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撕掉千年「貧窮」標籤,一切付出都值!|仁懷市後山...

2020-12-07 天眼新聞

後山苗族布依族鄉,是仁懷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這裡因為一顆「搖錢樹」的故事而名聲遠播。可是,由於邊遠、落後,以及歷史的原因,貧窮,又成了這個民族鄉的標籤和代名詞。許多年以來,只要人們一提到後山這個地方,就會聯想到貧窮二字。

2015年12月,根據組織的安排,我來到後山民族鄉擔任黨委書記。一日後山人,一生後山情。由此,就與「搖錢樹」結了緣,一頭扎在這裡就是五個年頭。從當初的最年輕鄉鎮黨委書記,到如今任職最長的鄉鎮黨委書記,黨的民族政策春風沐浴著後山苗族布依族鄉,一個又一個好消息惠及巍巍蘆竹山下的各族群眾,特別是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我和全鄉幹部為消除這裡千百年來的貧困傾注了全部情感。  不認窮命,闖出一條致富路  後山鄉屬於高海拔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農產品生產效益低,群眾發展種植積極性不高,加之當地村民發展觀念較為落後,長期以傳統種植方式為主,發展內生動力不強,扶貧之路困難重重。這裡的少數民族佔比達41%,到2015年,全鄉75%的村仍屬於貧困村,且均未出列,貧困發生率高達33.62%。   我始終堅信,一定要徹底撕掉貧窮落後這個掛在後山人身上的標籤。走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與幹部群眾交心談心,亮明自己抓脫貧攻堅工作的堅定立場,要求自己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

於此,我首先通過多次進村到組入戶走訪,摸清楚了解全鄉各村甚至村民組的基本情況,走訪過程中拉近與群眾距離。同時,採取召開鄉村幹部大會、群眾會、院壩會的形式,向廣大村民宣傳黨的好政策、好聲音,從思想上扭轉制約發展的傳統觀念,激發全鄉幹部群眾思發展、謀發展的內生動力,並立足於鄉情實際,合理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動員農戶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適宜當地氣候特點及地理環境的現代農業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在鄉六屆黨代會上,我響亮的提出「打贏脫貧攻堅戰、建設民族公園鄉」的奮鬥目標。在強基礎方面,通過大家的艱苦努力,實現了全鄉水、電、路、房、訊的全面攻堅收關,現代農業產業實現了質的突破。在鞏固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實現了中藥材產業零的突破,同時還發展了辣椒、蔬菜、食用菌等新興產業,鄉黨委、政府不折不扣地將黨和政府各項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到2018年,實現貧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實現3256個貧困人口全面脫貧,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順利通過了2017、2018、2019年三次省級年終考評和兩次專項督察;通過了2019年國家第三方評估的檢驗、2020年遵義市脫貧攻堅普查。2018年,榮獲「全國衛生鄉鎮」稱號;2019年9月,鄉黨委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  不畏艱難,種「活」一棵「搖錢樹」  「搖錢樹」,是世界西部方言苗族同胞共同的記憶符號與靈魂歸宿,是西部方言苗族夢裡的「老家」,是東南亞、歐美300多萬苗族同胞共同的「根」。這一苗族同胞的「記憶符號」雖然名聲在外,但由於缺乏保護,初到這裡時,我有點「大失所望」。於是,我提出了緊扣獨特民族文化優勢,發展旅遊產業,促進鄉村振興的總體發展思路,帶領一班人積極作為,砥礪前行。   立說立行,說幹就幹,首先是積極爭取打通制約發展的交通瓶頸,主動向市政府和交通部門匯報,通過爭取立項,如今,已經建設完成了後寒大道、景區大道。同時,還立項和啟動了連接五馬快速通道、金沙212國道的新建,這兩條大道建成後,將徹底改變後山鄉邊遠和邊緣的狀況,使之融入仁懷市主城區和金沙縣主城區的半小時經濟圈。

