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書,我家的情況你是知道的,就那麼點兒土地,我不種玉米種什麼,按你們說的種頭花蓼了,我家拿什麼生存?要是失敗了怎麼辦?走你家去吃啊?」
「不要緊,不要緊,沒有吃的就去我家吃,好大個意思。」
「支書,你們喊種頭花蓼,我們種出來了那又吃不得,要是銷售不出去,豬都不吃,我們賣給誰啊?」
「別擔心,我們成立了合作社,由社區的合作社和你籤訂栽種收購的合同,那大紅公章蓋給你,你還怕哪樣?」
「種玉米種得好好的,為何要突然該種頭花蓼,簡直無事找事做。」
「你苞谷面煮稀飯——細跳細跳的,我知道你家去年得了季蔬菜是賺了錢的哈。」
……
曾祥軍召開小組院壩會動員群眾種植頭花蓼
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在發動群眾種植頭花蓼的小組院壩會上,各種猜測、各種不解、各種疑惑,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我並沒有感到煩躁,反倒笑臉相應,有問有答,遊刃有餘,十分從容。這就是我,畢節市黔西縣杜鵑街道金鐘社區的支部書記兼居委會主任、金鐘社區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人曾祥軍。
早些年我在外面做買賣,十幾年下來,靠自己的努力家中也算有些積蓄。有人說我是閒不慣,好好當老闆樂得清閒,何必這般受累當這支書?我回答說,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為了帶領大家共同致富。這次,通過多方考證,得知頭花蓼種植是個很不錯的項目,我決定我不僅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還要帶領我的村民一起吃螃蟹!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我們雖然經過了無數個夜晚的小組院壩會、群眾會、板凳會,但是很多村民由於受傳統種植觀念的影響,一時間很難改變思維,他們依然對發展頭花蓼產業有所猶豫、有所擔心,當我們挨家挨戶去跟他們籤訂《土地入股合作協議》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牴觸情緒。有的擔心頭花蓼種出來後的銷路問題,有的擔心一旦失敗,殘留在地裡的廢棄物如何處置,但最重要的問題是2015年栽種多數已經死亡的油用牡丹帶來的後遺症最為嚴重。有些老百姓說:「栽種牡丹的投資都不說了,但像我們百分之八十的牡丹活下來了,並收穫了一些籽,但至今卻沒有任何一個當初要我們栽種油用牡丹的領導發個話,賣在哪裡?或許某人某時來收購,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個人出來為油用牡丹來買單……」
面對出現的種種問題,我和攻堅隊陷入了沉思:這次發展栽種頭花蓼的產業必須成功,不能失敗。痛定思痛,從哪兒跌倒就從哪兒爬起!於是,我與攻堅大隊決定從老百姓最擔心的問題——銷路的問題抓起。考慮白天不易遇到人在家和耽誤他們的勞作,採取夜晚行動,上門到百姓家中去做思想工作,進行細緻的解答。
曾祥軍(左二)2020年對頭花蓼收割展開調研
通過我和攻堅大隊多個夜班走訪下來,已經有幾十戶老百姓加入到種植頭花蓼的行業中來了,並且也籤訂了《土地入股合作社協議》。我們堅信:天道酬勤,只要工作勤奮,以敢想敢幹敢拼敢闖的勁頭,有真幹苦幹實幹埋頭幹的幹事作風帶領著大家,百姓焉能不富?我們永遠相信「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大家富才算真的富」。通過不懈努力,在上級政府的正確指引下,2020年,金鐘社區頭花蓼喜獲大豐收。
除了發展產業能鞏固社區脫貧成效,我還千方百計動員社區有勞動力的群眾外出村外務工,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損失「搶回來」。今年10月份經過脫貧攻堅大走訪,與農戶算收入,社區2020年群眾人均收入為13310元,比2019年11310增加2000元。社區的富裕,不是我們勤奮就能苦出來,而是全靠好政策,突出大黨建統領大扶貧、大安全、大發展。
2020年金鐘社區豐收頭花蓼
經過幾年的發展,生態家園建設、農村危房改造、鄉鎮通瀝青路、入戶路和院壩路硬化建設、美麗鄉村的創建等惠民政策一一實施,特別是脫貧攻堅各項政策落實,現在的金鐘社區家家戶戶住上了二層小樓,遠遠望去,一條柏油大道貫穿整個社區直到縣城。組組通水泥路,戶戶門前入戶路和院壩路硬化全覆蓋,各種蔬菜大棚、瓜果基地灑滿金鐘的每片土地。辛苦換來成績激勵我前行,無論在脫貧攻堅路上,還是鄉村振興的大道,我永遠衝在最前面,全心全意為社區群眾做好各項服務。
來源 黔西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 田旻佳
編審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