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一片丹心獻脫貧丨羅甸縣龍坪鎮興未村第一書記班...

2021-01-08 天眼新聞

我是來自貴州黔南州羅甸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的一名幹部,名叫班行向,目前是龍坪鎮興未村脫貧攻堅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

還記得我初到興未村目睹的情景:雞圈安放在門前或室內,牛羊隨意拴,室內外雜物無序擺放,堂屋幾乎沒有戶一家整潔……

此情此景,讓我心為民憂、心為民急,脫貧攻堅時不我待。興未村力爭2018年實現脫貧出列,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壓力可想而知。急需梳理清晰思路方能切實有效開展工作,實現興未村脫貧出列的目標。

班行向(右一)查看村民的飲水設施

黨建引領促脫貧。農村基層黨建是引領全村全面建設和全面發展的動力源和脫貧攻堅的橋頭堡,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村幹部。顯而易見只有建全建強村支兩委方能更加快速有效地帶領全村開展脫貧工作。鑑於興未村村支兩委配置及黨建工作尚有改進之處,為充分發揮村支兩委的帶頭作用,到村後著手配齊村兩幹部和規範及完善黨建材料。進而充分煥發村支兩委的生機與活力,使整個工作隊形成強大合力,為我村脫貧出列奠定堅實基礎和組織保障。  環境整治美化環境。環境衛生整治作為第一要務,以組長、黨員、護林員、公益崗位人員為突破口,自己帶領他們手把手教、手把手做逐家逐戶進行徹底整理,一天突擊2-3家憶是苦不堪言,通過悉心引導,通過前面的農戶傳、幫、帶一個月後整個寨子農戶環境衛生煥然一新。進村入寨農戶庭院乾淨整潔,室內外物品擺放有序,群眾精神抖擻了,自覺自愿講究衛生的人多了,亂扔亂丟的人少了,有了群眾自發的努力大苗寨子越來越乾淨、越來越整治、越來越美麗。

班行向(右一)查看村民的用水安全

產業發展脫貧致富。興未村地處高山區,山高、坡陡、地少、田少、資源少發展傳統農業帶不來高效的經濟收入,且又不適宜大型產業發展,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發展山地高效特色產業較為適宜。經與群眾充分溝通且和鎮裡項目辦對接,最終以沙仁、板粟、種桑養蠶項目為主抓手。通過2017年至2019年三年的項目幫扶,興未村種植沙仁593畝,板粟種植912畝,精品水果種植305畝,為興未村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易地搬遷撥掉窮根。層巒疊嶂的深山區群眾想長足可持續發展難度可想而知,面對居住在條件惡劣的建檔戶和地質災害點農戶進行動員零星搬遷。經網格員、工作隊同志、鎮相關工作人員苦口婆心多輪次政策宣傳、思想動員、悉心引導,興未村共搬遷55戶254人,搬遷到羅甸縣城學府家園、翠灘社區、玉都家園。人居環境與教育條件實現質的飛越和提升,搬遷群眾的就業、務工、子女就學條件得到翻天覆地的改變,人人笑逐顏開,家家喜上眉梢。

班行向(左一)走訪群眾

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與駐村工作隊及村支兩委的共同努力下,興未村2018年完成脫貧出列的目標。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日可待的金秋時節,回想自己在帶領興未村脫貧攻堅的路上走過900多個日日夜夜,自己拼盡全力付出是我的職責,你的讚許、你的認可是我最好獎勵也是此生獲得的最聖潔的禮物。自己仍然以不破樓終不還的毅力和踏石留印的堅定信心永遠走在脫貧攻堅的路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整理

