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是一場不用槍炮的戰鬥丨黃平縣重安鎮巖...

2021-01-11 網易

2021-01-09 10:03:07 來源: 娛樂獅山大全

舉報

  

  我叫陶武勇,是一名退役軍人,2020年2月19日,受組織安排,我正式成為黃平縣重安鎮巖頭村一名駐村幹部。

  巖頭村位於黃平縣重安鎮政府西南面,距鎮政府22公裡、縣政府26公裡,與凱裡市大風洞鎮平良村僅隔一條重安江。由原來的幹莊村、巖頭村兩個村合併而成,合併後共轄14個村民小組,幹莊5個、巖頭9個。

  由於巖頭村貧困發生率不高,所以並不屬於深度貧困村,然而這裡兩級分化卻極為嚴重,年輕人大多在外地務工,一年很少回家一次,在家裡的除了留守老人基本就是留守兒童。這裡雖然離凱裡只隔一條河,但是並不通車,所以這裡的村民無論要去凱裡還是黃平辦事都是相當不方便。說實話,第一次到這個村的時候,我很是驚訝,山路十八彎,走了一彎又一彎,還沒到村裡,我一個有著「國防身體」的退役軍人就暈車了。

  雖說到這樣偏遠的村駐村多少還是有點畏懼情緒,不過後來一想,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哪裡有需要,我就在哪裡戰鬥,脫貧攻堅也是一場戰鬥,只不過我把戰場搬到了村裡而已,只要把自己當成一名戰士,打贏這場戰鬥一定是勢在必得。我在心裡這樣安慰自己。

  

  陶武勇入戶到貧困戶家核對貧困戶信息

  駐村的第一天,我隨同村幹部、網格員一起入戶,沒想到第一個難關就是語言障礙,這裡的村民說的很多方言我聽不懂,我說的他們也聽不太懂,不過有村幹部做翻譯,這問題還算好,能解決。

  作為一名駐村幹部,我堅守初心踏實工作,迎難而上。作為退役軍人,我時刻提醒自己,退伍不褪色,勇當排頭兵,如果這裡沒有困難,那組織還讓我來駐村幹嘛?於是我嚴格要求自己,每天起早貪黑,請村幹部和網格員陪我一起入戶了解情況,摸清脫貧攻堅「家底」,核准脫貧攻堅基礎信息的動態管理與更新,當好村民與政府溝通的橋梁,真正做好村民的服務員 。駐村工作基本是「5+2」「白+黑」,最忙的時候,經常工作到凌晨1、2點,但是既然是戰鬥,怎能給戰士選擇的權利呢?我不能有半點怨言,經常與脫貧攻堅隊的同志一起堅守在戰鬥一線。

  搬遷戶不願意拆房子進行復墾復綠。在巖頭村這樣的情況確實很多,但是怎麼辦呢?如何才能既讓村民搬出去又能復墾復綠?辦法只有打持久戰,堅持去村民家做工作,講政策、講道理、講感情,去多了,就像走親戚一樣很熟悉了。記得剛到一戶楊姓搬遷戶家裡做工作的時候,家裡的女主人以死來相威脅,我和村幹部通過三番五次的溝通後,女主人終於答應拆掉舊房進行復墾復綠,嘴上直說要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他們才住上了好房子。

  到村裡沒多久,就有很多村民來找我申請低保,對低保的評定表示不認可。於是,我們在全村召開民主評議會,按照低保評議條件,由村民進行民主評議,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得到了大多數村民的認可。

  

  陶武勇入戶到貧困戶家核對貧困戶信息

  在巖頭駐村,我始終堅持腳勤多跑、嘴勤多講,用心、用情、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辦事。雖然在村裡得到了多數群眾的認可,但脫貧攻堅戰還未結束,我將不忘初心,以高昂的激情鬥志投入到下一場戰鬥中。相信群眾的明天會更好!

