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陳子蘊 肖婕妤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在這場規模最大、力度最強、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中,活躍著一群勞模身影。駐村幹部、致富帶頭人、返鄉青年、愛心企業家、鄉村教師……他們長期奮戰在脫貧一線,用腳步丈量民情,喚醒村莊自我生長的力量;他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帶領貧困群眾擺脫貧困、增收致富;他們在這場偉大戰役中勇敢「追光」,展現智慧與擔當,照亮脫貧之路。——編者
「大棚書記」引回「棚二代」
本報記者 王群
在山東省茌平縣賈寨鎮耿店村,冬日裡一排排規整的高標準塑料大棚在陽光照射下格外耀眼。走進大棚,棚內的暖意和滿眼綠色與棚外宛如兩個季節,1988年出生的耿付建正在自家大棚內查看尖椒的生長情況。
「這些年,村裡的蔬菜產業在耿書記帶領下越來越紅火,村民過上了小康生活。」耿付建說。他此前在深圳務工,2010年開始返鄉創業,如今已擁有11個大棚,年收入約30萬元。在當地,有近百名像耿付建一樣的年輕人回鄉當起了「棚二代」。
耿付建口中的耿書記是全國勞模、耿店村村黨支部書記耿遵珠。因帶領村民發展大棚蔬菜種植走上致富路,耿遵珠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大棚書記」。
耿店村地處種糧為主、靠天吃飯的魯西平原,現有村民180戶、810人,耕地1400多畝,復墾土地180餘畝。
2002年,全村420位選民、27名黨員以接近全票把耿遵珠「推」到了村委主任兼黨支部書記的位置。
「老鄉要致富,發展特色產業是關鍵。」耿遵珠瞄準了城裡人的「菜籃子」,引導村民發展以大棚蔬菜為主導的特色產業。
「耿書記」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從山東壽光引進黃瓜、西紅柿、辣椒等新品種,並請來農業技術員提供指導。他白天跟著鑽大棚,晚上陪著搞培訓,村子當年就創造了棚均純收入5790元的「歷史紀錄」,最多的一個棚掙了1.4萬元。第二年村裡又新添了100多個大棚。
村民種植大棚蔬菜的積極性高起來了,耿遵珠又按照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思路,積極探索「支部+合作社+農戶」生產經營模式,實行股份合作制,做到「五個統一」,即統一購料、統一生產、統一技服、統一收購、統一銷售,有效規避分散經營的風險,讓農戶獲得土地流轉費、入股分紅和工資收益。
如今,耿店村幾乎家家種棚菜,返鄉「棚二代」也越來越多,村人均純收入已從2002年不足3000元上升到現在的4.5萬元。
「戲好要靠唱戲人。」耿遵珠說,實現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最終要靠人才支撐,要留住那些腦子靈、辦法多的年輕人,農業發展才能後繼有人。
海歸新農人 扶貧「領頭嬿」
本報記者 王偉
「我家兩代人,演繹了從挑扁擔到新零售,從富裕一個家庭到帶領幾千名農民脫貧致富的巨變……」回顧10年創業路,80後全國勞模曾嬿深有感觸。
因為父親是做水果生意的,曾嬿稱自己是「在水果堆裡長大的」。父親的辛勞,曾讓她無意和水果生意沾邊。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讓這位已在大學當老師的海歸碩士有了新想法。
「視頻裡100多名農村婦女迎著太陽蹲在果園裡,拿著套圈揀蘋果,我看不下去了!」原來,曾嬿在國外時,看到過那裡的水果包裝廠,從清洗到分選,全是自動化流水線。「還有一種選果機,能根據蘋果紅度,判斷是馬上出貨,還是繼續存放。足球場大的空間裡,只有十來個工人在工作。」
於是,曾嬿決心傳承父業,「把先進農業模式引入國內」。
2011年,辭職後的曾嬿和丈夫一起創辦了江蘇南通地區首家生鮮連鎖超市,同年創立「蘇洪鮮食」生鮮品牌,流轉土地4000畝,建成佔地1.5萬平方米的現代化配送物流中心,採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水果產業。
水果配送中心建在三和村,這是曾嬿出生長大的地方。村裡的50多名留守婦女不僅獲得了土地流轉金,還成了配送中心的員工,以前一畝地的年收益只有兩三千元,現在年收入達到了三四萬元。目前,有200多名附近村民長期在配送中心務工。
