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金華,是興義市政府辦公室的工作人員,2015年起,我開始對興義市萬峰林街道辦的馮文華戶進行幫扶。也是在這一年,我和馮文華家的故事開始了。
2015年,馮文華家還住在興義萬峰林街道辦事處甕本村深處,四周全是高不見頂的大山,叢林密布,交通不便,一家三口居住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土木結構老房子裡,生活極其困難。雖然房屋還能居住,但是幾十年沒有修繕,結構已經變形,危險隨時存在。
金華(右)在馮文華家的老房子裡走訪了解情況
第一次上門幫扶時,我意識到馮文華戶要脫貧,必須先解決「住」的問題,想到就要做到,我立即召集幫扶小組成員商量房屋的解決方案。通過找專家認證,反覆商討,決定為馮文華家新建房屋。 可是,一個嚴峻問題擺在面前,新建房屋錢從哪裡來?馮文華戶家庭人口共有3人,母親年邁,兒子還在讀小學,全家僅憑馮文華一人在城裡打散工,靠著不穩定的微薄收入維繫,生活非常困難,根本沒有多餘的資金新建房屋。 作為幫扶幹部,我一定要把事做好。我暗下決定,必須擔起責任,努力完成組織交給我的工作。於是我開始利用下班時間認真學習研究各項政策,積極對接協調相關單位,通過不懈的努力終於為馮文華戶戶爭取到民政臨時救助金和災後重建資金。 但爭取到的幫扶資金和馮文華家的積蓄還是不夠聘請專業的施工隊伍來建房。於是我又主動向村委會求助,想通過發動周邊搞建築的親朋好友一起來幫助馮文華家建房,經過四處走訪和耐心勸說,周邊很多群眾紛紛加入到建房隊伍中來。
馮文華家新房的客廳
兩個月的時間,馮文華家一棟120平方米的嶄新的住房修好了,現代化的廚房、衛生間以及各類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生活得到了全面改善。 「你是誰?老是來我家幹嘛?」「我家不需要你管,你回去吧」在剛開始幫扶工作時,馮文華一家對政策不理解,對陌生人抱有警惕性,所以對我的態度非常冷漠。 但我始終認為這些都只是暫時的,只要用心,他一定會接受的。我每次去到馮文華家裡,都積極幫助他整理家務、打掃衛生,並與家人聊天拉家常,在積極宣傳扶貧相關政策時不忘叮囑老人小孩要注意保養身體,及時增添衣物,注意用火用電安全等。 2018年3月,馮文華在工作中手臂骨折,被送入醫院治療,醫生說至少需要3個月才能治療好,那就意味著這3個月馮文華不能繼續工作,全家人就會失去生活來源,這個消息對於剛剛生活有了好轉的家庭簡直就是驚天霹靂。 我聽說此事後,立即來到醫院看望馮文華,詳細了解事情的經過,立即與馮文華所在公司取得聯繫。最終,馮文華所在公司主動支付了馮文華的醫藥費,並在停工期間全額發放工資。 我出生在農村,從小吃過苦,受過累,懂得農村貧困老百姓的疾苦和生活的不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會繼續努力,以真心換真心,盡我所能幫助他們。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尚宇傑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