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肩上扛著的是神聖的使命丨晴隆縣紫馬鄉慄樹村...

2021-01-11 天眼新聞

第一次走訪扶貧戶,山路顛簸,又加之缺乏扶貧工作經驗,我覺得工作非常的艱辛,脫貧攻堅途中有太多的心酸苦樂,但讓我的工作、生活多了一筆豐富的財富。  2019年8月,我被調整到慄樹村坪子組擔任網格員,開始了駐村工作。  慄樹村坪子組,總戶數33戶,其中貧困戶19戶74人。  因為該組是整寨搬遷點,除了在外買得有商品房的人員和其他不符合搬遷條件的外,基本都搬到了興義,所以入戶的壓力也相對也要小一些;而且不少農戶都在外務工或自主創業,都能自力更生,也沒有「爭當貧困戶」的思想。

劉慧君召開群眾會

網格內的工作都開展得很順利,可我自己結對包保的貧困戶卻著實讓我費了心思。  我記得清楚得是項情義家,他家的入戶路未硬化、庭院未硬化。以前每次去他家走訪,都是崎嶇不平的毛泥路,一逢下雨,路滑難行。  後來經過了解與實際丈量,他家入戶路未硬化長度達180米,因為需要他本人出工,所以他不願意硬化,不相信政府的政策,有很大的牴觸情緒,覺得費工時。  我與領導一同到他家做過工作,也與網格員入戶做了好幾次工作,經過幾番入戶工作之後,項情義願意出力硬化入戶路與庭院了,我們又帶著他一起去協調了周邊土地。  隨後,我們爭取來了硬化材料,在硬化過程中,項情義時不時提出一些無理的要求,時不時停工,經歷了很多,最終才把道路硬化完工。

