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羅國超,是鎮遠縣委組織部的一名青年幹部。 接觸扶貧工作前,我是個十足的門外漢,以為調查一下貧困戶的家庭情況,走訪慰問一下就是扶貧。直到2015年,成為鎮遠縣羊場鎮羊場村8戶貧困戶的幫扶幹部後,我才慢慢理解到「真扶貧、扶真貧」的含義。
羅奎珍是我聯繫幫扶的一戶貧困戶。回想起第一次到他家就吃了一個閉門羹的場景,我至今記憶猶新。 剛開始,羅奎珍對我愛答不理。等我好不容易進了他家,正準備吃早飯的他把我晾在一邊。我有些不知所措,於是偷偷發信息叫附近的同事來「救場」。總結了這次失敗的教訓,我提前向村幹部了解了他家的情況和需求,得知他家有小孩後,我特意買了幾斤水果,再次登門走訪。
這回我不僅說上了話,還混了餐飯。從不喝酒的我悶了半杯酒後,羅奎珍終於打開了話匣子。他告訴我,2013年,他家因為沒有技術、收入低,成了貧困戶,但是沒有享受到特別突出的扶持政策,於是,他對鎮村幹部有一些誤解,開始「仇視」所有幹部。正因如此,我才吃了他家的閉門羹。 此後,我把宣傳政策作為他家的幫扶工作重點,經常噓寒問暖、出謀劃策,政策解釋通了、誤解消除了,我和他也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 通過這件事,我意識到,開展群眾工作,一定要和群眾成為朋友,學會投其所好,及時了解哪家缺政策、缺技術,因戶施策為他們提供幫助。只有把群眾當親人,他們才會把我當家人。
為了幫助他們實現穩定增收,我為每一戶制定了兩個以上幫扶措施:鄧祥玉戶因非洲豬瘟無法再養豬,於是我動員他發展辣椒產業,彌補損失;李德森戶因痛風無法提供上門服務(幫別人辦酒席),我馬上聯繫相關部門,幫助其子李法興到武漢就業…… 在我幫扶的8戶貧困戶脫貧後,組織又選派我擔任隔壁村金盆村的駐村工作隊長。做好駐村工作的同時,我利用空閒時間到貧困戶家中,與他們拉家常、談心事,把如何防止返貧、創造美好生活的思路傳遞給他們。 經過幾年不懈努力,我幫扶的貧困戶全部穩定脫貧。下一步,接續鄉村振興,我將以更加飽滿的戰鬥熱情,繼續苦幹實幹,做群眾的「貼心人」,進一步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華姝
編輯 孫蕙 編審 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