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的幫扶戶住上了新房子丨興義市政府辦工作人員...

2020-12-04 天眼新聞

我叫金華,是興義市政府辦公室的工作人員,2015年起,我開始對興義市萬峰林街道辦的馮文華戶進行幫扶。也是在這一年,我和馮文華家的故事開始了。

2015年,馮文華家還住在興義萬峰林街道辦事處甕本村深處,四周全是高不見頂的大山,叢林密布,交通不便,一家三口居住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土木結構老房子裡,生活極其困難。雖然房屋還能居住,但是幾十年沒有修繕,結構已經變形,危險隨時存在。

金華(右)在馮文華家的老房子裡走訪了解情況

第一次上門幫扶時,我意識到馮文華戶要脫貧,必須先解決「住」的問題,想到就要做到,我立即召集幫扶小組成員商量房屋的解決方案。通過找專家認證,反覆商討,決定為馮文華家新建房屋。  可是,一個嚴峻問題擺在面前,新建房屋錢從哪裡來?馮文華戶家庭人口共有3人,母親年邁,兒子還在讀小學,全家僅憑馮文華一人在城裡打散工,靠著不穩定的微薄收入維繫,生活非常困難,根本沒有多餘的資金新建房屋。  作為幫扶幹部,我一定要把事做好。我暗下決定,必須擔起責任,努力完成組織交給我的工作。於是我開始利用下班時間認真學習研究各項政策,積極對接協調相關單位,通過不懈的努力終於為馮文華戶戶爭取到民政臨時救助金和災後重建資金。   但爭取到的幫扶資金和馮文華家的積蓄還是不夠聘請專業的施工隊伍來建房。於是我又主動向村委會求助,想通過發動周邊搞建築的親朋好友一起來幫助馮文華家建房,經過四處走訪和耐心勸說,周邊很多群眾紛紛加入到建房隊伍中來。

