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肩上背著雷鋒包 心裡裝著老百姓|德江縣楓香溪鎮...

2020-12-03 天眼新聞

我叫鄧軍,出身農村,對基層大地有著特殊而濃厚的感情。2018年7月,組織派我到銅仁市德江縣楓香溪鎮軟坳村駐村,我毫不猶豫,奮力奔向脫貧一線,成為了脫貧攻堅隊一名光榮的「戰士」。  我肩上背著雷鋒包,心裡裝著老百姓,去到農戶家裡,與群眾同坐一條凳子,同想一個法子,希望群眾多掙一疊票子,早日脫貧致富。駐村期間,雷鋒包成了我的忠實「伴侶」。

鄧軍(右)正在核對農戶信息

總覺著自己有著使不完的拼勁,也似乎不覺得疲憊,群眾整天都看見我奔走村裡,不是去群眾的家裡,就是到田間地頭,大家親切地稱我「鄧同志」。  2019年,結合土地增減掛鈎政策,群眾拆舊房有補助,我立即召開群眾會,勸說群眾在規劃範圍內對破舊房、危房進行拆除,不僅動員,還自己積極參與,上房子揭瓦,我第一個衝上去。  一次為幫助群眾補門窗,手指不小心被門夾壞,去醫院動手術拔掉了指甲,十指連心,沒等痊癒就又繼續投入了戰鬥。

我是山裡娃的「鄧叔叔」。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我很關心村裡的貧困兒童、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堅決不能讓他們失學輟學。  我積極爭取資金,為本村凡是考上二本以上的孩子進行額外的獎勵。積極協調民進吳中支部教育幫扶資金,為山裡的孩子送去了「及時雨」。隔三差五我會去看望貧困孩子和留守兒童,給他們輔導作業,送文具和衣服,山裡娃都親戚的叫我「鄧叔叔」。

 我是攻堅隊裡政策宣傳的「好手」。入職前我曾是一名推銷員,無數次推銷失敗讓我總結了銷售技巧和溝通的藝術。村裡每個組開群眾會,同事都會請我去宣講一番,群眾聽得進,能明白,記得住,笑稱:「鄧同志講得明了,我們都懂了」。在平日裡,群眾有不明白的政策,都會打我的電話諮詢,所以,我的電話成了群眾的熱線電話。  我是同事的「好搭檔」。我經常會主動「獻殷勤」,幫助同事一起做事,一起攻堅克難。幫助核實數據,撰寫工作總結,印發宣傳單,常常工作到深夜,孤燈下總能看見我的身影,我成為了同事的「好搭檔」。  我是父親心目中的「大忙人」。父親身患高血壓,尿酸高風溼病,一個人在老家,只要天氣變化或飲食不當,腳就會痛,有時痛得連床都下不了,有幾次住院,都是請鄰居幫忙送到醫院的。但由於脫貧攻堅工作忙,我甚至都沒有去醫院照看過,所以,他經常說我是「大忙人」。  我是不稱職的「丈夫」。在妻子身懷六甲時,不曾陪她去做過一次產檢,妻子血糖高,醫生建議住院觀察,卻因為沒有人照顧,妻子沒有選擇住院,靠食物來調節。  生大寶時,妻子發著高燒還未痊癒,我委託家人照料後,便返回了工作崗位。至今二寶1歲多,幾乎沒怎麼好好抱過孩子。妻子苦笑著說:「孩子是我生,外婆養,爸爸都不曾來觀賞」。我心裡暗自愧疚,深知自己是最不稱職的「丈夫」。  我是孩子眼中的「假爸爸」。因為工作關係,我很少回家看孩子,從最初的電話、視頻聊天,到最後,一個星期都很難通上電話,孩子在電話那邊說著:「你是假爸爸,我不理你了」,可我的心裡是何等難受,心裡暗念著,等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的那天,一定帶著孩子去遊樂場,把失去的陪伴補回來,可這一天,始終還打著「欠條」。

