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人|鎮遠縣羊場鎮羊場村幫扶幹部羅國超

2021-01-13 天眼新聞

我叫羅國超,是鎮遠縣委組織部的一名青年幹部。   接觸扶貧工作前,我是個十足的門外漢,以為調查一下貧困戶的家庭情況,走訪慰問一下就是扶貧。直到2015年,成為鎮遠縣羊場鎮羊場村8戶貧困戶的幫扶幹部後,我才慢慢理解到「真扶貧、扶真貧」的含義。

羅奎珍是我聯繫幫扶的一戶貧困戶。回想起第一次到他家就吃了一個閉門羹的場景,我至今記憶猶新。   剛開始,羅奎珍對我愛答不理。等我好不容易進了他家,正準備吃早飯的他把我晾在一邊。我有些不知所措,於是偷偷發信息叫附近的同事來「救場」。總結了這次失敗的教訓,我提前向村幹部了解了他家的情況和需求,得知他家有小孩後,我特意買了幾斤水果,再次登門走訪。

這回我不僅說上了話,還混了餐飯。從不喝酒的我悶了半杯酒後,羅奎珍終於打開了話匣子。他告訴我,2013年,他家因為沒有技術、收入低,成了貧困戶,但是沒有享受到特別突出的扶持政策,於是,他對鎮村幹部有一些誤解,開始「仇視」所有幹部。正因如此,我才吃了他家的閉門羹。  此後,我把宣傳政策作為他家的幫扶工作重點,經常噓寒問暖、出謀劃策,政策解釋通了、誤解消除了,我和他也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   通過這件事,我意識到,開展群眾工作,一定要和群眾成為朋友,學會投其所好,及時了解哪家缺政策、缺技術,因戶施策為他們提供幫助。只有把群眾當親人,他們才會把我當家人。

為了幫助他們實現穩定增收,我為每一戶制定了兩個以上幫扶措施:鄧祥玉戶因非洲豬瘟無法再養豬,於是我動員他發展辣椒產業,彌補損失;李德森戶因痛風無法提供上門服務(幫別人辦酒席),我馬上聯繫相關部門,幫助其子李法興到武漢就業……  在我幫扶的8戶貧困戶脫貧後,組織又選派我擔任隔壁村金盆村的駐村工作隊長。做好駐村工作的同時,我利用空閒時間到貧困戶家中,與他們拉家常、談心事,把如何防止返貧、創造美好生活的思路傳遞給他們。  經過幾年不懈努力,我幫扶的貧困戶全部穩定脫貧。下一步,接續鄉村振興,我將以更加飽滿的戰鬥熱情,繼續苦幹實幹,做群眾的「貼心人」,進一步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華姝