劉慧君入戶走訪

而項情義也改變了很多,現在再去他家走訪,他對我的態度也有了很大改變,變得熱情、信任了。  在扶貧工作中,每個人都深有感觸,有時候農戶不理解我們的政策,不信任我們的工作,甚至百般不配合,當我們咬著牙堅持下來後,換來的是群眾一聲聲的感謝。  不管怎樣,扶貧工作有苦有樂,有汗水、有歡笑、有無奈、有心酸,為了工作,照顧不了年幼的孩子,侍奉不了年老的父母,但我們生在這時代,肩負著這神聖的使命,再難,我都會堅強的走下去,直到勝利的號角吹響。  【人物小傳】  劉慧君,2015年7月份畢業於貴州師範大學,2015年12月考入晴隆縣紫馬鄉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2016年4月份開始接觸扶貧工作,到慄樹村開展幫扶工作,2019年8月,擔任慄樹村網格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允鳳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改變了群眾也改變了我丨晴隆縣紫馬鄉紫馬村駐村...
    2017年10在黨和政府號召下我被派在晴隆縣紫馬鄉紫馬村當駐村幹部,2019年7月又有了紫馬鄉紫馬村王家寨組網格員的身份。在這場脫貧攻堅任務中,我扶貧工作點點滴滴,種種經歷,所見所聞,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財富,也為我留下了人生難忘的一頁。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生活無憂就是我最大的滿足丨晴隆縣紫馬鄉新...
    我是晴隆二小的一位教師,當接到上級通知,讓我到紫馬鄉新洋村扶貧時,我是很驚訝的,因為這是個我只聽說過的地方。由於是山區道路彎道多,車輛行駛的較慢,去紫馬鄉的時候,要兩個多小時的路程,到達目的地後整個人都是暈頭轉向的,假如碰上雨雪天氣,山體落石、路面打滑,更是不敢想,讓人後怕。
  • 「我的脫貧故事」小蜜蜂託起了大產業丨晴隆縣紫馬鄉慄樹村村民...
    我叫陳啟富,家住紫馬鄉慄樹村桐子組,今年41歲,一家5口人。5年前,我們全家的日子還過得緊巴巴的,在開展精準扶貧中,被村裡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趕上了黨和政府開展的精準扶貧和脫貧致富的大好機遇,結合當地林密山高的良好生態環境,我主動把想發展養蜂產業脫貧的想法對當時在鄉政府掛職的副鄉長龍見坤等領導說了出來,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在鄉黨委政府和村支兩委的幫助下,2018年底,爭取到了州殘聯的支持資金36000元,購買了中華小蜜蜂36箱,組織了8戶貧困戶養蜂,其中有6戶是殘疾人戶。從此開始了我人生的逆襲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濃濃幫扶情漫漫扶貧路丨晴隆縣蓮城街道菜籽社區...
    2016年12月29日,大雪隨著寒冬來了,在這數九寒天的日子裡,我接到了一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到晴隆縣蓮城街道菜籽社區江興村包保幫扶精準貧困戶。說實在的,我只是一個普通教師,對於下鄉搞扶貧工作實在是門外漢,剛剛接到任務心裡也有點不情願。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脫貧攻堅的故事丨松桃苗族自治縣盤石鎮黃連...
    同時,召開群眾會、院壩會,大力宣傳扶貧政策;組織攻堅隊員與群眾一同參與房前屋後人居環境整治,修繕跑風漏雨房屋。解決群眾燃眉之急,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有付出就有收穫。工作中,慢慢得到群眾認可,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效。在松桃脫貧攻堅戰場上,「父子兵」「夫妻檔」屢見不鮮。我與妻子也榮幸成為這場脫貧攻堅戰場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三寶的不解之緣丨晴隆縣人社局副局長何建磊
    那時,三寶給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偏闢、貧窮、落後、自然條件差……由於三寶鄉距離縣城較遠,且交通極為不便,有時候,我一待就是幾個月。也正因此,我一有時間就到群眾家中走訪,與群眾拉家常,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和他們成了朋友。帶隊動員群眾搬遷後來的工作安排讓我離開了三寶這個地方,再一次返回的時候已經闊別十餘年。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舊貌換新顏 群眾生活比蜜甜丨晴隆縣大廠鎮六...
    當接到與單位同事一起到晴隆縣大廠鎮六壩田村作為駐村幹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時,我的心是激動的,也是期待的。激動的是能夠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期待的是能夠深入基層、了解基層,近距離與群眾們接觸,聽取群眾們的心聲,儘自己的努力為群眾排憂解難,把黨的聲音帶到基層,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千方百計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及幸福感。
  • 「我的扶貧故事」肩上背著雷鋒包 心裡裝著老百姓|德江縣楓香溪鎮...
    我叫鄧軍,出身農村,對基層大地有著特殊而濃厚的感情。2018年7月,組織派我到銅仁市德江縣楓香溪鎮軟坳村駐村,我毫不猶豫,奮力奔向脫貧一線,成為了脫貧攻堅隊一名光榮的「戰士」。  我肩上背著雷鋒包,心裡裝著老百姓,去到農戶家裡,與群眾同坐一條凳子,同想一個法子,希望群眾多掙一疊票子,早日脫貧致富。駐村期間,雷鋒包成了我的忠實「伴侶」。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青春不負村丨赫章縣輔處鄉茶花村幫扶幹部唐麗
