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與三寶的不解之緣丨晴隆縣人社局副局長何建磊

2021-01-10 天眼新聞

初識三寶彝族鄉是在2006年8月,當時組織選派我到三寶彝族鄉擔任副鄉長。記得到三寶報到的那天,一路上沿著崎嶇的山路,大概走了五六小時,才來到三寶鄉。

那時,三寶給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偏闢、貧窮、落後、自然條件差……

由於三寶鄉距離縣城較遠,且交通極為不便,有時候,我一待就是幾個月。也正因此,我一有時間就到群眾家中走訪,與群眾拉家常,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和他們成了朋友。

帶隊動員群眾搬遷

後來的工作安排讓我離開了三寶這個地方,再一次返回的時候已經闊別十餘年。那是2017年11月初,正是三寶彝族鄉易地扶貧搬遷攻堅階段,我有幸被組織抽調到三寶彝族鄉,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接到通知後,我的內心有一份欣喜、也有一份忐忑,欣喜是因為又可以再次回到以前工作的地方,回到那熟悉的環境,那裡的一切仍長期縈繞在我的腦海裡。忐忑是因為易地扶貧攻堅戰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特別是整鄉搬遷,更是難上加難,我怕自己做不好,有負組織的重託。

再次來到三寶鄉後,第一天到青龍組楊佩逾家開展動員工作時就遇到了困難。楊佩逾母親年齡較大,思想比較保守,我來之前,工作組就已經連續做了一個星期的工作都沒有做通。楊佩逾母親說:「要去別人家,我們不去。」不僅如此,她還非常擔心楊佩逾和我們交流,害怕楊佩逾同意搬遷。

動員群眾搬遷

不過,楊佩逾和我一直有交情,平時稱兄道弟。和他交談後,他告訴我,他家老家房子面積大,又裝修好了,戶口上只有3口人,搬上去享受的房子面積只有60平方米,不夠住。如果能夠讓家裡兩個老人和他家一起享受5人戶的100平方米搬遷住房,他是想搬的。

了解楊佩逾的真實想法後,我們一方面向鄉指揮部匯報這種情況,一方面繼續做其思想工作,並開車送楊佩逾一家到晴隆阿妹戚託小鎮來看這裡的搬遷安置房。

當楊佩逾看來到阿妹戚託後,被這景區房所吸引。同時,我們乘熱打鐵,積極主動與楊佩逾算經濟帳、算教育帳、算醫療帳,向他介紹搬遷後各項優惠政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通過多次動員宣傳,並結合他家實際共同生活的人口數進行耐心細緻地解釋,最終他毫不猶豫地選了一套5人戶的新房子,高高興興地入住了。並且還在阿妹戚託小鎮開了一個理髮店,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平日裡,他還經常打電話邀我去他家吃飯。

群眾搬遷到新家

針對外出務工的群眾,我曾兩次帶隊到貴陽市三橋後壩三寶群眾聚集的務工地,做易地扶貧搬遷動員宣傳工作。每當走到群眾租的房子處時,幾乎是親戚朋友,個個說話客氣親熱,態度和藹可親。但是,一談到易地扶貧搬遷時,他們的態度立馬來了個360度大轉彎。有的不理解政策、對政府不認可,有的直接說不稀罕什麼搬遷政策,各種碰壁嚴重打擊著我們的信心。但是我始終相信,萬事開頭難,只要用心、用情把政策講穿,總會得到群眾的認可。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輪番思想動員之下,群眾終於想通了,同意了搬遷了。

