,村裡年輕人基本上都在外務工,家裡都是些老人小孩。剛開始開展扶貧工作不太懂一天到群眾家幹什麼,也沒得什麼話跟他們講,光是講政策群眾不理解,工作很吃力,但通過經常與群眾打交道,了解多了,大家話也漸漸多了起來,政策宣傳,工作開展也慢慢順暢起來。

肖盛豔宣傳政策

「農田灌溉缺不缺水?目前影響您們生產生活的困難還有那些?對駐村幹部的工作有些什麼看法……」。通過專注地聆聽村民的話語,認真地記錄著群眾的心聲。是你們的理解與支持,讓我們從一無所知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是你們的理解與支持,讓我們工作開展更加順利。  還記得2020年五六月,因連日降雨,導致木孔村村委會至龍地部分路段山體塌方,將約5米的路段全部淹沒,導致群眾出行困難,我們正組織人員搶挖道路,附近群眾趕緊跑過來一起幫忙,短短半個小時,就恢復道路暢通,當時大家合作的是多麼的默契,多麼的快樂。  泥濘的道路變成整潔的水泥路,家家戶戶水管入戶,老房換新顏,更換老舊線路解決消防隱患等等......面向大眾的惠農政策,讓群眾對我們的工作越來越滿意,更加拉近了幹群的距離。  「現在的幹部越來越好了,一天為我們著想,還陪我們這些老者者老奶奶講話,又尊敬我們,自家娃兒都沒那麼好。」「多靠你們關心,現在國家政策好,幹部也好,看到你們都像自家親人一樣。」這是一位農村留守老人經常對我們說的話,這是他們發自內心的話語。  「老人家,我們本來就是一家人,講這些見外了。」這也是我們真心想說的話。  時光匆匆而過,雖然是工作原因,讓我們留在這片土地上,「5+2」「白+黑」工作很苦很累,有時有抱怨,有想法,但是當聽到群眾關心我們的言語時,心裡暖洋洋的,心中不快都一掃而光,幹勁又鼓起來了。  謝謝你們我的家人,讓我們沒有後顧之憂支持我們堅守在崗位上;謝謝你們我的親人,我的朋友,對我們工作的支持!  通訊員 肖盛豔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盧泰銘  編輯 劉娟利  編審 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精準扶貧 文化先行——中國體育舞蹈國家隊隊員到甕安縣永和鎮木孔...
    10月17日上午,由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葉靈燕導演,中國體育舞蹈國際級裁判、貴州省體育舞蹈運動協會主席張新葑女士帶領的中國體育舞蹈國家隊、國奧隊、國青隊隊員一行30人來到甕安縣永和鎮木孔村,舉行了「10·17」全國第六個扶貧日暨國際消除貧困日文化扶貧慰問演出,為木孔村的村民們送來了一場扶智暖心的文藝演出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說到扶貧,對於剛剛參加農村工作的我,只是一個門外漢,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一邊,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怎樣兼顧本職工作,面對這樣的形勢,不禁拷問著我。
  • 「我的扶貧故事」我捧真心換民心丨花溪區孟關鄉的幹部冷向紅
    我叫冷向紅,是花溪區孟關鄉的幹部,說起這些年做扶貧工作,我是什麼樣的群眾都遇到過,我認為只有用真心,才能換來群眾的信任。 我的幫扶戶叫陳應斌,說起他,不論是鄉幹部還是村幹部,沒有一個不怕他的,大家怕的原因,主要是陳應斌性格古怪,一言不和就「開幹」。
  • 「我的扶貧故事」從少年到「大叔」 用三年「畫」青春丨甕安縣珠藏...
    我叫婁金軍,是黔南自治州甕安縣稅務局的工作人員。2018年初,主動接受組織安排,成為了甕安縣珠藏鎮新華村的駐村工作隊員。那年我22歲,沒想到駐村的這三年,我會從青澀的少年成長為胡茬「大叔」;會從「縣裡下來的幹部」成長為群眾口中的「么兒」。  小灣是我負責的村民組,這裡的村民異常樸實、熱情。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夫妻」 舍「小家」為「大家」|黎平縣龍額...
    我叫陸建梅,2017年10月,加入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人民政府這個大家庭。同年,遇到了我的丈夫石慶平,我們倆主要負責扶貧工作站建檔立卡管理工作。我們也是平金村和思姑村的駐村幹部。三年來,我們共同奮戰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舍「小家」為「大家」,變身「扶貧夫妻」,以實際行動展示了龍額鎮脫貧攻堅幹部的優秀風採。參與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們主要工作就是清理數據,配合開展各項普查、迎查工作。收到省、州、縣扶貧辦下發的各種數據報表後,我們自己先研究,然後講給各個扶貧幹部,這樣,也能為大家節省更多時間。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扶貧新兵」到「扶貧尖兵」丨錦屏縣河口鄉巖...
    我是龍松權,是錦屏縣河口鄉人社中心的一名幹部,2019年3月在巖灣村當網格員。我的網格裡有50戶人家,結對幫扶對象8戶。通過實地走訪,我得知,2015年範華銀戶被識別為貧困戶。當時他家的住房是一棟破爛木房,還用樹皮夾著住人,透風又漏雨。
  • ...刊登蕪湖中院下派幹部孫施龍真情扶貧文章《「破殼而出」 的好...
