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嬢孃,我家喝的水是從房子下邊郭家借來的,很不方便,我打算從對面小山引水下來,大約需要700米管子、還有家裡最近經濟老火,想申請點臨時救助,你看能不能幫忙申請一下......」這是我進入幫扶對象張習倫家中他說的話。 我叫文發菲,是畢節市織金縣中寨鎮人民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2015年11月參加工作,2016年1月開始我的扶貧幫扶生涯。自投入扶貧工作時開始,我時刻將幫扶對象的溫飽放在心上,全力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獻上自己的綿薄之力。
初次進入貧困戶張習倫家中,我感受頗深,他年紀不大,三十多歲,但飽經風霜的臉龐、破舊的衣服、嘴上叼著的煙杆卻讓人感覺他好像已經是年過半百的老人。 在與張習倫的交談過程中,我發現他情緒非常牴觸,一直抱怨自己沒有得到國家的幫扶,在安撫他情緒之後,他告訴我他家共有三口人,妻子身體不好,常年帶孩子,由於沒有什麼技能,全家人的生活開銷全部靠自己一個人打零工維持,打零工也是東一天西一天,收入不高,生活入不敷出,在外邊務工實在無法養活一家三口,於是他決定回到家鄉。 在了解完他家的基本情況準備離開之際,我看著他家破舊的房屋和沒有得到硬化的入戶路和院壩,我暗自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幫助他脫貧致富。 回到辦公室後,我翻出了在張習倫家的記錄本,認真分析他家的致貧原因,我心想,要想讓他家如期脫貧只有一條路,那就是一方面提高他家發展的內生動力,動員他家發展種養殖和就業扶貧,另一方面就是及時向上級申請,解決他家住房問題,提高他對政府的信任。 在確定幫扶措施後,我立即向中寨鎮危改辦幫助他家申請了41000元的危房改造,之後多次向他推薦就業崗位,但由於務工地點最近的也是在織金縣城,他為了照顧家庭還是決定留在家中務農,了解他的想法後,通過協調,我在離他家不遠處的磚廠給他找了一份月薪2500元的工作,讓他既可以照顧家庭,又可以掙錢養家。 經過不斷的努力,張習倫和他的家人在去年住進了新房,門前的院壩和連戶路也已全部硬化,我還申請了水管解決了他家的用水問題,幫助他家申請了2頭豬的補助。 2019年年底,經多方評估,張習倫戶已經正式脫貧。如今,我已成為張習倫最信任的老朋友,每次見到我他總有言不盡的感謝,充實的生活讓他扛起了責任與擔當,臉上也漸漸褪去了滄桑,寫滿了陽光。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強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