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一家八口搬家記丨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脫貧攻堅隊...

2020-12-04 天眼新聞

2019年我剛被選派到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就碰到這麼一件棘手事。

交東村五組網格員劉海生告訴我,石春輝戶一家8口人擠居在一個20平米的爛木房裡,吃飯、睡覺地方都不夠,房子安全保障也過不了關,他家是貧困戶,但又不願意易地扶貧搬遷,這讓他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天,我買了肉、油等生活物資,來到石春輝家入戶調查。看到全家8口人住在一個岌岌可危的木樓中,樓下煮飯,樓上吃住。一個小小的客廳加上兩間臥室,石春輝母親、妻兒、孫子全擠在裡面生活,這讓我格外震驚。

田景文(右)與村幹村民召開村民大會

我跟他們嘮著家常,做思想工作,通過我和他們家親戚的勸說,石春輝一家終於有了一些鬆動。

得知石春輝從廣東務工回來後,我又買一點禮品,第二次登門拜訪。

我對石春輝說:「老兄呀!你是個黨員,上有老下有小,到這個社會,這個年代了,居然還居住這個木架架裡,作為戶主你有責任,作為黨員,你更加應該敢於擔當,這不行呀!老哥,搬遷才是對家人負責。」

聽到我的一席話,石春輝也說出了自己的苦衷。因為家中有8口人,石春輝擔心搬到縣城裡120平米也不夠住。

田景文(中)給村裡的貧困戶贈送物資

得知了石春輝的苦衷後,我表示,如果在政策範圍內,我可以為他家爭取安排2套房屋,保證他們一家8口人能夠有充足的生活空間。

我馬上跟縣裡領導聯繫,了解政策情況,按照每人20平方米,石春輝戶可以申請兩套80平方米的房子,我又立即向縣移民局了解是否還有兩套這樣的房子,縣移民局工作人員告訴我恰好還有兩套,又是一棟樓,完全滿足他們家的生活要求。

田景文到村民家中走訪了解情況

隨即,我馬上和石春輝帶著他的身份證和戶口簿,前往縣移民局登記。

就這樣,這個8口之家搬到了劍河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馨怡社區,再也不用擠在20平方米的破木樓之中,一家的住房保障總算塵埃落定。

