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故事③」脫貧路上的「追光者」

2021-01-08 工人日報

美術:陳子蘊 肖婕妤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在這場規模最大、力度最強、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中,活躍著一群勞模身影。駐村幹部、致富帶頭人、返鄉青年、愛心企業家、鄉村教師……他們長期奮戰在脫貧一線,用腳步丈量民情,喚醒村莊自我生長的力量;他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帶領貧困群眾擺脫貧困、增收致富;他們在這場偉大戰役中勇敢「追光」,展現智慧與擔當,照亮脫貧之路。——編者

「大棚書記」引回「棚二代」

本報記者 王群

在山東省茌平縣賈寨鎮耿店村,冬日裡一排排規整的高標準塑料大棚在陽光照射下格外耀眼。走進大棚,棚內的暖意和滿眼綠色與棚外宛如兩個季節,1988年出生的耿付建正在自家大棚內查看尖椒的生長情況。

「這些年,村裡的蔬菜產業在耿書記帶領下越來越紅火,村民過上了小康生活。」耿付建說。他此前在深圳務工,2010年開始返鄉創業,如今已擁有11個大棚,年收入約30萬元。在當地,有近百名像耿付建一樣的年輕人回鄉當起了「棚二代」。

耿付建口中的耿書記是全國勞模、耿店村村黨支部書記耿遵珠。因帶領村民發展大棚蔬菜種植走上致富路,耿遵珠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大棚書記」。

耿店村地處種糧為主、靠天吃飯的魯西平原,現有村民180戶、810人,耕地1400多畝,復墾土地180餘畝。

2002年,全村420位選民、27名黨員以接近全票把耿遵珠「推」到了村委主任兼黨支部書記的位置。

「老鄉要致富,發展特色產業是關鍵。」耿遵珠瞄準了城裡人的「菜籃子」,引導村民發展以大棚蔬菜為主導的特色產業。

「耿書記」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從山東壽光引進黃瓜、西紅柿、辣椒等新品種,並請來農業技術員提供指導。他白天跟著鑽大棚,晚上陪著搞培訓,村子當年就創造了棚均純收入5790元的「歷史紀錄」,最多的一個棚掙了1.4萬元。第二年村裡又新添了100多個大棚。

村民種植大棚蔬菜的積極性高起來了,耿遵珠又按照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思路,積極探索「支部+合作社+農戶」生產經營模式,實行股份合作制,做到「五個統一」,即統一購料、統一生產、統一技服、統一收購、統一銷售,有效規避分散經營的風險,讓農戶獲得土地流轉費、入股分紅和工資收益。

如今,耿店村幾乎家家種棚菜,返鄉「棚二代」也越來越多,村人均純收入已從2002年不足3000元上升到現在的4.5萬元。

「戲好要靠唱戲人。」耿遵珠說,實現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最終要靠人才支撐,要留住那些腦子靈、辦法多的年輕人,農業發展才能後繼有人。

海歸新農人 扶貧「領頭嬿」

本報記者 王偉

「我家兩代人,演繹了從挑扁擔到新零售,從富裕一個家庭到帶領幾千名農民脫貧致富的巨變……」回顧10年創業路,80後全國勞模曾嬿深有感觸。

因為父親是做水果生意的,曾嬿稱自己是「在水果堆裡長大的」。父親的辛勞,曾讓她無意和水果生意沾邊。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讓這位已在大學當老師的海歸碩士有了新想法。

「視頻裡100多名農村婦女迎著太陽蹲在果園裡,拿著套圈揀蘋果,我看不下去了!」原來,曾嬿在國外時,看到過那裡的水果包裝廠,從清洗到分選,全是自動化流水線。「還有一種選果機,能根據蘋果紅度,判斷是馬上出貨,還是繼續存放。足球場大的空間裡,只有十來個工人在工作。」

於是,曾嬿決心傳承父業,「把先進農業模式引入國內」。

2011年,辭職後的曾嬿和丈夫一起創辦了江蘇南通地區首家生鮮連鎖超市,同年創立「蘇洪鮮食」生鮮品牌,流轉土地4000畝,建成佔地1.5萬平方米的現代化配送物流中心,採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水果產業。

