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和村支兩委已經成立工作專班,對於仁懷市長崗鎮藺田農莊打造所佔的山地進行合理的補償,鄉親們有什麼意見可以儘管提,我們一定會解決好。」這是在村民楊優兵家中,我們開的一場群眾會,現場充滿濃濃的「火藥味」,大家對於藺田村鄉村旅遊和農莊景區打造之後的後續工作說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我也一一記錄,希望在年前把問題處理掉。
我叫楊遠幫,是土生土長的長崗鎮藺田村人。20年前,因為貧窮,我不得不走出大山,在外拼搏。經營過酒樓、木材加工等產業,當時每天有上萬元的收入。2015年,我回鄉,看到家鄉的落後,我就感覺自己生活好了不算啥,鄉親們一起過好日子才算好。 回鄉創業之路充滿坎坷。首先就遭到我妻子的強烈反對,她也是農村出生,不願意、也不想再回到那個窮山村。她對我說:「我想不明白,你抽什麼風,辛辛苦苦十幾年才攢下了這點錢,拿回去創業,怕是一輩子也回不了本。」 我知道,她說的沒錯。當時的藺田,要水沒水,要路沒路,連電燈都時亮時不亮……我從來不抽菸,但那一天,我第一次抽完整整一包煙。我決定自己先回家鄉看看情況。
回到家鄉之後,我遇到了駐村書記趙胡,我們兩個聊了一下午,一拍即合,決定以產業定調子、以旅遊謀路子,依託黨和政府的好政策,開啟藺田村的蝶變之路。 按照計劃,我準備發展千畝黃金梨種植,但是,鄉親們不支持我,不願意流轉土地。像村民蔡仕江就說:「本來我們在這個地方住,祖祖輩輩都靠這一畝三分地養活,拿給你們栽了黃金梨或者流轉給你們過後,我們的生活怎麼辦。」 我聯繫的年輕人,也不買我的帳,不願意回來。我兄弟楊遠江就直接和我說,「你打這麼多電話給我幹啥,總是叫回來,回來能做什麼。家裡沒水,路還不通,祖祖輩輩都想出去,就你個傻子想回去。」 我之前在我們村,是大家最信任的人,也是大家勵志的榜樣,現在他們都認為我是傻子。我真的感覺做生意都沒這麼難,滿腔熱血也慢慢變涼。當我走在怪石林立的鄉間小道上,放眼望去,看見滿山荒蕪、石多田少的藺田村,我就暗下決心,生意不要了,也要把藺田變個天。
我臉皮也變厚了,走家串戶的聊天、拉家常,走到誰家算誰家,吃百家飯、結百家情、曉百家事,最晚能擺龍門陣到凌晨一兩點,最少的一天就睡4個多小時……想讓大家看到希望,就要鄉親們多出去看看,我組織鄉村們去浙江、貴陽等地學習,逐步轉變他們的思想,爭取大家的理解和支持。經過一個多月,大家思想統一了,都願意把家鄉建設起來。 2016年開始,我拿出自己600萬元積蓄,成立合作社,發展經果林等產業,依託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藺田村的發展也正式進入快車道,道路、產業基地、旅遊設施,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2017年初,藺田農莊景區打造完成;7月,成功舉辦仁懷市第三屆鄉村旅發大會,當年的旅遊收入突破300萬元。
2019年,村黨支部書記外調,我又全票當選藺田村黨支部書記,為把好風景變成好錢景,我們在全村謀劃發展餐飲農家樂8家、民宿客棧20多家、小吃攤位30多個,景區帶動就業300餘人,輻射帶動村民參與經營有300多戶,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0000元。2019年底,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91戶670人實現全員脫貧。藺田村也真正步入產業致富,旅遊脫貧的康莊大道。 如今,楊遠江一家養雞、養鴨加上在景區務工一年有20萬元的收入;蔡仕江一家一年有10萬元的收入;74歲的楊澤富一個人一年有3萬塊的收入…… 昔日荒蕪地,今朝旅遊區。妻子問我:「你用了五年時間,把生你養你的窮山村變了樣,你自豪嗎?」鄉親調侃我:「楊遠幫,你這五年少賺了千把萬,難受嗎?」……看到鄉親們臉上幸福的笑容,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全心全意的去做好鄉親們所盼所期的事情,為鄉親們謀利益、為整個村的發展謀思路,是千金都換不來的。
整理 通訊員 張李軍 王仲梅 趙小川
編輯 徐春燕
編審 陳富強