【人物小傳】

田景文,1971年9月出生,在職貴州省委黨校本科畢業,1990年於凱裡師範學校畢業,畢業後於劍河縣太擁鎮柳開村、南良村任教,1995年調至劍河縣鄉鎮就業局工作,2010年於劍河縣海事處任職,2010年調至人事就業局,2012年至今,任劍河文化旅遊產業園區管委會投資促進局局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故事」一家八口搬家記丨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田景文
    2019年我剛被選派到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就碰到這麼一件棘手事。交東村五組網格員劉海生告訴我,石春輝戶一家8口人擠居在一個20平米的爛木房裡,吃飯、睡覺地方都不夠,房子安全保障也過不了關,他家是貧困戶,但又不願意易地扶貧搬遷,這讓他不知如何是好。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對幫扶戶說「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丨劍河縣革東...
    我叫張達,是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7月下旬,組織的一聲召喚,我帶著單位黨委和同事們的重託,來到五河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我真正的感受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一件責任重大且值得思考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細小之處見真章,真幫實扶助脫貧丨劍河縣久仰鎮...
    我叫聶開富,來自劍河縣自然資源局,現擔任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3月,我來到久仰社區東階仰村。初到東階仰,就被這裡的自然山水、淳樸的民風以及別致的苗家吊腳樓所吸引。我的幫扶戶楊報你金戶情況較為特殊,是唯一一戶因災致貧戶。他的房屋在2018年年底被燒毀,僅剩一個廚房,一家四口分居在廚房和旁邊的糧倉裡,住房保障是他家最大的問題。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家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李世能
    我叫李世能,今年21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現在就讀凱裡學院二年級。我家4口人,父母均50歲,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妹妹李世芯19歲,現就讀凱裡學院一年級。那年,我的家庭情況很糟糕,我上了高中二年級,妹妹初中三年級,母親沒有文化,在家種田、餵豬,年內可得收入4000元。父親初中文化,外出打點臨工,年內可得收入20000元,表面上來看,整個家庭生活超過了溫飽線。但是由於我和妹妹上學費用的開支,又把家庭拉向了貧困的泥潭,每到學校開學之際,我父母就發愁,我和妹妹非常懂事,就靠「忍飢挨餓」節省開支。
  • 「我的扶貧故事」破冰之功 非一春之暖丨劍河縣久仰鎮擺偉村網格員...
    我叫潘年海,是劍河縣久仰鎮擺偉村脫貧攻堅網格員。我的幫扶貧困戶有6戶,剛開始接手幫扶工作沒有經驗,經過近兩年時間紮根基層,我成長了很多,有了不少感悟。說起這6戶平困戶,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都是苗族同胞,家中婦女基本不會說漢話。
  • 「我的扶貧故事」「小郭,最甜的橘子我給你留著」丨劍河縣南加鎮...
    我叫郭宇,2017年11月在劍河縣南加鎮黨委政府的安排下,我來到了南加鎮城西社區南孟村,擔任駐村幹部,開啟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對於南孟村架獨山自然寨來說,由於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在這個「養老寨」上居住的,大多是6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他們捨不得離開這個住了一輩子的地方,捨不得腳下肥沃的田土。
  • 「我的扶貧故事」做到用心用情用力 群眾就會支持我們丨劍河縣仰阿...
    我叫李成傑,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也是交洗村的脫貧攻堅網格員、幫扶幹部。2019年3月,我提起資料袋,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劍河縣仰阿莎街道交洗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當時我分到的幫扶對象有5戶,入戶走訪中,幫扶對象邰服召戶使我印象深刻。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說到扶貧,對於剛剛參加農村工作的我,只是一個門外漢,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一邊,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怎樣兼顧本職工作,面對這樣的形勢,不禁拷問著我。
  • 「我的扶貧故事」趁年輕多幹點 不能辜負駐村韶華丨劍河縣仰阿莎...
    我經常這樣說,也一直在這樣做。我叫彭祖彬,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寨章村駐村網格員。彭祖彬(左)向貧困戶了解生活情況2019年8月初的一個午後,我背著沉甸甸的行囊來到了寨章村就任脫貧攻堅網格員,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從此與這裡結下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 「我的扶貧故事」「謝謝你,姑娘!」丨劍河縣南加鎮幼兒園園長何銀燕
    我叫何銀燕,是劍河縣南加鎮幼兒園園長,同時也南加鎮城東社區的幫扶幹部。2019年7月25日根據上級工作安排,利用暑假時間,我來到村中開展幫扶工作。一大早,我來到攻堅隊,大家你來我往,各忙各的。看著大家忙碌的身影,我心頭一緊,「有這麼緊張?」「真的是在打仗?」本來就擔心脫貧攻堅工作做不好的我,瞬間變得緊張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⑾——脫貧攻堅督導有感系列詩詞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⑾——脫貧攻堅督導有感系列詩詞 2020-12-14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脫貧攻堅的故事丨松桃苗族自治縣盤石鎮黃連...
    2019年3月,有幸成為松桃苗族自治縣盤石鎮第一批村級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期間,因工作需要,我先後在該鎮臭腦、水源、黃蓮三個村擔任過村級指揮長。臭腦村是我所駐第一個村,基礎設施薄弱,產業落後,雖是非貧困村,與貧困村比優勢並不明顯。
  • 「我的脫貧故事」我是脫貧攻堅的參與者,更是受益人!|清鎮市流長鄉...
    我叫周金菊,現就職於貴陽市清鎮市流長苗族鄉扶貧開發和農村電商服務站,我是2018年大學畢業選聘到流長鄉參加扶貧工作的「三支一扶」志願者,更是流長本地人。回首大學畢業後的匆匆瞬息,驀然如光似影。在流長鄉電商扶貧站的工作崗位上走過了兩年的光陰,我之於脫貧攻堅首先應該是受益人,然後才是參與者。   我出生於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家裡有7口人:雙目失明的奶奶,肢體二級殘疾的父親,長期患病的母親,還有一個大我兩歲的姐姐,一個小我兩歲的弟弟和一個小我六歲的妹妹。我家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子女眾多、缺少勞動力的家庭。
  • 「我的扶貧故事」掛職又掛心 以實幹助力脫貧攻堅|黃平縣平溪鎮...
    剛分管易地移民扶貧搬遷工作時,我對相關政策、搬遷戶的情況都很陌生。為了儘快熟悉情況,除了惡補政策知識外,我還挨家挨戶進行了摸底,大火山、上平寨、梁家坡、白竹、楊柳井、泡木寨、猴田、小溪溝……這些偏遠的自然寨或者村民小組,走過了不止一次,做到對每戶舊房拆除、復墾復綠情況掌握精準。
  • 「我的扶貧故事」掛職掛心助脫貧丨黃平縣委常委、黃平縣人民政府...
    抓實東西部扶貧協作  2018和2019年,我共協調對口幫扶資金7050萬元,並將80%以上資金投入到產業項目,為黃平縣10898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每人每年增收500元以上。   我與黃平縣委、政府共同牢牢把握產業革命「八要素」,踐行「五步工作法」,紮實推進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夏秋攻勢」,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作為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扶貧的重要支撐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脫貧致富的有力抓手。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路上,我永遠衝在最前面丨黔西縣杜鵑街道...
    或許某人某時來收購,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個人出來為油用牡丹來買單……」面對出現的種種問題,我和攻堅隊陷入了沉思:這次發展栽種頭花蓼的產業必須成功,不能失敗。痛定思痛,從哪兒跌倒就從哪兒爬起!於是,我與攻堅大隊決定從老百姓最擔心的問題——銷路的問題抓起。考慮白天不易遇到人在家和耽誤他們的勞作,採取夜晚行動,上門到百姓家中去做思想工作,進行細緻的解答。
  • 「我的扶貧故事」把論文寫在脫貧攻堅一線丨貴州理工學院發展規劃...
    我叫林長松,是貴州省第六批省管專家、農學博士、貴州理工學院發展規劃與對外合作處處長。主要從事植物多樣性、藥用植物資源及栽培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2019年7月,我到畢節市赫章縣雙坪鄉大型中藥材種植基地開展實地考察調研和現場技術指導,在座談中與當地政府和相關企業進行溝通交流後,我為當地農業龍頭企業的半夏、魔芋、珠芽蓼等中藥材種植開展了業務諮詢和技術指導服務。赫章縣海拔較高,晝夜溫差較大,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生物資源,土壤蓬鬆肥沃,特別適合半夏、附子等中藥材種植。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是一場不用槍炮的戰鬥丨黃平縣重安鎮巖...
    說實話,第一次到這個村的時候,我很是驚訝,山路十八彎,走了一彎又一彎,還沒到村裡,我一個有著「國防身體」的退役軍人就暈車了。  雖說到這樣偏遠的村駐村多少還是有點畏懼情緒,不過後來一想,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哪裡有需要,我就在哪裡戰鬥,脫貧攻堅也是一場戰鬥,只不過我把戰場搬到了村裡而已,只要把自己當成一名戰士,打贏這場戰鬥一定是勢在必得。我在心裡這樣安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