2020年9月,因搬遷任務圓滿完成,根據組織安排,我重新返回縣人社局上班,而我包保的搬遷戶我卻始終沒有忘記,每個禮拜我都會抽時間到阿妹戚託小鎮去走訪看望他們。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允鳳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濃濃幫扶情漫漫扶貧路丨晴隆縣蓮城街道菜籽社區...
    2016年12月29日,大雪隨著寒冬來了,在這數九寒天的日子裡,我接到了一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到晴隆縣蓮城街道菜籽社區江興村包保幫扶精準貧困戶。說實在的,我只是一個普通教師,對於下鄉搞扶貧工作實在是門外漢,剛剛接到任務心裡也有點不情願。
  • 「我的扶貧故事」改變了群眾也改變了我丨晴隆縣紫馬鄉紫馬村駐村...
    2017年10在黨和政府號召下我被派在晴隆縣紫馬鄉紫馬村當駐村幹部,2019年7月又有了紫馬鄉紫馬村王家寨組網格員的身份。在這場脫貧攻堅任務中,我扶貧工作點點滴滴,種種經歷,所見所聞,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財富,也為我留下了人生難忘的一頁。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生活無憂就是我最大的滿足丨晴隆縣紫馬鄉新...
    我是晴隆二小的一位教師,當接到上級通知,讓我到紫馬鄉新洋村扶貧時,我是很驚訝的,因為這是個我只聽說過的地方。由於是山區道路彎道多,車輛行駛的較慢,去紫馬鄉的時候,要兩個多小時的路程,到達目的地後整個人都是暈頭轉向的,假如碰上雨雪天氣,山體落石、路面打滑,更是不敢想,讓人後怕。
  • 「我的扶貧故事」我肩上扛著的是神聖的使命丨晴隆縣紫馬鄉慄樹村...
    第一次走訪扶貧戶,山路顛簸,又加之缺乏扶貧工作經驗,我覺得工作非常的艱辛,脫貧攻堅途中有太多的心酸苦樂,但讓我的工作、生活多了一筆豐富的財富。  2019年8月,我被調整到慄樹村坪子組擔任網格員,開始了駐村工作。  慄樹村坪子組,總戶數33戶,其中貧困戶19戶74人。
  • 「我的脫貧故事」生活從此不一樣丨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寶社區搬遷...
    我原本是貴州省貧困鄉鎮之一——三寶彝族鄉三寶村的一名農戶。在國家還沒實施扶貧政策之前,我家主要靠種地、畜牧養殖來維持生活,加上多個子女讀書,各種開銷比較大,家裡生活條件比較困難,很多時候連溫飽都成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舊貌換新顏 群眾生活比蜜甜丨晴隆縣大廠鎮六...
    當接到與單位同事一起到晴隆縣大廠鎮六壩田村作為駐村幹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時,我的心是激動的,也是期待的。激動的是能夠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期待的是能夠深入基層、了解基層,近距離與群眾們接觸,聽取群眾們的心聲,儘自己的努力為群眾排憂解難,把黨的聲音帶到基層,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千方百計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及幸福感。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扶貧新兵」到「扶貧尖兵」丨錦屏縣河口鄉巖...
    我是龍松權,是錦屏縣河口鄉人社中心的一名幹部,2019年3月在巖灣村當網格員。我的網格裡有50戶人家,結對幫扶對象8戶。通過實地走訪,我得知,2015年範華銀戶被識別為貧困戶。當時他家的住房是一棟破爛木房,還用樹皮夾著住人,透風又漏雨。
  • 「我的扶貧故事」參與扶貧,此生無憾丨貞豐縣沙坪鎮尼羅村原第一...
    意思是貞豐縣沙坪鎮尼羅村、板昌村由於距縣城較遠,加之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以前都是「老少邊窮」的地方,形象的概括就是:「人無廁所豬無圈,滿山屁股滿山豬。」在20多年前,但凡工作不認真或能力水平差的同志都將被調到這些地方工作,被認為是「吊兒郎當」同志的標配地。圖為王敬獎帶領群眾發展辣椒產業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始,我便與尼羅村與納翁村結下了不解之緣。
  • 決戰貧困·五年攻堅路丨三寶搬遷,從山鄉旮旯到舒心小鎮
    2015年12月,貴州率先在全國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第一炮」,烏蒙山脈、武陵山區、滇黔桂石漠化區,一場壯闊大遷徙全面鋪開。「十三五」時期,全省建成安置點946個,累計建成住房45.39萬套,188萬貴州山鄉百姓告別深山搬新居,把安居樂業的夢想紮根在城市新家園。在這場浩浩蕩蕩的大遷徙中,坐落於黔西南州晴隆縣望雲山上的三寶彝族鄉,是唯一一個整鄉搬遷的極貧鄉鎮,也是貴州易地扶貧搬遷最具代表性的縮影。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紅軍老劉」激勵著我前行|駐遵義市紅花崗區巷口...