編輯 孫蕙  編審 付松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鏗鏘腳步丨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範劍
    曾經的泥濘道變成了百姓的致富路,曾經的荒蕪山變成了村民的「聚寶盆」,曾經被生活壓得抬不起頭的貧困戶,如今也重拾了信心,滿是笑容……6年的精準扶貧扶出了一路精彩,也扶出了一路感動。  我叫範劍,是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沉下心才能辦實事丨鎮遠縣羊場鎮黨委副書記...
    從踏上鎮遠縣報京鄉的那一天起,我本著立志於「學」、立志於「勤」、立志於「幹」的工作態度,認真學習脫貧攻堅業務知識,詳細了解脫貧攻堅各項程序,學深悟透脫貧攻堅各項政策,以最快的速度熟悉脫貧攻堅工作的要領方法,迅速打開工作局面。   我還清楚的記得第一次去我的幫扶對象邰邦貴家的情形。在村幹的帶領下,我來到一個三開間的木房前,還未進屋,就看到映照在窗戶上的星星點點。
  • 鎮遠縣羊場鎮:開好「火坑會」,掀起政策宣講熱潮
    近日,鎮遠縣羊場鎮組織幹部隊伍,深入各村組群眾家中,以「火坑會」「院壩會」的形式,通過通俗易懂的講解和生動的事例向群眾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養老保險、安全生產、醫療保險等政策。此次宣講活動,各村以村幹和駐村工作隊為單位組成宣講小組,希望以「火坑會」這種更加貼近群眾的形式,真正把國家的大政方針和惠民政策講清楚,讓群眾聽明白。同時,解答和化解群眾面對一些惠民新政策的疑慮,爭取大家對基層各項工作的支持。羊場鎮通過「火坑會」「院壩會」,拉近幹部與村民們的距離,讓幹部們真正沉到一線、沉到基層、沉到千家萬戶、沉到群眾身邊,最終潤化到群眾的心田。
  • 「我的脫貧故事」飲水思源 做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貼心人」|都勻...
    我叫陳陽勇,是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思源社區的居民。今年是我們一家3口在都勻市區新家生活的第三年。在這裡,我利用自己的所學之長免費給小區老人、孩子修剪頭髮,安電線、接水管、裝柜子、修電器……幫助解決社區各種小問題,成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貼心人」。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每一個熱血青年,都有一個夢想;在短淺人生裡,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遇見那個你最想成為的自己。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路上平凡二三事丨臺江縣排羊鄉巖寨村駐村...
    做群眾最想做的事情,急群眾最關切的問題。這幾年,「脫貧攻堅」已成幹部群眾茶餘飯後的高頻詞。說到脫貧攻堅,一些親身經歷,總是讓我不能忘懷。2019年3月,我到排羊鄉巖寨村駐村蹲點,從此踏上了脫貧攻堅的徵程,點點滴滴的幫扶故事點綴著漫漫徵途。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路上喜樂多丨松桃苗族自治縣紀檢監察幹部...
    「石大伯,沒事,這是我應該做的。」   初冬的太陽懶洋洋的,照在身上,格外暖和,石求凡坐在自家嶄新的房門前,我與他親切地交流著。石求凡年過古稀,家住正大鎮多勞村三組,家中有3口人,其妻子吳愛花68歲,夫婦倆年老多病,兒子石填發44歲。2014年,他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我捧真心換民心丨花溪區孟關鄉的幹部冷向紅
    我叫冷向紅,是花溪區孟關鄉的幹部,說起這些年做扶貧工作,我是什麼樣的群眾都遇到過,我認為只有用真心,才能換來群眾的信任。 我的幫扶戶叫陳應斌,說起他,不論是鄉幹部還是村幹部,沒有一個不怕他的,大家怕的原因,主要是陳應斌性格古怪,一言不和就「開幹」。
  • 我的扶貧故事|趙宇:扶貧路上,收穫別樣成長
    那時才二十出頭的我既興奮又茫然,對於是否能勝任農村工作心裡沒有底,完全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鍛鍊一下。這「一試」就是五年,五年的時間讓我在扶貧路上不斷進步成長,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嫩娃兒」成長為幫扶對象的貼心人,從一個「愣頭青」成長為扶貧工作站的站長,從一個普通青年成長為一名優秀共產黨員。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對幫扶戶說「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丨劍河縣革東...
    我叫張達,是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7月下旬,組織的一聲召喚,我帶著單位黨委和同事們的重託,來到五河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我真正的感受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一件責任重大且值得思考的事情。