馮文華家新房的客廳

兩個月的時間,馮文華家一棟120平方米的嶄新的住房修好了,現代化的廚房、衛生間以及各類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生活得到了全面改善。  「你是誰?老是來我家幹嘛?」「我家不需要你管,你回去吧」在剛開始幫扶工作時,馮文華一家對政策不理解,對陌生人抱有警惕性,所以對我的態度非常冷漠。  但我始終認為這些都只是暫時的,只要用心,他一定會接受的。我每次去到馮文華家裡,都積極幫助他整理家務、打掃衛生,並與家人聊天拉家常,在積極宣傳扶貧相關政策時不忘叮囑老人小孩要注意保養身體,及時增添衣物,注意用火用電安全等。  2018年3月,馮文華在工作中手臂骨折,被送入醫院治療,醫生說至少需要3個月才能治療好,那就意味著這3個月馮文華不能繼續工作,全家人就會失去生活來源,這個消息對於剛剛生活有了好轉的家庭簡直就是驚天霹靂。  我聽說此事後,立即來到醫院看望馮文華,詳細了解事情的經過,立即與馮文華所在公司取得聯繫。最終,馮文華所在公司主動支付了馮文華的醫藥費,並在停工期間全額發放工資。   我出生在農村,從小吃過苦,受過累,懂得農村貧困老百姓的疾苦和生活的不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會繼續努力,以真心換真心,盡我所能幫助他們。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尚宇傑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盡心盡力去幫扶丨織金縣中寨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
    「文嬢孃,我家喝的水是從房子下邊郭家借來的,很不方便,我打算從對面小山引水下來,大約需要700米管子、還有家裡最近經濟老火,想申請點臨時救助,你看能不能幫忙申請一下......」這是我進入幫扶對象張習倫家中他說的話。
  • 「我的脫貧故事」養上黑山羊,從此生活旺丨興義市烏沙鎮普梯村村民...
    我叫李興畢,家住貴州省興義市烏沙鎮普梯村灑泥組,今年47歲。我和妻子文化程度不高,我初中畢業,妻子小學畢業,都是農民,我們結婚已經二十二年了。家中有一兒一女,生活倒也算得上圓滿,現在的美好生活都來源於國家的扶貧政策以及我的辛苦勞動。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對幫扶戶說「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丨劍河縣革東...
    我叫張達,是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7月下旬,組織的一聲召喚,我帶著單位黨委和同事們的重託,來到五河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我真正的感受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一件責任重大且值得思考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振奮人心的不是話語是行動丨興義市雄武鄉中心村...
    2018年3月,我畢業後就到了基層,2019年7月,又作為下沉人員來到雄武鄉中心村,成為一名前沿指揮所成員,每一段故事都十分寶貴。能參與脫貧攻堅戰,吾之榮幸。交流不是我的強項,很多時候不能有效的交流,我只能用我那笨辦法來解決我與貧困戶叔叔阿姨們之間的溝通。
  • 「我的扶貧故事」他是真的全靠「雙手」脫了貧丨興義市七舍鎮革上...
    可是,我要說的這個人,他沒有腳,脫貧真的就只靠他的「雙手」。2019年7月,我被組織委派到興義市七舍鎮革上村開展扶貧工作。在駐村中,我重新認識了劉禮林。作為土生土長的七舍人,我很早就認識劉禮林,他殘疾、愛酗酒、靠低保和親戚接濟生活。大多數父老鄉親,都是通過這些標籤去「認識」劉禮林的。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喻思遠:山凹凹裡有「親戚」|柏連雲...
    山凹凹裡有「親戚」望謨縣邊饒鎮坎邊村指揮長 喻思遠從望謨縣邊饒鎮政府駐地到坎邊村,兩旁綠樹青山,途經一段段山凹凹,梯田、山谷,河水輕淌、鳥鳴蟲叫……天氣晴好時,朵朵白雲懸掛藍天——那是我最喜歡的一段山路,也是我的扶貧路。2019年10月,我因工作關係,包保戶調到坎邊村,跨組包6戶,每家情況各不相同。
  • 「我的扶貧故事」做到用心用情用力 群眾就會支持我們丨劍河縣仰阿...
    我叫李成傑,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也是交洗村的脫貧攻堅網格員、幫扶幹部。2019年3月,我提起資料袋,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劍河縣仰阿莎街道交洗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當時我分到的幫扶對象有5戶,入戶走訪中,幫扶對象邰服召戶使我印象深刻。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人|鎮遠縣羊場鎮羊場村幫扶幹部羅國超
    我叫羅國超,是鎮遠縣委組織部的一名青年幹部。   接觸扶貧工作前,我是個十足的門外漢,以為調查一下貧困戶的家庭情況,走訪慰問一下就是扶貧。直到2015年,成為鎮遠縣羊場鎮羊場村8戶貧困戶的幫扶幹部後,我才慢慢理解到「真扶貧、扶真貧」的含義。羅奎珍是我聯繫幫扶的一戶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發揮幫扶紐帶作用科技支撐產業發展|省農科院宣教...
    我叫楊翀,是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宣教處的一名幹部。2018年2月,我主動申請參與掛職扶貧工作來到了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新巴鎮,作為科技副職和駐村幹部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極其重要的戰鬥,為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一份青春的力量。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工作多姿彩 此生榮為扶貧人丨息烽縣鹿窩鎮...
    我叫覃志軍,是貴陽市委統戰部的一名工作人員,今年年初,我向組織申請到息烽縣鹿窩鎮馬屯村擔任第一書記,暗自下定決心要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到馬屯村後,我白天走村入戶和貧困群眾深入交談,晚上認真梳理村情民意,一周下來,走遍全村27戶84名貧困戶,他們的家庭狀況和生產生活情況我也有了清楚的了解。扶貧不僅是「天冷送棉被,過年送大米」這麼簡單的事,更需要激發內生動力,推動產業發展,幫助群眾創收。