勇於擔當,主動謀劃。在一無項目、二無資金、三無政策的情況下,為了拓展後山鄉旅遊產業發展進行了適度保護性開發,組織幹部群眾通過外出考察、認真謀劃、統一思想,主動向上爭取,通過招商引資、3P投資等模式大膽實施了仁懷市民族陳列館、「搖錢樹」祭祀廣場、民族競技場、生態停車場、鬥牛場及苗繡樓、田興中藥材康養園等一批項目,建設了榮知澤風情寨、夯彩苗寨、邱家墳布依寨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民族聚居點。

立足創新抓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成立仁懷市後山民族民間文化黨支部和仁懷後山民族民間文化協會,廣泛吸引本土民族文化人才的加入,夯實了民族文化的群眾性基礎。通過人代會把「六月六」民族風情節、「世界西部苗族尋根訪親節」「醉牛節」固化為群眾傳統節慶活動,保障民族活動的開展,並加大對傳承民間藝人補助鼓勵,支持非遺傳承和保護。市委、政府對此充分認可,全力支持全面實施「搖錢樹」景區建設。  如今,民族文化、民族風情旅遊已初見成效。2018年,後山鄉入選貴州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20年5月省苗學會授予後山鄉「西苗故裡」,2020年9月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苗學研究專業委員會授予「西部苗族尋根地」稱號,後山旅遊發展正在演變為苗鄉群眾的「搖錢樹」。  不忘初心,紮根泥土寫青春   父母年邁多病需人照料,我又是獨生子,妻子是城區一所學校的負責人,教學管理工作十分繁忙。加之家中兩個兒子,一個讀高三正值學業關鍵、一個3歲年幼尚需人看護,家庭的瑣事也經常讓我焦頭爛額,但每當下鄉看到群眾眼裡的期盼和全鄉落後的環境,更加讓我著急,這裡還有更多的群眾和家庭需要我們幫助,這裡還有更多的家庭困難急需我們解決。

參加工作23年來,有19年時間都在基層農村,我深知農村的具體和艱辛,組織上信任我,讓我在後山鄉來擔任班長,我只能舍小家、顧大家,既要對得起組織的培養,對得起自身肩負的職責,更要對得起群眾的期盼。特別是要對得起將來的自己,決不能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在基層的日子裡,我也曾有過彷徨,有過動搖。對家庭、父母、子女家屬感到無比虧欠,但到了後山鄉工作這些年,我已完全融入到了這方熱土,「為了後山這塊寶不成為寶氣的寶,而真正成為瑰寶的寶,我們必須團結帶領全鄉群眾後發趕超,把後山這塊寶真正展示出來」。   五年來,我參與並見證了後山這個曾經的貧困鄉,從「無中生有」啟動全鄉大旅遊發展,如今的後山鄉山清水秀,天藍水藍,交通便利,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鄉村煥然一新,每當看到這些變化,我覺得在這裡的一切的付出都值得了!我的「搖錢樹」之「念」也將情系一生,我堅信,在接下來的鄉村振興中,後山鄉真的會成為一棵「搖錢樹」!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徐春燕 整理

