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陸景文,是甲茶鎮團結村內繞組的村民,今年已經75歲了,在脫貧路上始終堅持主動脫貧、不等不靠的思想,我們村叫團結村,我覺得就應該更要有團結的味道,雖然我已脫貧,但也不忘帶領鄉親一起奔向小康。
現在我家裡電視機、冰箱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屋子每天都打掃得乾乾淨淨,門口的串戶路寬敞平坦,路邊還安裝了路燈方便我們夜間出行。10多米外是我家的老房子,殘留的半堵石牆、堆疊起的房梁支柱和角落裡的水缸保存了以前艱苦日子的模樣,如今脫貧攻堅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令我興奮不已。
陸景文在餵牛
過去我們村,文化、衛生各方面都很差,很落後,從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面貌好得多了。
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們甲茶鎮團結村以產業發展為引領,不斷幫助像我這樣的貧困戶就業增收。我家已於2018年脫貧,現在除了每年300元的土地流轉費,我還長期在村裡的養牛場打工,每天有70元收入,另外還有每年6000元的合作社入股分紅,2019年,我用分紅得來的錢和子女在外務工的積蓄蓋起了二層樓房。
據我們村合作社負責人李大敏說,今年年底我們村養牛場預計要出售20多頭牛,總收入50多萬元左右,要拿8萬元分給我們群眾,增加我們的收益,剩下的錢拿來壯大我們村的養殖產業。
陸景文家的臥室乾淨整潔
養牛已經成了我們團結村的一大支柱產業,現在村裡共養殖85頭西門塔爾牛,從年初到9月份,村裡合作社已向227戶貧困戶分紅20.08萬元,養牛產業的成功發展也有我的一份功勞。
2017年前,我們村主要發展油茶產業,由於效益不明顯,讓群眾大失所望,為了增加大家的收入,村支兩委積極想辦法,最終確定轉型走養牛的發展道路。然而油茶種植失敗後,很多村民都不願意配合村裡的工作,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我主動到各家各戶解釋、勸導,做鄉親們的思想工作。
陸景文家的二層樓房
我當時跟鄉親們講,為了我們經濟發展,讓我們有一條好的出路,所以第一個我們要發展養殖。
我現在已過古稀,經歷過國家的艱難時期,我深刻明白要靠自己的主動、勤勞才能換來好日子,因此主動脫貧、不等不靠成了我在脫貧路上的指引,當時為了說服大家,我率先拿出我家裡的3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又拿出所有的積蓄五萬元錢來入股合作社,後來養牛產業不斷發展起來。
經過兩年多的發展,我們村養殖的牛從23頭發展到了現在的85頭,村民們也逐漸看到了養牛帶來的希望,紛紛入社參股,其中曾被我動員過的12戶村民自發入股25萬元到合作社,每股每年都有1200元的股份分紅。看見這樣的情景,我高興得不得了。
乾淨整潔的團結村一角
我們村是團結村,就應該更要有團結的味道,我一直希望全體村民團結協作,讓我們村變成最漂亮的地方,變成有錢的小康村,大家一起團結致富奔小康。
平塘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王武芳 劉雲娟記錄整理
編輯:江 利
校審:吳貴梅
審核:扶 曼
監審:孟景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