短短幾年間,「蘇洪鮮食」直營門店已擴大到37家,吸納900多名「4050」人員就業。公司在全國各地建立了27個訂單種植基地,先後帶領6900多名農民脫貧致富。
「不僅要給農民提供就業機會,更要讓他們邊幹邊學,成為農業產業化工人,通過提升職業素養,增進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曾嬿說,未來她將繼續在鄉村振興與水果產業精準扶貧項目上貢獻力量。
「闞哥」的N重身份
本報記者 柳姍姍 彭冰
全國勞模闞閱今年43歲,因帶領省級貧困村吉林磐石煙筒山鎮大黑山村在5年間徹底變了樣,被村民親切地稱為「闞哥」。
其實,村民對闞閱的稱呼不止這一個。故事要從2016年3月,吉林市委辦公室督查二處處長闞閱出任駐村第一書記說起。
「村集體帳上能拿出的錢不到500元,超10%的村民貧困……」剛踏入大黑山村,闞閱就下定決心,「一定要讓村民過上好日子。」
大黑山村耕地面積252公頃,全處於坡地崗地。如何讓中低產田長出高收益作物?請專家論證後,闞閱提議種植綠色蘆筍,並迅速建起180棟大棚。
為保證蘆筍「綠色」,闞閱說服一家養牛企業無償捐贈牛糞,見他裝車時不顧衣履沾滿牛糞,始終衝鋒在前,村民們給他起了個綽號:「牛糞書記」。
在這位「牛糞書記」的努力下,當年底,大黑山村就拿到了「果蔬無公害產地認證」和「綠色食品專項認證」,終於有了一個像樣的產業。
2017年初,「牛糞書記」變身「項目經理」,引進吉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在村裡投資550萬元,建成佔地3400平方米的繁育母牛養殖基地。同時,還籌資60餘萬元,與磐石市政府合作建成100千瓦光伏發電項目。項目分紅、土地租金,以及新增就業崗位,讓村集體和貧困戶的腰包鼓了起來。
眼看村裡各項產業欣欣向榮,闞閱主動當起了「銷售經理」。一方面,他聯繫各大商超,讓村裡的蘆筍成功「打入」東北地區49家大潤發超市;另一方面,在吉林省開展的「第一書記代言」活動中,他化身大黑山村「品牌代言人」,利用直播等方式,售出了全村50%的農特產品,價值近80萬元。
「『闞哥』還是促成『村企聯姻』的『紅娘』。」村民告訴記者,在闞閱「撮合」下,大黑山村成了吉林省卓軼健康產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原材料生產基地。這家企業不僅給農戶無償提供農資、為村民提供打工機會,每賣出一件產品還給村集體計提兩角。
目前,大黑山村已初步形成以蔬菜產業園區、育肥牛養殖、光伏發電3大支柱產業為主,木耳種植、養蜂、養鹿、林下「溜達雞」養殖為輔的產業發展格局。5年來,村集體已實現累積收入78萬元,貧困戶戶均分紅1萬元,35戶75人已於2019年全部脫貧。
致富路上飄酒香
本報記者 李豐
醇香的酒味瀰漫在空氣中,工人們正井然有序地操作……這是記者日前在貴州巖博酒業有限公司車間看到的情景。十幾年前,這家酒廠所在的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還是一個村集體經濟為零的窮山村。如今,巖博村已形成以白酒為代表的產業集群,其中,「人民小酒」年銷售收入突破3億元。巨大的變化離不開全國勞模、巖博村黨委書記餘留芬二十年如一日的堅守。
2002年,佔地1480畝的巖博林場由於外包經營管理不善,承包人急於轉讓,餘留芬盯準了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但是,贖回林場需要23萬元,這對當時的餘留芬來說是天文數字。
餘留芬與村委會幾經商議,最後她拿出4萬元,借了5萬元,又用自己的家當抵押貸款,才買下了這個1480畝的林場。贖回林場後,村民通過伐木賣給附近煤礦,不僅輕鬆還清了借款,還盈利幾十萬元,為巖博村掙下了第一桶金。
餘留芬趁熱打鐵,帶領村民調整產業結構。
巖博村地處貴州西南高寒山區,每天勞作回家的彝族同胞都喜歡酌上兩口自家釀造的白酒解乏、暖身子,這裡家家戶戶有酒香、有工藝。2004年,餘留芬決定創辦巖博小鍋酒廠,開啟「造血」扶貧之路。
2013年,在餘留芬帶動下,巖博村160多戶村民投資入股,註冊成立酒業公司。2015年,酒廠改擴建基本完成,同年,為帶動周邊村發展,經上級黨組織同意,將魚納村和蘇座村兩個貧困村納入巖博聯村黨委共同發展,並成功爭取到政府的精準扶貧「特惠貸」資金1500萬元,幫助聯村1012戶、3450人入股巖博酒業,成為酒業股東。
