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陶武勇,是一名退役軍人,2020年2月19日,受組織安排,我正式成為黃平縣重安鎮巖頭村一名駐村幹部。
巖頭村位於黃平縣重安鎮政府西南面,距鎮政府22公裡、縣政府26公裡,與凱裡市大風洞鎮平良村僅隔一條重安江。由原來的幹莊村、巖頭村兩個村合併而成,合併後共轄14個村民小組,幹莊5個、巖頭9個。
由於巖頭村貧困發生率不高,所以並不屬於深度貧困村,然而這裡兩級分化卻極為嚴重,年輕人大多在外地務工,一年很少回家一次,在家裡的除了留守老人基本就是留守兒童。這裡雖然離凱裡只隔一條河,但是並不通車,所以這裡的村民無論要去凱裡還是黃平辦事都是相當不方便。說實話,第一次到這個村的時候,我很是驚訝,山路十八彎,走了一彎又一彎,還沒到村裡,我一個有著「國防身體」的退役軍人就暈車了。
雖說到這樣偏遠的村駐村多少還是有點畏懼情緒,不過後來一想,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哪裡有需要,我就在哪裡戰鬥,脫貧攻堅也是一場戰鬥,只不過我把戰場搬到了村裡而已,只要把自己當成一名戰士,打贏這場戰鬥一定是勢在必得。我在心裡這樣安慰自己。
陶武勇入戶到貧困戶家核對貧困戶信息
駐村的第一天,我隨同村幹部、網格員一起入戶,沒想到第一個難關就是語言障礙,這裡的村民說的很多方言我聽不懂,我說的他們也聽不太懂,不過有村幹部做翻譯,這問題還算好,能解決。
作為一名駐村幹部,我堅守初心踏實工作,迎難而上。作為退役軍人,我時刻提醒自己,退伍不褪色,勇當排頭兵,如果這裡沒有困難,那組織還讓我來駐村幹嘛?於是我嚴格要求自己,每天起早貪黑,請村幹部和網格員陪我一起入戶了解情況,摸清脫貧攻堅「家底」,核准脫貧攻堅基礎信息的動態管理與更新,當好村民與政府溝通的橋梁,真正做好村民的服務員 。駐村工作基本是「5+2」「白+黑」,最忙的時候,經常工作到凌晨1、2點,但是既然是戰鬥,怎能給戰士選擇的權利呢?我不能有半點怨言,經常與脫貧攻堅隊的同志一起堅守在戰鬥一線。
搬遷戶不願意拆房子進行復墾復綠。在巖頭村這樣的情況確實很多,但是怎麼辦呢?如何才能既讓村民搬出去又能復墾復綠?辦法只有打持久戰,堅持去村民家做工作,講政策、講道理、講感情,去多了,就像走親戚一樣很熟悉了。記得剛到一戶楊姓搬遷戶家裡做工作的時候,家裡的女主人以死來相威脅,我和村幹部通過三番五次的溝通後,女主人終於答應拆掉舊房進行復墾復綠,嘴上直說要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他們才住上了好房子。
到村裡沒多久,就有很多村民來找我申請低保,對低保的評定表示不認可。於是,我們在全村召開民主評議會,按照低保評議條件,由村民進行民主評議,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得到了大多數村民的認可。
陶武勇入戶到貧困戶家核對貧困戶信息
在巖頭駐村,我始終堅持腳勤多跑、嘴勤多講,用心、用情、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辦事。雖然在村裡得到了多數群眾的認可,但脫貧攻堅戰還未結束,我將不忘初心,以高昂的激情鬥志投入到下一場戰鬥中。相信群眾的明天會更好!
【人物小傳】
陶武勇,退役軍人,2020年2月19日,受組織安排,擔任黃平縣重安鎮巖頭村駐村幹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錦燾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