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三寶彝族鄉是在2006年8月,當時組織選派我到三寶彝族鄉擔任副鄉長。記得到三寶報到的那天,一路上沿著崎嶇的山路,大概走了五六小時,才來到三寶鄉。
那時,三寶給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偏闢、貧窮、落後、自然條件差……
由於三寶鄉距離縣城較遠,且交通極為不便,有時候,我一待就是幾個月。也正因此,我一有時間就到群眾家中走訪,與群眾拉家常,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和他們成了朋友。
帶隊動員群眾搬遷
後來的工作安排讓我離開了三寶這個地方,再一次返回的時候已經闊別十餘年。那是2017年11月初,正是三寶彝族鄉易地扶貧搬遷攻堅階段,我有幸被組織抽調到三寶彝族鄉,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接到通知後,我的內心有一份欣喜、也有一份忐忑,欣喜是因為又可以再次回到以前工作的地方,回到那熟悉的環境,那裡的一切仍長期縈繞在我的腦海裡。忐忑是因為易地扶貧攻堅戰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特別是整鄉搬遷,更是難上加難,我怕自己做不好,有負組織的重託。
再次來到三寶鄉後,第一天到青龍組楊佩逾家開展動員工作時就遇到了困難。楊佩逾母親年齡較大,思想比較保守,我來之前,工作組就已經連續做了一個星期的工作都沒有做通。楊佩逾母親說:「要去別人家,我們不去。」不僅如此,她還非常擔心楊佩逾和我們交流,害怕楊佩逾同意搬遷。
動員群眾搬遷
不過,楊佩逾和我一直有交情,平時稱兄道弟。和他交談後,他告訴我,他家老家房子面積大,又裝修好了,戶口上只有3口人,搬上去享受的房子面積只有60平方米,不夠住。如果能夠讓家裡兩個老人和他家一起享受5人戶的100平方米搬遷住房,他是想搬的。
了解楊佩逾的真實想法後,我們一方面向鄉指揮部匯報這種情況,一方面繼續做其思想工作,並開車送楊佩逾一家到晴隆阿妹戚託小鎮來看這裡的搬遷安置房。
當楊佩逾看來到阿妹戚託後,被這景區房所吸引。同時,我們乘熱打鐵,積極主動與楊佩逾算經濟帳、算教育帳、算醫療帳,向他介紹搬遷後各項優惠政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通過多次動員宣傳,並結合他家實際共同生活的人口數進行耐心細緻地解釋,最終他毫不猶豫地選了一套5人戶的新房子,高高興興地入住了。並且還在阿妹戚託小鎮開了一個理髮店,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平日裡,他還經常打電話邀我去他家吃飯。
群眾搬遷到新家
針對外出務工的群眾,我曾兩次帶隊到貴陽市三橋後壩三寶群眾聚集的務工地,做易地扶貧搬遷動員宣傳工作。每當走到群眾租的房子處時,幾乎是親戚朋友,個個說話客氣親熱,態度和藹可親。但是,一談到易地扶貧搬遷時,他們的態度立馬來了個360度大轉彎。有的不理解政策、對政府不認可,有的直接說不稀罕什麼搬遷政策,各種碰壁嚴重打擊著我們的信心。但是我始終相信,萬事開頭難,只要用心、用情把政策講穿,總會得到群眾的認可。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輪番思想動員之下,群眾終於想通了,同意了搬遷了。
2020年9月,因搬遷任務圓滿完成,根據組織安排,我重新返回縣人社局上班,而我包保的搬遷戶我卻始終沒有忘記,每個禮拜我都會抽時間到阿妹戚託小鎮去走訪看望他們。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允鳳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