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路上,我永遠衝在最前面丨黔西縣杜鵑街道...

2020-11-21 天眼新聞

「支書,我家的情況你是知道的,就那麼點兒土地,我不種玉米種什麼,按你們說的種頭花蓼了,我家拿什麼生存?要是失敗了怎麼辦?走你家去吃啊?」

「不要緊,不要緊,沒有吃的就去我家吃,好大個意思。」

「支書,你們喊種頭花蓼,我們種出來了那又吃不得,要是銷售不出去,豬都不吃,我們賣給誰啊?」

「別擔心,我們成立了合作社,由社區的合作社和你籤訂栽種收購的合同,那大紅公章蓋給你,你還怕哪樣?」

「種玉米種得好好的,為何要突然該種頭花蓼,簡直無事找事做。」

「你苞谷面煮稀飯——細跳細跳的,我知道你家去年得了季蔬菜是賺了錢的哈。」

……

曾祥軍召開小組院壩會動員群眾種植頭花蓼

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在發動群眾種植頭花蓼的小組院壩會上,各種猜測、各種不解、各種疑惑,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我並沒有感到煩躁,反倒笑臉相應,有問有答,遊刃有餘,十分從容。這就是我,畢節市黔西縣杜鵑街道金鐘社區的支部書記兼居委會主任、金鐘社區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人曾祥軍。

早些年我在外面做買賣,十幾年下來,靠自己的努力家中也算有些積蓄。有人說我是閒不慣,好好當老闆樂得清閒,何必這般受累當這支書?我回答說,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為了帶領大家共同致富。這次,通過多方考證,得知頭花蓼種植是個很不錯的項目,我決定我不僅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還要帶領我的村民一起吃螃蟹!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我們雖然經過了無數個夜晚的小組院壩會、群眾會、板凳會,但是很多村民由於受傳統種植觀念的影響,一時間很難改變思維,他們依然對發展頭花蓼產業有所猶豫、有所擔心,當我們挨家挨戶去跟他們籤訂《土地入股合作協議》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牴觸情緒。有的擔心頭花蓼種出來後的銷路問題,有的擔心一旦失敗,殘留在地裡的廢棄物如何處置,但最重要的問題是2015年栽種多數已經死亡的油用牡丹帶來的後遺症最為嚴重。有些老百姓說:「栽種牡丹的投資都不說了,但像我們百分之八十的牡丹活下來了,並收穫了一些籽,但至今卻沒有任何一個當初要我們栽種油用牡丹的領導發個話,賣在哪裡?或許某人某時來收購,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個人出來為油用牡丹來買單……」

面對出現的種種問題,我和攻堅隊陷入了沉思:這次發展栽種頭花蓼的產業必須成功,不能失敗。痛定思痛,從哪兒跌倒就從哪兒爬起!於是,我與攻堅大隊決定從老百姓最擔心的問題——銷路的問題抓起。考慮白天不易遇到人在家和耽誤他們的勞作,採取夜晚行動,上門到百姓家中去做思想工作,進行細緻的解答。

曾祥軍(左二)2020年對頭花蓼收割展開調研

通過我和攻堅大隊多個夜班走訪下來,已經有幾十戶老百姓加入到種植頭花蓼的行業中來了,並且也籤訂了《土地入股合作社協議》。我們堅信:天道酬勤,只要工作勤奮,以敢想敢幹敢拼敢闖的勁頭,有真幹苦幹實幹埋頭幹的幹事作風帶領著大家,百姓焉能不富?我們永遠相信「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大家富才算真的富」。通過不懈努力,在上級政府的正確指引下,2020年,金鐘社區頭花蓼喜獲大豐收。

除了發展產業能鞏固社區脫貧成效,我還千方百計動員社區有勞動力的群眾外出村外務工,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損失「搶回來」。今年10月份經過脫貧攻堅大走訪,與農戶算收入,社區2020年群眾人均收入為13310元,比2019年11310增加2000元。社區的富裕,不是我們勤奮就能苦出來,而是全靠好政策,突出大黨建統領大扶貧、大安全、大發展。

2020年金鐘社區豐收頭花蓼

經過幾年的發展,生態家園建設、農村危房改造、鄉鎮通瀝青路、入戶路和院壩路硬化建設、美麗鄉村的創建等惠民政策一一實施,特別是脫貧攻堅各項政策落實,現在的金鐘社區家家戶戶住上了二層小樓,遠遠望去,一條柏油大道貫穿整個社區直到縣城。組組通水泥路,戶戶門前入戶路和院壩路硬化全覆蓋,各種蔬菜大棚、瓜果基地灑滿金鐘的每片土地。辛苦換來成績激勵我前行,無論在脫貧攻堅路上,還是鄉村振興的大道,我永遠衝在最前面,全心全意為社區群眾做好各項服務。

