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來自貴州黔南州羅甸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的一名幹部,名叫班行向,目前是龍坪鎮興未村脫貧攻堅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
還記得我初到興未村目睹的情景:雞圈安放在門前或室內,牛羊隨意拴,室內外雜物無序擺放,堂屋幾乎沒有戶一家整潔……
此情此景,讓我心為民憂、心為民急,脫貧攻堅時不我待。興未村力爭2018年實現脫貧出列,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壓力可想而知。急需梳理清晰思路方能切實有效開展工作,實現興未村脫貧出列的目標。
班行向(右一)查看村民的飲水設施
黨建引領促脫貧。農村基層黨建是引領全村全面建設和全面發展的動力源和脫貧攻堅的橋頭堡,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村幹部。顯而易見只有建全建強村支兩委方能更加快速有效地帶領全村開展脫貧工作。鑑於興未村村支兩委配置及黨建工作尚有改進之處,為充分發揮村支兩委的帶頭作用,到村後著手配齊村兩幹部和規範及完善黨建材料。進而充分煥發村支兩委的生機與活力,使整個工作隊形成強大合力,為我村脫貧出列奠定堅實基礎和組織保障。 環境整治美化環境。環境衛生整治作為第一要務,以組長、黨員、護林員、公益崗位人員為突破口,自己帶領他們手把手教、手把手做逐家逐戶進行徹底整理,一天突擊2-3家憶是苦不堪言,通過悉心引導,通過前面的農戶傳、幫、帶一個月後整個寨子農戶環境衛生煥然一新。進村入寨農戶庭院乾淨整潔,室內外物品擺放有序,群眾精神抖擻了,自覺自愿講究衛生的人多了,亂扔亂丟的人少了,有了群眾自發的努力大苗寨子越來越乾淨、越來越整治、越來越美麗。
班行向(右一)查看村民的用水安全
產業發展脫貧致富。興未村地處高山區,山高、坡陡、地少、田少、資源少發展傳統農業帶不來高效的經濟收入,且又不適宜大型產業發展,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發展山地高效特色產業較為適宜。經與群眾充分溝通且和鎮裡項目辦對接,最終以沙仁、板粟、種桑養蠶項目為主抓手。通過2017年至2019年三年的項目幫扶,興未村種植沙仁593畝,板粟種植912畝,精品水果種植305畝,為興未村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易地搬遷撥掉窮根。層巒疊嶂的深山區群眾想長足可持續發展難度可想而知,面對居住在條件惡劣的建檔戶和地質災害點農戶進行動員零星搬遷。經網格員、工作隊同志、鎮相關工作人員苦口婆心多輪次政策宣傳、思想動員、悉心引導,興未村共搬遷55戶254人,搬遷到羅甸縣城學府家園、翠灘社區、玉都家園。人居環境與教育條件實現質的飛越和提升,搬遷群眾的就業、務工、子女就學條件得到翻天覆地的改變,人人笑逐顏開,家家喜上眉梢。
班行向(左一)走訪群眾
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與駐村工作隊及村支兩委的共同努力下,興未村2018年完成脫貧出列的目標。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日可待的金秋時節,回想自己在帶領興未村脫貧攻堅的路上走過900多個日日夜夜,自己拼盡全力付出是我的職責,你的讚許、你的認可是我最好獎勵也是此生獲得的最聖潔的禮物。自己仍然以不破樓終不還的毅力和踏石留印的堅定信心永遠走在脫貧攻堅的路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整理
編輯 楊羽
編審 王璐瑤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