水果配送中心建在三和村,這是曾嬿出生長大的地方。村裡的50多名留守婦女不僅獲得了土地流轉金,還成了配送中心的員工,以前一畝地的年收益只有兩三千元,現在年收入達到了三四萬元。目前,有200多名附近村民長期在配送中心務工。

短短幾年間,「蘇洪鮮食」直營門店已擴大到37家,吸納900多名「4050」人員就業。公司在全國各地建立了27個訂單種植基地,先後帶領6900多名農民脫貧致富。

「不僅要給農民提供就業機會,更要讓他們邊幹邊學,成為農業產業化工人,通過提升職業素養,增進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曾嬿說,未來她將繼續在鄉村振興與水果產業精準扶貧項目上貢獻力量。

「闞哥」的N重身份

本報記者 柳姍姍 彭冰

全國勞模闞閱今年43歲,因帶領省級貧困村吉林磐石煙筒山鎮大黑山村在5年間徹底變了樣,被村民親切地稱為「闞哥」。

其實,村民對闞閱的稱呼不止這一個。故事要從2016年3月,吉林市委辦公室督查二處處長闞閱出任駐村第一書記說起。

「村集體帳上能拿出的錢不到500元,超10%的村民貧困……」剛踏入大黑山村,闞閱就下定決心,「一定要讓村民過上好日子。」

大黑山村耕地面積252公頃,全處於坡地崗地。如何讓中低產田長出高收益作物?請專家論證後,闞閱提議種植綠色蘆筍,並迅速建起180棟大棚。

為保證蘆筍「綠色」,闞閱說服一家養牛企業無償捐贈牛糞,見他裝車時不顧衣履沾滿牛糞,始終衝鋒在前,村民們給他起了個綽號:「牛糞書記」。

在這位「牛糞書記」的努力下,當年底,大黑山村就拿到了「果蔬無公害產地認證」和「綠色食品專項認證」,終於有了一個像樣的產業。

2017年初,「牛糞書記」變身「項目經理」,引進吉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在村裡投資550萬元,建成佔地3400平方米的繁育母牛養殖基地。同時,還籌資60餘萬元,與磐石市政府合作建成100千瓦光伏發電項目。項目分紅、土地租金,以及新增就業崗位,讓村集體和貧困戶的腰包鼓了起來。

眼看村裡各項產業欣欣向榮,闞閱主動當起了「銷售經理」。一方面,他聯繫各大商超,讓村裡的蘆筍成功「打入」東北地區49家大潤發超市;另一方面,在吉林省開展的「第一書記代言」活動中,他化身大黑山村「品牌代言人」,利用直播等方式,售出了全村50%的農特產品,價值近80萬元。

「『闞哥』還是促成『村企聯姻』的『紅娘』。」村民告訴記者,在闞閱「撮合」下,大黑山村成了吉林省卓軼健康產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原材料生產基地。這家企業不僅給農戶無償提供農資、為村民提供打工機會,每賣出一件產品還給村集體計提兩角。

目前,大黑山村已初步形成以蔬菜產業園區、育肥牛養殖、光伏發電3大支柱產業為主,木耳種植、養蜂、養鹿、林下「溜達雞」養殖為輔的產業發展格局。5年來,村集體已實現累積收入78萬元,貧困戶戶均分紅1萬元,35戶75人已於2019年全部脫貧。

致富路上飄酒香

本報記者 李豐

醇香的酒味瀰漫在空氣中,工人們正井然有序地操作……這是記者日前在貴州巖博酒業有限公司車間看到的情景。十幾年前,這家酒廠所在的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還是一個村集體經濟為零的窮山村。如今,巖博村已形成以白酒為代表的產業集群,其中,「人民小酒」年銷售收入突破3億元。巨大的變化離不開全國勞模、巖博村黨委書記餘留芬二十年如一日的堅守。