    這裡是紅軍曾經戰鬥過的地方,留下了許多令人敬仰的故事,現在一條條村組硬化公路四通八達,一幢幢農家樓房錯落有致,一輛輛小汽車進進出出,構畫出一派貴州山區美麗鄉村的風貌,這就是我所駐村的地方——遵義市紅花崗區巷口鎮中山村。
  • 「我的扶貧故事」我這名「60後」的扶貧故事丨鳳岡縣蜂巖鎮桃坪村...
    沿著雜草叢生的小路一步步向西南走,桃坪村這個小山村映入眼帘,在昏暗斑駁的光線下,我看見的是破舊開裂的磚牆、穿著衣衫襤褸的行人,那深深下陷的眼窩、飽經風霜的面容直擊我的心靈,這是桃坪村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死氣沉沉,毫無生機可言。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說到扶貧,對於剛剛參加農村工作的我,只是一個門外漢,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一邊,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怎樣兼顧本職工作,面對這樣的形勢,不禁拷問著我。
  • 「我的扶貧故事」吳敏:扶你「上路」,是我心中執念
    我叫吳敏,今年31歲,是安順市平壩區十字鄉人社中心的工作人員,和眾多同事一樣,拿著扶貧手冊,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了我的扶貧之路。緊張不安,是因為我不知道自己能給他們帶去什麼樣的幫助,怎樣助他們脫貧,他們會配合我的工作嗎?
  • 早安新區丨成都人社局重要通知
    早安新區丨成都人社局重要通知 2021-01-16 0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小蜜蜂託起了大產業丨晴隆縣紫馬鄉慄樹村村民...
    我叫陳啟富,家住紫馬鄉慄樹村桐子組,今年41歲,一家5口人。5年前,我們全家的日子還過得緊巴巴的,在開展精準扶貧中,被村裡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趕上了黨和政府開展的精準扶貧和脫貧致富的大好機遇,結合當地林密山高的良好生態環境,我主動把想發展養蜂產業脫貧的想法對當時在鄉政府掛職的副鄉長龍見坤等領導說了出來,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在鄉黨委政府和村支兩委的幫助下,2018年底,爭取到了州殘聯的支持資金36000元,購買了中華小蜜蜂36箱,組織了8戶貧困戶養蜂,其中有6戶是殘疾人戶。從此開始了我人生的逆襲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欲問秋果何所累 自有春風雨瀟瀟丨松桃苗族自治縣...
    2016年12月,我被抽調到縣脫貧攻堅總指揮部工作,從此,與扶貧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按照縣脫貧攻堅總指揮部的職責分工,由我負責扶貧宣傳工作。工作中,我勇於擔當、主動作為,在國家扶貧類最高刊物《中國扶貧雜誌》刊發由我牽頭撰寫的《政銀聯姻的金融扶貧答卷——貴州省農發行松桃苗族自治縣支行助推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紀實》《苗繡拓寬致富路》《貴州松桃:金融扶貧妙招多》新聞稿件。
  • 「我的扶貧故事」振奮人心的不是話語是行動丨興義市雄武鄉中心村...
    2018年3月,我畢業後就到了基層,2019年7月,又作為下沉人員來到雄武鄉中心村,成為一名前沿指揮所成員,每一段故事都十分寶貴。能參與脫貧攻堅戰,吾之榮幸。交流不是我的強項,很多時候不能有效的交流,我只能用我那笨辦法來解決我與貧困戶叔叔阿姨們之間的溝通。
  • 「我的扶貧故事」心之所依 情之所系丨仁懷市蒼龍街道黨工委書記曹偉
    我的扶貧戰場,是一個又一個溫婉的鄉村。 這裡有一群敢打硬戰、親密無間的戰友,有一群心地淳樸、齊心致富的鄉民。一張笑臉一份情去年三月,我調到蒼龍街道任黨工委書記。從那時起,我便一心戰鬥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與蒼龍的黨員幹部、父老鄉親結下了不解之緣。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助我圓夢大學丨平塘縣牙舟鎮興陶村...
    在這個背景下我的故事便悄然開始了……  我叫王明媛,出生在牙舟鎮興陶村冗平組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當我還很小的時候,爺爺奶奶就離世了,父親又遊手好閒,無心顧家,造成母親和他離異,只剩下一個由親戚朋友輪流照顧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