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破冰之功 非一春之暖丨劍河縣久仰鎮擺偉村網格員...

2021-01-08 天眼新聞

我叫潘年海,是劍河縣久仰鎮擺偉村脫貧攻堅網格員。

我的幫扶貧困戶有6戶,剛開始接手幫扶工作沒有經驗,經過近兩年時間紮根基層,我成長了很多,有了不少感悟。

說起這6戶平困戶,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都是苗族同胞,家中婦女基本不會說漢話。剛開始進村入戶了解村情、農戶的基礎信息時都很困難。

後來通過慢慢和其家中懂一些漢語的男主人拉家常後,宣傳國家的脫貧政策、幫扶措施等,讓他們慢慢信任我們。

有一次我去走訪一戶貧困戶,他住在一個小平房裡,一家4口人,家裡沒有像樣的家具,兩個老人睡在用木方拼起來的硬板上,兩個孩子已經成年並未結婚,而且睡覺的地方都是爛床單鋪。

此外,他們家中房屋四周也都是用木板圍起不透風,但是隨時都有脫落的危險,家中亂丟亂放,看著他們一家4口人生活在這年代裡,住在這樣的環境裡,著實讓人扎心。

入戶開展調查工作

為此,我每次去他家,好說歹說叫他們把衛生掃乾淨,他們卻總是不以為然。於是我和其他網格員琢磨著一定要把他家整理出個模樣出來,隨即便給他們家增添了一些家具。

而剛好那段時間戰區動員大家入戶了解情況,及時上報透風漏雨,結合實際我把他家上報去了。經過我不斷的宣傳幫扶政策,使得他們思想有了轉變。

通過屋外牆的裝修,室內把床鋪打起來,碗櫃架起來,屋內室外打掃乾淨,難得變得乾淨整潔,亂了很多年的家終於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因為貧困戶收入要全部超過脫貧門檻,於是我們也開始如火如荼地開展就業宣傳動員工作,貧困戶家裡也說打算出去務工。

為了他家的生計和收入來源,同時也是為了提高他家的經濟收入。我通過戰隊及村領導的綜合評議,最終給他落實一個護林員名額,還讓村裡領導和我們一起去他家給他做工作,怕他不願意做。

不做工作不知道,一做工作才知道他其實早就想做護林員工作,只是對這項工作不了解。

幫他解決了就業,現在看到我們明顯比以前熱情多了。

幫貧困戶搶收稻穀

貧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做好脫貧工作,我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做不出轟轟烈烈的大工程、大事業,但我們依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發揚釘釘子精神,鍥而不捨,馳而不息。

做好每一項幫扶工作,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為群眾解難題,辦難事,才能真正做好扶貧工作。