2019年,巖博聯村總分紅原本可達3000多萬元,但村兩委組織村民開會後一致決定,把錢投入到現代化村莊建設中去。如今,全村森林覆蓋率保持在80%以上,立足自然資源優勢,巖博村走出了一條發展的新路子。
扶「智」託起家鄉希望
本報記者 吳鐸思 本報通訊員 艾克熱木
「穆薩·圖爾貢以701分的優異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這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什縣依麻木鎮國語小學首批畢業生參加高考的佳績。不僅如此,該校畢業的9屆學生中,有486名學生考取新疆區內初中班,錄取率達87%,實際受益的孩子超過1000人。
全國勞模、庫爾班·尼亞孜是烏什縣依麻木鎮國語小學校長,也是這所學校的創辦者。十幾年來,在他和學校老師的教育下,一批批農村孩子走出家鄉,踏上追夢之途。
17年前,原本想當一名木匠的庫爾班·尼亞孜,用創業掙來的60萬元創辦了現在的小學,這也是新疆第一所民辦國家通用語言小學。雖然辦學過程困難重重,但他都咬牙堅持了下來。在他看來,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是家鄉孩子打開未來的鑰匙。目前,學校常設班級有14個,教師有28名。
從最基礎的常用語教起,用動作加情景、快板加遊戲等方式,鼓勵學生充分掌握國家通用語言;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學,堅持用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禮儀文化、節日文化、古典文化、建築裝飾文化「六個文化」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引領。這所學校的學生們因擁有紮實的國家通用語言基礎、良好的優秀傳統文化根基而改變命運。
看到學生們在接受教育後,文化水平不斷提升,眼界不斷開拓,庫爾班·尼亞孜倍感振奮。
「這學期要讓學生們一周讀一本書。另外,英語是學校的薄弱點,打好英語基礎很關鍵,我們專門聘請了兩名英語專業教師。」他說。
返鄉能人的「脫貧計」
本報記者 劉建林 本報通訊員 李彥斌
對於全國勞模程玉珍來說,在40歲時回到山西省壺關縣五龍山鄉劉寨村當村幹部算是「二次創業」,此前,她和丈夫在外打拼多年,已經事業有成,是村民口中的「能人」。2011年,村「兩委」換屆,鄉村兩級幹部和黨員群眾看中了程玉珍身上敢闖敢幹的品質,多次上門勸她回村做「當家人」。
當時,劉寨村四面環山、缺糧少錢,路最寬的地方只有1.5米,只有小三輪能開進村。讓程玉珍下定決心回村的是一件小事。
一次回村辦事,為了把汽車開進村,她只好找來推土機推開了一條路。下車時,一位大娘提出請求:「閨女,能不能拉上我去縣城轉轉,我大半輩子都沒去過縣城呢。」大娘期盼的眼神深深刺痛著程玉珍,讓她想到了自己的母親。
成為劉寨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的9年間,程玉珍做了3件大事:劈開一座山,建好一個村;推開一扇窗,蹚開一條路;撐起一片天,幸福一村人。
上任後,程玉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請在外人士、歷任村幹部和黨員、群眾代表,召開「諸葛會」,共商發展。最終研究制定了「修路、建村、搞產業」的發展思路。
她帶領村民發揮「壺關疙瘩精神」,終於修通了通往縣城的大路。打開山門的那一刻,村民們激動得流下了眼淚:「致富路通了,希望大門打開了。」
程玉珍還用自己的美容院作抵押從銀行貸款,先後墊支1000餘萬元,修建新村、養老院,自來水通了、路燈亮了,村子的「顏值」高了。「閨女,你來了,真讓我們過上好日子了。」鄉親們感嘆。
為了讓村民的腰包進一步鼓起來,2015年,程玉珍籌資新建了10座冬暖大棚。剛開始,村民們擔心賠錢,誰也不敢承包。程玉珍承諾:賠了錢算她的。後來一算帳,村民張雷平承包大棚淨掙30多萬元,這讓村民看到了希望,他們紛紛主動承包大棚。
現在,劉寨村已建成100餘座蔬菜大棚,光伏電站、養羊場、豆腐廠、雜糧加工廠、採摘園區、酒廠、西紅柿加工廠等也先後在村裡落地。村子還搞起了鄉村旅遊,開展了勞務輸出,成為全縣產業扶貧「四色」品牌的示範村。目前,村集體收入達到30多萬元,人均年收入超過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