    《安徽法制日報》刊登蕪湖中院下派幹部孫施龍真情扶貧文章《「破殼而出」 的好日子》 2020-08-12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換崗不換初心丨遵義市新蒲新區永樂鎮官田村黨...
    那一定要幹好當地事,獲得群眾的信任,用最短的時間扭轉群眾的思想意識,從而帶動家鄉的父老鄉親發展產業。   來了就幹,幹就幹好,這是我一貫的工作作風。扶貧先扶志,為了持續鞏固提升民風,根據自己10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我以積分制管理黨員、管理群眾為突破口,帶頭整治村莊環境衛生、整治當地的一些遺風陋俗等,淨化社會風氣,引導文明進步。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柏祥意:在扶貧一線奉獻青春
    我叫柏祥意,2018年3月,我響應荔波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來到甲良鎮兩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的丙外村參加脫貧攻堅工作,成為一名脫貧攻堅隊隊員。「這個隊員能待久嗎?能為我們幹實事嗎?」村民們看我瘦削,個子小小,對我產生了一片質疑。如何讓群眾信任是我駐村扶貧面臨的第一個難題。
  • 用心扶貧 用行濟困——最高人民法院第11批扶貧掛職幹部小記
    對於扶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叮囑:「扶貧幹部要真正沉下去,撲下身子到村裡幹,同群眾一起幹,不能蜻蜓點水,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神龍見首不見尾。」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我國脫貧攻堅進度符合預期,成就舉世矚目。
  • 「我的扶貧故事」我一直在路上丨鳳岡縣何壩鎮凌雲村監委會主任王...
    我叫王其珍,今年49歲,中共黨員,2019年1月在廣大村民的支持與鼓勵下,我有幸被推選為凌雲村的村監委會主任。解群眾之憂,排群眾之難。為不辜負廣大群眾的支持與信任,到崗以來,我時刻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論學習、聯繫群眾、遵紀守法等各方面都發揮著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紮實的工作作風,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好評。之前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沒有接觸過扶貧工作,不知道扶貧的意義和目的,到崗後,在領導和同事的協助下,我漸漸認識到為什麼要精準扶貧,怎樣精準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依然記得我這個「熊書記」丨關嶺自治縣永寧...
    我是熊嶺,關嶺自治縣檢察院工作員,2014年8月到永寧鎮五指山村駐村,群眾都親切地叫我「修路熊書記」。五指山村2014年以來建檔立卡精準扶貧戶有298戶1233人,屬於省級深度貧困村。一直以來,五指山村群眾觀念較為落後,受教育程度低。
  • 「我的扶貧故事」告別青青校園 我踏上駐村路|龍裡縣醒獅鎮關莊村...
    我是謝祥傑,於2017年9月份到龍裡縣醒獅鎮參加工作。我收拾好行囊,帶上所有的生活用品,還記得那天后備箱塞得滿滿當當,前往全鎮兩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的關莊村。送我下村的車穿過蜿蜒的山路,一直向山裡延伸,似乎像走不完一樣。經過一個小時的顛簸行車,我終於到了此生最為難忘的地方。
  • 「我的扶貧故事」徹底摘掉軟弱渙散村的「帽子」丨鳳岡縣新建鎮橋...
    我叫李洪勇,是鳳岡縣住建局的一名80後職工。2016年1月,按照組織安排,我來到新建鎮最貧困的橋塘村,任駐村第一書記。2015年12月的一天,在縣住建局職工大會上,當領導宣布我將橋塘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時,我的心裡異常興奮。
  • 「扶貧故事」心系革命老區 義診傳遞真情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 「我的扶貧故事」我這名「60後」的扶貧故事丨鳳岡縣蜂巖鎮桃坪村...
    還記得那是烈日當頭的盛夏,我懷揣扶貧資料和眾多同事一道,正式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在第一次去貧困戶黃鬥志家之前,我心裡多少有些忐忑。如何憑藉個人之力幫助他家脫貧。在駐村工作組的帶領下我很快找到了他家。來到他家門前,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破舊的平房,院子東側是跑風漏雨的木質廚房,屋裡光線昏暗,條件有些差。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最大的收穫就是群眾富裕的笑容丨赫章縣...
    我叫蕭開省,赫章縣松林坡鄉人民政府工作員。2019年11月,是松林坡鄉駐倮柱社區脫貧攻堅專班成員。  2014年至2019年,我在松林坡鄉塔土社區擔任駐村幹部,到村後,我走村串戶,宣傳扶貧政策,了解那些需要扶貧的農戶,為他們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人|鎮遠縣羊場鎮羊場村幫扶幹部羅國超
    我叫羅國超,是鎮遠縣委組織部的一名青年幹部。   接觸扶貧工作前,我是個十足的門外漢,以為調查一下貧困戶的家庭情況,走訪慰問一下就是扶貧。直到2015年,成為鎮遠縣羊場鎮羊場村8戶貧困戶的幫扶幹部後,我才慢慢理解到「真扶貧、扶真貧」的含義。羅奎珍是我聯繫幫扶的一戶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