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盡心盡力去幫扶丨織金縣中寨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

2021-01-10 天眼新聞

「文嬢孃,我家喝的水是從房子下邊郭家借來的,很不方便,我打算從對面小山引水下來,大約需要700米管子、還有家裡最近經濟老火,想申請點臨時救助,你看能不能幫忙申請一下......」這是我進入幫扶對象張習倫家中他說的話。  我叫文發菲,是畢節市織金縣中寨鎮人民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2015年11月參加工作,2016年1月開始我的扶貧幫扶生涯。自投入扶貧工作時開始,我時刻將幫扶對象的溫飽放在心上,全力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獻上自己的綿薄之力。

初次進入貧困戶張習倫家中,我感受頗深,他年紀不大,三十多歲,但飽經風霜的臉龐、破舊的衣服、嘴上叼著的煙杆卻讓人感覺他好像已經是年過半百的老人。  在與張習倫的交談過程中,我發現他情緒非常牴觸,一直抱怨自己沒有得到國家的幫扶,在安撫他情緒之後,他告訴我他家共有三口人,妻子身體不好,常年帶孩子,由於沒有什麼技能,全家人的生活開銷全部靠自己一個人打零工維持,打零工也是東一天西一天,收入不高,生活入不敷出,在外邊務工實在無法養活一家三口,於是他決定回到家鄉。  在了解完他家的基本情況準備離開之際,我看著他家破舊的房屋和沒有得到硬化的入戶路和院壩,我暗自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幫助他脫貧致富。  回到辦公室後,我翻出了在張習倫家的記錄本,認真分析他家的致貧原因,我心想,要想讓他家如期脫貧只有一條路,那就是一方面提高他家發展的內生動力,動員他家發展種養殖和就業扶貧,另一方面就是及時向上級申請,解決他家住房問題,提高他對政府的信任。  在確定幫扶措施後,我立即向中寨鎮危改辦幫助他家申請了41000元的危房改造,之後多次向他推薦就業崗位,但由於務工地點最近的也是在織金縣城,他為了照顧家庭還是決定留在家中務農,了解他的想法後,通過協調,我在離他家不遠處的磚廠給他找了一份月薪2500元的工作,讓他既可以照顧家庭,又可以掙錢養家。  經過不斷的努力,張習倫和他的家人在去年住進了新房,門前的院壩和連戶路也已全部硬化,我還申請了水管解決了他家的用水問題,幫助他家申請了2頭豬的補助。  2019年年底,經多方評估,張習倫戶已經正式脫貧。如今,我已成為張習倫最信任的老朋友,每次見到我他總有言不盡的感謝,充實的生活讓他扛起了責任與擔當,臉上也漸漸褪去了滄桑,寫滿了陽光。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強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真情幫扶暖人心|織金縣白泥鎮銀碧村第一書記馬鈴
    我叫馬鈴,是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第一中學的一名教師。2018年3月26日,我來到白泥鎮銀碧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始了駐村幫扶工作。2019年,為發展村集體產業,我積極組織群眾召開群眾會,商議南瓜種植項目的實施,發動群眾積極參與種植。然後又到幫扶單位申請了20000元的幫扶資金,用於幫助銀碧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發展南瓜種植產業。   陳光發是銀碧村的特困供養對象,2019年12月,在走訪時,我發現陳光發老人穿的衣服褲子比較單薄,鞋子已經破損。
  • 「我的扶貧故事」我幫扶的貧困戶脫貧了丨織金縣三塘鎮魚多倮村第...
    房是空心磚砌的,屋內漆黑雜亂,進門一大股黴味撲鼻而來......這是2018年9月我到織金縣三塘鎮魚多倮村任第一書記時,走訪貧困戶楊正文家裡的第一印象。走訪完,在回村委會的路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決定不餘遺力地對楊正文戶進行幫扶。此後,我每隔幾天就往楊正文家跑,讓他們儘可能地對我熟悉,因為我知道,要深入群眾中去才能真切知道他們需要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戰」在一線 服務基層|織金縣上坪寨鄉掛職幹部...
