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成傑,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也是交洗村的脫貧攻堅網格員、幫扶幹部。
2019年3月,我提起資料袋,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劍河縣仰阿莎街道交洗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當時我分到的幫扶對象有5戶,入戶走訪中,幫扶對象邰服召戶使我印象深刻。
邰服召是視力四級殘疾人,勞動力弱,家庭人口4人,其妻子楊作英因常年體弱多病不能幹重活,兩個孩子在上小學,且女兒邰歐服患有哮喘長期慢性病,全家僅靠邰服召一人在縣城內務工維持生活。
村民邰服召
進入他家後,我發現該戶住房非常簡陋,到處存在透風漏雨的現象,2017年,邰服召戶被村裡納入了貧困戶。
鑑於該戶的總體情況,我與其促膝交流,並向他宣講扶貧政策,鼓勵他樹立信心,克服困難。
根據他的意願,我主動諮詢相關公益性崗位政策,為邰服召申請並落實了村級護林員崗位和楊作英村級保潔員兩個公益崗位,領取相應公益性崗位補貼,並發展養殖,申請幫扶資金3600元。
李成傑向幫扶對象了解情況
經過一年的發展,邰服召從開始的6隻山羊,現在數量已達到15隻,隨後我又請來工匠把他家住房蓋好,讓透風漏雨的房屋也得到了整治,時常給他家送去被褥、米、油等生活物資,2019年底該戶實現脫貧。
每當我到他家走訪的時候,不善表達的夫妻兩人總是用他們淳樸而簡單的語言反覆表達著他們感激的心情:「謝謝你,你的到來,我們房子不再漏風了,以後的每個冬天都可以暖和度過了,我們一定努力把羊養好,把公益崗位的工作做好。」這是我到他家聽得最多的話。
邰服召養的山羊
通過這些事,我知道群眾的心絕對是淳樸的,只要我們凡事做到用心用情用力,辦實事不說空話,群眾就會認可和支持我們。
【人物小傳】
李成傑,1985年11月出生,大專學歷,2003年至2016年在貴州省畢節市消防支隊服役,2016年至今,任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工作人員。2019年3月至今,任劍河縣革東仰阿莎街道戰區交洗村脫貧攻堅網格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趙雨思
編審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