我愛崗敬業,只因胸前的黨徽。我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黨員,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子,我用堅守詮釋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初心,用肩膀擔起脫貧攻堅的重任。  終於,我與脫貧攻堅隊一起努力,實現了全村130戶530人順利脫貧致富,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我的駐村扶貧故事也因此而精彩。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田勇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楊儀 李劼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力用情 助力出水村的蛻變丨德江縣長豐鄉...
    我是德江縣長豐鄉出水村下派支書劉威。從2017年8月開始,在出水村從事脫貧攻堅工作已經1000餘個日日夜夜......出水村距離鄉政府所在地13公裡,是全縣77個深度貧困村之一,2019年實現整村脫貧出列,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020年全部脫貧。
  • 「當代雷鋒」孫茂芳:希望雷鋒精神成為每個中國人心裡的道德豐碑
    我說「我不認識您」,老人說「你是『活雷鋒』,老百姓認識您,您是我生命可託付的人」,這是人民群眾對雷鋒的最大信任,對我最大的信任,我不但為她籤了字,她手術成功後我又照顧了她6年。用心靈演繹人生的至情,我努力做一個有血有肉的「親人」我沒有忘記,一位孤寡老人,她的4個兒子去世後,我就當她的兒子,陪她去天安門觀光,並為老人連續送飯11年。
  • 「我的扶貧故事」我肩上扛著的是神聖的使命丨晴隆縣紫馬鄉慄樹村...
    第一次走訪扶貧戶,山路顛簸,又加之缺乏扶貧工作經驗,我覺得工作非常的艱辛,脫貧攻堅途中有太多的心酸苦樂,但讓我的工作、生活多了一筆豐富的財富。  2019年8月,我被調整到慄樹村坪子組擔任網格員,開始了駐村工作。  慄樹村坪子組,總戶數33戶,其中貧困戶19戶74人。
  • 「我的扶貧故事」改變了群眾也改變了我丨晴隆縣紫馬鄉紫馬村駐村...
    2017年10在黨和政府號召下我被派在晴隆縣紫馬鄉紫馬村當駐村幹部,2019年7月又有了紫馬鄉紫馬村王家寨組網格員的身份。在這場脫貧攻堅任務中,我扶貧工作點點滴滴,種種經歷,所見所聞,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財富,也為我留下了人生難忘的一頁。
  • 「扶貧故事繪」化作清香甘為泥——陝西省蒲城縣黨睦鎮沙坡頭村第...
    故事一:修渠風波「郭書記,我們兩年多沒澆地了,你說咋辦?」「村幹部都是幹啥吃的,沒一個人管事!」「梨樹都快乾死了,老百姓沒活路了。」2017年9月的一天中午,一輛農用三輪車冒著黑煙衝進村部大院,車還沒停穩就從車上跳下一大幫愣頭小夥,將郭武超圍堵在村室。那陣勢就象是找郭武超拼命!
  • 「我的扶貧故事」濃濃幫扶情漫漫扶貧路丨晴隆縣蓮城街道菜籽社區...
    2016年12月29日,大雪隨著寒冬來了,在這數九寒天的日子裡,我接到了一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到晴隆縣蓮城街道菜籽社區江興村包保幫扶精準貧困戶。說實在的,我只是一個普通教師,對於下鄉搞扶貧工作實在是門外漢,剛剛接到任務心裡也有點不情願。
  • 「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20多個不眠的日夜
    張家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正在開展的「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徵稿活動,就是為了提振全系統幹部職工的信心,培育自然資源文化,更好的服務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從6月15日起,張家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紅網張家界站開設《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專欄,以促進這項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脫貧攻堅的故事丨松桃苗族自治縣盤石鎮黃連...
    同時,召開群眾會、院壩會,大力宣傳扶貧政策;組織攻堅隊員與群眾一同參與房前屋後人居環境整治,修繕跑風漏雨房屋。解決群眾燃眉之急,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有付出就有收穫。工作中,慢慢得到群眾認可,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效。在松桃脫貧攻堅戰場上,「父子兵」「夫妻檔」屢見不鮮。我與妻子也榮幸成為這場脫貧攻堅戰場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黨的幹部 要為老百姓幹實事做好事丨大方縣六龍鎮...