來源 黔西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 田旻佳

編審 周文君

相關焦點

  • 黔西縣杜鵑街道:健康扶貧助脫貧 義診巡診進社區
    為助力脫貧攻堅,打贏這場無聲的戰役,保障脫貧道路上不讓任何人因病致貧。為營造良好的氛圍,積極開展健康扶貧工作,11月27日,黔西縣衛健系統南北片區(人民醫院)到杜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2020年健康扶貧進村義診巡診活動。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脫貧故事」我是孩子們的全部|黔西縣杜鵑街道金鐘社區居民王...
    王世菊是黔西縣杜鵑街道金鐘社區的一名普通婦女,原本她有著幸福美滿的家庭,丈夫勤勞掙錢,夫妻感情和睦,膝下兒女雙全,這個小家雖然剛建立不久,但是卻充滿了溫馨,充滿了愛。然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脫貧攻堅的故事丨松桃苗族自治縣盤石鎮黃連...
    2019年3月,有幸成為松桃苗族自治縣盤石鎮第一批村級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期間,因工作需要,我先後在該鎮臭腦、水源、黃蓮三個村擔任過村級指揮長。臭腦村是我所駐第一個村,基礎設施薄弱,產業落後,雖是非貧困村,與貧困村比優勢並不明顯。
  • 我的扶貧故事|趙宇:扶貧路上,收穫別樣成長
    那時才二十出頭的我既興奮又茫然,對於是否能勝任農村工作心裡沒有底,完全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鍛鍊一下。這「一試」就是五年,五年的時間讓我在扶貧路上不斷進步成長,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嫩娃兒」成長為幫扶對象的貼心人,從一個「愣頭青」成長為扶貧工作站的站長,從一個普通青年成長為一名優秀共產黨員。
  • 「我的扶貧故事」舍小家顧大家丨黔西縣谷裡鎮中坪村第一書記蔡曼
    我叫蔡曼,2019年6月,接到通知,組織委派我到畢節市黔西縣谷裡鎮中坪村擔任第一書記。說實話,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我獨自拖帶著兩個孩子,大的在讀初三,小的才五歲,很需要陪伴,家中父親常年臥病。當時,我個人的負擔非常沉重。
  • 「我的扶貧故事」濃濃幫扶情漫漫扶貧路丨晴隆縣蓮城街道菜籽社區...
    2016年12月29日,大雪隨著寒冬來了,在這數九寒天的日子裡,我接到了一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到晴隆縣蓮城街道菜籽社區江興村包保幫扶精準貧困戶。說實在的,我只是一個普通教師,對於下鄉搞扶貧工作實在是門外漢,剛剛接到任務心裡也有點不情願。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路上沒有捷徑丨冊亨縣弼佑鎮秧項村第一...
    我叫羅成凱,2018年3月,剛從鄉鎮調到冊亨縣交通運輸局的我,馬上又接到了新任務——到冊亨縣弼佑鎮秧項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到達秧項村當晚,懷著對新崗位的敬畏與責任,憑著一股初上任時的豪情和激情,一晚上輾轉難眠,一直在思考下一步怎麼幹。
  •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⑾——脫貧攻堅督導有感系列詩詞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⑾——脫貧攻堅督導有感系列詩詞 2020-12-14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講脫貧攻堅故事——中國聯通青年志願宣講團側記
    青春最絢爛的顏色,是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顏色。志願宣講員杜奕霏堅定地說:「雖然我離脫貧攻堅的一線很遠,但每當我穿上這身紅色的『工作服』,我就感覺自己仿佛與扶貧幹部們站在了一起。脫貧攻堅,國之大計,能夠在這項偉大的事業中,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我很知足。現在,我摘下了別在腰間的麥克風,也疊起了掛在肩上的紅飄帶。但中國聯通的扶貧故事,早已被我深深記在心裡,時不時對人說起。」。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攻堅好政策 照耀我的幸福家丨望謨縣石屯鎮...
    我叫麻貴林,是望謨縣石屯鎮和平村村民。作為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中的一員,亦或是作為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受益人,我這些年深深感受到我的家庭以及我的家鄉這些年在脫貧攻堅政策惠及下發生的巨大變化。我作為一名學生,最能感受到國家教育扶貧政策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到現在我清晰地記得:在我考上興義八中讀高中那一年,我的思緒異常複雜,可謂是悲喜交加!在為我考上理想的高中而欣喜的同時,父母卻為我高昂的報名費而憂愁,他們找親戚東拼西湊,也沒少嘗過苦頭。那一年我在想,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學費及生活費的事情又該如何解決?
  • 「我的扶貧故事」掛職掛心助脫貧丨黃平縣委常委、黃平縣人民政府...