【人物小傳】

潘年海,男,1970年4月出生,51歲,1990年3月參加工作,1994年至2002年在劍河縣衛生防疫站工作。2002年4月至今在劍河縣衛生監督局工作。2019年3月至今被抽派到久仰鎮擺偉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任網格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尹長東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細小之處見真章,真幫實扶助脫貧丨劍河縣久仰鎮...
    我叫聶開富,來自劍河縣自然資源局,現擔任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3月,我來到久仰社區東階仰村。初到東階仰,就被這裡的自然山水、淳樸的民風以及別致的苗家吊腳樓所吸引。我負責的網格41戶僅有3戶建有衛生廁所,大多數農戶樓底都建成了圈舍。為了改變村民的入廁習慣,早日建成衛生廁所,我挨家挨戶上門宣傳政策,最終在我的軟磨硬泡下,28戶完成了衛生廁所的建設。「廁所革命」之風驟然掀起,昔日的圈舍也一併撤除,安裝上抽水馬桶和熱水器的衛生間變得亮堂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一家八口搬家記丨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脫貧攻堅隊...
    2019年我剛被選派到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就碰到這麼一件棘手事。交東村五組網格員劉海生告訴我,石春輝戶一家8口人擠居在一個20平米的爛木房裡,吃飯、睡覺地方都不夠,房子安全保障也過不了關,他家是貧困戶,但又不願意易地扶貧搬遷,這讓他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天,我買了肉、油等生活物資,來到石春輝家入戶調查。看到全家8口人住在一個岌岌可危的木樓中,樓下煮飯,樓上吃住。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
  • 脫貧故事·安化①|異地搬遷、扶貧車間 讓田莊鄉的諶九蓮有了新生活
    編者按:貧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近年來,益陽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突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脫貧攻堅取得突出成效。
  • 「我的扶貧故事」做到用心用情用力 群眾就會支持我們丨劍河縣仰阿...
    我叫李成傑,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也是交洗村的脫貧攻堅網格員、幫扶幹部。2019年3月,我提起資料袋,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劍河縣仰阿莎街道交洗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當時我分到的幫扶對象有5戶,入戶走訪中,幫扶對象邰服召戶使我印象深刻。
  • 「我的扶貧故事」「小郭,最甜的橘子我給你留著」丨劍河縣南加鎮...
    我叫郭宇,2017年11月在劍河縣南加鎮黨委政府的安排下,我來到了南加鎮城西社區南孟村,擔任駐村幹部,開啟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對於南孟村架獨山自然寨來說,由於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在這個「養老寨」上居住的,大多是6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他們捨不得離開這個住了一輩子的地方,捨不得腳下肥沃的田土。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對幫扶戶說「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丨劍河縣革東...
    我叫張達,是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7月下旬,組織的一聲召喚,我帶著單位黨委和同事們的重託,來到五河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我真正的感受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一件責任重大且值得思考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來了個「毛頭小子」丨劍河縣南加鎮城西社區...
    我叫姜政能,是南加鎮農業服務中心工作員,也是南加鎮城西社區培榮村駐村幹部。作為一個剛出校園的毛頭小夥,一上班就被安排到一個深度貧困村駐村,我心裡沒有一點底,但我心想我是學農出來的,來到農村應該還是有點用處的吧,也有點期待。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扶貧新兵」到「扶貧尖兵」丨錦屏縣河口鄉巖...
    我是龍松權,是錦屏縣河口鄉人社中心的一名幹部,2019年3月在巖灣村當網格員。我的網格裡有50戶人家,結對幫扶對象8戶。通過實地走訪,我得知,2015年範華銀戶被識別為貧困戶。當時他家的住房是一棟破爛木房,還用樹皮夾著住人,透風又漏雨。
  • 「我的扶貧故事」「謝謝你,姑娘!」丨劍河縣南加鎮幼兒園園長何銀燕