編輯 孟錦群

編審 陳富強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感恩政策與愛心,讓我擺脫貧窮與疾病丨安順市平壩...
    2017年7月,本就體弱多病的我被診斷患結核性腦膜炎,為了治病我輾轉平壩、貴陽、成都多地,全家重擔就落在我媳婦熊二妹身上,當時孩子還小,大女兒讀六年級、小女兒讀三年級,家庭生活極度艱難,全家人的情緒也極為低落。  但我很幸運,包保我家的是夏雲鎮衛生院的王蘭同志,在到我家走訪過程中,了解到我的困難後,把我的情況及時向村委及第一書記反映,並幫助我在水滴籌上進行求助信息發布。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心之所依 情之所系丨仁懷市蒼龍街道黨工委書記曹偉
    我的扶貧戰場,是一個又一個溫婉的鄉村。 這裡有一群敢打硬戰、親密無間的戰友,有一群心地淳樸、齊心致富的鄉民。一張笑臉一份情去年三月,我調到蒼龍街道任黨工委書記。從那時起,我便一心戰鬥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與蒼龍的黨員幹部、父老鄉親結下了不解之緣。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扶貧幹部付出心血 讓我家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在務川自治縣分水鎮過江社區南克寨前側的一個600多畝草莓基地裡,人們每天都能看到一個五十歲左右的鄉村婦女忙碌的身影……這就是我,我叫田紅梅,居住的南克寨不僅山美水美,更有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為我創業路上帶來的種種甜美。
  • 「扶貧故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而歡欣鼓舞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每一個熱血青年,都有一個夢想;在短淺人生裡,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遇見那個你最想成為的自己。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
  • 「我的脫貧故事」一桶水撐一個夢|仁懷市高大坪鎮銀水村殘疾人餘昌易
    青年叫餘昌易,今年32歲,肢體殘疾三級,是仁懷市高大坪鎮銀水村村民。這時,他正要向張老師家送兩桶水,每桶5元,他賺2元差價。他告訴筆者,他拾起的是他的夢想。來聽聽他的脫貧故事。可能是因為大家看我殘疾,照顧我,願意讓我賺這兩元錢,我就秉承著隨叫隨到原則,儘量滿足客戶。我幹這個工作已經5年了,基本上有了穩定的客戶,幹部和群眾都有聯繫我送水的。
  • 他書寫的故事,都是「溼漉漉」的
    1967年,這個「壞孩子」出生於馬來西亞最南端的柔佛州,黃錦樹祖籍福建南安,80年代,他赴臺灣大學讀書,此後便留了下來。他如今任教於臺灣暨南大學,定居臺中南投縣。柔佛、福建、臺灣,黃錦樹的三個家鄉,都處在季風帶上,終年氣候溫潤潮溼。於是,他書寫的故事,也都是「溼漉漉」的。自1993年寫下《落雨的小鎮》,黃錦樹的「雨」就沒停過。
  • 逛遍豆瓣小組,終於讀懂了這屆年輕人的「圈子文化」和「標籤哲學」
    該組組長有言:「雖然我們組名字起成這樣,但是日月可鑑,我們組員三觀都超正的!」這話大概不假,畢竟,這是一個在組規裡明文禁止 P2P 邀請註冊、投資賺錢等高風險理財項目的正經組。開源之外,節流也很重要。「低消費研究所」從三浦展的《第四消費時代》講到日本社會的「極簡主義」、「消費降級」,極力證明「低消費」的合理性和幸福感,並且組員們都在身體力行地踐行著低消費。
  • 撕掉標籤 誰還會愛你赤裸的真心呢
    原標題:撕掉標籤 誰還會愛你赤裸的真心呢 人們貼著社會「饋贈」的各種標籤,行走在不同的場合,做著同樣讓自己不開心的一切事情。生活中,你的特點成為你的代稱,在人來人往的交際中,用以佔據別人心中的一席之地。   然而,一切都是假的、虛的,以及表面的,需要觸及的,僅僅是真誠和深意。   藝人、大腕、星二代、小鮮肉……貼上這些標籤實屬不易,當你能夠被冠以代稱時,證明你已經成功引起了別人的注意。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三寶的不解之緣丨晴隆縣人社局副局長何建磊
    那時,三寶給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偏闢、貧窮、落後、自然條件差……由於三寶鄉距離縣城較遠,且交通極為不便,有時候,我一待就是幾個月。也正因此,我一有時間就到群眾家中走訪,與群眾拉家常,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和他們成了朋友。帶隊動員群眾搬遷後來的工作安排讓我離開了三寶這個地方,再一次返回的時候已經闊別十餘年。