    為紮實推進基層司法工作,我一「上崗」,便出實招、動真格,通過「串門拉家常」等方式深入細緻了解村情民情,有的放矢開展基層幫扶工作。   由於我的大膽創新和勇於實踐,8月22日,上坪寨鄉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成為織金縣矛盾糾紛化解改革首例試點單位正式投入使用,實現了線上線下一體化調解,完善了調解與訴訟相銜接的運行機制,真正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的服務通道,群眾心中對基層司法工作的認知更加「亮堂」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幫扶戶住上了新房子丨興義市政府辦工作人員...
    我叫金華,是興義市政府辦公室的工作人員,2015年起,我開始對興義市萬峰林街道辦的馮文華戶進行幫扶。也是在這一年,我和馮文華家的故事開始了。金華(右)在馮文華家的老房子裡走訪了解情況第一次上門幫扶時,我意識到馮文華戶要脫貧,必須先解決「住」的問題,想到就要做到,我立即召集幫扶小組成員商量房屋的解決方案。通過找專家認證,反覆商討,決定為馮文華家新建房屋。
  • ...扶貧故事」吃住在村 真幫實扶丨織金縣桂果鎮果底村第一書記龐...
    我叫龐立業,是貴州省工商聯派駐織金縣桂果鎮果底村的第一書記。2017年11月至今,已有三年的駐村生活。期間,我十分注重理論學習,認真學習有關扶貧工作會議精神,做到胸有成竹、目標明確,為紮實開展好駐村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工作中,我結合實際,認真開展調查研究。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一二三」丨貞豐縣沙坪鎮這年村幫扶...
    2018年,我剛分配到沙坪中學工作,就接到幫扶工作任務,到貞豐縣沙坪鎮這年村開展幫扶工作。近兩年的時間裡,我從一名剛入職的教師成長為現在面對教學工作和幫扶工作都可以駕輕就熟的基層人員,這些成長和歷練,仔細想來,或許正是扶貧路上的「一份初心」、「兩種語言」和「三聲謝謝」所賦予的。  「一份初心」,是我對幫扶對象王榜英家的真實見證。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沁人心|織金縣上坪寨鄉紀委副書記李會
    我叫李會,現任織金縣上坪寨鄉紀委副書記。去年5月,受組織委派我有幸成為脫貧攻堅戰中的一員,在織金縣上坪寨鄉上水村開展幫扶工作。在幫扶工作中,我知道自己的力量猶如大海中的一滴水哪樣渺小,但我堅信只要踏踏實實的為群眾解難題、排憂患,滴水也能夠穿石。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路上平凡二三事丨臺江縣排羊鄉巖寨村駐村...
    說到脫貧攻堅,一些親身經歷,總是讓我不能忘懷。2019年3月,我到排羊鄉巖寨村駐村蹲點,從此踏上了脫貧攻堅的徵程,點點滴滴的幫扶故事點綴著漫漫徵途。楊潤華(右)在向群眾宣傳扶貧政策巖寨村是一個古老的苗族村寨,苗語是百姓日常交流的溝通語言,卻是擺在我面前無法逾越的一道坎。  如何突破這個難題,拉近與群眾的關係,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掛職掛心助脫貧丨黃平縣委常委、黃平縣人民政府...
    我是顧建強,是杭州市拱墅區湖墅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2018年4月,我被選派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掛任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到任後,我走訪了全縣11個鄉鎮及包保的金河村等18個貧困村和深度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濃濃幫扶情漫漫扶貧路丨晴隆縣蓮城街道菜籽社區...
    2016年12月29日,大雪隨著寒冬來了,在這數九寒天的日子裡,我接到了一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到晴隆縣蓮城街道菜籽社區江興村包保幫扶精準貧困戶。說實在的,我只是一個普通教師,對於下鄉搞扶貧工作實在是門外漢,剛剛接到任務心裡也有點不情願。
  • 「我的扶貧故事」我肩上扛著的是神聖的使命丨晴隆縣紫馬鄉慄樹村...
    第一次走訪扶貧戶,山路顛簸,又加之缺乏扶貧工作經驗,我覺得工作非常的艱辛,脫貧攻堅途中有太多的心酸苦樂,但讓我的工作、生活多了一筆豐富的財富。  2019年8月,我被調整到慄樹村坪子組擔任網格員,開始了駐村工作。  慄樹村坪子組,總戶數33戶,其中貧困戶19戶74人。
  • 「我的脫貧故事」大山裡走出來的社區工作者|織金縣惠民街道惠澤...