2002年,佔地1480畝的巖博林場由於外包經營管理不善,承包人急於轉讓,餘留芬盯準了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但是,贖回林場需要23萬元,這對當時的餘留芬來說是天文數字。

餘留芬與村委會幾經商議,最後她拿出4萬元,借了5萬元,又用自己的家當抵押貸款,才買下了這個1480畝的林場。贖回林場後,村民通過伐木賣給附近煤礦,不僅輕鬆還清了借款,還盈利幾十萬元,為巖博村掙下了第一桶金。

餘留芬趁熱打鐵,帶領村民調整產業結構。

巖博村地處貴州西南高寒山區,每天勞作回家的彝族同胞都喜歡酌上兩口自家釀造的白酒解乏、暖身子,這裡家家戶戶有酒香、有工藝。2004年,餘留芬決定創辦巖博小鍋酒廠,開啟「造血」扶貧之路。

2013年,在餘留芬帶動下,巖博村160多戶村民投資入股,註冊成立酒業公司。2015年,酒廠改擴建基本完成,同年,為帶動周邊村發展,經上級黨組織同意,將魚納村和蘇座村兩個貧困村納入巖博聯村黨委共同發展,並成功爭取到政府的精準扶貧「特惠貸」資金1500萬元,幫助聯村1012戶、3450人入股巖博酒業,成為酒業股東。

2019年,巖博聯村總分紅原本可達3000多萬元,但村兩委組織村民開會後一致決定,把錢投入到現代化村莊建設中去。如今,全村森林覆蓋率保持在80%以上,立足自然資源優勢,巖博村走出了一條發展的新路子。

扶「智」託起家鄉希望

本報記者 吳鐸思 本報通訊員 艾克熱木

「穆薩·圖爾貢以701分的優異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這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什縣依麻木鎮國語小學首批畢業生參加高考的佳績。不僅如此,該校畢業的9屆學生中,有486名學生考取新疆區內初中班,錄取率達87%,實際受益的孩子超過1000人。

全國勞模、庫爾班·尼亞孜是烏什縣依麻木鎮國語小學校長,也是這所學校的創辦者。十幾年來,在他和學校老師的教育下,一批批農村孩子走出家鄉,踏上追夢之途。

17年前,原本想當一名木匠的庫爾班·尼亞孜,用創業掙來的60萬元創辦了現在的小學,這也是新疆第一所民辦國家通用語言小學。雖然辦學過程困難重重,但他都咬牙堅持了下來。在他看來,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是家鄉孩子打開未來的鑰匙。目前,學校常設班級有14個,教師有28名。

從最基礎的常用語教起,用動作加情景、快板加遊戲等方式,鼓勵學生充分掌握國家通用語言;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學,堅持用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禮儀文化、節日文化、古典文化、建築裝飾文化「六個文化」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引領。這所學校的學生們因擁有紮實的國家通用語言基礎、良好的優秀傳統文化根基而改變命運。

看到學生們在接受教育後,文化水平不斷提升,眼界不斷開拓,庫爾班·尼亞孜倍感振奮。

「這學期要讓學生們一周讀一本書。另外,英語是學校的薄弱點,打好英語基礎很關鍵,我們專門聘請了兩名英語專業教師。」他說。

返鄉能人的「脫貧計」

本報記者 劉建林 本報通訊員 李彥斌

對於全國勞模程玉珍來說,在40歲時回到山西省壺關縣五龍山鄉劉寨村當村幹部算是「二次創業」,此前,她和丈夫在外打拼多年,已經事業有成,是村民口中的「能人」。2011年,村「兩委」換屆,鄉村兩級幹部和黨員群眾看中了程玉珍身上敢闖敢幹的品質,多次上門勸她回村做「當家人」。

當時,劉寨村四面環山、缺糧少錢,路最寬的地方只有1.5米,只有小三輪能開進村。讓程玉珍下定決心回村的是一件小事。

一次回村辦事,為了把汽車開進村,她只好找來推土機推開了一條路。下車時,一位大娘提出請求:「閨女,能不能拉上我去縣城轉轉,我大半輩子都沒去過縣城呢。」大娘期盼的眼神深深刺痛著程玉珍,讓她想到了自己的母親。