    我是顧建強,是杭州市拱墅區湖墅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2018年4月,我被選派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掛任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到任後,我走訪了全縣11個鄉鎮及包保的金河村等18個貧困村和深度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掛職又掛心 以實幹助力脫貧攻堅|黃平縣平溪鎮...
    剛分管易地移民扶貧搬遷工作時,我對相關政策、搬遷戶的情況都很陌生。為了儘快熟悉情況,除了惡補政策知識外,我還挨家挨戶進行了摸底,大火山、上平寨、梁家坡、白竹、楊柳井、泡木寨、猴田、小溪溝……這些偏遠的自然寨或者村民小組,走過了不止一次,做到對每戶舊房拆除、復墾復綠情況掌握精準。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貧困戶脫貧路上的「小太陽」|六盤水...
    我叫沈折貴,2015年4月任南開鄉花場村村文書,2018年9月任玉蘭村支部書記。這些年來,我用心用情,做貧困戶脫貧路上的「小太陽」。隨後,在我和決戰隊隊員的幫助下,郭貴祥家還享受低保、教育、醫療等扶貧政策。如今,郭太良通過在村周邊打零工,由於能吃苦、平時勤儉節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過,2019年實現脫貧。  2018年9月27日,我被選派到玉蘭村任支部書記,通過走訪了解,玉蘭村共有12個村民組,總人口888戶4137人。
  • 「我的扶貧故事」一片丹心獻脫貧丨羅甸縣龍坪鎮興未村第一書記班...
    我是來自貴州黔南州羅甸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的一名幹部,名叫班行向,目前是龍坪鎮興未村脫貧攻堅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還記得我初到興未村目睹的情景:雞圈安放在門前或室內,牛羊隨意拴,室內外雜物無序擺放,堂屋幾乎沒有戶一家整潔……此情此景,讓我心為民憂、心為民急,脫貧攻堅時不我待。興未村力爭2018年實現脫貧出列,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壓力可想而知。急需梳理清晰思路方能切實有效開展工作,實現興未村脫貧出列的目標。
  • 「我的扶貧故事」爭做脫貧領頭雁 帶領村民奔小康
    帶領村民奔小康  ——滴水巖村黨支部書記趙輝的扶貧故事  來到以朵街道滴水巖村,首先看到的是古香古色的觀景平臺,沿著寬敞的旅遊公路繼續向前,一排整整齊齊的村民住宅,圖文並茂的塗鴉文化牆,綠意盎然的花草樹木,……這展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嶄新面貌。
  • 「我的扶貧故事」心之所依 情之所系丨仁懷市蒼龍街道黨工委書記曹偉
    蒼龍街道地處仁懷城郊結合部,全街有1126戶4483名貧困群眾,1個省級貧困村。偏遠鄉村條件滯後,產業基礎薄弱,群眾致富門路不多。大農村、小城鎮的發展格局,讓我深知,蒼龍的脫貧攻堅任重道遠。 石抗壩村是省級貧困村,村裡住著一對特別的老兩口--劉燦章夫婦,他們均已80多歲高齡,且是特困供養戶,家中生活拮据,居住環境較差,卻不願遷出接受集中供養,平日裡生活缺人照料。
  • 「我的扶貧故事」把論文寫在脫貧攻堅一線丨貴州理工學院發展規劃...
    我叫林長松,是貴州省第六批省管專家、農學博士、貴州理工學院發展規劃與對外合作處處長。主要從事植物多樣性、藥用植物資源及栽培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2019年7月,我到畢節市赫章縣雙坪鄉大型中藥材種植基地開展實地考察調研和現場技術指導,在座談中與當地政府和相關企業進行溝通交流後,我為當地農業龍頭企業的半夏、魔芋、珠芽蓼等中藥材種植開展了業務諮詢和技術指導服務。赫章縣海拔較高,晝夜溫差較大,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生物資源,土壤蓬鬆肥沃,特別適合半夏、附子等中藥材種植。
  • 「我的脫貧故事」我是脫貧攻堅的參與者,更是受益人!|清鎮市流長鄉...
    我叫周金菊,現就職於貴陽市清鎮市流長苗族鄉扶貧開發和農村電商服務站,我是2018年大學畢業選聘到流長鄉參加扶貧工作的「三支一扶」志願者,更是流長本地人。回首大學畢業後的匆匆瞬息,驀然如光似影。在流長鄉電商扶貧站的工作崗位上走過了兩年的光陰,我之於脫貧攻堅首先應該是受益人,然後才是參與者。   我出生於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家裡有7口人:雙目失明的奶奶,肢體二級殘疾的父親,長期患病的母親,還有一個大我兩歲的姐姐,一個小我兩歲的弟弟和一個小我六歲的妹妹。我家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子女眾多、缺少勞動力的家庭。
  • 「我的扶貧故事」改變了群眾也改變了我丨晴隆縣紫馬鄉紫馬村駐村...
    脫貧攻堅,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也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是黨心所向,民心所盼。2017年10在黨和政府號召下我被派在晴隆縣紫馬鄉紫馬村當駐村幹部,2019年7月又有了紫馬鄉紫馬村王家寨組網格員的身份。在這場脫貧攻堅任務中,我扶貧工作點點滴滴,種種經歷,所見所聞,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財富,也為我留下了人生難忘的一頁。   剛開始接手脫貧攻堅任務時,我根本不知道如何開展工作,而且由於紫馬鄉非常特殊,搬遷任務重,還沒去時,就聽到了各種傳聞,鋪天蓋地而來,也不免,讓自己忐忑不安的心也打著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