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潘年海,是劍河縣久仰鎮擺偉村脫貧攻堅網格員。
我的幫扶貧困戶有6戶,剛開始接手幫扶工作沒有經驗,經過近兩年時間紮根基層,我成長了很多,有了不少感悟。
說起這6戶平困戶,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都是苗族同胞,家中婦女基本不會說漢話。剛開始進村入戶了解村情、農戶的基礎信息時都很困難。
後來通過慢慢和其家中懂一些漢語的男主人拉家常後,宣傳國家的脫貧政策、幫扶措施等,讓他們慢慢信任我們。
有一次我去走訪一戶貧困戶,他住在一個小平房裡,一家4口人,家裡沒有像樣的家具,兩個老人睡在用木方拼起來的硬板上,兩個孩子已經成年並未結婚,而且睡覺的地方都是爛床單鋪。
此外,他們家中房屋四周也都是用木板圍起不透風,但是隨時都有脫落的危險,家中亂丟亂放,看著他們一家4口人生活在這年代裡,住在這樣的環境裡,著實讓人扎心。
入戶開展調查工作
為此,我每次去他家,好說歹說叫他們把衛生掃乾淨,他們卻總是不以為然。於是我和其他網格員琢磨著一定要把他家整理出個模樣出來,隨即便給他們家增添了一些家具。
而剛好那段時間戰區動員大家入戶了解情況,及時上報透風漏雨,結合實際我把他家上報去了。經過我不斷的宣傳幫扶政策,使得他們思想有了轉變。
通過屋外牆的裝修,室內把床鋪打起來,碗櫃架起來,屋內室外打掃乾淨,難得變得乾淨整潔,亂了很多年的家終於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因為貧困戶收入要全部超過脫貧門檻,於是我們也開始如火如荼地開展就業宣傳動員工作,貧困戶家裡也說打算出去務工。
為了他家的生計和收入來源,同時也是為了提高他家的經濟收入。我通過戰隊及村領導的綜合評議,最終給他落實一個護林員名額,還讓村裡領導和我們一起去他家給他做工作,怕他不願意做。
不做工作不知道,一做工作才知道他其實早就想做護林員工作,只是對這項工作不了解。
幫他解決了就業,現在看到我們明顯比以前熱情多了。
幫貧困戶搶收稻穀
貧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做好脫貧工作,我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做不出轟轟烈烈的大工程、大事業,但我們依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發揚釘釘子精神,鍥而不捨,馳而不息。
做好每一項幫扶工作,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為群眾解難題,辦難事,才能真正做好扶貧工作。
【人物小傳】
潘年海,男,1970年4月出生,51歲,1990年3月參加工作,1994年至2002年在劍河縣衛生防疫站工作。2002年4月至今在劍河縣衛生監督局工作。2019年3月至今被抽派到久仰鎮擺偉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任網格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尹長東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