編輯 楊羽

編審 王璐瑤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不能什麼都靠國家,自己也要努力丨羅甸縣龍坪鎮...
    我叫王小拎,家住羅甸縣龍坪鎮七一村裡況二組,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布依族婦女。這裡和全縣其他村一樣,發生新變化的不僅僅是村容村貌,村裡人在脫貧的歷程中也發生了喜人的蛻變。而我,自然也不例外。我今年49歲了,生活中有諸多不幸。丈夫2017年去世了,22歲的兒子言語和肢體均屬二級殘疾,無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全靠我一個人養活,我家是貧困戶。但感到欣慰的是,我的女兒聰明乖巧,現在都勻職校讀書。
  • 羅甸縣龍坪鎮一大型門市掛牌
    羅甸縣人民法院近日正在對羅甸縣龍坪鎮一大型門市掛牌公開競價,有效期截至1月25日。標的物為被執行人貴州省羅甸縣蔬菜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位於羅甸縣龍坪鎮河濱路,房產證號為羅房權證龍坪鎮字第00001761號的房產,面積499.2平方米共計1-2層。
  • 「我的扶貧故事」攀窮親做朋友,能人帶富產業興丨羅甸縣沫陽鎮江亭...
    每當看到受教育資助後一張張幸福的笑臉,創業者事業蒸蒸日上的愜意,以及建檔立卡戶脫貧後發自內心的感謝,我總是感到無比欣慰。我叫王智源,是羅甸縣沫陽鎮江亭村第一書記。  在村裡,與村民們稱兄道弟是常事,他們也樂意和我交朋友。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路上沒有捷徑丨冊亨縣弼佑鎮秧項村第一...
    我叫羅成凱,2018年3月,剛從鄉鎮調到冊亨縣交通運輸局的我,馬上又接到了新任務——到冊亨縣弼佑鎮秧項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到達秧項村當晚,懷著對新崗位的敬畏與責任,憑著一股初上任時的豪情和激情,一晚上輾轉難眠,一直在思考下一步怎麼幹。
  • 「我的扶貧故事」參與扶貧,此生無憾丨貞豐縣沙坪鎮尼羅村原第一...
    圖為王敬獎帶領群眾發展辣椒產業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始,我便與尼羅村與納翁村結下了不解之緣。2018年2月,根據組織的安排,我到沙坪鎮尼羅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我帶領村支兩委成員從改善基礎設施出發,積極協調項目、爭取資金,在上級部門的關心下,共實施公路項目5條,新建水池1個,鋪設管網10000餘米,安裝路燈20餘盞......村容村貌得到極大的改善,貧困發生率從2018年的63.9%到2019年初降到26.8%。在走訪貧困戶老黨員岑仕元時。
  • 「我的扶貧故事」掛職掛心助脫貧丨黃平縣委常委、黃平縣人民政府...
    抓實東西部扶貧協作  2018和2019年,我共協調對口幫扶資金7050萬元,並將80%以上資金投入到產業項目,為黃平縣10898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每人每年增收500元以上。   我與黃平縣委、政府共同牢牢把握產業革命「八要素」,踐行「五步工作法」,紮實推進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夏秋攻勢」,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作為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扶貧的重要支撐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脫貧致富的有力抓手。
  • 「我的扶貧故事」舍小家顧大家丨黔西縣谷裡鎮中坪村第一書記蔡曼
    我叫蔡曼,2019年6月,接到通知,組織委派我到畢節市黔西縣谷裡鎮中坪村擔任第一書記。說實話,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我獨自拖帶著兩個孩子,大的在讀初三,小的才五歲,很需要陪伴,家中父親常年臥病。當時,我個人的負擔非常沉重。
  • 「扶貧故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而歡欣鼓舞
    編者按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脫貧攻堅的故事丨松桃苗族自治縣盤石鎮黃連...
    2019年3月,有幸成為松桃苗族自治縣盤石鎮第一批村級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期間,因工作需要,我先後在該鎮臭腦、水源、黃蓮三個村擔任過村級指揮長。臭腦村是我所駐第一個村,基礎設施薄弱,產業落後,雖是非貧困村,與貧困村比優勢並不明顯。
  • 「我的扶貧故事」掛職又掛心 以實幹助力脫貧攻堅|黃平縣平溪鎮...
