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山苗族布依族鄉,是仁懷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這裡因為一顆「搖錢樹」的故事而名聲遠播。可是,由於邊遠、落後,以及歷史的原因,貧窮,又成了這個民族鄉的標籤和代名詞。許多年以來,只要人們一提到後山這個地方,就會聯想到貧窮二字。
2015年12月,根據組織的安排,我來到後山民族鄉擔任黨委書記。一日後山人,一生後山情。由此,就與「搖錢樹」結了緣,一頭扎在這裡就是五個年頭。從當初的最年輕鄉鎮黨委書記,到如今任職最長的鄉鎮黨委書記,黨的民族政策春風沐浴著後山苗族布依族鄉,一個又一個好消息惠及巍巍蘆竹山下的各族群眾,特別是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我和全鄉幹部為消除這裡千百年來的貧困傾注了全部情感。 不認窮命,闖出一條致富路 後山鄉屬於高海拔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農產品生產效益低,群眾發展種植積極性不高,加之當地村民發展觀念較為落後,長期以傳統種植方式為主,發展內生動力不強,扶貧之路困難重重。這裡的少數民族佔比達41%,到2015年,全鄉75%的村仍屬於貧困村,且均未出列,貧困發生率高達33.62%。 我始終堅信,一定要徹底撕掉貧窮落後這個掛在後山人身上的標籤。走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與幹部群眾交心談心,亮明自己抓脫貧攻堅工作的堅定立場,要求自己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

於此,我首先通過多次進村到組入戶走訪,摸清楚了解全鄉各村甚至村民組的基本情況,走訪過程中拉近與群眾距離。同時,採取召開鄉村幹部大會、群眾會、院壩會的形式,向廣大村民宣傳黨的好政策、好聲音,從思想上扭轉制約發展的傳統觀念,激發全鄉幹部群眾思發展、謀發展的內生動力,並立足於鄉情實際,合理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動員農戶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適宜當地氣候特點及地理環境的現代農業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在鄉六屆黨代會上,我響亮的提出「打贏脫貧攻堅戰、建設民族公園鄉」的奮鬥目標。在強基礎方面,通過大家的艱苦努力,實現了全鄉水、電、路、房、訊的全面攻堅收關,現代農業產業實現了質的突破。在鞏固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實現了中藥材產業零的突破,同時還發展了辣椒、蔬菜、食用菌等新興產業,鄉黨委、政府不折不扣地將黨和政府各項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到2018年,實現貧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實現3256個貧困人口全面脫貧,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順利通過了2017、2018、2019年三次省級年終考評和兩次專項督察;通過了2019年國家第三方評估的檢驗、2020年遵義市脫貧攻堅普查。2018年,榮獲「全國衛生鄉鎮」稱號;2019年9月,鄉黨委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 不畏艱難,種「活」一棵「搖錢樹」 「搖錢樹」,是世界西部方言苗族同胞共同的記憶符號與靈魂歸宿,是西部方言苗族夢裡的「老家」,是東南亞、歐美300多萬苗族同胞共同的「根」。這一苗族同胞的「記憶符號」雖然名聲在外,但由於缺乏保護,初到這裡時,我有點「大失所望」。於是,我提出了緊扣獨特民族文化優勢,發展旅遊產業,促進鄉村振興的總體發展思路,帶領一班人積極作為,砥礪前行。 立說立行,說幹就幹,首先是積極爭取打通制約發展的交通瓶頸,主動向市政府和交通部門匯報,通過爭取立項,如今,已經建設完成了後寒大道、景區大道。同時,還立項和啟動了連接五馬快速通道、金沙212國道的新建,這兩條大道建成後,將徹底改變後山鄉邊遠和邊緣的狀況,使之融入仁懷市主城區和金沙縣主城區的半小時經濟圈。

勇於擔當,主動謀劃。在一無項目、二無資金、三無政策的情況下,為了拓展後山鄉旅遊產業發展進行了適度保護性開發,組織幹部群眾通過外出考察、認真謀劃、統一思想,主動向上爭取,通過招商引資、3P投資等模式大膽實施了仁懷市民族陳列館、「搖錢樹」祭祀廣場、民族競技場、生態停車場、鬥牛場及苗繡樓、田興中藥材康養園等一批項目,建設了榮知澤風情寨、夯彩苗寨、邱家墳布依寨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民族聚居點。
立足創新抓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成立仁懷市後山民族民間文化黨支部和仁懷後山民族民間文化協會,廣泛吸引本土民族文化人才的加入,夯實了民族文化的群眾性基礎。通過人代會把「六月六」民族風情節、「世界西部苗族尋根訪親節」「醉牛節」固化為群眾傳統節慶活動,保障民族活動的開展,並加大對傳承民間藝人補助鼓勵,支持非遺傳承和保護。市委、政府對此充分認可,全力支持全面實施「搖錢樹」景區建設。 如今,民族文化、民族風情旅遊已初見成效。2018年,後山鄉入選貴州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20年5月省苗學會授予後山鄉「西苗故裡」,2020年9月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苗學研究專業委員會授予「西部苗族尋根地」稱號,後山旅遊發展正在演變為苗鄉群眾的「搖錢樹」。 不忘初心,紮根泥土寫青春 父母年邁多病需人照料,我又是獨生子,妻子是城區一所學校的負責人,教學管理工作十分繁忙。加之家中兩個兒子,一個讀高三正值學業關鍵、一個3歲年幼尚需人看護,家庭的瑣事也經常讓我焦頭爛額,但每當下鄉看到群眾眼裡的期盼和全鄉落後的環境,更加讓我著急,這裡還有更多的群眾和家庭需要我們幫助,這裡還有更多的家庭困難急需我們解決。
參加工作23年來,有19年時間都在基層農村,我深知農村的具體和艱辛,組織上信任我,讓我在後山鄉來擔任班長,我只能舍小家、顧大家,既要對得起組織的培養,對得起自身肩負的職責,更要對得起群眾的期盼。特別是要對得起將來的自己,決不能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在基層的日子裡,我也曾有過彷徨,有過動搖。對家庭、父母、子女家屬感到無比虧欠,但到了後山鄉工作這些年,我已完全融入到了這方熱土,「為了後山這塊寶不成為寶氣的寶,而真正成為瑰寶的寶,我們必須團結帶領全鄉群眾後發趕超,把後山這塊寶真正展示出來」。 五年來,我參與並見證了後山這個曾經的貧困鄉,從「無中生有」啟動全鄉大旅遊發展,如今的後山鄉山清水秀,天藍水藍,交通便利,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鄉村煥然一新,每當看到這些變化,我覺得在這裡的一切的付出都值得了!我的「搖錢樹」之「念」也將情系一生,我堅信,在接下來的鄉村振興中,後山鄉真的會成為一棵「搖錢樹」!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徐春燕 整理
編輯 孟錦群
編審 陳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