    我叫郭斌,是貴州省煤田地質局選派到大方縣六龍鎮五鳳社區駐村的第一書記。駐村以來,我走遍了五鳳社區的每一個角落,熟悉掌握了全村貧困戶的基本情況,幫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期間,我有一個感觸,那就是作為黨的幹部,只有為老百姓幹實事、做好事,才能贏得百姓的認可。
  • 「我的扶貧故事」「紅軍老劉」激勵著我前行|駐遵義市紅花崗區巷口...
    這裡是紅軍曾經戰鬥過的地方,留下了許多令人敬仰的故事,現在一條條村組硬化公路四通八達,一幢幢農家樓房錯落有致,一輛輛小汽車進進出出,構畫出一派貴州山區美麗鄉村的風貌,這就是我所駐村的地方——遵義市紅花崗區巷口鎮中山村。
  • 「我的脫貧故事」飲水思源 做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貼心人」|都勻...
    我叫陳陽勇,是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思源社區的居民。今年是我們一家3口在都勻市區新家生活的第三年。在這裡,我利用自己的所學之長免費給小區老人、孩子修剪頭髮,安電線、接水管、裝柜子、修電器……幫助解決社區各種小問題,成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貼心人」。
  • 「我的扶貧故事」掛職又掛心 以實幹助力脫貧攻堅|黃平縣平溪鎮...
    我叫李宏清,經中共黔東南州紀委黔東南州監委選派,於2020年1月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黃平縣平溪鎮掛任鎮黨委委員、副書記。這次掛職與我上一次來平溪掛職的想法一樣,打算在平溪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幹點事,為平溪的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踐行責任擔當、貢獻一份力量。撲下身子,深入群眾。
  • 「我的扶貧故事」爭做脫貧領頭雁 帶領村民奔小康
    舉報   爭做脫貧領頭雁 帶領村民奔小康  ——滴水巖村黨支部書記趙輝的扶貧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吳敏:扶你「上路」,是我心中執念
    我叫吳敏,今年31歲,是安順市平壩區十字鄉人社中心的工作人員,和眾多同事一樣,拿著扶貧手冊,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了我的扶貧之路。緊張不安,是因為我不知道自己能給他們帶去什麼樣的幫助,怎樣助他們脫貧,他們會配合我的工作嗎?
  • 「我的扶貧故事」我捧真心換民心丨花溪區孟關鄉的幹部冷向紅
    我叫冷向紅,是花溪區孟關鄉的幹部,說起這些年做扶貧工作,我是什麼樣的群眾都遇到過,我認為只有用真心,才能換來群眾的信任。 我的幫扶戶叫陳應斌,說起他,不論是鄉幹部還是村幹部,沒有一個不怕他的,大家怕的原因,主要是陳應斌性格古怪,一言不和就「開幹」。
  • 「扶貧故事」心系革命老區 義診傳遞真情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說到扶貧,對於剛剛參加農村工作的我,只是一個門外漢,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一邊,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怎樣兼顧本職工作,面對這樣的形勢,不禁拷問著我。
  • 【我的扶貧故事】被扶貧「耽誤」的小金同志
    【我的扶貧故事】被扶貧「耽誤」的小金同志 2020-12-02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鏗鏘腳步丨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範劍
    曾經的泥濘道變成了百姓的致富路,曾經的荒蕪山變成了村民的「聚寶盆」,曾經被生活壓得抬不起頭的貧困戶,如今也重拾了信心,滿是笑容……6年的精準扶貧扶出了一路精彩,也扶出了一路感動。  我叫範劍,是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工作中深刻體會為人民謀幸福的意義|從江縣...
    我是從江縣下江鎮松隴小學的老師陳建妃,作為一名從貴州西部地區來的新老師,從江縣這個以苗族侗族聚居的地方一直給我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神秘感。深入這裡開展扶貧工作,才開始讓我有了更多機會去揭開這裡神秘的面紗。雲霧繚繞——初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