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戰場,是一個又一個溫婉的鄉村。 這裡有一群敢打硬戰、親密無間的戰友,有一群心地淳樸、齊心致富的鄉民。
一張笑臉一份情去年三月,我調到蒼龍街道任黨工委書記。從那時起,我便一心戰鬥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與蒼龍的黨員幹部、父老鄉親結下了不解之緣。 蒼龍街道地處仁懷城郊結合部,全街有1126戶4483名貧困群眾,1個省級貧困村。偏遠鄉村條件滯後,產業基礎薄弱,群眾致富門路不多。
大農村、小城鎮的發展格局,讓我深知,蒼龍的脫貧攻堅任重道遠。 石抗壩村是省級貧困村,村裡住著一對特別的老兩口--劉燦章夫婦,他們均已80多歲高齡,且是特困供養戶,家中生活拮据,居住環境較差,卻不願遷出接受集中供養,平日裡生活缺人照料。得知消息後,我便親自帶著街道社事辦和村裡的幹部登門做思想工作,動員他們去養老院安享晚年,但他們卻冷言相對、態度堅決、不願離家。
雖然吃了多次「閉門羹」,但我和街道、村幹部仍然心系二老,堅持多次上門看望,和他們拉拉家常、擺龍門陣。在多次的交談中,我深刻了解到二老因生活習慣和對故園的眷戀,實在不願搬入敬老院。看著二老簡陋的居住條件,我果斷調整思路,既然二老不願搬離「差環境」,那我們就把「好條件」搬過來,同時調整了監護人。
之後再見到二老時,他(她)們的臉上掛滿了笑容,熱情地邀請我們進屋坐坐。那一刻,心裡很滿足。板橋村團山組村民李明金沒有穩定收入,加之哥哥生病長期住院,一家人生活拮据。今年5月,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好轉,藉助支持群眾外出務工的好政策,我幫他聯繫好用工單位,鼓勵他到浙江務工,用勤勞雙手走上致富路。「曹書記,我在浙江工作挺好的,工資5000多,謝謝你的幫助。」 我沉默些許,回道:「兄弟,你懂事了。」然後給他點了個「贊」。
一首歡歌暖人心鳳凰小區是仁懷市易地扶貧搬遷的集中安置點,小區居住的725戶3019名貧困群眾,來自全市18個鄉鎮「水陸不通」的深山。 讓搬來的群眾「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是易地扶貧搬遷的基本要求和最終目的。「搬得出」已經圓滿落幕,「留得住、能致富」則成了擺在我和班子及街道面前的一項重點課題。為了攻克這一難題,我帶領班子積極向上爭取政策資金支持,在市委、市政府關心和各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進一步完善了居家養老中心、文化服務中心、就業服務中心,同時開通了公交車,從而實現了基礎設施全面補齊到位,居民就醫、就學、就業、出行全面保障,生活理應更加舒適、便捷。
為幫助小區群眾迅速完成「村民」到「居民」的轉變,我主導發揮支部的示範引領作用,開展了黨員「亮身份、曬承諾、當先鋒」活動,探索創新黨建「五共五心」、「六步閉環工作法」強化了小區治理工作。在大家用心用情的服務下,小區群眾很快融入了城市生活,成為勤勞致富的新市民。「我的家在鳳凰,龍井水甜清茶香,幸福生活從哪裡來,飲水思源感恩黨。」這首《我的家在鳳凰》,不僅唱出搬遷群眾的新生活,更唱出了搬遷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心聲。一場戰役展英姿 今年11月,街道扶貧辦主任張曉梅到社區指導脫貧攻堅工作,途中不慎跌倒,同行的幹部將她背回了辦公室。
正值脫貧攻堅「大考」的關鍵時期,張曉梅將受傷的腳放在凳子上,忍住劇痛繼續工作。我見狀後,要求她立即到醫院檢查。醫生診斷發現張曉梅小腿骨折,需要立即手術。 第二天到醫院看望她時,我的心裡愧疚難當。今年8月,張曉梅在同一醫院做過膝蓋手術,傷口還未痊癒便提前返回了工作崗位。
今年春節期間,中元村駐村第一書記袁發遜的父親住進重症監護室多日,面對盡孝與盡責的兩難,袁發遜選擇了堅守中元村。 返鄉創業人員黃振興、離崗創業人員張仕奇、鄉村振興領軍人才王恩海……脫貧攻堅路上,每一個腳印都灌注了奮鬥的艱辛,每一個身影都展現了奮鬥的英姿。
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扶貧幹部、返鄉青年堅守初心,奮戰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了貧困群眾的幸福指數。一腔熱血只為民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剩餘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作為一名基層幹部,作為脫貧攻堅的「答卷人」,回首與幹部群眾共同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每個日日夜夜、點點滴滴,振奮過也疲憊過、欣喜過也苦澀過,儘管一路艱辛,卻也一路收穫,一步一個腳印走得很踏實。
在我的辦公室,一直放著三件市委組織部陪嫁的「嫁妝」:一本《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雙雨鞋、一本2018年組工幹部手冊。
記得任前談話時,領導語重心長對我說,「曹偉,一本書是要你時刻不忘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質與思維能力,為群眾謀福祉;一雙雨鞋是鞭策你用腳步丈量責任,用實幹詮釋擔當;一本組工幹部手冊是要你牢記一名組工幹部、黨務幹部應堅守的初心、使命和擔當。」路在腳下,希望在前。如今的蒼龍大地,發展在加速、變化在提級,窮鄉僻壤舊貌換新顏,貧困家庭歡聲笑語。 心之所依,情之所系。作為黨工委書記,我自當揚鞭奮蹄,用實幹踐行初心,用擔當詮釋使命。這,就是我不變的信念。
整理 張力文
編輯 徐春燕
編審 陳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