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千金難換鄉鄰富丨仁懷市長崗鎮藺田村黨支部書記...

2021-01-10 天眼新聞

「政府和村支兩委已經成立工作專班,對於仁懷市長崗鎮藺田農莊打造所佔的山地進行合理的補償,鄉親們有什麼意見可以儘管提,我們一定會解決好。」這是在村民楊優兵家中,我們開的一場群眾會,現場充滿濃濃的「火藥味」,大家對於藺田村鄉村旅遊和農莊景區打造之後的後續工作說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我也一一記錄,希望在年前把問題處理掉。

我叫楊遠幫,是土生土長的長崗鎮藺田村人。20年前,因為貧窮,我不得不走出大山,在外拼搏。經營過酒樓、木材加工等產業,當時每天有上萬元的收入。2015年,我回鄉,看到家鄉的落後,我就感覺自己生活好了不算啥,鄉親們一起過好日子才算好。  回鄉創業之路充滿坎坷。首先就遭到我妻子的強烈反對,她也是農村出生,不願意、也不想再回到那個窮山村。她對我說:「我想不明白,你抽什麼風,辛辛苦苦十幾年才攢下了這點錢,拿回去創業,怕是一輩子也回不了本。」   我知道,她說的沒錯。當時的藺田,要水沒水,要路沒路,連電燈都時亮時不亮……我從來不抽菸,但那一天,我第一次抽完整整一包煙。我決定自己先回家鄉看看情況。

回到家鄉之後,我遇到了駐村書記趙胡,我們兩個聊了一下午,一拍即合,決定以產業定調子、以旅遊謀路子,依託黨和政府的好政策,開啟藺田村的蝶變之路。  按照計劃,我準備發展千畝黃金梨種植,但是,鄉親們不支持我,不願意流轉土地。像村民蔡仕江就說:「本來我們在這個地方住,祖祖輩輩都靠這一畝三分地養活,拿給你們栽了黃金梨或者流轉給你們過後,我們的生活怎麼辦。」  我聯繫的年輕人,也不買我的帳,不願意回來。我兄弟楊遠江就直接和我說,「你打這麼多電話給我幹啥,總是叫回來,回來能做什麼。家裡沒水,路還不通,祖祖輩輩都想出去,就你個傻子想回去。」   我之前在我們村,是大家最信任的人,也是大家勵志的榜樣,現在他們都認為我是傻子。我真的感覺做生意都沒這麼難,滿腔熱血也慢慢變涼。當我走在怪石林立的鄉間小道上,放眼望去,看見滿山荒蕪、石多田少的藺田村,我就暗下決心,生意不要了,也要把藺田變個天。

我臉皮也變厚了,走家串戶的聊天、拉家常,走到誰家算誰家,吃百家飯、結百家情、曉百家事,最晚能擺龍門陣到凌晨一兩點,最少的一天就睡4個多小時……想讓大家看到希望,就要鄉親們多出去看看,我組織鄉村們去浙江、貴陽等地學習,逐步轉變他們的思想,爭取大家的理解和支持。經過一個多月,大家思想統一了,都願意把家鄉建設起來。   2016年開始,我拿出自己600萬元積蓄,成立合作社,發展經果林等產業,依託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藺田村的發展也正式進入快車道,道路、產業基地、旅遊設施,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2017年初,藺田農莊景區打造完成;7月,成功舉辦仁懷市第三屆鄉村旅發大會,當年的旅遊收入突破300萬元。

2019年,村黨支部書記外調,我又全票當選藺田村黨支部書記,為把好風景變成好錢景,我們在全村謀劃發展餐飲農家樂8家、民宿客棧20多家、小吃攤位30多個,景區帶動就業300餘人,輻射帶動村民參與經營有300多戶,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0000元。2019年底,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91戶670人實現全員脫貧。藺田村也真正步入產業致富,旅遊脫貧的康莊大道。  如今,楊遠江一家養雞、養鴨加上在景區務工一年有20萬元的收入;蔡仕江一家一年有10萬元的收入;74歲的楊澤富一個人一年有3萬塊的收入……   昔日荒蕪地,今朝旅遊區。妻子問我:「你用了五年時間,把生你養你的窮山村變了樣,你自豪嗎?」鄉親調侃我:「楊遠幫,你這五年少賺了千把萬,難受嗎?」……看到鄉親們臉上幸福的笑容,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全心全意的去做好鄉親們所盼所期的事情,為鄉親們謀利益、為整個村的發展謀思路,是千金都換不來的。