    剛分管易地移民扶貧搬遷工作時,我對相關政策、搬遷戶的情況都很陌生。為了儘快熟悉情況,除了惡補政策知識外,我還挨家挨戶進行了摸底,大火山、上平寨、梁家坡、白竹、楊柳井、泡木寨、猴田、小溪溝……這些偏遠的自然寨或者村民小組,走過了不止一次,做到對每戶舊房拆除、復墾復綠情況掌握精準。
  • 「我的扶貧故事」我這名「60後」的扶貧故事丨鳳岡縣蜂巖鎮桃坪村...
    沿著雜草叢生的小路一步步向西南走,桃坪村這個小山村映入眼帘,在昏暗斑駁的光線下,我看見的是破舊開裂的磚牆、穿著衣衫襤褸的行人,那深深下陷的眼窩、飽經風霜的面容直擊我的心靈,這是桃坪村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死氣沉沉,毫無生機可言。
  • 「我的扶貧故事」盡心盡力去幫扶丨織金縣中寨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
    「文嬢孃,我家喝的水是從房子下邊郭家借來的,很不方便,我打算從對面小山引水下來,大約需要700米管子、還有家裡最近經濟老火,想申請點臨時救助,你看能不能幫忙申請一下......」這是我進入幫扶對象張習倫家中他說的話。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如期脫貧了,我明年結婚咯丨納雍縣沙包鎮水淹...
    我再一次無言以對。近30歲的我,又何曾不想有個家呢?但200個蔬菜大棚種植實施方案要重新擬定,走訪排查要再一次開展,信息要進一步核實,檔案資料要再完善……本來打算國慶節結婚,因為手中工作太多,實在抽不出時間作準備,婚期只得一拖再拖。陳靜查看通組路修繕進度我叫陳靜,2014年10月,大學畢業1年多的我在家鄉貴州畢節大方縣東關鄉當志願者,初步接觸脫貧攻堅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說到扶貧,對於剛剛參加農村工作的我,只是一個門外漢,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一邊,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怎樣兼顧本職工作,面對這樣的形勢,不禁拷問著我。
  • 【脫貧攻堅 扶貧人物】國投扶貧幹部:走遍千山萬水 想盡百計千方
    【編者按】3月13日,國資委黨委召開中央企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視頻會議,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國資央企力量。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鏗鏘腳步丨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範劍
    曾經的泥濘道變成了百姓的致富路,曾經的荒蕪山變成了村民的「聚寶盆」,曾經被生活壓得抬不起頭的貧困戶,如今也重拾了信心,滿是笑容……6年的精準扶貧扶出了一路精彩,也扶出了一路感動。  我叫範劍,是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平凡堅守助脫貧丨平塘縣大塘鎮水溝村駐村幹部...
    我叫楊光新,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黔南州水務局選派我到平塘縣大塘鎮水溝村擔任駐村幹部。今年是我駐村的第三個年頭,但我感覺來這裡仿佛是昨日的事。我雖也是土生土長的苗族人,但初到水溝村時,我只能聽懂當地10%的苗語,在溝通上十分困難。我想,要啃下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首先必須破除語言溝通障礙壁壘。於是,我需要經常走村串戶,主動與村民溝通交流。通過一次次地走訪和一次次地對話,在筆記本上寫滿了每家每戶的基本情況、困難和問題,逐步掌握全村的產業發展現狀、貧困戶致貧原因等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爭做脫貧領頭雁 帶領村民奔小康
    帶領村民奔小康  ——滴水巖村黨支部書記趙輝的扶貧故事  來到以朵街道滴水巖村,首先看到的是古香古色的觀景平臺,沿著寬敞的旅遊公路繼續向前,一排整整齊齊的村民住宅,圖文並茂的塗鴉文化牆,綠意盎然的花草樹木,……這展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嶄新面貌。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扶貧新兵」到「扶貧尖兵」丨錦屏縣河口鄉巖...
    我是龍松權,是錦屏縣河口鄉人社中心的一名幹部,2019年3月在巖灣村當網格員。我的網格裡有50戶人家,結對幫扶對象8戶。通過實地走訪,我得知,2015年範華銀戶被識別為貧困戶。當時他家的住房是一棟破爛木房,還用樹皮夾著住人,透風又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