  【人物小傳】

  陶武勇,退役軍人,2020年2月19日,受組織安排,擔任黃平縣重安鎮巖頭村駐村幹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錦燾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掛職掛心助脫貧丨黃平縣委常委、黃平縣人民政府...
    我是顧建強,是杭州市拱墅區湖墅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2018年4月,我被選派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掛任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到任後,我走訪了全縣11個鄉鎮及包保的金河村等18個貧困村和深度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掛職又掛心 以實幹助力脫貧攻堅|黃平縣平溪鎮...
    我叫李宏清,經中共黔東南州紀委黔東南州監委選派,於2020年1月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黃平縣平溪鎮掛任鎮黨委委員、副書記。這次掛職與我上一次來平溪掛職的想法一樣,打算在平溪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幹點事,為平溪的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踐行責任擔當、貢獻一份力量。撲下身子,深入群眾。
  • 「我的脫貧故事」林下養雞給我家帶來幸福生活丨黃平縣舊州鎮大碾...
    我是吳恩喜,原來住在黃平縣舊州鎮大碾房村海拔1200多米的青槓樹組,近年來在脫貧攻堅政策幫扶下,依靠林下養雞項目帶動,過上了幸福生活。從大碾房村委會出發,汽車在松林大山公路盤旋半個小時後,才緩緩爬進南園生態養雞場。
  • 「我的扶貧故事」發展產業促脫貧丨黃平縣重安鎮天堂村黨總支書記...
    我叫沈成義,現年36歲,現任黃平縣重安鎮天堂村黨總支書記。  天堂村位於重安鎮政府所在地,共有村民996戶4143人,下轄9個村民小組,其中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28戶843人,通過開展貧困戶精準幫扶後,目前貧困戶、貧困人口已經全部清零。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接二連三 好日子蒸蒸日上丨黃平縣野洞河鎮...
    我叫雷國芬,是黃平縣野洞河鎮茶山村人。因為黨和政府的關心,現在我家住上了安全舒適的移民搬遷新房,孩子讀書相關問題在各級政府、脫貧攻堅隊幹部的關心下也得到了解決,現在大兒子在貴陽讀大學,兩個孩子在讀高中,兩個孩子在讀初中。
  • 「我的脫貧故事」在厄難面前撐起一片天地的女強人丨黃平縣一碗水...
    我叫彭澤蘭,貴州省黔東南州黃平縣一碗水鄉楊龍坪村人。在脫貧路上,我在一碗水鄉黨委政府的關懷下,在一碗水鄉楊龍坪村村支兩委的支持下,實施生態移民搬遷,後憑著一雙勤勞的雙手,在黃平縣新洲鎮平湖路經營一家黃平四川雜醬麵粉店,我每天早起晚睡,終於將兩個兒子撫養到大學畢業,現兩個兒子一個在黃平縣平溪中學教書,一個在廣東自主創業,我家生活狀況是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目前我家年收入已達8萬多元。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脫貧攻堅的故事丨松桃苗族自治縣盤石鎮黃連...
    2019年3月,有幸成為松桃苗族自治縣盤石鎮第一批村級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期間,因工作需要,我先後在該鎮臭腦、水源、黃蓮三個村擔任過村級指揮長。臭腦村是我所駐第一個村,基礎設施薄弱,產業落後,雖是非貧困村,與貧困村比優勢並不明顯。
  •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⑾——脫貧攻堅督導有感系列詩詞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⑾——脫貧攻堅督導有感系列詩詞 2020-12-14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改變了群眾也改變了我丨晴隆縣紫馬鄉紫馬村駐村...
    脫貧攻堅,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也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是黨心所向,民心所盼。2017年10在黨和政府號召下我被派在晴隆縣紫馬鄉紫馬村當駐村幹部,2019年7月又有了紫馬鄉紫馬村王家寨組網格員的身份。在這場脫貧攻堅任務中,我扶貧工作點點滴滴,種種經歷,所見所聞,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財富,也為我留下了人生難忘的一頁。   剛開始接手脫貧攻堅任務時,我根本不知道如何開展工作,而且由於紫馬鄉非常特殊,搬遷任務重,還沒去時,就聽到了各種傳聞,鋪天蓋地而來,也不免,讓自己忐忑不安的心也打著小鼓。
  • 「我的扶貧故事」把論文寫在脫貧攻堅一線丨貴州理工學院發展規劃...
    我叫林長松,是貴州省第六批省管專家、農學博士、貴州理工學院發展規劃與對外合作處處長。主要從事植物多樣性、藥用植物資源及栽培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2019年7月,我到畢節市赫章縣雙坪鄉大型中藥材種植基地開展實地考察調研和現場技術指導,在座談中與當地政府和相關企業進行溝通交流後,我為當地農業龍頭企業的半夏、魔芋、珠芽蓼等中藥材種植開展了業務諮詢和技術指導服務。赫章縣海拔較高,晝夜溫差較大,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生物資源,土壤蓬鬆肥沃,特別適合半夏、附子等中藥材種植。
