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訪扶貧戶,山路顛簸,又加之缺乏扶貧工作經驗,我覺得工作非常的艱辛,脫貧攻堅途中有太多的心酸苦樂,但讓我的工作、生活多了一筆豐富的財富。 2019年8月,我被調整到慄樹村坪子組擔任網格員,開始了駐村工作。 慄樹村坪子組,總戶數33戶,其中貧困戶19戶74人。 因為該組是整寨搬遷點,除了在外買得有商品房的人員和其他不符合搬遷條件的外,基本都搬到了興義,所以入戶的壓力也相對也要小一些;而且不少農戶都在外務工或自主創業,都能自力更生,也沒有「爭當貧困戶」的思想。
劉慧君召開群眾會
網格內的工作都開展得很順利,可我自己結對包保的貧困戶卻著實讓我費了心思。 我記得清楚得是項情義家,他家的入戶路未硬化、庭院未硬化。以前每次去他家走訪,都是崎嶇不平的毛泥路,一逢下雨,路滑難行。 後來經過了解與實際丈量,他家入戶路未硬化長度達180米,因為需要他本人出工,所以他不願意硬化,不相信政府的政策,有很大的牴觸情緒,覺得費工時。 我與領導一同到他家做過工作,也與網格員入戶做了好幾次工作,經過幾番入戶工作之後,項情義願意出力硬化入戶路與庭院了,我們又帶著他一起去協調了周邊土地。 隨後,我們爭取來了硬化材料,在硬化過程中,項情義時不時提出一些無理的要求,時不時停工,經歷了很多,最終才把道路硬化完工。
劉慧君入戶走訪
而項情義也改變了很多,現在再去他家走訪,他對我的態度也有了很大改變,變得熱情、信任了。 在扶貧工作中,每個人都深有感觸,有時候農戶不理解我們的政策,不信任我們的工作,甚至百般不配合,當我們咬著牙堅持下來後,換來的是群眾一聲聲的感謝。 不管怎樣,扶貧工作有苦有樂,有汗水、有歡笑、有無奈、有心酸,為了工作,照顧不了年幼的孩子,侍奉不了年老的父母,但我們生在這時代,肩負著這神聖的使命,再難,我都會堅強的走下去,直到勝利的號角吹響。 【人物小傳】 劉慧君,2015年7月份畢業於貴州師範大學,2015年12月考入晴隆縣紫馬鄉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2016年4月份開始接觸扶貧工作,到慄樹村開展幫扶工作,2019年8月,擔任慄樹村網格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允鳳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