成為劉寨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的9年間,程玉珍做了3件大事:劈開一座山,建好一個村;推開一扇窗,蹚開一條路;撐起一片天,幸福一村人。

上任後,程玉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請在外人士、歷任村幹部和黨員、群眾代表,召開「諸葛會」,共商發展。最終研究制定了「修路、建村、搞產業」的發展思路。

她帶領村民發揮「壺關疙瘩精神」,終於修通了通往縣城的大路。打開山門的那一刻,村民們激動得流下了眼淚:「致富路通了,希望大門打開了。」

程玉珍還用自己的美容院作抵押從銀行貸款,先後墊支1000餘萬元,修建新村、養老院,自來水通了、路燈亮了,村子的「顏值」高了。「閨女,你來了,真讓我們過上好日子了。」鄉親們感嘆。

為了讓村民的腰包進一步鼓起來,2015年,程玉珍籌資新建了10座冬暖大棚。剛開始,村民們擔心賠錢,誰也不敢承包。程玉珍承諾:賠了錢算她的。後來一算帳,村民張雷平承包大棚淨掙30多萬元,這讓村民看到了希望,他們紛紛主動承包大棚。

現在,劉寨村已建成100餘座蔬菜大棚,光伏電站、養羊場、豆腐廠、雜糧加工廠、採摘園區、酒廠、西紅柿加工廠等也先後在村裡落地。村子還搞起了鄉村旅遊,開展了勞務輸出,成為全縣產業扶貧「四色」品牌的示範村。目前,村集體收入達到30多萬元,人均年收入超過1萬元。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貧困戶脫貧路上的「小太陽」|六盤水...
    這些年來,我用心用情,做貧困戶脫貧路上的「小太陽」。  花場村三組村民郭貴祥(郭貴祥於2020年因病死亡),2016年前,一家4口居住木瓦房裡,下雨時外面下大雨,屋內下小雨,由於他常年生病,兒子郭太良無法外出務工,讓原本較為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最終因病進入了建檔立卡貧困系統。
  • 「扶貧故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而歡欣鼓舞
    編者按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
  • 猴子和羊路上跑! 她po照「我住的地方要讓路」網友羨慕爆
    路上遇到猴子,楊馥嫙都會讓路或繞路,不去驅趕打擾。(圖/網友楊馥嫙提供)記者何睿宜/雲林報導有動物當鄰居,就像住在童話故事裡一般!網友楊馥嫙分享,她住的地方時常能夠遇到野生動物,還有附近居民飼養的鴨子和羊會在路上走動。雖然剛搬來住時不太適應,但現在也深深愛上這麼好的生態環境。楊馥嫙受訪時表示,常遇到的野生動物包括猴子、松鼠和蛇,另外也會遇到有人飼養的羊和小鴨,「遇到時不會去打擾它們,儘量繞過。」有時早上也會在路上看到動物屍體,讓她很心疼,「在路上看到這些動物,當然希望注意,不要撞到小動物。」
  • 他書寫的故事,都是「溼漉漉」的
    「雨裡總是會發生故事。」臺灣中山大學馬華文學研究專家張錦忠教授如此評價黃錦樹。黃錦樹是何人?▲黃錦樹 臺灣《聯合報》他是馬來西亞華文文學作家,年少出名,同時也是一名文學研究學者。他狂妄不羈,惹來一堆罵名。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文學研究學者王德威稱黃錦樹「後生可恨」,簡直就是個「壞孩子」。
  • 【脫貧攻堅】脫貧路上的喜德人·王麗
    【脫貧攻堅】脫貧路上的喜德人·王麗 2020-09-30 17: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印記」「豬媽媽」的幸福生活
    編者按: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和自己勤勞的雙手擺脫貧困,走上致富路。新華網聯合山西省扶貧辦推出系列微視頻《脫貧印記》,以一個個鮮活的脫貧故事,講述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山西如何堅持「扶貧+扶智+扶志」同向發力,讓貧困群眾在致富路上大步向前。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路上沒有捷徑丨冊亨縣弼佑鎮秧項村第一...
