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小蜜蜂託起了大產業丨晴隆縣紫馬鄉慄樹村村民...

2021-01-16 天眼新聞

我叫陳啟富,家住紫馬鄉慄樹村桐子組,今年41歲,一家5口人。

5年前,我們全家的日子還過得緊巴巴的,在開展精準扶貧中,被村裡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趕上了黨和政府開展的精準扶貧和脫貧致富的大好機遇,結合當地林密山高的良好生態環境,我主動把想發展養蜂產業脫貧的想法對當時在鄉政府掛職的副鄉長龍見坤等領導說了出來,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

在鄉黨委政府和村支兩委的幫助下,2018年底,爭取到了州殘聯的支持資金36000元,購買了中華小蜜蜂36箱,組織了8戶貧困戶養蜂,其中有6戶是殘疾人戶。

從此開始了我人生的逆襲之路。在龍見坤副鄉長的指導下,我們精心挑選了一處地理條件適合養蜂的場地,建起了簡易蜂場,從此我把全部心思放到養蜂上,用勤勞的雙手改寫命運。

慢慢地,通過龍博士的指導和手把手教技術,通過學習和實踐,我逐漸掌握了養蜂的技術,養蜂事業也有了起色,藉助村合作社種植的350畝野菊花,我花了1個月時間,36箱蜂產蜜260斤,收入38000元。

2019年蜂群由36群發展到80群,養蜂經驗也越來越豐富。養蜂,讓多年貧困的我嘗到了生活的甜頭,而讓我覺得更甜蜜的是,在脫貧路上一直有來自各方力量的幫扶。鄉黨委政府、村指揮所扶貧幹部和村支兩委幹部幾乎每天都到我的蜂場,或了解情況,或幫忙打理蜂場,特別是龍博士,雖然掛職期滿回原單位,但是還是關心養蜂場,經常打電話詢問養殖情況。

由於蜂蜜品質好,從不愁銷路,我們的收入也越來越多,今年養殖蜜蜂已經給我帶來了約3萬元的收入,從此我也成功摘掉了貧困帽,迎來了成功的人生。

如果不是這幾年養殖蜜蜂,我是不可能這麼快脫貧的。現在的我,憑藉這份甜蜜事業鋪就了脫貧致富路,說話有了底氣,臉上也有了笑容。

蜜蜂

陳啟富養的蜜蜂

2020年4月,村合作社得到省民政廳的幫扶,以我的成功為案例,在全村推廣養蜂產業,我很榮幸被聘為養蜂場技術人員,月薪4000元。現在養蜂場有蜜蜂243群,全村有群眾80餘戶散養蜜蜂210群,我作為技術指導,每半個月要到散戶家中幫忙指導和察看蜜蜂養殖情況,全村的群眾對養殖蜜蜂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到目前,已為養蜂場創造毛收益26萬元。