    曾經,我也一度好高騖遠,認為自己並不屬於這裡;曾經,面對繁雜、枯燥的辦公室工作,我也感到一腔抱負無處施展;曾經,面對質疑和不理解,我也想過逃離。  但三年的時間讓我明白,幫扶幹部肩上挑的不是擔子,而是責任與擔當。  2017年11月23日,第一次去輔處鄉最偏遠的深度貧困村茶花村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參與扶貧,此生無憾丨貞豐縣沙坪鎮尼羅村原第一...
    圖為王敬獎帶領群眾發展辣椒產業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始,我便與尼羅村與納翁村結下了不解之緣。戶主語重心長地說:「現在國家政策真的太好了,我患有肺結核,去貞豐人民醫院看病時都不收費,我兒子患有精神病,他在精神病醫院住院也不花錢,我家孫女在貴陽讀書,國家也給補助,真的太感謝國家了!」圖為王敬獎向貧困戶宣傳國家扶貧政策由於生活習慣、自然條件等因素,村裡患肺結核慢性病患者多達55人,在長期走訪慢性病患者時,我無意中感染上肺結核。
  • 「我的扶貧故事」柏祥意:在扶貧一線奉獻青春
    我叫柏祥意,2018年3月,我響應荔波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來到甲良鎮兩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的丙外村參加脫貧攻堅工作,成為一名脫貧攻堅隊隊員。「這個隊員能待久嗎?能為我們幹實事嗎?」村民們看我瘦削,個子小小,對我產生了一片質疑。如何讓群眾信任是我駐村扶貧面臨的第一個難題。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鏗鏘腳步丨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範劍
    曾經的泥濘道變成了百姓的致富路,曾經的荒蕪山變成了村民的「聚寶盆」,曾經被生活壓得抬不起頭的貧困戶,如今也重拾了信心,滿是笑容……6年的精準扶貧扶出了一路精彩,也扶出了一路感動。  我叫範劍,是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吳敏:扶你「上路」,是我心中執念
    我叫吳敏,今年31歲,是安順市平壩區十字鄉人社中心的工作人員,和眾多同事一樣,拿著扶貧手冊,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了我的扶貧之路。緊張不安,是因為我不知道自己能給他們帶去什麼樣的幫助,怎樣助他們脫貧,他們會配合我的工作嗎?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我以初心映黨心丨錦屏縣河口鄉塘東村前沿指揮部...
    我叫吳慶軍,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河口鄉退役軍人事務站的站長。2019年9月,我被組織安排到塘東村駐村,2020年3月擔任前沿指揮部指揮長。用心扶貧辦實事,斬斷窮根奔小康,這是我駐村幫扶的初心。身為一名預備黨員,我把扶貧工作對照自己入黨的初心,用實際行動詮釋擔當和 使命。  「只有最後5米了,大家再加一把勁!」我邊攪拌著沙漿,邊吆喝道。2019年12月29日,施工隊已經收工,為在年末項目驗收前實施完串戶路硬化項目,確保不落一戶、不漏一人,解決離村寨偏遠的群眾出行難問題,我和幾名幫扶幹部仍在離村裡最遠的姜華端戶幫忙硬化串戶路,戴著頭燈加班加點奮戰到晚上8點鐘。   「小吳,太感謝你們。
  • 「我的扶貧故事」我這名「60後」的扶貧故事丨鳳岡縣蜂巖鎮桃坪村...
    沿著雜草叢生的小路一步步向西南走,桃坪村這個小山村映入眼帘,在昏暗斑駁的光線下,我看見的是破舊開裂的磚牆、穿著衣衫襤褸的行人,那深深下陷的眼窩、飽經風霜的面容直擊我的心靈,這是桃坪村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死氣沉沉,毫無生機可言。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說到扶貧,對於剛剛參加農村工作的我,只是一個門外漢,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一邊,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怎樣兼顧本職工作,面對這樣的形勢,不禁拷問著我。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依然記得我這個「熊書記」丨關嶺自治縣永寧...
    我是熊嶺,關嶺自治縣檢察院工作員,2014年8月到永寧鎮五指山村駐村,群眾都親切地叫我「修路熊書記」。五指山村2014年以來建檔立卡精準扶貧戶有298戶1233人,屬於省級深度貧困村。一直以來,五指山村群眾觀念較為落後,受教育程度低。
  • 「我的扶貧故事」沒有轟轟烈烈 只有柴米油鹽丨劍河縣南加鎮青龍村...
    謝宏洲邀請幫扶幹部在家中吃同心飯謝宏洲是我幫扶的一個貧困戶家庭,他的妻子長年患病需要人照顧,所以他一邊務農,一邊照顧妻子。家中唯一收入來源落在了在外打工的兒子身上。  村裡給他們申請辦理了低保待遇、養老保險。但收入有限,開支又大,日子自然過得不容易。  第一次到他家走訪時,他正在屋裡幹家務,看到我們,顯得很木訥,他的妻子也呆呆地看著我們,當時我的心就狠狠地揪了起來。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助我圓夢大學丨平塘縣牙舟鎮興陶村...
    在這個背景下我的故事便悄然開始了……  我叫王明媛,出生在牙舟鎮興陶村冗平組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當我還很小的時候,爺爺奶奶就離世了,父親又遊手好閒,無心顧家,造成母親和他離異,只剩下一個由親戚朋友輪流照顧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