  • 「我的扶貧故事」真情幫扶暖人心|織金縣白泥鎮銀碧村第一書記馬鈴
    我叫馬鈴,是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第一中學的一名教師。2018年3月26日,我來到白泥鎮銀碧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始了駐村幫扶工作。銀碧村位於白泥鎮西南,全村共5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415戶1596人,其中,貧困人口114戶511人,2020年已實現全部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降到百分之零。2019年,為發展村集體產業,我積極組織群眾召開群眾會,商議南瓜種植項目的實施,發動群眾積極參與種植。然後又到幫扶單位申請了20000元的幫扶資金,用於幫助銀碧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發展南瓜種植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一二三」丨貞豐縣沙坪鎮這年村幫扶...
    2018年,我剛分配到沙坪中學工作,就接到幫扶工作任務,到貞豐縣沙坪鎮這年村開展幫扶工作。近兩年的時間裡,我從一名剛入職的教師成長為現在面對教學工作和幫扶工作都可以駕輕就熟的基層人員,這些成長和歷練,仔細想來,或許正是扶貧路上的「一份初心」、「兩種語言」和「三聲謝謝」所賦予的。  「一份初心」,是我對幫扶對象王榜英家的真實見證。
  • 「我的扶貧故事」沒有轟轟烈烈 只有柴米油鹽丨劍河縣南加鎮青龍村...
    我叫潘承林,今年55歲,自2017年3月至今駐任劍河縣南加鎮青龍村任第一書記。青龍村全村316戶126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9戶520人。  青龍村屬於深度貧困村,基礎設施極其落後。剛入村時,髒亂差是第一印象,到處汙水積存、垃圾成片、亂堆亂放,視覺貧困根深蒂固。
  • 我的扶貧故事丨陳泳如:一張張群眾的笑臉是我最大的收穫
    我叫陳泳如,是新蒲新區財政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12月,我到蝦子鎮蘭生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去蝦子鎮之前,我內心很糾結,一方面想在脫貧攻堅戰場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另一方面又放心不下妻兒。妻子卻很支持我,她說:「我們倆都是老黨員,為脫貧攻堅出一份力是我們的職責,家裡困難不算什麼,你只管放手去做吧!」帶著組織的信任和妻子的囑咐,2017年的寒冬,我和其他兩名隊員一起來到了蝦子鎮蘭生村。這裡山高、坡陡、谷深,我暗下決心,在幫扶期間,一定要充分發揮自己所學,改善這裡的基礎設施條件,幫助村民們喝上「放心水」、住上「小康房」、走上「平坦路」。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路上平凡二三事丨臺江縣排羊鄉巖寨村駐村...
    說到脫貧攻堅,一些親身經歷,總是讓我不能忘懷。2019年3月,我到排羊鄉巖寨村駐村蹲點,從此踏上了脫貧攻堅的徵程,點點滴滴的幫扶故事點綴著漫漫徵途。楊潤華(右)在向群眾宣傳扶貧政策巖寨村是一個古老的苗族村寨,苗語是百姓日常交流的溝通語言,卻是擺在我面前無法逾越的一道坎。  如何突破這個難題,拉近與群眾的關係,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踐行黨員幹部就是人民公僕的信念丨興義市清水河...
    我叫曾曉勝,本著「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群眾不富、寢食難安,小康不達、誓不罷休」的理想信念,2019年7月,根據組織上的安排,我主動踴躍投入到了脫貧攻堅工作中,來到興義市清水河鎮雙橋村擔任第一書記。雙橋村距離興義市城區40公裡,交通便利,轄7個自然寨,14個村民小組,共有1059戶,4250人,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0戶112人,低保戶27戶53人,邊緣戶12戶33人,黨員49人。報導的第一天我就和村幹部到各自然寨走了一遍,並同村幹部秉燭夜談詳細了解該村基本情況,當時雙橋村給我的第一印象還是比較好的。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搭個「幸福屋」丨鎮寧自治縣扁擔山鎮...
    「喬遷新房感恩政策好幫扶……」鎮寧自治縣扁擔山鎮普裡村的楊永靈老人搬進了新房,寫著對聯。楊永靈老人今年67歲,女兒們早就出嫁了,他家就他和老伴兩人一起生活,在搬進新房之前,兩老一直住在五六十年代建的舊房,房子牆身都已破敗不堪,居住很危險。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扶貧新兵」到「扶貧尖兵」丨錦屏縣河口鄉巖...
    我是龍松權,是錦屏縣河口鄉人社中心的一名幹部,2019年3月在巖灣村當網格員。我的網格裡有50戶人家,結對幫扶對象8戶。通過實地走訪,我得知,2015年範華銀戶被識別為貧困戶。當時他家的住房是一棟破爛木房,還用樹皮夾著住人,透風又漏雨。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青春不負村丨赫章縣輔處鄉茶花村幫扶幹部唐麗
    曾經,我也一度好高騖遠,認為自己並不屬於這裡;曾經,面對繁雜、枯燥的辦公室工作,我也感到一腔抱負無處施展;曾經,面對質疑和不理解,我也想過逃離。  但三年的時間讓我明白,幫扶幹部肩上挑的不是擔子,而是責任與擔當。  2017年11月23日,第一次去輔處鄉最偏遠的深度貧困村茶花村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沉下心才能辦實事丨鎮遠縣羊場鎮黨委副書記...
    從踏上鎮遠縣報京鄉的那一天起,我本著立志於「學」、立志於「勤」、立志於「幹」的工作態度,認真學習脫貧攻堅業務知識,詳細了解脫貧攻堅各項程序,學深悟透脫貧攻堅各項政策,以最快的速度熟悉脫貧攻堅工作的要領方法,迅速打開工作局面。   我還清楚的記得第一次去我的幫扶對象邰邦貴家的情形。在村幹的帶領下,我來到一個三開間的木房前,還未進屋,就看到映照在窗戶上的星星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