在黨和政府精準扶貧政策的推動下,我們貧困戶脫貧致富的路子會越走越寬廣,生活也將如蜂蜜一樣甜蜜。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允鳳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肩上扛著的是神聖的使命丨晴隆縣紫馬鄉慄樹村...
    第一次走訪扶貧戶,山路顛簸,又加之缺乏扶貧工作經驗,我覺得工作非常的艱辛,脫貧攻堅途中有太多的心酸苦樂,但讓我的工作、生活多了一筆豐富的財富。  2019年8月,我被調整到慄樹村坪子組擔任網格員,開始了駐村工作。  慄樹村坪子組,總戶數33戶,其中貧困戶19戶74人。
  • 「我的扶貧故事」改變了群眾也改變了我丨晴隆縣紫馬鄉紫馬村駐村...
    脫貧攻堅,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也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是黨心所向,民心所盼。2017年10在黨和政府號召下我被派在晴隆縣紫馬鄉紫馬村當駐村幹部,2019年7月又有了紫馬鄉紫馬村王家寨組網格員的身份。在這場脫貧攻堅任務中,我扶貧工作點點滴滴,種種經歷,所見所聞,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財富,也為我留下了人生難忘的一頁。   剛開始接手脫貧攻堅任務時,我根本不知道如何開展工作,而且由於紫馬鄉非常特殊,搬遷任務重,還沒去時,就聽到了各種傳聞,鋪天蓋地而來,也不免,讓自己忐忑不安的心也打著小鼓。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生活無憂就是我最大的滿足丨晴隆縣紫馬鄉新...
    我是晴隆二小的一位教師,當接到上級通知,讓我到紫馬鄉新洋村扶貧時,我是很驚訝的,因為這是個我只聽說過的地方。由於是山區道路彎道多,車輛行駛的較慢,去紫馬鄉的時候,要兩個多小時的路程,到達目的地後整個人都是暈頭轉向的,假如碰上雨雪天氣,山體落石、路面打滑,更是不敢想,讓人後怕。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舊貌換新顏 群眾生活比蜜甜丨晴隆縣大廠鎮六...
    脫貧攻堅沒有旁觀者,作為一名基層幹部,能夠親自參加到這場歷史性的戰役中,是一生之幸運,是一生的榮幸。當接到與單位同事一起到晴隆縣大廠鎮六壩田村作為駐村幹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時,我的心是激動的,也是期待的。
  • 「我的脫貧故事」種藥材是我的脫貧良方丨錦屏縣啟蒙鎮魁洞村村民...
    我,林世枝,被群眾們推選出來,擔任村主任,不怕說出來,我也是我們村582個貧困人口中的一員。以往,兩個孩子上學,妻子只能在家幹些農活,收入微薄,為了讓子女能夠完成學業,我不得不隨波逐流,跟著打工熱潮,遠離家鄉,謀求生路。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之「手」 託起生活的希望
    息烽縣鹿窩鎮馬屯村駐村第一書記鄒佩言: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揮灑青春和汗水我叫鄒佩言,是市委統戰部一處的工作人員。2019年1月,我被選派到息烽縣鹿窩鎮馬屯村駐村,6月份調整為駐村第一書記。從辦公大樓到鄉間田野,我把百姓的幸福扛在肩上、把群眾的冷暖記在心中,開始了「白加黑」「5+2」的忘我工作。在馬屯村,傳統農業仍是村民的主要謀生方式。村民們栽種的白蘿蔔長勢喜人,但在豐收季節卻出現了滯銷。隨著天氣變暖,蘿蔔隨時可能開花起苔變質,村民們心急如焚。於是,我帶著村幹部四處聯繫加工廠、蔬菜配送公司等,在單位主要領導協調下,最終促成了合力超市和馬屯村達成收購意向。
  • 「我的扶貧故事」爭做脫貧領頭雁 帶領村民奔小康
    帶領村民奔小康  ——滴水巖村黨支部書記趙輝的扶貧故事  來到以朵街道滴水巖村,首先看到的是古香古色的觀景平臺,沿著寬敞的旅遊公路繼續向前,一排整整齊齊的村民住宅,圖文並茂的塗鴉文化牆,綠意盎然的花草樹木,……這展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嶄新面貌。
  • 「小艾草」背後的「大產業」 湖北蘄艾產業託起農民致富夢
    「小艾草」背後的「大產業」 湖北蘄艾產業託起農民致富夢 2020-08-26 11:19:06」 湖北蘄艾產業託起農民致富夢  中新網湖北蘄春8月26日電 (記者 梁婷)在湖北蘄春縣赤東鎮五鬥地村蘄艾基地,艾草散發陣陣清香,村民們正在田間忙著鋤草。
  • 「我的扶貧故事」濃濃幫扶情漫漫扶貧路丨晴隆縣蓮城街道菜籽社區...
    2016年12月29日,大雪隨著寒冬來了,在這數九寒天的日子裡,我接到了一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到晴隆縣蓮城街道菜籽社區江興村包保幫扶精準貧困戶。說實在的,我只是一個普通教師,對於下鄉搞扶貧工作實在是門外漢,剛剛接到任務心裡也有點不情願。
  • 「我的扶貧故事」發展產業促脫貧丨黃平縣重安鎮天堂村黨總支書記...
    我叫沈成義,現年36歲,現任黃平縣重安鎮天堂村黨總支書記。  天堂村位於重安鎮政府所在地,共有村民996戶4143人,下轄9個村民小組,其中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28戶843人,通過開展貧困戶精準幫扶後,目前貧困戶、貧困人口已經全部清零。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我叫胡文邦,是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