    我叫鄭國,原是織金縣八步街道新化村貓洞組的一名農民,家裡共6口人。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從邊遠的山區搬到了織金縣惠民街道惠澤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自搬遷入住以後,我感觸頗深。孩子不用每天走那麼遠去上學,父母生病去醫院也方便,我們還可以在城裡就近工作,不用背井離鄉,可這一切終究只是夢想。鄭國的新家沒想到的是,在2018年7月,這個夢想成真了!政府的工作人員告訴我,我家符合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條件,可以搬遷到城裡居住。我和愛人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心裡滿是說不出的高興和感激。
  • 「我的扶貧故事」振奮人心的不是話語是行動丨興義市雄武鄉中心村...
    2018年3月,我畢業後就到了基層,2019年7月,又作為下沉人員來到雄武鄉中心村,成為一名前沿指揮所成員,每一段故事都十分寶貴。能參與脫貧攻堅戰,吾之榮幸。交流不是我的強項,很多時候不能有效的交流,我只能用我那笨辦法來解決我與貧困戶叔叔阿姨們之間的溝通。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夫妻」 舍「小家」為「大家」|黎平縣龍額...
    我叫陸建梅,2017年10月,加入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人民政府這個大家庭。同年,遇到了我的丈夫石慶平,我們倆主要負責扶貧工作站建檔立卡管理工作。我們也是平金村和思姑村的駐村幹部。三年來,我們共同奮戰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舍「小家」為「大家」,變身「扶貧夫妻」,以實際行動展示了龍額鎮脫貧攻堅幹部的優秀風採。參與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們主要工作就是清理數據,配合開展各項普查、迎查工作。收到省、州、縣扶貧辦下發的各種數據報表後,我們自己先研究,然後講給各個扶貧幹部,這樣,也能為大家節省更多時間。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對幫扶戶說「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丨劍河縣革東...
    我叫張達,是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7月下旬,組織的一聲召喚,我帶著單位黨委和同事們的重託,來到五河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我真正的感受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一件責任重大且值得思考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我這名「60後」的扶貧故事丨鳳岡縣蜂巖鎮桃坪村...
    還記得那是烈日當頭的盛夏,我懷揣扶貧資料和眾多同事一道,正式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在第一次去貧困戶黃鬥志家之前,我心裡多少有些忐忑。如何憑藉個人之力幫助他家脫貧。在駐村工作組的帶領下我很快找到了他家。來到他家門前,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破舊的平房,院子東側是跑風漏雨的木質廚房,屋裡光線昏暗,條件有些差。
  • 「我的扶貧故事」發揮幫扶紐帶作用科技支撐產業發展|省農科院宣教...
    我叫楊翀,是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宣教處的一名幹部。2018年2月,我主動申請參與掛職扶貧工作來到了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新巴鎮,作為科技副職和駐村幹部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極其重要的戰鬥,為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一份青春的力量。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青春不負村丨赫章縣輔處鄉茶花村幫扶幹部唐麗
    曾經,我也一度好高騖遠,認為自己並不屬於這裡;曾經,面對繁雜、枯燥的辦公室工作,我也感到一腔抱負無處施展;曾經,面對質疑和不理解,我也想過逃離。  但三年的時間讓我明白,幫扶幹部肩上挑的不是擔子,而是責任與擔當。  2017年11月23日,第一次去輔處鄉最偏遠的深度貧困村茶花村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工作多姿彩 此生榮為扶貧人丨息烽縣鹿窩鎮...
    我叫覃志軍,是貴陽市委統戰部的一名工作人員,今年年初,我向組織申請到息烽縣鹿窩鎮馬屯村擔任第一書記,暗自下定決心要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到馬屯村後,我白天走村入戶和貧困群眾深入交談,晚上認真梳理村情民意,一周下來,走遍全村27戶84名貧困戶,他們的家庭狀況和生產生活情況我也有了清楚的了解。扶貧不僅是「天冷送棉被,過年送大米」這麼簡單的事,更需要激發內生動力,推動產業發展,幫助群眾創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