    我叫何銀燕,是劍河縣南加鎮幼兒園園長,同時也南加鎮城東社區的幫扶幹部。2019年7月25日根據上級工作安排,利用暑假時間,我來到村中開展幫扶工作。一大早,我來到攻堅隊,大家你來我往,各忙各的。看著大家忙碌的身影,我心頭一緊,「有這麼緊張?」「真的是在打仗?」本來就擔心脫貧攻堅工作做不好的我,瞬間變得緊張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情系小香雞 助農脫貧丨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
    1988年,我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原北京農業大學)畜牧專業。2018年1月,在貴州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工作的我,根據《關於第三批「萬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專家選派和團隊組建的通知》要求,被選派到黔東南州劍河縣岑松鎮掛科技副鎮長。
  • ...故事」一家八口搬家記丨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田景文
    2019年我剛被選派到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就碰到這麼一件棘手事。交東村五組網格員劉海生告訴我,石春輝戶一家8口人擠居在一個20平米的爛木房裡,吃飯、睡覺地方都不夠,房子安全保障也過不了關,他家是貧困戶,但又不願意易地扶貧搬遷,這讓他不知如何是好。
  • 「我的扶貧故事」趁年輕多幹點 不能辜負駐村韶華丨劍河縣仰阿莎...
    我經常這樣說,也一直在這樣做。我叫彭祖彬,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寨章村駐村網格員。彭祖彬(左)向貧困戶了解生活情況2019年8月初的一個午後,我背著沉甸甸的行囊來到了寨章村就任脫貧攻堅網格員,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從此與這裡結下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 「我的扶貧故事」振奮人心的不是話語是行動丨興義市雄武鄉中心村...
    2018年3月,我畢業後就到了基層,2019年7月,又作為下沉人員來到雄武鄉中心村,成為一名前沿指揮所成員,每一段故事都十分寶貴。能參與脫貧攻堅戰,吾之榮幸。交流不是我的強項,很多時候不能有效的交流,我只能用我那笨辦法來解決我與貧困戶叔叔阿姨們之間的溝通。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家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李世能
    我叫李世能,今年21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現在就讀凱裡學院二年級。我家4口人,父母均50歲,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妹妹李世芯19歲,現就讀凱裡學院一年級。那年,我的家庭情況很糟糕,我上了高中二年級,妹妹初中三年級,母親沒有文化,在家種田、餵豬,年內可得收入4000元。父親初中文化,外出打點臨工,年內可得收入20000元,表面上來看,整個家庭生活超過了溫飽線。但是由於我和妹妹上學費用的開支,又把家庭拉向了貧困的泥潭,每到學校開學之際,我父母就發愁,我和妹妹非常懂事,就靠「忍飢挨餓」節省開支。
  • 「我的扶貧故事」沒有轟轟烈烈 只有柴米油鹽丨劍河縣南加鎮青龍村...
    謝宏洲邀請幫扶幹部在家中吃同心飯謝宏洲是我幫扶的一個貧困戶家庭,他的妻子長年患病需要人照顧,所以他一邊務農,一邊照顧妻子。家中唯一收入來源落在了在外打工的兒子身上。  村裡給他們申請辦理了低保待遇、養老保險。但收入有限,開支又大,日子自然過得不容易。  第一次到他家走訪時,他正在屋裡幹家務,看到我們,顯得很木訥,他的妻子也呆呆地看著我們,當時我的心就狠狠地揪了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心之所依 情之所系丨仁懷市蒼龍街道黨工委書記曹偉
    我的扶貧戰場,是一個又一個溫婉的鄉村。 這裡有一群敢打硬戰、親密無間的戰友,有一群心地淳樸、齊心致富的鄉民。一張笑臉一份情去年三月,我調到蒼龍街道任黨工委書記。從那時起,我便一心戰鬥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與蒼龍的黨員幹部、父老鄉親結下了不解之緣。
  • 東森集團愛心公益行 · 助力農村脫貧 董事長姜振威親赴廣西扶貧
    東森集團始終銘記黨中央關於精準扶貧、社會扶貧的重要方針,積極參與扶貧建設工作,匯聚大眾的力量扶危濟困,幫助改善貧困人民的生活水平。接過扶貧工作人員遞來的新衣服,蒙景涵小朋友說著:「謝謝!」,面上流露出喜悅之情。這兒的孩子們由一位右腿行動不便的教師陪伴著,傳授他們知識,關心愛護他們。扶貧工作人員也對這位善良的老師表達了崇高的敬意並送去了米麵糧油等生活必需品。
  • 「我的脫貧故事」那年,那村,那些事丨黃平縣重安鎮重興亮寨村網格...
    2018年9月,我被安排到重安鎮重興亮寨村。  到村報導的第二天,作為網格員的我有了自己的責任區域,為了儘快熟悉和了解自己區域內貧困農戶的基本情況,將住處收拾停當後,便開始了入戶走訪。短短半個月的時間,責任區域內的村民我拜訪了個遍。忙碌而又緊張的駐村工作總是讓時間在不知不覺中就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