  •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花椒姐」盧雲:帶領村民種好「搖錢樹」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花椒姐」盧云:帶領村民種好「搖錢樹」 2020-12-23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寶雞大力發展蜂產業 「小蜜蜂大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槐花•蜜蜂」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宣傳推介活動在寶雞市正式啟動。「槐花•蜜蜂」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宣傳推介活動在寶雞市正式啟動。西部網寶雞訊(記者魯鵬飛)5月20日上午,由中國蜂產品協會、中國果品流通協會、寶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9「5.20世界蜜蜂日」中國主會場主題活動暨「槐花•蜜蜂」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宣傳推介活動在寶雞市正式啟動。
  • 「我的脫貧故事」村民選我當組長 我為村民辦實事丨平塘縣大塘鎮洋...
    我叫蒙兆坤,是平塘縣大塘鎮洋方村擺角組村民,也是擺角組的組長。擺角組全組共有40多戶人家,在脫貧攻堅開展之前,家家戶戶房前屋後堆滿各種雜物,路上到處是牛屎,甚至一到下雨天都找不到乾淨的地方走路,擺角組的面貌可謂是「髒亂差」,沒有任何公共基礎設施,人們的業餘生活單調,集體觀念淡薄。
  • 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據桐梓縣人民政府網消息:1月7日,桐梓縣人民政府網發布《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內容如下:我叫李尚友,今年53歲,2018年11月起,擔任堯龍山鎮箭頭村村支書。箭頭村地處堯龍山腳下,屬高山峽谷地貌,全村9個村民組,618戶24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9戶125人。村民以外出務工為生,常年在外打工村民在1000人以上,在家的村民以傳統種植、養殖為主。地處大山中的村寨,要想脫貧,得先把公路修繕好。在脫貧攻堅中,我與鎮村幹部和村民一起,早出晚歸揮汗修公路。
  • 寶雞扶風:小蜜蜂大產業 「甜蜜生活」釀出來
    寶雞扶風:小蜜蜂大產業 「甜蜜生活」釀出來 2021-01-04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感恩路丨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村民吳仕瓊
    我叫吳仕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六組村民,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六年來,我從一名家境困難的貧困戶變成一名戰貧濟困的扶貧幹部,被幫扶到幫扶別人,其中的心路歷程我深有體會。  2016年,考慮到我不能外出打工,在家又幹不了重活,村支部書記找到我,讓我到村裡當出納,每個月有800元補助。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答應了下來。  好在我讀過初中,文化功底還在。來到村裡,跟村支兩委成員,跟駐村工作隊學習了不少知識,尤其是學會了使用電腦。也從那時開始慢慢接觸了精準扶貧的各項工作。  我有了收入,兒子女兒上學也有教育精準扶貧。
  • 「勞模故事③」脫貧路上的「追光者」
    駐村幹部、致富帶頭人、返鄉青年、愛心企業家、鄉村教師……他們長期奮戰在脫貧一線,用腳步丈量民情,喚醒村莊自我生長的力量;他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帶領貧困群眾擺脫貧困、增收致富;他們在這場偉大戰役中勇敢「追光」,展現智慧與擔當,照亮脫貧之路。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家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李世能
    我叫李世能,今年21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現在就讀凱裡學院二年級。我家4口人,父母均50歲,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妹妹李世芯19歲,現就讀凱裡學院一年級。那年,我的家庭情況很糟糕,我上了高中二年級,妹妹初中三年級,母親沒有文化,在家種田、餵豬,年內可得收入4000元。父親初中文化,外出打點臨工,年內可得收入20000元,表面上來看,整個家庭生活超過了溫飽線。但是由於我和妹妹上學費用的開支,又把家庭拉向了貧困的泥潭,每到學校開學之際,我父母就發愁,我和妹妹非常懂事,就靠「忍飢挨餓」節省開支。
  • 「我的脫貧故事」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丨修文縣久長街道孟衝村村民...
    我叫張道新,是貴陽市修文縣久長街道孟衝村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我的家庭原本很幸福,一雙兒女湊成了一個好字,周邊人別提多羨慕我。  可是,不幸的是,我的女兒患上了肌萎縮,只得四處就醫,為此背上了巨額的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