整理 通訊員 張李軍 王仲梅 趙小川

編輯 徐春燕

編審 陳富強

相關焦點

  • 仁懷長崗:清涼屬性催生「避暑民宿熱」
    眼前正在和朋友評字的老人家叫喻富全,是從四川樂山來到長崗鎮藺田村避暑度假的,2018年老人來過之後,便被藺田村舒適的環境、美麗的景色所吸引。今年一入伏,他便和妻子、友人一起來到仁懷,閒住幾月,當地也按照他的喜好在他的住處設置練字場所,供他們休閒娛樂。貼心的服務讓老人非常開心,他說,「這個地方主是高原氣候涼快,而且空氣清新、很適宜康養、當地村民非常好客。
  • 「我的扶貧故事」換崗不換初心丨遵義市新蒲新區永樂鎮官田村黨...
    我叫楊琴,今年37歲,2009年招聘到新蒲新區永樂鎮新民村工作,現任永樂鎮官田村黨支部書記。自2014年新民村納入省級一類貧困村以來,我與同事們與群眾並肩齊行,2019年順利完成了新民村整村脫貧出列任務,今年8月,因工作需要,我服從組織安排,到官田村任支部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學生娃兒」變「學生書記」 丨鳳岡縣綏陽鎮永盛...
    我叫佘次平,2015年參加工作,不久便調到綏陽鎮永盛社區居委會擔任脫貧專幹。  作為一名應屆畢業生,基層工作對我來說就是「貓吃團魚」,但有幸永盛社區的領導幹部很有能力,「手把手」地指導我、幫助我。  從到社區的第一天他們就告訴我:「基層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不僅僅是做資料,更要和群眾接觸,幫助群眾解決問題。」佘次平組織群眾會山村走出來的我對這句話發自肺腑的認同,我也一直秉持這樣的原則認真工作。  為成為一名「上連政策、下接地氣」的扶貧幹部,我時常和同事下隊,並主動提出包組;由於我個子矮、姓氏少,大部分群眾都用「學生娃兒」稱呼我。
  • 「我的扶貧故事」不言苦累,情滿扶貧路丨赫章縣古達鄉三愛村黨支部...
    我叫唐洪鐘,是赫章縣古達鄉三愛村黨支部書記。磨刀不誤砍柴工,上任後我發現村裡辦公環境老舊,為了不影響工作效率,讓同事們有一個像樣的辦公環境,我多方爭取資金15萬元,配備了相關辦公設施設備。三愛村是一個傳統農業村。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依然記得我這個「熊書記」丨關嶺自治縣永寧...
    我是熊嶺,關嶺自治縣檢察院工作員,2014年8月到永寧鎮五指山村駐村,群眾都親切地叫我「修路熊書記」。五指山村2014年以來建檔立卡精準扶貧戶有298戶1233人,屬於省級深度貧困村。一直以來,五指山村群眾觀念較為落後,受教育程度低。
  • 「我的扶貧故事」心之所依 情之所系丨仁懷市蒼龍街道黨工委書記曹偉
    我的扶貧戰場,是一個又一個溫婉的鄉村。 這裡有一群敢打硬戰、親密無間的戰友,有一群心地淳樸、齊心致富的鄉民。一張笑臉一份情去年三月,我調到蒼龍街道任黨工委書記。從那時起,我便一心戰鬥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與蒼龍的黨員幹部、父老鄉親結下了不解之緣。
  • 「我的扶貧故事」奉獻不言苦 追求無止境丨普定縣馬官鎮天興村第一...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我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進行深入調研,摸準村情,確立扶貧工作思路。為了解村情民意,摸清惠民幫扶政策導向,我積極深入全村23個村民組、兩個自然村寨,走組串戶,認真開展走訪活動,了解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及發展訴求。
  • 「我的扶貧故事」真情幫扶暖人心|織金縣白泥鎮銀碧村第一書記馬鈴
    我叫馬鈴,是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第一中學的一名教師。2018年3月26日,我來到白泥鎮銀碧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始了駐村幫扶工作。2019年,為發展村集體產業,我積極組織群眾召開群眾會,商議南瓜種植項目的實施,發動群眾積極參與種植。然後又到幫扶單位申請了20000元的幫扶資金,用於幫助銀碧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發展南瓜種植產業。   陳光發是銀碧村的特困供養對象,2019年12月,在走訪時,我發現陳光發老人穿的衣服褲子比較單薄,鞋子已經破損。
  • 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據桐梓縣人民政府網消息:1月7日,桐梓縣人民政府網發布《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內容如下:我叫李尚友,今年53歲,2018年11月起,擔任堯龍山鎮箭頭村村支書。在脫貧攻堅中,我與鎮村幹部和村民一起,早出晚歸揮汗修公路。經過半年的努力,修建、硬化兩條通村出境公路、10條通組公路共32公裡,聯戶路4公裡,解決制約發展的交通瓶頸。 我又多方協調,對村裡電網進行提檔升級改造,增加變壓器到11臺,為村民生活生產用電提供保障。提檔升級後,現在的入戶電壓基本達到了220伏,生活用電完全沒問題了,許多村民家還拉上動力電,解決了加工電的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沒有轟轟烈烈 只有柴米油鹽丨劍河縣南加鎮青龍村...