    自此全村8個村民組的林地、耕地全部被串聯起來,節省了群眾在路上行走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用在了發展生產上。  基礎設施建設是脫貧攻堅「四場硬仗」之一。我們根據秧項村實情編制《秧項村脫貧實施方案(2019-2020年)》、制定《秧項村「兩不愁、三保障」項目建設實施方案》、編制《秧項村按時打贏脫貧攻堅實施方案》等,針對存在的短板積極採取措施進行完善補齊,完成了方便群眾出行的入戶路硬化5927.68平方米,基本廁所新建44個、改造3個,透風漏雨門窗安裝36.2平方米,室內硬化35平方米,全面補齊短板項目。
  • 「勞模」學習勞模 走進新葉村——莊行鎮總工會與城建學院工會開展...
    12月31日上午,鎮總工會與上海城建職業學院在新葉村開展「學習勞模 走進新葉村」毗鄰工建勞模宣講活動,聆聽全國勞模姚建中事跡、參觀新葉村美麗鄉村建設。上海城建職業學院公共管理與服務學院51名師生參加活動。視頻觀看大家首先觀看了新葉村新農村建設宣傳片。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路上驚見忍者瞬移! 3汪合體示範「分解動作」笑翻網
    Bella(中)和另外2隻歐告互聞屁屁很像1隻「忍者汪」瞬移。(圖/網友王銘提供)實習記者魏筱芸/採訪報導好特殊的交友儀式~新北飼主王銘在臉書分享,日前帶著米克斯犬「Bella」出門散步,在路上遇到另外2隻狗狗。愛交朋友的Bella馬上就迎上前和對方打招呼,因為3隻都是歐告,它們互相「聞屁屁」的畫面剛好合體成1隻正在瞬移的忍者汪,讓飼主覺得超有趣。
  • 暌違14年,劉德華再「回娘家」舉辦「MY LOVE」巡迴演唱會
    9月14日,香港天王「華仔」劉德華在馬來西亞開唱,這是他暌違14年後再次在大馬辦巡演。華仔愛妻朱麗倩是馬來西亞人,華仔在臺上說,以前都是一個人來,現在是婚後帶著小孩來「回娘家」。暌違14年,不是小鮮肉但還是靚仔劉德華「MY LOVE」巡迴演唱會昨晚在吉隆坡AXIATA ARENA BUKIT JALIL展開序幕,這次一連共有3天的演出。開場他唱完《笨小孩》後,迫不及待地問粉絲:「我多少年沒來了啊?有多少年了呀?」歌迷大呼:「我們等你14年了!終於等到。」
  • 《第七史詩》繁中版推出新英雄「芙蘭」及支線故事「姐妹的條件」
    由世曼凱代理、Super Creative開發的回合制RPG手機遊戲《第七史詩》在20日(周五)宣布推出全新英雄「芙蘭」及其支線故事「姐妹的條件」。全新英雄「芙蘭」是《第七史詩》世界觀中都市國家「佛裡蒂亞」的外交官,作為科學高度發展的佛裡蒂亞英雄,「芙蘭」為裝載著各種機能的最新型自動人偶,非常地多才多藝。5 星寒氣屬性射手英雄「芙蘭」能給予敵人強大地弱化效果,相反地還能賦予我軍強化效果,是非常優秀地輔助型英雄。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路上,我永遠衝在最前面丨黔西縣杜鵑街道...
    除了發展產業能鞏固社區脫貧成效,我還千方百計動員社區有勞動力的群眾外出村外務工,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損失「搶回來」。今年10月份經過脫貧攻堅大走訪,與農戶算收入,社區2020年群眾人均收入為13310元,比2019年11310增加2000元。社區的富裕,不是我們勤奮就能苦出來,而是全靠好政策,突出大黨建統領大扶貧、大安全、大發展。
  • 「我的脫貧故事」古稀老人陸景文:讓團結村更有團結的味道