  • 「我的扶貧故事」「紅軍老劉」激勵著我前行|駐遵義市紅花崗區巷口...
    這裡是紅軍曾經戰鬥過的地方,留下了許多令人敬仰的故事,現在一條條村組硬化公路四通八達,一幢幢農家樓房錯落有致,一輛輛小汽車進進出出,構畫出一派貴州山區美麗鄉村的風貌,這就是我所駐村的地方——遵義市紅花崗區巷口鎮中山村。
  • 撕掉標籤的她從不畏懼挑戰!
    吳遂麗廣州歐米奇調酒班學員「不喜歡別人給我貼標籤,有些人看到我第一眼就會覺得我很文靜、斯文。但是我不喜歡,我要成為我想成為的樣子,而不是成為別人想讓我成為的樣子。成為職業調酒師我和姐姐的夢想,怎麼會遇到困難輕易放棄。」雖然路途艱難但女調酒師從不畏懼挑戰在酒吧工作的女生會給人什麼印象?會喝酒的女生你會作何聯想?為什麼不去找一份正經的工作,偏偏要去調酒?看到了吳遂麗同學的故事後只想給你一個響亮的耳光!
  • 「我的扶貧故事」丹寨縣政協主席李永勝:一語點醒夢中人
    甲腳村距縣城僅8公裡,但村級無任何特色產業,村民種的都是傳統的水稻、玉米、紅薯,養的都是用於耕作或自養自食的牛、豬、雞、鴨。貧困人口綜合發生率高達25.7%,全村563戶2780人中就有170戶715人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從屢屢碰壁到「自來熟」丨仁懷市學孔鎮興隆村駐...
    我叫梁榮治,來自仁懷供電局,2019年七月,駐村的同事因身體原因調回單位,單位需要另外派遣駐村幹部過去。知道這個情況後,我決定向單位領導申請駐村扶貧。那時候我的孩子剛準備讀一年級,跟家裡人做通了思想工作,把孩子安排好,我來到了學孔鎮興隆村報導,開始了我一年多的扶貧之路。
  • 為了徹底撕掉千百年來的貧困標籤
    2018年,時任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到貴州考察後評價:貴州是我見過的最令人鼓舞的脫貧範例之一;貴州在努力消除貧困的同時,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  初夏時節,調研組行走在貴州山山水水之間,到處綠水青山,鳥語花香,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城鄉幹部群眾笑顏開在臉上、感恩刻在心中,對「撕掉千百年來的貧困標籤」的自豪感和責任心,浸透在言語和實幹的方方面面。
  • 遊客的行李箱貼滿了各種「標籤」,為何不撕掉?原來是因為這個
    遊客的行李箱貼滿了各種「標籤」,為何不撕掉?原來是因為這個文|路途的記錄者現今社會快節奏的生活,使得大家工作變得繁忙,而恰好旅遊業的盛行,使得大家一到假期就外出旅遊變成了生活中的一種習慣。很多遊客出行都是會選擇乘坐飛機,乘坐飛機不僅可以欣賞一下難以接觸到的天空中的風景,而且空姐人性化的服務是的旅途變得更加舒適,還有就是可以縮減花費在旅途所用的時間。大家都知道,乘客上飛機的時候,行李都交給航空公司統一管理,體積巨大的行李箱就要辦理託運,而每個乘客的行李箱都被管理員貼上了標籤,以便於區分每個人的箱子。
  • 晨禱|上帝賜給我們所需用的一切
    腓立比書 4:19我的神必照他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故事啊。保羅當年出來傳道,就只有腓立比的教會贈送一些禮物給他,使保羅的生活需要得到足夠的供應。保羅將腓立比人的禮物當作獻給上帝的祭物,它散發著馨香之氣。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鏗鏘腳步丨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範劍
    曾經的泥濘道變成了百姓的致富路,曾經的荒蕪山變成了村民的「聚寶盆」,曾經被生活壓得抬不起頭的貧困戶,如今也重拾了信心,滿是笑容……6年的精準扶貧扶出了一路精彩,也扶出了一路感動。  我叫範劍,是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柏祥意:在扶貧一線奉獻青春
    我叫柏祥意,2018年3月,我響應荔波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來到甲良鎮兩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的丙外村參加脫貧攻堅工作,成為一名脫貧攻堅隊隊員。「這個隊員能待久嗎?能為我們幹實事嗎?」村民們看我瘦削,個子小小,對我產生了一片質疑。如何讓群眾信任是我駐村扶貧面臨的第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