  • 「我的脫貧故事」我是脫貧攻堅的參與者,更是受益人!|清鎮市流長鄉...
    我叫周金菊,現就職於貴陽市清鎮市流長苗族鄉扶貧開發和農村電商服務站,我是2018年大學畢業選聘到流長鄉參加扶貧工作的「三支一扶」志願者,更是流長本地人。回首大學畢業後的匆匆瞬息,驀然如光似影。在流長鄉電商扶貧站的工作崗位上走過了兩年的光陰,我之於脫貧攻堅首先應該是受益人,然後才是參與者。   我出生於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家裡有7口人:雙目失明的奶奶,肢體二級殘疾的父親,長期患病的母親,還有一個大我兩歲的姐姐,一個小我兩歲的弟弟和一個小我六歲的妹妹。我家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子女眾多、缺少勞動力的家庭。
  • 「我的扶貧故事」勇做脫貧攻堅的排頭兵|普定縣化處鎮沙包村駐村第...
    「我是黨員,有困難,我先上。」這是我常掛在嘴裡的一句話。我叫顧懷勇,是普定縣公安局化處派出所教導員,於2017年12月選派到普定縣化處鎮沙包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顧懷勇。不論是在公安工作崗位上,還是脫貧攻堅戰場上,我始終牢記「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堅守初心、勇擔使命,衝鋒在前、身先士卒,率先垂範、奮勇作戰,時刻發揮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踐行了人民公安為人民的錚錚誓言。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路上沒有捷徑丨冊亨縣弼佑鎮秧項村第一...
    我叫羅成凱,2018年3月,剛從鄉鎮調到冊亨縣交通運輸局的我,馬上又接到了新任務——到冊亨縣弼佑鎮秧項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到達秧項村當晚,懷著對新崗位的敬畏與責任,憑著一股初上任時的豪情和激情,一晚上輾轉難眠,一直在思考下一步怎麼幹。
  • 「我的脫貧故事」開著貨車奔小康丨黃平縣舊州鎮寨勇村丁國俊
    這裡是黃平縣舊州鎮寨勇村,我是丁國俊,我家的3層小洋樓就在公路旁邊。房前,是一片綠油油的茭白;屋後,是一排排溫室大棚。進了門,客廳裡空調、冰箱、電視機一應俱全,過道上,10來輛玩具車擺得滿滿當當……就在幾年前,我家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路上,我永遠衝在最前面丨黔西縣杜鵑街道...
    或許某人某時來收購,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個人出來為油用牡丹來買單……」面對出現的種種問題,我和攻堅隊陷入了沉思:這次發展栽種頭花蓼的產業必須成功,不能失敗。痛定思痛,從哪兒跌倒就從哪兒爬起!於是,我與攻堅大隊決定從老百姓最擔心的問題——銷路的問題抓起。考慮白天不易遇到人在家和耽誤他們的勞作,採取夜晚行動,上門到百姓家中去做思想工作,進行細緻的解答。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攻堅好政策 照耀我的幸福家丨望謨縣石屯鎮...
    我叫麻貴林,是望謨縣石屯鎮和平村村民。作為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中的一員,亦或是作為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受益人,我這些年深深感受到我的家庭以及我的家鄉這些年在脫貧攻堅政策惠及下發生的巨大變化。我作為一名學生,最能感受到國家教育扶貧政策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到現在我清晰地記得:在我考上興義八中讀高中那一年,我的思緒異常複雜,可謂是悲喜交加!在為我考上理想的高中而欣喜的同時,父母卻為我高昂的報名費而憂愁,他們找親戚東拼西湊,也沒少嘗過苦頭。那一年我在想,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學費及生活費的事情又該如何解決?
  • 「我的扶貧故事」一家八口搬家記丨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脫貧攻堅隊...
    2019年我剛被選派到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就碰到這麼一件棘手事。交東村五組網格員劉海生告訴我,石春輝戶一家8口人擠居在一個20平米的爛木房裡,吃飯、睡覺地方都不夠,房子安全保障也過不了關,他家是貧困戶,但又不願意易地扶貧搬遷,這讓他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天,我買了肉、油等生活物資,來到石春輝家入戶調查。看到全家8口人住在一個岌岌可危的木樓中,樓下煮飯,樓上吃住。
  • 我講脫貧攻堅故事——中國聯通青年志願宣講團側記
    可是,每一次佩戴上青年志願者綬帶,穿上宣講紅裝,她們都是精神飽滿:「讓我一次次妝容齊備、精神飽滿地走向展廳的動力,就是大家聽到動人的扶貧故事時,臉上欽佩、感慨的表情。」一場宣講結束後,有時候觀眾會自發鼓起掌來,她們也笑起來,說道:「每當掌聲響起,都讓我倍受鼓舞,更感覺傳遞扶貧力量是一份榮譽和一份責任」。
  • 「我的扶貧故事」爭做脫貧領頭雁 帶領村民奔小康
    帶領村民奔小康  ——滴水巖村黨支部書記趙輝的扶貧故事  來到以朵街道滴水巖村,首先看到的是古香古色的觀景平臺,沿著寬敞的旅遊公路繼續向前,一排整整齊齊的村民住宅,圖文並茂的塗鴉文化牆,綠意盎然的花草樹木,……這展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