    我叫陸景文,是甲茶鎮團結村內繞組的村民,今年已經75歲了,在脫貧路上始終堅持主動脫貧、不等不靠的思想,我們村叫團結村,我覺得就應該更要有團結的味道,雖然我已脫貧,但也不忘帶領鄉親一起奔向小康。10多米外是我家的老房子,殘留的半堵石牆、堆疊起的房梁支柱和角落裡的水缸保存了以前艱苦日子的模樣,如今脫貧攻堅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令我興奮不已。陸景文在餵牛過去我們村,文化、衛生各方面都很差,很落後,從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面貌好得多了。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們甲茶鎮團結村以產業發展為引領,不斷幫助像我這樣的貧困戶就業增收。
  • 日語中的「何」讀「なん」還是「なに」?
    」(什麼)的空耳,它的日文漢字寫作「何」。一定語境下,「なに」還可以表示感到驚訝或不解。日語中「何」的訓讀有兩種發音,除了以上提到的「なに」之外還有「なん」。那麼你知道「何」在什麼情況下讀「なに」,又在什麼情況下讀「なん」嗎?首先給大家看一看三個帶有「何」的例句,大家可以猜一猜每句中「何」的發音。
  • 聽勞模故事 學工匠精神 杭州市勞模工匠宣講團成立
    杭州網訊 「我宣誓:弘揚勞模工匠精神,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2月16日下午,杭州市勞模工匠宣講團成員們在杭州市職工文化五一劇場鄭重宣誓道。為認真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慶祝中華人共和國成立70周年和全國首個「926工匠日」設立,大力弘揚新時代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引導廣大職工學習勞模、尊重勞模、對標勞模、爭當勞模,市總工會成立了杭州市勞模工匠宣講團
  • 「聖經」提摩太前書講解(簡述)
    聖經是我們腳前的光,是我們前行路上的燈。聖經裡面蘊含啟迪人生智慧和指引人生方向的真理。願意打開它的人,必會從其中得著自己所需要的幫助和指引。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是聖經提摩太前書的簡略概述。⒈提摩太前書的成書目的這封書信是寫給提摩太的,目的是為了讓他知道在神的家中(就是教會裡面)應當如何行。
  • 「我的扶貧故事」一片丹心獻脫貧丨羅甸縣龍坪鎮興未村第一書記班...
    我是來自貴州黔南州羅甸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的一名幹部,名叫班行向,目前是龍坪鎮興未村脫貧攻堅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還記得我初到興未村目睹的情景:雞圈安放在門前或室內,牛羊隨意拴,室內外雜物無序擺放,堂屋幾乎沒有戶一家整潔……此情此景,讓我心為民憂、心為民急,脫貧攻堅時不我待。興未村力爭2018年實現脫貧出列,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壓力可想而知。急需梳理清晰思路方能切實有效開展工作,實現興未村脫貧出列的目標。
  • 中國男孩的「性教育」:一個人的激情戲|故事FM
    🎧 點擊上方圖片,跳轉「故事FM」小程序,收聽真人講述。記得添加「我的小程序」,一鍵收聽全部故事喲!今年的三·八婦女節,我們播出了一期關於 的故事。-3-「小指頭」變形記小弟弟為什麼是「小」弟弟呢?因為它真的很小。六年級的時候,大多數人還沒有發育,幾個先發育起來的男孩就會受到我們的嘲笑。結果到了初中,情況立刻翻轉,我這種還是「小指頭」的人,會受到來自「大拇指」的嘲諷,「你看我們都是純爺們兒,你那麼小。」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然天有不測風雲,10年前的一天,我在勞動時從高處意外摔下來,身上有三處地方骨折,導致整個人癱瘓在床。我臥病在床,妻子趙成全身上的擔子一下重了許多,一邊要照顧孩子,維持家裡的生活,一邊還要照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