  • 鎮遠縣羊場鎮:凝凍封路,多方聯動,深夜救援臨產孕婦
    12月16日凌晨2點左右,鎮遠縣羊場鎮政府接到群眾求助電話,一名孕婦即將臨盆,但因凝凍天氣,道路結冰封路無法出行,情況萬分緊急。收到求救消息後,羊場鎮政府有關領導立即與派出所值班民警、鎮中心衛生院醫生及護士組成救援組一同駕車趕赴救援。
  • 鎮遠縣2020年秋冬種和林下經濟現場觀摩會走進羊場
    內容提要: 11月3日,鎮遠縣2020年秋冬種和林下經濟現場觀摩會走進羊場,陳永祥、李進軍、肖成憲、譚勝勇、蔡忠菊等縣領導帶隊,縣有關部門及12個鄉鎮的黨政主要領導共四十餘人參與此次觀摩。與會人員先後到羊場鎮紮營關林下天麻種植基地和金盆蔬菜種植​基地進行現場觀摩。
  • 「我的扶貧故事」改變了群眾也改變了我丨晴隆縣紫馬鄉紫馬村駐村...
    2017年10在黨和政府號召下我被派在晴隆縣紫馬鄉紫馬村當駐村幹部,2019年7月又有了紫馬鄉紫馬村王家寨組網格員的身份。在這場脫貧攻堅任務中,我扶貧工作點點滴滴,種種經歷,所見所聞,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財富,也為我留下了人生難忘的一頁。
  • 【我的扶貧故事】李玉香:一句話拉近了我與群眾的距離
    【我的扶貧故事】李玉香:一句話拉近了我與群眾的距離 2020-12-21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青春不負村丨赫章縣輔處鄉茶花村幫扶幹部唐麗
    曾經,我也一度好高騖遠,認為自己並不屬於這裡;曾經,面對繁雜、枯燥的辦公室工作,我也感到一腔抱負無處施展;曾經,面對質疑和不理解,我也想過逃離。  但三年的時間讓我明白,幫扶幹部肩上挑的不是擔子,而是責任與擔當。  2017年11月23日,第一次去輔處鄉最偏遠的深度貧困村茶花村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村民的貼心書記丨三都自治縣都江鎮來術村第...
    心繫群眾,做村民的貼心人  初到村開展院壩會時,村裡巖撈寨的幾名群眾找到我:「我們是少數民族聚集地,每逢節日都喜歡舉辦一些跳舞、吹蘆笙等文化娛樂活動,但卻連舉辦活動的場地都沒有,希望蘇書記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場地問題。」於是,我立即與村兩委物色場地選址,積極協調資金40萬元為巖撈寨修建一個佔地2100個平方米的文化廣場。現在每逢節日,廣場上都是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
  • 登仙橋村的「貼心人」
    幫助村民插秧(曾知 攝)  「我們不僅種植了紅米,今年還開始養稻花魚了,這些都歸功於我們村的『貼心人』……」登仙橋村魚子坑組貧困戶王日升如是說。三年來,國網樂安縣供電公司駐村幫扶工作隊帶領村民種植紅米、黑米、竹蓀菇、養殖稻花魚等,如今產業發展欣欣向榮。  王日升口中的「貼心人」,就是樂安縣公司駐村扶貧工作組第一書記董小平。2016年,董小平來到該村扶貧時,群眾的期望是:「我們欠的是資金實力,少的是方法思路,缺的是信息技術,愁的是產品銷路,急的是支撐項目,盼的是幹部服務。」登仙橋缺的就是帶領他們脫貧致富的「貼心人」。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夫妻」 舍「小家」為「大家」|黎平縣龍額...
    三年來,我們共同奮戰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舍「小家」為「大家」,變身「扶貧夫妻」,以實際行動展示了龍額鎮脫貧攻堅幹部的優秀風採。參與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們主要工作就是清理數據,配合開展各項普查、迎查工作。收到省、州、縣扶貧辦下發的各種數據報表後,我們自己先研究,然後講給各個扶貧幹部,這樣,也能為大家節省更多時間。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群眾的故事在油茶中、糖水裡!丨正安縣碧峰鎮...
    2017年3月,我接到電話告知我,在3月15日之前要到慶豐村走訪貧困戶。我當時一頭霧水,什麼是貧困戶?我的貧困戶是哪些?如何走訪?一連串的問號在我的腦子裡打轉轉。對於這個工作指令,我很著急不知所措,不知道政策,如何去開展工作,我好迷茫。在路上,我向周書記請教,這項工作需要做些什麼,如何開展該項工作等等。
  • 「我的扶貧故事」做到用心用情用力 群眾就會支持我們丨劍河縣仰阿...
    我叫李成傑,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也是交洗村的脫貧攻堅網格員、幫扶幹部。2019年3月,我提起資料袋,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劍河縣仰阿莎街道交洗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當時我分到的幫扶對象有5戶,入戶走訪中,幫扶對象邰服召戶使我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