    我叫潘承林,今年55歲,自2017年3月至今駐任劍河縣南加鎮青龍村任第一書記。青龍村全村316戶126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9戶520人。  青龍村屬於深度貧困村,基礎設施極其落後。剛入村時,髒亂差是第一印象,到處汙水積存、垃圾成片、亂堆亂放,視覺貧困根深蒂固。
  • 【我的扶貧故事】陳俊:帶好隊、站好崗、做好事, 做一名不忘初心的...
    【我的扶貧故事】陳俊:帶好隊、站好崗、做好事, 做一名不忘初心的駐村幹部 2020-12-03 17: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會員風採丨黨員貼民心,萬載誠濟醫院為貧困村開設健康醫療扶貧崗
    村民排隊就診這是萬載誠濟醫院黨支部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講話精神,結合萬載縣健康扶貧工作的要求,創新社會辦醫療黨支部的組織建設,讓黨員參與縣委中心工作和社會實踐,通過與高村鎮衛生院和新竹村黨支部協商,決定在高村鎮新竹村設立醫療健康扶貧崗。上午10時,誠濟醫院在新竹村衛生所舉行掛牌儀式,醫院執行院長崔豔致辭。
  • 「我的扶貧故事」「紅軍老劉」激勵著我前行|駐遵義市紅花崗區巷口...
    這裡是紅軍曾經戰鬥過的地方,留下了許多令人敬仰的故事,現在一條條村組硬化公路四通八達,一幢幢農家樓房錯落有致,一輛輛小汽車進進出出,構畫出一派貴州山區美麗鄉村的風貌,這就是我所駐村的地方——遵義市紅花崗區巷口鎮中山村。
  • ...我的入黨初心故事》:沙子口街道東麥窯社區黨支部書記李紹亮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我的入黨初心故事》:沙子口街道東麥窯社區黨支部書記李紹亮 2019-09-27 18: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柏祥意:在扶貧一線奉獻青春
    我叫柏祥意,2018年3月,我響應荔波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來到甲良鎮兩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的丙外村參加脫貧攻堅工作,成為一名脫貧攻堅隊隊員。「這個隊員能待久嗎?能為我們幹實事嗎?」村民們看我瘦削,個子小小,對我產生了一片質疑。如何讓群眾信任是我駐村扶貧面臨的第一個難題。
  • 「我的扶貧故事」攀窮親做朋友,能人帶富產業興丨羅甸縣沫陽鎮江亭...
    每當看到受教育資助後一張張幸福的笑臉,創業者事業蒸蒸日上的愜意,以及建檔立卡戶脫貧後發自內心的感謝,我總是感到無比欣慰。我叫王智源,是羅甸縣沫陽鎮江亭村第一書記。  在村裡,與村民們稱兄道弟是常事,他們也樂意和我交朋友。
  • 寧鄉養蜂能人脫貧奔小康 傳授「甜蜜事業」帶富鄉鄰
    寧鄉養蜂能人脫貧奔小康 傳授「甜蜜事業」帶富鄉鄰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陳燕近日,記者走進寧鄉市夏鐸鋪鎮長龍新村7組,採訪了養蜂「能人」段仁義,聽他講述自己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故事。段仁義1992年和妻子高映蘭結婚,屬於晚婚,育有一女,現在讀高三。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群眾的故事在油茶中、糖水裡!丨正安縣碧峰鎮...
    我叫李桃,是一名人民教師,2017年因工作調動到正安縣碧峰鎮工作。2019年6月,我成為了碧峰鎮慶豐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員。我是2015年通過教師招考考入赤水市長沙鎮的一名教師,2017年1月調到正安縣碧峰鎮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務中心工作。在此期間我沒有接觸過脫貧攻堅工作,脫貧攻堅工作對我來說很陌生。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鏗鏘腳步丨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範劍
    曾經的泥濘道變成了百姓的致富路,曾經的荒蕪山變成了村民的「聚寶盆」,曾經被生活壓得抬不起頭的貧困戶,如今也重拾了信心,滿是笑容……6年的精準扶貧扶出了一路精彩,也扶出了一路感動。  我叫範劍,是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我一直在路上丨鳳岡縣何壩鎮凌雲村監委會主任王...
    我叫王其珍,今年49歲,中共黨員,2019年1月在廣大村民的支持與鼓勵下,我有幸被推選為凌雲村的村監委會主任。解群眾之憂,排群眾之難。為不辜負廣大群眾的支持與信任,到崗以來,我時刻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論學習、聯繫群眾、遵紀守法等各方面都發揮著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紮實的工作作風,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好評。之前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沒有接觸過扶貧工作,不知道扶貧的意義和目的,到崗後,在領導和同事的協助下,我漸漸認識到為什麼要精準扶貧,怎樣精準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